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的孔子,不耻下问的孔子,任重道远的孔子,寓教于乐的孔子,有教无类的孔子,死而后已的孔子,举一反三的孔子,温故知新的孔子,尽善尽美的孔子,杀身成仁的孔子,察言观色的孔子,不舍昼夜的孔子,欲速则不达的孔子,无得而逾的孔子,道不拾遗的孔子,出类拔萃的孔子,万世师表的孔子,学而不厌的孔子,发愤忘食的孔子,见贤思齐的孔子。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被后世称为圣人的万世师表,是一个思想伟大、道德高尚,倡导仁义礼智信的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不但是儒家的开山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贵族所专有的诗、书、礼、乐、这类学问,普及给民间,不问来学者出身贵贱,实行“有教无类”把官学变成私学。

扩展资料

孔子的思想和成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远大的影响:

1、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这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一: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野航

当后世的儒生几乎把孔子神化成另一个耶稣、说他是上帝的儿子(黑帝之子)并以素王的身份编了一本类似《圣经》的书(《春秋》)以为万世“立法”之际,主张实事求是的司马迁先生却为我们勾勒了另外一幅孔子的“肖像”。通过这幅“肖像”,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孔子――― 一个平凡的有着很多缺陷的人;终生饱受着一种来自童年记忆折磨的人;一个因为自卑情结的作怪而极其在乎自己外表的华贵的人;一个把有时理想看得高于一切有时有恰恰相反的充满了矛盾的人;一个终生和内在自我做斗争最终找回了内在自我的人。总之,他与其说是个圣人,不如说是一个在不断地与自我的斗争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

我这样说绝无“侮圣人之言”的意思,而是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呈现出来,从他的人格的弱点以及终生同这弱点的斗争中,看到他那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凡人的伟大之处。兹将从不同的侧面看看司马迁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自卑的孔子。
从司马迁写的《孔子世家》中我们知道,孔子的出生并不光彩,他是他父母“野合”的产物。尽管《孔子世家索引》将“野合”解释为老夫娶少妻,不合礼制而已,并非野外 *** ,但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到死都不肯说出孔子父亲的葬处,仿佛有所避讳,则至少说明孔子的出生是不可以在人前炫耀的。仅就这一点,也势必对孔子幼年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
另一件被记录下来的伤害到少年孔子的自尊心的事是鲁国贵族季氏的“飨士”,孔子当时腰里挂起经书,便去讨吃喝,本以为身为殷商贵族之后,自然应当得到“士”的待遇。结果却让家臣阳虎给轰了出来,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孔子当时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子,来自阳虎的伤害对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以至于多年后当阳虎去拜见他,得到的是避而不见的待遇。因为阳虎对他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成了某种无意识情结的象征,这个情结将注定折磨他一辈子,甚至会差点要了他的命。
一个有着早年受辱的经历而具有自卑感的人通常会在其得势的时候表现出异常的专断和盛气凌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一爬上高位,就忍不住采用杀人的手段来树立其政治威望,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孔子的后半生中,想干掉孔子的人也屡屡有之。

2好揭人短处的孔子
对于孔子早年的性格,我们可以从他去拜见老子时得到的几句规劝中获得些许信息。临别时,老子语重心长地送他一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勿以有己,为人臣者勿以有己”。意思是说:好议论人,好揭人的短,是危险的。作为侍奉他人的人,不可以太过于自我。试想,如果孔子身上没有这些毛病,而老子又何必多话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倾向一定有其成长经历的来源,在幼年饱受歧视的人通常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权威人物的攻击性。所以,孔子身上具有这些毛病从逻辑上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孔子是个非常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对于他的这些弱点,他是有所察觉的。他一生强调“慎言”,甚至于他的学生南容仅仅爱读教导人慎言的诗句,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孔子可能在他达到一生中,吃够了好揭人短处的苦头,但这也促使他尽量地去克服这个毛病。

3虚荣的孔子
自卑的人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特别在乎别人的议论。象孔子这样在当时就颇有争议的人物不被人议论是不可能的。一次,一位官做到了太宰级别的人在孔子弟子面前吹捧了一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这个马屁拍得可谓恰到好处。而他的弟子又肯定了这一吹捧:“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当然,孔子听了,......>>

问题二: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的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三: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而时习之的人;不耻下问敏而好学的人;温良恭俭让的人;仁义礼智信的人;仁智勇兼具的人;千言万语一句话:自驯而至的千古圣人!

