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政治因素,不过现在也有引进日本的动画电影,迟早会引进的,我们一起期待吧。还有就是版权问题吧,如果买不到版权是不能放映的,日本有很多好看的动画电影,不过引进国内的还真是少之又少。国内如果要在电影院上映,就要花钱去买放映权。问题是国内一年引进的电影是有数的大概30部左右。保护国产电影。即使在国内上映也有可能比国外玩很久。例如 2009年引进的机器猫的剧场版 ,比日本晚了快1年。

《STAND BY ME 哆啦A梦》会在国内上映吗?如果不能,为什么

如果依旧不引进的话,最直接的原因是不赚钱。至于为什么不赚钱的原因就很复杂了。
追根溯源,是日本电影业的极端保守。
相对于美国好莱坞的开放和全球化经营,日本电影业界的保守程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以《大雄的恐龙2006》为例:
2006年3月2日,该片在日本公映。同年8月发行DVD,也就是说这时,盗版就满网飞了。
2007年7月20日-该片在中国大陆公映,上图是当时的海报。绝大多数的粉丝和目标观众,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了本片,其中又会有多少再去影院温习一边呢?
这是不是日本针对中国大陆的歧视呢?
非也,看看该片在其他几个哆啦A梦流行的国家地区的公映时间,你会惊讶地发现,大陆居然是最早引进的!
【香港 2007年7月26日】【西班牙 2007年8月31日】【中国台湾2007年9月14日】
【泰国 2007年10月11日】【新加坡 2007年11月15日】【越南 2008年10月11日】
【美国 2008年11月14日】【韩国 2009年7月15日】
以此片为开端,中国大陆正式引进公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只有以下几部(后方为公映日期):
哆啦A梦:大雄的魔界大冒险【日本 2007年3月10日】【中国大陆 2008年1月22日】
哆啦A梦:大雄与绿巨人传说【日本 2008年3月8日】【中国大陆 2009年8月4日】
名侦探柯南:漆黑的追踪者【日本 2009年4月15日】【中国大陆 2010年1月14日】
名侦探柯南:沉默的15分钟【日本 2011年4月16日】【中国大陆 2011年11月4日】
可以看出,日中公映时间,最长相差一年半,最短也是半年,而且都是在日方发行了DVD之后,才在中国大陆上映。而且这不是仅仅针对大陆,港台以及美国、韩国引进的间隔时间更长。
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如果日方的DVD继续发行,螳臂当车的大陆院线票房难道能够承受得了吗?
当然承受不了。更可悲的是,2012年中日关系迎来一个新的冰点。对于中方公司来说,再引进日本动画,本来就不挣大钱,还有官方、民间双重反日情绪的压力。何苦还费力不讨好呢?
我估计肯定会有人说审查的原因。个人判断,对于动画电影不能引进,审查的因素不能说没有,但绝不是重要因素,还是利益因素占得多一些。绝大多数动画电影都是全年龄向,找不出什么问题。但不卖座,确是很常见的。毕竟WALL·E也是这个理由不能登上大陆的大屏幕的。
评论中有人提及到了,宫崎骏老爷子从不允许吉卜力的片子在中国大陆上映,原因是“盗版泛滥”。这个段子在网上流传很广,我不知道宫崎老爷子是否真说过这种话,但背后的逻辑是很混乱的。因为你看盗版,所以我不允许你花钱看正版?如果日本人真是这么想的,那就太可悲了。

宫崎骏的电影为什么不能在内地上映

这...票房吧...有一定原因啦
就跟柯南剧场版近几年才在影院普及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影院是不会选择做亏本的买卖的(虽然很多电影其实都亏本= =b...)其实我个人觉得吉卜力的电影都做得很好+v+...
还有就是版权问题吧...如果买不到版权的话是不能放映的说...日本有很多好看的动画电影,不过引进国内的还真是少之又少...
可能还会有些许政治问题啦(想死神里的卍解...= =b...明明就是法西斯的标...所以在国内根本不上映)同样的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的有些电影貌似(我记得有)也牵扯到一些一战啦二战啦的问题...所以...不上映也在我的想象之中(你要适应啦...对于剧场版电影的期待就寄托在网上吧...买一个好点儿的耳机,配一个好点儿的显示屏,自己在家过电影瘾吧...)
其他问题就是什么过于暴露(宫崎骏应该不涉及这类问题)啊、过于血腥啊、过于阴暗啊...总之会有一大堆问题等着你...所以对于不能上映这种事只能淡定的接受...

