1、女的出家称呼尼姑,尼姑(Buddhist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

2、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

为什么女出家人被称“尼姑”?

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

扩展资料: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

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慧耀甚且烧身以供养三宝(卷三),凡此皆足令人钦仰。

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比丘尼传》书中所载之比丘尼,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著书立说者。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

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卷三)。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卷三)。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尼姑

女和尚怎么称呼自己

女和尚称呼自己贫僧贫尼。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而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看不同场合,出家人自称女有不同的自称,在师长面前的,正式的自称常常用弟子,自称贫尼,这个自称在古代常见,当今少用,偶尔用在书面用语。在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中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

为什么女的出家人不能叫和尚

因为习俗通常只称男子,原先女出家人只要有资格堪为人师也可以称作和尚。

和尚,原来是从印度梵文而来,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

扩展资料:

女出家人的常用称呼——尼姑:

佛教称谓亦称为“尼”,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

参考资料:

和尚(汉语词语)_百度百科

尼姑的尊称

我们要称为师父和法师,称谓是不分年龄的。

也可以请问师父法号,四众都有法号,不仅仅是和尚有,也不仅仅是出家人有。

更多注意事项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

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

佛门里面如果不知道辈分,可以称呼对方为法师,也可以称呼二僧按照佛家的戒律,女性出家人学名“比丘尼”,民间则称为“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