问题四:孔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野航

当后世的儒生几乎把孔子神化成另一个耶稣、说他是上帝的儿子(黑帝之子)并以素王的身份编了一本类似《圣经》的书(《春秋》)以为万世“立法”之际,主张实事求是的司马迁先生却为我们勾勒了另外一幅孔子的“肖像”。通过这幅“肖像”,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孔子――― 一个平凡的有着很多缺陷的人;终生饱受着一种来自童年记忆折磨的人;一个因为自卑情结的作怪而极其在乎自己外表的华贵的人;一个把有时理想看得高于一切有时有恰恰相反的充满了矛盾的人;一个终生和内在自我做斗争最终找回了内在自我的人。总之,他与其说是个圣人,不如说是一个在不断地与自我的斗争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

我这样说绝无“侮圣人之言”的意思,而是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呈现出来,从他的人格的弱点以及终生同这弱点的斗争中,看到他那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凡人的伟大之处。兹将从不同的侧面看看司马迁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自卑的孔子。
从司马迁写的《孔子世家》中我们知道,孔子的出生并不光彩,他是他父母“野合”的产物。尽管《孔子世家索引》将“野合”解释为老夫娶少妻,不合礼制而已,并非野外 *** ,但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到死都不肯说出孔子父亲的葬处,仿佛有所避讳,则至少说明孔子的出生是不可以在人前炫耀的。仅就这一点,也势必对孔子幼年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
另一件被记录下来的伤害到少年孔子的自尊心的事是鲁国贵族季氏的“飨士”,孔子当时腰里挂起经书,便去讨吃喝,本以为身为殷商贵族之后,自然应当得到“士”的待遇。结果却让家臣阳虎给轰了出来,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孔子当时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子,来自阳虎的伤害对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以至于多年后当阳虎去拜见他,得到的是避而不见的待遇。因为阳虎对他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成了某种无意识情结的象征,这个情结将注定折磨他一辈子,甚至会差点要了他的命。
一个有着早年受辱的经历而具有自卑感的人通常会在其得势的时候表现出异常的专断和盛气凌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一爬上高位,就忍不住采用杀人的手段来树立其政治威望,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孔子的后半生中,想干掉孔子的人也屡屡有之。

2好揭人短处的孔子
对于孔子早年的性格,我们可以从他去拜见老子时得到的几句规劝中获得些许信息。临别时,老子语重心长地送他一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勿以有己,为人臣者勿以有己”。意思是说:好议论人,好揭人的短,是危险的。作为侍奉他人的人,不可以太过于自我。试想,如果孔子身上没有这些毛病,而老子又何必多话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倾向一定有其成长经历的来源,在幼年饱受歧视的人通常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权威人物的攻击性。所以,孔子身上具有这些毛病从逻辑上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孔子是个非常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对于他的这些弱点,他是有所察觉的。他一生强调“慎言”,甚至于他的学生南容仅仅爱读教导人慎言的诗句,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孔子可能在他达到一生中,吃够了好揭人短处的苦头,但这也促使他尽量地去克服这个毛病。

3虚荣的孔子
自卑的人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特别在乎别人的议论。象孔子这样在当时就颇有争议的人物不被人议论是不可能的。一次,一位官做到了太宰级别的人在孔子弟子面前吹捧了一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这个马屁拍得可谓恰到好处。而他的弟子又肯定了这一吹捧:“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当然,孔子听了,得意之情,自然是溢于......>>