为什么动漫在国内比较少?

中日动漫差距
其实我们国家和日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如果大家看过50年代我们国家投拍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动画片叫做《美猴王》的就知道了,而和《美猴王》同时代的日本动画片代表是《白蛇》,无论从画风和技巧上来看,我们都比日本的优秀!!!可是为什么从60年代之后,我们的差距却越拉越大了呢?当然,我个人观点是这不排除政治因素,在那文革动荡的岁月里,不可能有很优秀的动画片出现,(电影都没有,何况动画片,试想一下,我们现在在cctv-6里面看到的老电影有几部是文革的时候拍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之外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50年代投拍的战争片!!!),而同时代的日本动画业又怎么样了呢?60年代的日本正好是经济发展的启动期,政治经济都在飞速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很强烈,就如我们80年代一样!!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日本的动画业飞速发展,出现了大批的动画高手,其中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高手,创立了独特的日本漫画风格!!并培养了一大批的动画从业者,今天我们看到的宫崎俊,高田薰等身上都能看到手冢的影子!!!
可以不客气地说,60年代到80年代这20年是我们动画发展的停滞期,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动画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没有办法的客观原因,如果只是这种因为政治的原因造成我们的落后,我们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毕竟动画只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经济倒退20年我们都不再悲哀,而改革开放奋起直追!!!动画落后又有什么好抱怨,悲哀的呢?
可是,果真只有政治原因么?答案未必!!!!想想当年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的有些动画厂出了一批像《黑猫警长》等既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而且美术还相当不错的动画片,可以说是我们动画的复苏,可是以后90年代这十年出了什么呢?可以说-------没有!!!
为什么?就如上面幻苍狼所说,我们的动画业者的定位有问题,为什么非的定位于5-10岁呢?
我们已经成年也很爱看动画片么!!!看动画片并不代表幼稚。并且日本美国的动画片定位,虽然也主要是孩子,但是也兼顾了成年人的欣赏水平,宫崎俊的吉比利工作室出产的动画片国内的孩子看过的有几个呢?大部分的观众都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而且中国其实并不缺乏动画制作者,可是由于没有合理而有效的把他们利用起来,而使他们流失到日本或美国在中国的动画部里去了,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好像从一篇报道上说,深圳有一大批的我国优秀的青年漫画家在替日本公司画画!!他们画出的漫画冠以日本的名义再打到中国来!!!!可悲呀!!!!为什么不加以组织利用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出现像日本吉比利这样的工作室呢?可能与经济环境与人的意识有关。何其悲哀呀!!!!
今年可称作漫画年,国内漫画重地上海、广州漫展不断,本年度最大的一次漫展,也是新卡通发展15年来首次举办的大型漫展《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即将于国庆期间(10.1—10.7)在北京首都图书馆开展。日本漫画在亚洲乃至世界享有盛誉,已形成巨大且成熟的产业链机制,每年给日本创造的巨大利润使其成为日本的主流产业。但被称作日本漫画最大消费地的中国读者读到的大部分日本漫画亦属盗版,中国读者在盗版中认识并喜爱着日本漫画,而中国的原创漫画却在产业机制和盗版挤压的双重夹缝中艰难的前行,因创作资源、市场潜力和受众资源的巨大,令作者、商家谁也不想放弃,因此中国漫画产业化进程成为漫画人和漫画读者最关心的话题。为此记者采访到本次展览主要策划人漫画作者凉。
