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它没有海沟俯冲带,早期裂开阶段位于板块内部,随后被动地随着裂开的板块而移动,故无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照。

2、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是具有沟、弧、盆体系的大陆边缘,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从大洋到陆地具有如下结

两种大陆边缘的特征

你说的是挤压型边界的两种大陆边缘类型吧

①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又称山弧—海沟型,在南美最典型。洋块俯冲到陆块下方,形成海沟,陆块受到冲击形成海岸山脉,即山弧;②岛弧型大陆边缘,即岛弧—海沟型,在西太平洋最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等,特点是在冲击形成岛弧、俯冲形成海沟后,在岛弧后方,还会有弧后盆地,以日本为例,就是日本海。

大陆边缘地形的构造特征有几种?

按照地形及构造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被动大陆边缘,也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和拖曳大陆边缘等。由陆架、陆坡和陆隆组成。地形平坦宽阔,无海沟发育。它位于板块内部,构造上相对稳定。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周缘,印度洋北、西部和东南部边缘,北冰洋及南极洲周缘。②活动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汇聚大陆边缘等。其陆架狭窄,坡度较大,陆隆为深邃的海沟取代。地形复杂,凹凸不平,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的发生较为频繁,构造运动强烈。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及印度洋东北缘。③转换型大陆边缘,也称剪切型大陆边缘,它的形成与沿转换断层的走向滑动有关。可以是活动的,以浅源地震为典型标志,常构成海脊与盆地间列的大陆边缘,如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也可以是被动的,其陆架狭窄,如几内亚湾北缘。大陆边缘,特别是被动大陆边缘,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沉积物集聚区,沉积量占海洋沉积物总量的50%还要多,含有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盆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前者也称被动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也称活动大陆边缘,陆架狭窄,陆坡陡峭,陆隆被海沟取代,地形高差悬殊,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

(一)大陆架

大陆架是濒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大陆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坡度平缓,平均坡度仅有0.7°。大陆架的宽度变化较大,如在欧亚大陆北冰洋沿岸的大陆架宽度可达1000km,而南美洲西海岸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以海沟相隔,几乎没有大陆架。我国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较宽的大陆架之一,最大宽度达500km以上。在地质特征上,陆架上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广大地区被泥、粉砂及砂所覆盖。陆架上有现代沉积物,也有第四纪低海面时形成于海岸环境的砂质残留沉积物。现代沉积多分布于内陆架上,近岸以砂质为主,远岸以砂质占优势;而在陆架的中部和外部,早期形成的砂沉积物因为还没有完全被现代沉积所埋藏,而出露于海底。不同气候带的陆架沉积物也有差异,在极地寒带常见砾石,也多见基岩;其余地带以砂较为常见,尤其是中纬地带;在湿热的低纬地带多见淤泥及钙质沉积。此外,大陆架(直到大陆边)蕴藏着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物资源,世界上现在石油产量有20%来自大陆架。大陆架上的水域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世界上渔获量90%来自大陆架上面的水域。

图9-20 海底地形主要单元

(二)大陆坡

大陆架以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称为大陆坡,其平均坡度约为4°,最陡的可超过20°。大陆坡下界的平均水深约2000m,其外侧为坡度较缓的大陆基。大陆坡的宽度平均为30km,最宽的部位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有的峡谷穿过大陆架与大陆的河口相连。大陆坡底以泥为主,还有少量砂砾和生物碎屑,沉积物比相邻的陆架和陆隆沉积物细。但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期间,大部分大陆架出露为陆,河流向前推进到陆坡顶部附近入海,使陆坡上粗粒沉积物增多。在与山脉海岸相邻的狭窄陆架外的陡坡上,常见岩石露头。陆坡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碎屑,也有生物与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三)大陆基

大陆基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坡地带,其下界水深约4000m,表面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太平洋东西海域,大陆基一般少见甚至缺失;而在海沟不发育的印度洋、大西洋中,大陆基分布很广。大陆基沉积物厚度巨大,这里是海底浊流和滑塌作用发生堆积的场所。

(四)海沟和岛弧

沿着大陆边缘呈断续延伸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6000m的深海槽。海沟长一般在500~4500km,宽40~120km,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m。海沟在平面上大多呈弧形向大洋凸出,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陆侧斜坡较陡,洋侧斜坡较缓。海沟两侧普遍具阶梯状的地貌,地质结构复杂,主要是逆掩断层组合。海沟中的沉积物一般较少,主要包括深海、半深海相浊积岩,成分主要是粉砂、粘土及少量的砂和火山灰。岛弧是指沿海沟靠陆一侧发育的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分布的火山列岛。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沟与岛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东部,海沟与陆缘火山链相伴随。海沟与岛弧紧密共生构成统一的沟弧系。此外,海沟岛弧所在的位置是地球上最强烈的地震活动带,震源通常自洋侧向陆侧加深,构成自海沟附近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震源带(贝尼奥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