问题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野航 当后世的儒生几乎把孔子神化成另一个耶稣、说他是上帝的儿子(黑帝之子)并以素王的身份编了一本类似《圣经》的书(《春秋》)以为万世“立法”之际,主张实事求是的司马迁先生却为我们勾勒了另外一幅孔子的“肖像”。通过这幅“肖像”,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孔子――― 一个平凡的有着很多缺陷的人;终生饱受着一种来自童年记忆折磨的人;一个因为自卑情结的作怪而极其在乎自己外表的华贵的人;一个把有时理想看得高于一切有时有恰恰相反的充满了矛盾的人;一个终生和内在自我做斗争最终找回了内在自我的人。总之,他与其说是个圣人,不如说是一个在不断地与自我的斗争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 我这样说绝无“侮圣人之言”的意思,而是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呈现出来,从他的人格的弱点以及终生同这弱点的斗争中,看到他那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凡人的伟大之处。兹将从不同的侧面看看司马迁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自卑的孔子。 从司马迁写的《孔子世家》中我们知道,孔子的出生并不光彩,他是他父母“野合”的产物。尽管《孔子世家索引》将“野合”解释为老夫娶少妻,不合礼制而已,并非野外 *** ,但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到死都不肯说出孔子父亲的葬处,仿佛有所避讳,则至少说明孔子的出生是不可以在人前炫耀的。仅就这一点,也势必对孔子幼年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 另一件被记录下来的伤害到少年孔子的自尊心的事是鲁国贵族季氏的“飨士”,孔子当时腰里挂起经书,便去讨吃喝,本以为身为殷商贵族之后,自然应当得到“士”的待遇。结果却让家臣阳虎给轰了出来,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孔子当时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子,来自阳虎的伤害对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以至于多年后当阳虎去拜见他,得到的是避而不见的待遇。因为阳虎对他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成了某种无意识情结的象征,这个情结将注定折磨他一辈子,甚至会差点要了他的命。 一个有着早年受辱的经历而具有自卑感的人通常会在其得势的时候表现出异常的专断和盛气凌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一爬上高位,就忍不住采用杀人的手段来树立其政治威望,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孔子的后半生中,想干掉孔子的人也屡屡有之。 2好揭人短处的孔子 对于孔子早年的性格,我们可以从他去拜见老子时得到的几句规劝中获得些许信息。临别时,老子语重心长地送他一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勿以有己,为人臣者勿以有己”。意思是说:好议论人,好揭人的短,是危险的。作为侍奉他人的人,不可以太过于自我。试想,如果孔子身上没有这些毛病,而老子又何必多话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倾向一定有其成长经历的来源,在幼年饱受歧视的人通常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权威人物的攻击性。所以,孔子身上具有这些毛病从逻辑上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孔子是个非常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对于他的这些弱点,他是有所察觉的。他一生强调“慎言”,甚至于他的学生南容仅仅爱读教导人慎言的诗句,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孔子可能在他达到一生中,吃够了好揭人短处的苦头,但这也促使他尽量地去克服这个毛病。 3虚荣的孔子 自卑的人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特别在乎别人的议论。象孔子这样在当时就颇有争议的人物不被人议论是不可能的。一次,一位官做到了太宰级别的人在孔子弟子面前吹捧了一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这个马屁拍得可谓恰到好处。而他的弟子又肯定了这一吹捧:“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当然,孔子听了,得意之情,自然是溢......>>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奔波一生的人。有人说,孔子是个官迷,在他事业的最高峰——刚刚任代理相国的时候,曾经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面露喜色。而且,他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官位。
当然,此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孔子当官的目的有时为了什么呢?——捞钱?榨取民脂民膏?当然不是,而是为了恢复周礼(看过电影《孔子》的人,对此一定有很深的印象),为了宣传他的治国理念。
那么,孔子一生之中都做过哪些官,取得过哪些业绩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十岁之前孔子所做的官:
孔子当的第一个官是季氏吏,也就是鲁国三大家族“三桓”之一季氏家族的小吏。是管什么的呢,负责管理仓库的。说白了,也就是个仓库管理员。但是,孔子是个对工作相当负责的人。短时间内取得了较高的业绩——仓库出纳的钱粮有条有理,很是清晰明了(料量平),众人叹服。