张:日本漫画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实际发展如何?
凉:日本的漫画市场很大,形成也很早,他们第一批漫画读者到现在已六七十岁了。这种阅读趣味一直保留,是一种全民看漫画的形势,日本漫画家是全日本纳税人中收入最高的,在日本被通常认为最有钱的知名流行歌手还排在漫画家之后。
张:为什么会这样?
凉:这是因为日本漫画业完全产业化了,有很成熟的产业链和商业市场。在日本,一套新漫画创作出来,会先在杂志连载,反响好立刻会发行单本,之后会改编动画片,在收视不错的情景下,连带起周边产品如漫画人像贴片、电话卡、杯子、玩具等。紧接着,就会有广告来用这些漫画人物形象,不仅如此,在下一部新漫画还没出来时,这一部漫画还会做成OVA(原创漫画家影片或光碟)和DRAMA—CD(剧场CD)来补充这时期的市场空缺,这两种后续产品因相对较低的成本和便捷的形式也会有很好的市场。此外,还会有电子游戏版,动画影片,而上面这一系列的收入将分摊进入产业链。
张:依你看,国内漫画与日本漫画的差距在哪儿?
凉: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国内的漫画没有产业化、市场化,没有一个合理的产业链,使市场运营相当艰难。比如国内漫画杂志中很多没有直接的运营权,一套好漫画如果出单行本就涉及书号,一套卡通本有时甚至要几个书号;出动画片的报批又是跨行业的,因利润的走向不一,使报批极为复杂和漫长,这又是作为卡通漫画这个产品特质不能承受的,更不要说制作动画影片,OVA和DRAMA—CD了。这种机制下,国内漫画杂志社被很大程度地局限住了。
张:事实上,漫画家制造出来的偶像明星比真实的明星还具有更稳定的商业回报,比如明星包装出来,还有可能因“隐退”、“毁约”、“变故”等危险使回收利润不能完全保证,而漫画形象会永远忠于作者和承销商家,而且每一个漫画家都可能制造多个偶像,比如日本最畅销的漫画里的F4。
凉:对呀!像日本知名漫画家鸟山明的《七龙珠》、富义博的《幽游白书》和武内直子的《美少女战士》,不仅作品靠成熟的市场化运作衍生出巨大商业利润,而且作者也成为全日本最富有的人之一。
张:但有人反映,日本还有很多不良漫画正给国内青少年读者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凉:这种现象出现,完全是唯利是图、不负责的盗版书商造成的。在日本,漫画有严格的限制级,按年龄、性别取向分类,划分很细,还分12岁以下、18岁至20岁、成人等阅读限制,在书店里必须在不同区域摆放,有专人监督。因为日本漫画不是像国内漫画,题材还限制在讽刺、幽默或一些浅显的儿童故事,他们的漫画创作涉及到很深刻的主题,比如这次随展来访的日本有名的漫画家里中满智子的作品就是根据名著《红与黑》改编。国内盗版商不但不管限制级别,还专门将一些不适合儿童的读物以儿童读物面目出版,这对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是很不负责任的。
张:你能从技术上评价一下中日漫画作者的差距吗?
凉:从最高水准上看,日本漫画的技术不是遥不可及的。国内有很多很棒的漫画作者,比如《北京卡通》的姚非拉原来在武大学计算机,现在很多漫画读者把他当偶像,那情景和一些歌星fans(歌迷)的感觉差不多。
张:但这些作者队伍的整体是不是还不成型,为什么这样?
凉:其实队型还是有的,阵容也不小,由于产业化程度太低,使做这一行的人要先有很多选择,比如当漫画作者一个月只能有3000元收入,去一个好的广告公司就会是8000—10000元的收入;在人才竞争上,目前能留下来的,是一群凭着激情来做的,他们有很多无偿的投入,比如一种爱国热情,不愿中国市场只有日本漫画存在。事实上,国内原创漫画市场发展到今天,几乎是由于这些人存在。但激情不能当饭吃。
张:这次《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据说有1100幅日本漫画、600幅中国漫画,还安排了flash动画电影欣赏、漫画人物模仿秀剧场、中日漫画大师签名、漫画评奖、社团交流、漫画讲座等多项活动,对国内卡通漫画的推进会有很大的影响吧?
凉:这次《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可能对北方漫画的直接影响更大,几届延续下来才会对国内漫画最火的上海、广州等城市影响更大。现在看上海漫画产业化进程较快,他们的《卡通王》杂志已有了独立运营权。这次展览可以说是试图激活北京一直沉寂的漫画市场,因为这样大型的展览就像一个行业的标志物,会带进很多商业投入。虽然在最初的投入中会“死伤无数”,但是对漫画产业化推进肯定有好处。因为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应该是漫画产业推进巨变的惟一出发城市。
