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指雌雄两性的区别;男女两性的区别。 典型的情况下,一个物种会有两种性别为主流:雄性与雌性。不过东欧鼹鼠和日本田鼠等就没Y基因,雌性被界定为生产较大配子的那一方。因此,性别的种类是依据个体在其生命周期某段时间中能够执行的生殖功能来决定。

为什么许多雌性动物的外表没有雄性的好看?

其实这是一个性选择的问题。“漂亮”与否,反应的是基因的好坏。而每一个物种,其实都是基因延续的工具:如果不仅能够延续基因,还能延续“好的”基因,那么是最好不过了。在自然界,雄性比雌性的生育成本要低的多,往往不负责养育后代。这样一来雌性只需考察雄性基因的好坏,“漂亮”的雄性因为具有优秀的基因,往往能够养育较多后代,而“难看”的雄性往往没有一个后代,这就是性选择。一方面因为雄性始终处于“过剩”的状态,另一方面因为雄性的择偶“成本”很低,所以相对应的性选择没有在雌性身上发生。经过一代代的性选择,就造成了明显的两性差异,例如孔雀。就人类来说,由于男性需要承担养育家庭和后代的责任,女性择偶时相当重视其对后代的抚养能力,性选择所占比重极大的下降。同时婚姻制度形成了配偶制度,使得男性的择偶成本提高,性选择的责任就部分的落在了男性身上。这样性选择的结果就可以理解了吧。

为什么人类长相差别很大,动物同类之间差别很小?

虽然没有实际测量,但只要仔细观察一群猫、狗、马、牛等动物,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个体,当它们摆正身体时,左半边和右半边尽管有细微差别,从总体来看对称程度比人类高。比如说我们几乎很难找到左右明显不对称的一只猫。

    而当我们观察实际的人类,或者是照片、报刊、电视、网络上的人类(明星除外)时,却会发现,对于多数人来说,即使摆正了身体,不管是面部还是身体的其它部分,左右两边一般是明显不对称的。当然也有左右对称程度很高的人,但他们并不占多数。

    当我们观察一群猫等动物时,还会发现,同一群猫的不同个体之间,长相(只考虑轮廓,不考虑颜色)的相似程度很高,极少有长相特别难看的。反观人类,不同个体之间长相相差很大,既有长得特别规整、漂亮的,也有长相一般的,还有长得左右很不对称的、较难看的。

    这怎么解释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比如种族混血可能是造成上述第(2)点(离散性)现象的原因之一。但第(1)点(不对称性)很难用种族混血来解释。本文主要想讨论的是另一种解释,即进化论解释。

    我们知道,进化过程大体上由两个环节组成,即“随机变异”和“定向选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外因。人与人之间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差异非常巨大,动物则不然。尤其是人类圈养的动物,饮食基本上完全同质。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千奇百怪,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体型差异就会大一些。但这个“差异”怎么衡量呢?用方差的话,野生动物的数据恐怕难以获得,所以也不太好说到底是人类体型差别大还是动物体型差别大。

2、内因。人类的基因多样性很大,相比之下由人类选育出来的动物基因多样性要小的多,因为只有稳定遗传才能获得固定的品种。比如历经很多代选育的白羽鸡,几乎是千鸡一律。但是——

3、关于问题的问题。物种的界限是什么呢?科学界还没有一个特别精准的定义,一般把生殖隔离当做物种区别的硬标准之一。如果这样看,狗各个亚种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所以都算是同一个物种,但不同狗狗的体型差异恐怕比人还大呢,想想藏獒和吉娃娃。

为什么人类的两性差距比动物小很多?

这要看跟谁比。

动物两性之间存在差异,称为“性二态”或“性二型”现象。

性二型,是指雌雄两性个体间除内、外生殖_器官不同外,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有些动物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如鸳鸯、鮟鱇鱼、狮子、孔雀、鸡、鹿(雄性有角)等。但也有许多动物没有明显的性二态,如猪、虎、鼠、鹰等。

人类也存在性二型,称为“第二性征”。与某些性二型不明显,或不存在性二型的动物相比,人类的性二型是明显的。但与某些性二型明显的动物相比,人类的性二型就不是太明显了。

所以说。人类的两性差距比动物大还是小,要看跟哪种动物比,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