很快,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孔子便有小小的仓库管理员司职吏。司职吏是干什么的呢,是专管牧场养殖工作的小官。当然,应该比悟空兄弟的官级大些。于是,按照孔子的工作态度,同样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牛羊满圈(蓄蕃息)。
以上是孔子三十岁之前的当官经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孔子三十岁之后的: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由于贵族的一次娱乐活动——斗鸡,引发了一场政变(一场由斗鸡引发的政变)。政变中,鲁昭公被驱赶出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国很快陷入了混乱之中。依照乱国不可留的想法,孔子也跑到了齐国。而且,很快便找到了工作——高昭子家臣。
家臣是什么官呢?我来告诉大家,它是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卿大夫家的总管叫作宰,宰下面又有各种各样的官职,通称为家臣。
由于高昭子在齐国师正卿,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以及属于自己的封地。自己毕竟得留在都城辅佐国君,但封地也得需要人来打理。于是,孔子到达齐国后,很快便应聘成功。
其实,孔子并不想做什么家臣。他来齐国是有高追求的,他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来攀登上齐景公这条大船。但是,他的如意算盘被一个人给识破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同志。由于孔子和晏婴执政理念不同,同时也为了维护住自己的地位,晏婴极力劝谏齐景公不要任用孔子。他告诉齐景公:孔子是来回复周礼的,而现在周室衰亡,礼崩乐衰已经很长时间了。再说了,孔子身上的礼仪太多、太繁琐了,我们就是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学的'会、学得完(累世不能殚其学)。
于是,齐景公打消了任用孔子的意念。
于是,孔子想在齐国留仕的想法是彻底泡汤了。
既然齐国不想留自己,自己又何必再留在这里呢。于是,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岁。这一年,鲁国季桓子所在封地——费邑的大总管(也就是邑宰)公山不狃,发生政变,背叛了季桓子。公山不狃早就听说了孔子的才华,于是便给孔子下了聘书,上面答应,一旦攻灭季氏家族,保证重封孔子,任以高官。
已年过半百的孔子,对这次邀请动了心。虽然他知道公山不狃的行为是不对的,虽然他知道一旦加入,便会九死一生。但他依然想去。因为天下的君主没有人赏识到自己的才华,只有公山不狃,自己马上就要老了,还有多少时间会等待自己施展自己的抱负呢。
就在这时,命运之神睁开眼睛,眷顾了一下孔老夫子。宫中来人,鲁定公下令任命孔夫子为中都宰。中都宰也就是中都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当然,由于表现突出,孔夫子很快又升任为鲁国的大司空。大司空一职,相当于建设部部长。
看来孔子升迁的还真快,直接由地方官升任为中央部长,这在任何时期都是极少见的,一般人还真来不了。
接着,孔夫子有由大司空摄行相事。这一时期的业绩:
1)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挫败了齐国君臣想要要挟鲁定公的意图。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地位,使齐国短期内不敢对鲁国动手。
2)鲁定公十三年,堕三都。当然,由于成邑宰的极力反抗,最后只堕了两个——费邑和郈邑。
鲁定公十四年,孔夫子五十六岁。这一年,他由大司空转任为大司寇,并兼任相代理国。
期间业绩:诛杀乱臣少正卯;稳定鲁国物价、路不拾遗、商客宾至如归。
很快,鲁国的复兴让邻近的齐国害怕啦。于是,他们向鲁国发出了“糖衣炮弹”(美女、骏马、珠宝)。于是,鲁定公很快便被击倒,整日沉迷于女色歌舞声中,开始疏远孔子。
看到此种情景,孔子对鲁国彻底失望了,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期间,虽说也有诸侯不时的召见孔子,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成合作的意向。
也就是说,孔夫子的为官生涯至于鲁定公十四年、自己五十六岁的时候。他从最基层的仓库管理员做起,一直做到代理相国。期间,在工作及其闲暇的时候,他都会自然不自然的传播一下周礼,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那个美好的社会。
在他打包袱准备前去的时候,子路拽住了他——想当官想迷啦,什么人叫你都去,不怕留下一个坏名声啊!
在子路的极力劝说下,孔子终于放下了手里的包袱,默默地看着远方······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孔子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老人。面对一个伦理道德滑坡且极度动荡不安的时代,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恢复周礼,施行仁政。他的追求和理想与时代极不协调,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如一。
孔子也是一个把教育从贵族引向民间的实践者。当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孔子通过兴办私学,首次将教育从官府引向民间,受教育从此不再是贵族的特权。
孔子还是一个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文史达人。在教学之余,他编辑整理了《周易》、《春秋》、《诗》、《书》、《礼》《乐》等经典,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