张:希望是个好结果。
大家对中日动画差距的评价有多种多样,人才,技术,资金。。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中日的动画,我觉得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新中国建立50年了。能放到台面上的
动画有几个?一个《�\猫警长》一个《葫芦娃》再加一个《大闹天宫》这个就已经是我们动画事业的全部代表了。。。你们觉得以这几部动画(而且还都是10几年前的作品),我们就能说我们也有自己的动画?我们的动画也不比日本的差。。甚至要比他们好了???那不是在说笑嘛???
如果真的要找差距,希望以此来有所觉悟,以至于有所发展的话,我觉得日本动画比中国好的原因很简单:
他们是把动画真正当作一个事业,一个产业来做的!而中国对待动画的态度还只是一个教育幼儿的工具!
就是那么简单!如果不从观念上扭转过来,即使将来经济再发达,作出的动画依然还是现在的这个水平,最多画的精细一点而已!
打个比方,这个就好像,你向一个贫困农村放救济款,没有致富观念的农民,就是开个大会,大家把钱都分了;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会大家一起讨论,如果利用这笔钱来赚取更多的钱,直至走上小康。这里面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事实上,在目前的中国,还是处于那个农民分救济款的阶段。没有人,(也许有)打算把动画当作一个事业来作。看看前不久的中央台的那个什么计划千集动画。。fanit...根本就是在浪费钱和精力胡搞嘛!!!
事实上,我们还依然没有看到我们的主流的社会中(当局者)有什么改变的趋向。诚如中央台哪些没完没了的大头大眼目光呆滞的动画片!
所以中国的动画最大问题,不是资金,(钱少也可以拍出高质量的动画),也不是人才(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动画人才),而是一个的观念。。。我们的当局者,对动画的态度问题,直接制约着动画的发展。这个反映在动画的制作思路,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动画剧本写作上。
如果主流的当局无法有所改变,那么真正想作一些真正动画的中国人也是无从着手的。(听说前不久北京的首届独立映像节上,有部一个深圳人作的10分钟的动画《TALK》 获得了一等奖。据说那个动画是真正反应目前中国的动画发展水平)
如果我们的所有的动画都是本着教育人为根本出发点的时候,这个动画在开始就已经毁了。。。而这个恰恰是我们的当局者所最愿意干的事情。。所谓的“思想把关”!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所看到的宫崎峻的最新片《千寻》的制作花絮的观后感。撇开吉卜力他们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作风不谈,里面宫崎峻的一句话给我影响很深:他说,我作这个片子,就是为了那些即将10岁,或者现在是10岁,或者已经10岁的人看的。希望大家都能想起那个时候(大意如此)。他的动画是要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 不是。。他的动画更多的是一种回忆,一种叙述。一种对美好,纯真时光的描写。 好的动画,感动人是在不经意间的。。。。那么在这样的感动中,大家也能学到什么是真正我们需要的。。。。。。
最后,我想说一个很早很早以前看到的,我所唯一喜欢的国产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浓浓的中国特色的水墨小动画。很短,但是很有意境。中国人自己的特色!~比起现在的国产动画要好上百倍!
我再想如果当时我们能坚持这种中国山水似的动画风格。好好发展,是不是就拥有有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动画那?试想,如果三国演义,这样的题材,用这样的风格演绎出来,是不是更有味道那?!也许这个只是假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国产动画,更多的是伪日似风格。什么都不是。。。
据日本有关方面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日本国内电影院上映的动漫片约为81部,日本的电视台每周播放动漫节目80多集,一年播放的动漫作品节目接近4000集。在日本所有的出版物中,漫画读物就占了40%,平均每天有25本漫画单行本问世。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02年日本动画片在美国的销售额达43.6亿美元,是美国进口的日本钢铁产品价值的三倍多。而去年,中国的动漫产业总收入也不过100亿元人民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商支付的加工费。
