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的大学生普遍对文学和哲学等文字性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外语、计算机和一些专业等级证书,某名校的大四学生说他自己在大学四年都忙于考外语级别,以致连东西语文都要补考。剖析大学生对文学、哲学渐失兴趣的根源。青年作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光认定大学生外语、政治和计算机等公共课压力过大,就业压力加剧,社会信仰的匮乏三大原因所在。

一项调查表明:近3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上网干什么呢?40%的男生和20%的女生选择打游戏,60%的男生和70%的女生选择聊天,同时调还表明:年轻人不再进图书馆,开始习惯在网上看书读报,使读书成为一种泛读”现象,不再有精读。这样的结果是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行动的人多了。这些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对此不管不问,装聋作哑。

为什么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如此不重视

想想多少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窝里斗、数不清的人祸,破坏了多少秩序,多少成果。如果能多了解些人性,当然是首先了解自己这个人,可以避免多少"灾难"。

我也很好奇,人与人斗了那么多年,竟然对人性仍然一无所知。在这个自己设定的陷阱里无限循环。

小到一个家庭、家族,个人人生命运,因大多数人对人性的无知,懵懂地做人做事,一旦做了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做的事,以前的付出努力积累全毁于一旦。

人性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化,这是最令人感到无望的。这也许才是真正的隐忧。

看到一条新闻,重庆农村的一个老头把一岁半的孙女放到铁轨上,小女孩的双腿被火车压断,事后才发现老头是精神分裂症。跟一个亲戚说到这事,他只认为农村人重男轻女,不是心理问题。他还不是没文化的人。

大部分人对心理问题基本上知之甚少。在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的时候常说一句,神经病啊。可究竟是怎么回事,双方都不知道所以然。

虽然悲剧在一次次重演,但似乎一阵热议过后很快又忘干净了。而且,一般只要不见血不死人的事根本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更别说重视了。

对人性的无知,聪明人发明了一个词:人品,指人的品性道德。但是什么在影响人品,也没有研究过。

比如,有的人总表现得不友好,脾气暴躁,有错不认,无缘无故讨厌一个不相干的人,不能容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攻击性强,没有缘由的破坏欲,嫉妒,自私,背后说坏话,造谣,无事生非,滥交,欺负捉弄别人为乐......

遇事退缩,故意做错事的自毁,总是焦虑,无法专注,拖延,无聊空虚,做事无法认真,不能遵守规则,不负责任,不愿付出,势利,心术不正,不停抱怨,欲求不满.....

这些人们见怪不怪的事太多了,似乎都觉得很正常了,忽略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它们会破坏人们人生的方方面面,让人一直在心理困局中挣扎,同时,一种心理问题没有解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其它事,再产生更多的问题,进入恶性循环,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甚至从不承认,更不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

整个社会都忙着看提升智商,拼分数,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空白的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还是需要家长的觉悟和知识的学习,这点,家长似乎还指望不上。孩子上学时七岁,观念思维心理状态人格已经基本定型,而学校里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注重把学生教成学习机器,错失了第二次机会。

要解决一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多个方面,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单独拿出来。现在唯一能主动去做的,就只有从小开始系统地给予孩子一些教育,从而在出现问题时,自己能够尽早觉察,及时应对。长期做下去,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在大范围内见到成果,从而打破多少年来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现在的中小学生体质越来越差?

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为中小学设立劳动必修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对于孩子的教育,绝不能只看分数,而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是非常重要。现今中小学的身体出现病体怏怏,这是教育上的一种误区,因为学校,老师,家长,教育界的士,都把眼睛盯在了分数上了。方才出现如今这样的局面!事实上,当前中国许多学生已经到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大家把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分数,而把劳动和健康给落下了。这是非常糟糕的一种教育方式,但在现今中国却成为一种常态,这无疑是很悲哀的!对于当前中国教育来说,最应该的开启是耕读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如何去劳动,知道粮食和生活物品来之不易,是需要付出才有回报的。但这种方式从目前的教育方式是很难行的通,因为大家都把劳动,耕种认为是低等下贱的;其实这是叫人不要忘本,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演变过来的。对于当前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其目的是想增强学生的体质,不再只是只重视分数教育,但它是否能行的通呢?据我所知,现今中小学,包括高中,体育课都是其他主修的替代课,可有可无的;所以,肯定要推广,必须要中小学去执行,让每个学生学习之余,强身健体,如能提供劳动的机会,最好也要给予安排,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再只是为分数而读书了

