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舌尖2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结果影响越大,观众的要求也越高,争议大很自然,在《舌尖2》的争议中,可以看到一个大问题:中国电视没有批评,只有吐槽。前四集收视率最高的是《家常》,但争议最大,吐槽最多,甚至发展到网络暴力。整个过程就是没有批评的帮助。现在没有电视批评,自然也没有电视批评的理论。网上不缺少意见,也不能说所有的吐槽都无聊,而观众表达任何直感都是有益的,只要不是谩骂、攻击和造谣,这仍不能等同于批评。有健康而发达的批评,对中国电视一定是有帮助的。批评将好的张扬出来,并能揭示出个中的道理,帮助作者,培育观众,是电视批评的动力所在。而舌尖2的批评者可以条分缕析地讲出来,帮助作者,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欣赏水平。
舌尖上的中国2为什么不如第一部
《舌尖》第一季火的一塌糊涂,与执行导演任长箴的坚持是分不开的,她组建的拍摄团队大多来自体制外,有见地,不妥协,而任本人更是固执,此外央视对于第一季的干涉并不多,故出来的效果非常好,这是情理之中的。然而,第一季火了,央视就来摘桃子了,明显是想打造舌尖品牌,而且放言拍第三、第四部……
真正为第一季付出汗水的主创们大多被湮没不提,庆功会上也只有陈晓卿和一众领导罢了,而任长箴也被踢开。这就是中国特色!
《舌尖》第二部开播至今,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吧。我充满期待地看第一集,感觉并没有我期盼的那么好,不过也不差,算是中规中矩吧。第二集拍的很有特色,有武侠片的风格,想来分集导演是很有个人导演风格的一个人。然而到了第三集,达悟族和切糕的乱入使我有种不详的预感,这是要干啥?而且这一集叙事很乱,节奏太快,让人看了很不自在。
戏剧性转折在昨晚出现了,第四集《家常》一出,网上骂声一片,一位母亲为了孩子五年不见丈夫,婆婆化疗十几次不回家看望,这样的价值观谁敢苟同!你全心全意为女儿好,然后你知道这就是真的好吗?还有就是421家庭的叙述,大篇幅生孩子的讲述,让人分不清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抑或是给母亲节的献礼片。
作为一部有人文特色的美食纪录片,观众并没有苛刻到绝对不能容忍你煽情,但是你煽情到如此三观不正,如此做作的份上,谁还会买你的账!
《舌尖上的中国1》和《舌尖上的中国2》为何有如此的差距呢?
原因很简单,主创人员大换血。第一部的总导演是陈晓卿,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所谓总导演也就是个统筹,其从来没有去过拍摄现场,执行总导演是任长箴,原在央视工作过,后离职,脱离体制,第一季七集的分集导演都是任选定的,有张铭欢、杨晓清、马羽洁、胡迎迎等。
第二季的总导演还是陈晓卿,但执行导演是何人不清楚,反正不是任长箴,各分集导演也是大换血,大家看过就知道了。
昨天《家常》播完,很多网友到导演邓洁的微博下面抨击,这位大导演颇为不满。
央视这种摘桃子的行为让人实在是无语,而拍出来的成品,实在是大失水准,起码跟人们期待的相去甚远。感觉第二季的主创就是在模仿第一季,然而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以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说句题外话,任长箴后续拍的《悦食中国》也很不成功。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2》会被停播?
近日,一段2012年《顶级厨师》节目中“九转大肠”片段突然在网络上翻红。2月6日,选手小胖@俞涛涛不怕胖 在接受专访时做出回应,直言自己在比赛前完全没接触过大肠,加上压力赛时间有限,当时只是把大肠套在水龙头上简单冲了下,没有将内脏气味去除干净,但不至于保留了网友所说的“答辩”。当时俞涛已经知道自己要被淘汰,于是设下了这个局,“你不尝,就没办法淘汰我;你尝了,你就中了我的计”。而这种无法回避的两难处境,因此被观众形容为“当代阳谋”,俞涛则因此“一计害三贤”。
尽管现在的科技发达,世界上仍然有许多无法解开的谜题,像是诡异的凶杀案、绑架案、自杀都替世人留下问号。今天要来介绍几个世上最令人发毛的神秘之谜。
1. 莫拉穆雷绑架案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2004年的2月9日莫拉穆雷骗她的大学教授家里有人去世必须回家一周,在那之前她在工作时接到一通电话,她的同事形容当她讲完电话,莫拉整个大哭,没有任何人知道电话另一头是谁跟电话内容是什么。莫拉失踪当天,不慎在道路112号出了车祸,一位学校巴士驾驶刚好目击了当下,询问莫拉是否需要帮她叫救护车,但莫
拉拒绝了,从此就再也没人看过莫拉的踪影。莫拉失踪8年后,一个帐号为“112混蛋( 112dirtbag )”在Youtube上传了一个叫“周年快乐”的影片,影片里一个在阴影中老男人的脸孔不停歇斯底里的狂笑,并在影片最后留下“周年快乐”的字样。而莫拉就是在道路112号失踪的,并且莫拉的父亲在新闻访问时就是称绑架莫拉的人为混蛋。这个“112混蛋( 112dirtbag )”是否就是绑架莫拉的人呢?警方到现在还无法找到影片中的男子。
2. 棉兰Ourang号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在1947年的6月,两艘美国船只接收到一通呼救讯息:“棉兰Ourang号呼救…我们在漂流,所有人员包括船长都已死在海图室和船桥,所有人都死了…我也快不行了…”收到这样的讯息后,救援小组抵达棉兰Ourang号却发现船上所有人都已死亡却在尸体上找不到任何受伤的迹象,很显然的棉兰Ourang号的货舱爆炸引发大火,救援小组在疏散船之后就让它沈入海底了。
3. 来自第51区的call in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1997年9月11的夜晚,有位自称“第51区”的人打进当时很红的广播节目,电话中男子语气不安又带点疯狂,内容为男子:“哈罗?”广播主持人:“嗨!”男子:“疴…我并没有太多时间…”主持人:“那就看你能不能好好利用这次call in时间了!”男子发疯的说:“第51区…”主持人:“你是哪里的员工吗?还是你现在正在那?”男子喘气并用恐惧的口气说:“我是前员工,一周前我放弃医疗放射后离开了那…之后我就开始逃亡,天啊…他们应该很快就会找到我的位置…”此时广播传来一阵杂讯,等到复原后那名男子已消失。更令人疑惑的是几天后一位自称是当天打电话的男子说那些话都只是谎话,说他常常假扮奇怪的人打电话。但许多人认为后来打电话进来的男子是别人聘请的演员来假扮当时打电话进来的“第51区”男子。
4. 凤凰城光点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凤凰城光点可以说是最广为人知的UFO事件,在1997年3月13日那天晚上,居住在凤凰城的上千位市民都抬头仰望天空希望能看到海尔波普彗星,但却看到一架V形的飞行船缓慢地在空中移动,据目击者称那架飞行船有1公里长,比任何世上的机型都还大。美国当局仍然声称只是在做照射灯测试,直到今天都没有人能解释当时的光点。没有办法。。。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2,其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好的、坏的都说。尽量详细点。谢谢