根据中国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国产动画片在电视台的播出应当占动画片播出总量的60%,实际上,2004年,我国国内动画片生产总量只有2.9万分钟,市场需却在26.8万分钟,电视台动画片资源严重不足;2005年是动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春天,但仅有的几个动画频道几乎都出现了片荒,一部动画片被翻来复去地播放,预示着中国动画尚不能自给自足。
众所周知,中日动漫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具体有多明显我就不说了,说出来徒增伤悲。但是中日动漫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差距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中日动漫差距是由于中国漫画起步晚造成的,诚然,中国的漫画的确在进入商业化上要比日本晚很多,但这并不是问题之所在,中国的足球起步很早吧,中国的乒乓球起步不早吧;还有人认为中日动漫差距是因为中国漫画家的画工问题,这也不是问题的所在——《三毛流浪记》的画风决不是像日本的卡通漫画那样,但是它确是经典的漫画。我个人认为,中日动漫差距是由于中国的漫画家对动漫的认识和态度的问题,一直以来卡通漫画的阅读对象都认为是4—8岁的儿童,因此看看我们市面上所有的中国卡通吧:《蓝猫淘气3000问》、《怪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熊猫京京》、《封神榜》、《灰豆儿》(大概是这个名字吧)还有一些我实在是懒得记住它们的名字了,这些无疑例外的把观众范围定在4—8岁上!更说明问题的是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引进上,对于这件事我本不想提的,但是不得不提!这是中国引进的外国漫画的最大的败笔!不仅配音的人物语气、性格与原作格格不入,而且对原作的台词、剧情枉加改编,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那些人只把EVA定为只面向青少年的卡通。因此原作中对生活,对自我存在,对人际之间的那些深刻的思考避而不谈,只把EVA中的战斗一格不少的放了出来。再看看国人漫画家颜开画的《雪椰》这可以说是中国漫画的成功的代表作了,虽然有人认为颜开的画风极像日本的漫画,没有中国的特色,但是我要问,什么才是中国自己的特色?特色这玩意这是个很抽象的东西,甚至是很不实际的东西。为了“与别人不一样而不一样”和“因为不一样而受人喜欢”是不同的,现在的中国漫画的爱好者除了孩子还有什么,而现在中国的动漫作家还为了他国的孩子喜欢而沾沾自喜,惭愧啊。另外一个影响中国动漫的则是中国动漫制作者对动漫制作的态度问题了。中国的漫画倒还算不错,但中国动画制作上就十分的明显了。中国现在的动画还存在着远近的大小比例不一致(如《蓝猫淘气3000问》),颜色前后不一致甚至溢出边框(如《灰豆儿》)等低级的错误,这些问题只要在监制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发现。当我第一次看我国和加拿大合作的《鸭子侦探》,虽然从画风上一眼就能认出是中国作品(前面说到的中国特色颇有收效),但在整部影片中却没有一处类似的毛病,甚至我敢说那是一部很好的动画,于是我怀疑它是否是国产动画,但监制中的外国人名似乎可以给我一个答案。没有国外朋友的监督的话,那么《宝莲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中国是可以出好游戏的,但是就是要看制作者的工作态度。
再说说日本的动漫,详细的介绍就免了,大家知道的可能比我还多。我要说的是日本人对动漫的认识和态度。日本的动画有专门的声优——我们也有,但是寥寥无几;日本有专业制作动漫的工作室——我们也有,但规模、人员上都不如日本(经费问题很严重);日本的漫画家有很多,而且许多孩子也都志愿做一名漫画家、日本有完整的动漫运作体系——我们也……。
总的来说,中国与日本的动漫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抛开这个那个的外界原因,中日动漫的差距就是对动漫认识、态度上的差距,想想我们现在还在为看动漫会不会影响学习而争论,又怎么能让我们的动漫有所发展呢?
这是我以前做研究的时候的资料,相关网址忘了。