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不少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少的疑惑和工作开展上的困惑,比如校长想问“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主任想问“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怎样结合?”心理健康老师想问“心理健康课怎么上?怎么设计教案?”而班主任想问“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已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上工作了相当一段时间也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想针对整个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个分析。

当前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1.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中小学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有的老师一年有三到五次的外出学习机会,而有的老师一年只有一次的学习机会,虽然教育部规定每学期必须有一次外出学习机会,但是很难落实。有的学校有着十到二十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而有的学校只能将主管德育或者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调转心理健康岗位上或者兼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有将近400平6个教室用来做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以及心育工作,但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

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大多数校长都能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部分校长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校长认为小学生能有什么心理问题?两个孩子闹别扭,一会儿就好,用不着进行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还有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事情,学校建立有心理咨询室,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到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解决。还有的校长认为,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没有时间再搞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校长的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校长应该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主要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有的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确实非常必要,但是,学校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教学怎么办?实践证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会给学校“添麻烦”,而且还有力地助推了学校的主要工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任何校长都不容回避的事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会冲击教学工作,这是校长们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但是,我们不难看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造成不少学生的信心危机和心理障碍。许多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养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入手,对于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为学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很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上,可以调动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有效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无疑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校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息息相关。因此,校长应具有更宽广的心理学视野,更好地审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统筹学校的教育资源,真正建立学校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校工作,促进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怎样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分管在德育工作下面的,主管德育工作的老师因为没有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所以在接手心理健康工作之后很是头痛,虽然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的重要但是无从开展。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德育工作的老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替代,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

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花和学科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不同,心理咨询注重的是治疗,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对心灵素质的培养,对心理潜能的激发。所以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健康课怎么上?怎么设计教案?

很多奋斗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心理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教育部规定除教师辅导参考用书外,不能编印学生用脚踩,更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材。同时因为国内心理学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相关的心理健康课教案以及课件和资料素材非常缺乏。不单单是教案的缺乏,是与心理健康课相关的所有资料都很缺乏,即便有的老师能够搜集到要用的资料也会耗费非常多的精力与时间,而且这样搜集拼凑而成的心理健康课教案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成系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评估真正效用。

有心理学背景和基础的都知道,根据发展心理学原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甚至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教育侧重都是不同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最强,在学校老师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事无巨细,全要找老师来解决,到了中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降低,虽然他们跟老师仍旧亲密,经常围在老师身边,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与主张,开始不愿意老师过问他们之间的事情。再比如小学5、6年级心理健康重点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基本常识,如果都做好这点那“亲嘴门”完全不会发生。

所以成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老师都是从网上四处寻摸,像是捡破烂的一样东家找一点西家找一点,有些活动是给大学生上的拿来给初中生,比如青春期这一主题,小学也有青春期异性问题,但小学主要为性别认同和异性抵触,跟初高中的男女交往青春期完全不同,但一样拿来用。有些人上心理健康课找一些网上的视频随便给学生看以为学生们大哭一场内心羞愧就能懂得感恩了,为什么不想想会不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呢?也有很多有专业基础和深厚心理健康教育功底的老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也十分费力,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为了上好一门公开课把PPT前后改稿十余次,改到凌晨一点多。但是,一个学校如此多的学生,只靠一两个心理健康老师自己编写教案、自己找相关的音频、视频素材,自己做PPT课件,究竟能把教案和课件编成什么样子?给学生上完之后有没有效果?怎么评估?

所以很多人需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心理健康课并非简简单单的德育课和活动课或者学科课程,而是非常重要而且要全面开展的一项教育工程。当前,相关的心理设备供应机构已经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学生心理问题开发编制了系统成阶段的心理健康课教案工具箱,其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主题配置了教案、教具、教学课件、和测评软件。能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需要进行相关教具的零散采购,也不需要大浪淘沙的寻找资料和拼凑教案,而且可以评估上课之后的效果。但知道重视的人太少,发挥不了它该有的功效。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想做好和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要配合好心理健康老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课程确保其固定和充足课时之外,还要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宣传,纠正部分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召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主题的班会活动。

这是对我多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乱象的针砭,只是不想再让很多人耽误中国的教育和下一代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