《舌尖上的中国2》是一部通过中国美食进而看见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纪录片。
美食只是让大家看见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的一个途径,在《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一集中表现的很明显,借助生活在各地最普通人的脚步,看见整个文化的缩影。
白马占堆:为了蜂蜜,冒着生命危险,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上10层楼高的大树。导演不是为了给你说:为了蜂蜜这种廉价商品,不至于,不至于。。。
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就为了一点蜂蜜这种早已成熟的商品 @FUZHU
而是为了告诉你:他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弟弟一个上大学之前的礼物。
养蜂人:20年的劳苦奔波,20年的相濡以沫。一个昼夜500公里的奔波,导演不是为了给你说:以后吃蜂蜜的时候小心别浪费了。而是为了告诉你:他们只是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和养育自己的儿女。
麦客:中国传统的古老职业。
在效率面前,麦客已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在科技消灭文化的现代社会,多少文化早已失传,或没有人想记住。导演不是为了告诉你:以后吃饭别浪费粮食了。而是为了给你说:文化败给了机械,自己的文化会去哪呢?其实大家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只是心痛。
留守老汉,留守儿童:父母在1000公里外打工,一年只有在农忙的时候回来。导演不是给你说:看看他们家乡的味道。而是为了给你说:
中国农村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
而父亲还在独自等待,儿女只能给父母准备一小坛鱼酱。
望潮,跳跳鱼:女儿回家,父母穷尽一切只为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十几岁的女儿最喜欢跳跳鱼,父亲用很多年学会用5米的钓竿,6米的鱼线,用八分之一秒来捕捉。导演不是为了告诉你:跳跳鱼和望潮的美味。而是想告诉你:中国的传统文化,多少父母的爱,体现在团圆时的那一道道美味中,那一声声“多吃点”中。
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归乡宴:
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过去。
导演几乎没给宴席的美味,只是一笔带过。告诉你的只是:全世界的华人的思乡情怀,不是矫情,而是沁入骨子里面特性,和藏在胃里的思恋。多少人的归来只是为了那一顿古早味。
美味告诉我们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一种情怀。在你,我,他,所有留着中国血液的骨子中的一种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2》,城市的孩子看到的是舌尖,农村的孩子看到的是中国。
你好!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祝共同进步!
论舌尖上的中国2对中国政治的影响(1000字左右)
A 论舌尖上的中国2
《舌尖》在众多饮食节目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进最平凡的乡野民间,一边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让观者不自觉的在舌尖上展现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性。
为了给弟弟上大学凑学费上山挖灵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东奔西走从事辛苦的养蜂行业的老谭夫妇,以船为家、奔波在东海上讨生活的渔民、行走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山东农村制作煎饼的老夫妇……较之上一季,《舌尖》用情感更为充沛的镜头,再度瞄准了这块土地上最可爱的劳动人民和食物间的质朴联系,让人们无法不仰视这些寻常人的身影。
节目播出中,网友不断表达着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显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在第一集中,食物的采集者、生产者、加工转化者都是由人来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为主的叙事习惯,让人看到更为丰沛的人文气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似乎更应该叫做《舌尖上的中国人》。
但也有观众认为《舌尖2》不及《舌尖1》的浑然天成,反倒是多了几分刻意:“完全没了第一季淡然乡愁的感动滋味,刻意煽情纠结人情乡味,素材太多展开太广,有些凌乱。”还有观众更加直白的指出该片缺点:“编得像走基层,形在意无存,主题之外承受了太多强加的信息和主观设计,画面够好,剪辑节奏太快。”
关注时下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也许是中国最后一批麦客的马万全们,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片中苍天、麦田、裤带面、吼秦腔的壮美画面,竟然让观者不自觉的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职业割麦人的绝唱让观众感动不已。麦客,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半年来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结回家小住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恰好是雷山鱼酱发酵成熟的时间,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
在《舌尖1》走红后,有人采访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们曾对节目中隐含着的,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而感到担忧,而如今,《舌尖2》已无必要将借美食寓社会的野心隐藏,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对空巢老人问题、中国农村6100万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它在记录下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和国人的巨变用饮食串联,透着无奈与心酸,正如结尾文案所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