电影《记忆中的玛妮》会不会国内上映?

《回忆中的玛妮》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但是在中国香港上映了,2015年4月2日上映/发行。
《回忆中的玛妮》是由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日本动画电影,影片于2014年7月19日在日本首映。该片由米林宏昌执导,丹羽圭子参与配音。
该影片剧情改编自英国小说家琼安·G·罗宾森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女主人公安娜与少女玛妮之间一个动人的故事 。
这部作品刻画的主题,是‘明明很努力,但是无法得到回报的’女性纠葛与成长。这也是非常流行的元素而这方面跟《冰雪奇缘》很相似。看得出吉卜力跟迪士尼将目光放在了同样的问题上,但是《冰雪奇缘》获得了空前的超强人气,而《回忆中的玛妮》则平平谈谈,没有能迅速走红。米林导演的首部作品《借物少女艾莉缇》当中还能看到很多宫崎导演参与的痕迹,作品的一举一动都能感受到宫崎导演的存在感。而这一次是对于彻底摆脱‘宫崎色彩’的尝试,因此反而让作品显得没什么亮点了

《幽灵公主》电影为什么没有电影?

《幽灵公主》本身就是动画电影啊,什么意思啊。可以买收藏版来看,国内的视频网也可以收看啊。

《幽灵公主》是吉卜力工作室于1997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传承自宫崎骏长久以来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深邃思考。

影片不拘泥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是从人与自然之间无从化解的天然矛盾出发,通过人类自身的生存角度,探寻人类与自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和谐共存这一终极命题。

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像天空之城,千与千寻这类的动画片

本人是学动画专业的,中国动画之所以落后,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起点不同,日本老一辈最杰出的艺术家以宫崎骏为代表,他们在这条路上用将近长达一生的时间去创作,给后辈算是栽下了可以乘凉的大树,而中国,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作品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现在又有谁还记得当年老一批的动画创作者,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世人淡忘了,也包括他们曾经创作的动画,比如天书,老版的大闹天宫,哪吒传奇等。
第二,薪资问题,在日本和美国,艺术创作者他们的收入起码能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甚至还有多。而在中国,除了实力雄厚的大的动画公司能以丰厚的待遇去请优秀的人才,比如做秦时明月起家的玄机科技。别的动画公司给员工的薪水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在超市上班的销售员的工资,甚至还没有那么多。
第三,版权意识,在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版权意识很重要,侵权的作品不但不允许被搬上荧幕往往还要面临巨额索赔,严重的话这个创作者以后会一直带着这个污点,不被任何动画公司录用。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人们不会认为抄袭是个严重的问题,谁的作品能火能赚钱才是重点,比如之前抄袭过多位大师山水画的伊吹五月,公开发表道歉后大家都理所应当的原谅了,她现在依旧很火。
第四,对待动画的态度,在大多数人眼里动画是给未成年人看的,成年人看动画会被视为幼稚,这难道不是一种歧视么?动画的定义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表达方式,它应该和电视剧一样都是想把故事和思想传达给人们。中国对于电影电视剧的态度要宽容的多,却唯独对动画附加那么多的限制,就因为动画被定义成小孩子观看的东西。
最后我给你解释这么大的中国,这方面的人才都到哪去了,一个是游戏制作,游戏市场在中国的获利可谓是暴利,因为这个市场的发达所以一般需要大量的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大公司制作一款游戏的工作量往往不是一个公司的员工能做完的,做不完怎么办?弄成外包发出去给钱请人画,低的一千到五千,高的七千到两万,对,画和画之间就有这样的价格差距。比如有名卡牌游戏LOC,它所有的卡牌都是以两万元一张的高价请CG绘画领域的大神画的。而这些大神都是中国人居多。比如刘远,御寒,纹银。还有的是投身与影视特效制作上了。
还有一部分都到国外去了,美国有名的动画制作团队——迪士尼,里头其实有不少中国人,他们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去的,而梦想与物质能兼备的只有这样重视这门技术的地方。
从去年到今年搬上荧幕的动画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两部吧——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举例:大圣归来,这部电影时长其实在电影里算比较短的,但是它的制作却用了七年,它的导演能坚持拍完它还最后将它搬上荧屏呈现在观众眼前,他已经很了不起了,团队在制作过程中面临的量大问题,一个是资金,一个是技术。这两个中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让这部影片夭寿,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一群人七年时间做着一件看不到回本只看得到往外抛钱的大制作,耗资三亿,谁有这种勇气去赌?失败了可能买血都回不了本,好在他们成功了。所以那段时间我基本隔三差五就去电影院里头刷大圣归来,就算是给导演攒票房也心甘情愿。讲真,只有做动画的才能体会做动画的有多不容易。
在中国动画创作这条路不仅路长而且很难走,真正愿意踏踏实实搞创作不抄袭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当一部不错的中国动画作品能走入观众视线时,请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它,因为它的诞生本就是个艰辛的过程。
所以最后我回答你,为什么中国没有什么出色的动画,因为中国的大环境根本留不住优秀的动画制作人士,能够留下来的人也一定是想拯救动画这片领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为着那一点希望。中国动画的崛起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两代甚至三代人的事,也许到那个时候中国动画的质量才能被国际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