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

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的频繁战争;

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

什么是左传进步的思想倾向

1)《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价人物。

2)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3)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记述反映出了哪些进步的思想?

《左传》不仅记载了春秋时代许多重要史事,还保存了前此的若干传说古史。有些记述已反映出某些进步的思想,如轻视鬼神而注重人事,强调君主忠于人民管好国家等。同时,它也显示出春秋时政治思想的一些特点,如不承认统一的专制君权,宣扬君臣为共同的国家利益而结合,双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主张臣民绝对效忠于君主。

16《左传》——保守与进步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书名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左传》的作者

司马迁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则进一步指出,左丘明是“鲁太史”;但自唐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左传》大约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中记载了什么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它的内容主要是:诸侯大夫各类政治活动,哪个国家发生政变,哪一个国家国君被杀,订立盟约,主要记载这类东西。

《左传》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儒家,有保守,也有进步。

02.01 从保守的一面看,作者对剧烈的社会变革,态度相当矛盾。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变化剧烈的时代,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春秋末年,周朝已经名存实亡了,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出现了春秋五霸,而在诸侯国国内,诸侯本人,也就是国君他们的统治也日渐衰微。

这时候,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实力派的掌权人物,这些人物在某些国家执掌了国政,比如鲁国的季氏,一直到后来,春秋战国之际,就发生了三家分晋这样的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实质,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历史学家说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中国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在这样一个社会剧烈的变革当中,当然有一些人的社会地位下降了,另外一些新贵出现了,还有一些人的社会地位上升了。

而《左传》的作者面对这种情况,他的态度是矛盾的,对于旧制度的崩溃,旧贵族的衰微,是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他站在这些人的立场上,感慨万端。

比如书里面,鲁昭公三年。记载的这么一件事,是齐国的国君,丧偶,他妻子死了,他妻子是晋国人,于是齐国就派大臣晏婴到晋国去“请继室”,就是再把一个晋国国君的姐妹,当作继室来续弦,那么这个外交活动结束之后,晏婴和晋国的大臣叔向有这么一段对话:各自的讲了一下各国的情况。

身为个贵族的晏婴和叔向,对此感到忧心忡忡。书中生动展现了当时守法关系日益窳(读音为yǔ,是一个贬义词,有粗劣、懒惰、瘦弱等意思)坏的现实。作者清晰地看到了统治者的腐朽、民心的向背以及旧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趋势,但其同情又显然在晏婴、叔向这一类人物的一边。

作者极力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旧礼制,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同时,敢于揭露统治者的丑行,却又反对“犯上”与“弑君”,而且对当时出现的顺应历史的激流的革新措施,或直接斥责为“非礼也”,或借孔丘等人物之口加以非议,暴露出维护旧事物的保守立场。

他们的言论从表现上看是保守的,是要维护旧的势力,但是实际上是出于对于动乱社会的不满,而我们要理解这一点。这是它的思想保守的一面。

02.02 从进步的角度看,《左传》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

《左传》以肯定的态度记载了那些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进步观点。

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思想。但是呢,国家的成败,又不能完全取决于天,还要依靠民,要保民,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民本思想。国家要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在《左传》里面,表现是非常多的。

春秋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民的重要性,商朝以来形成的天命神权的观念开始发生了动摇,在《左传》里面就记载了,一些进步观点,这些进步观点呢,认为 民重于天,民重于神。

也就是说,在民和神的关系上,认为民更重要,书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它说,民是神的主载,神也要取决于百姓的认识。所以,圣王首先要,争取民心,然后再去求得神的保佑,这样的记载很多。

比如,鲁庄公三十二年。

书中进一步宣扬了民为邦本,民重于君的思想。

这种观点对于维护那种传统的封建贵族专制的礼制,其实也是一种强烈的挑战。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来《左传》的思想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它要维护礼制,另一方面,它的民本思想,又反对专制。

02.03 另一方面,书中也从民本思想出发,多方面揭露了“残民”、“困民”的统治者,赞扬了“恤民”、“用民”的政治家。他把国与民联系起来,大力提倡爱国保民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书中具有进步意识的重要内容。

02.04 但,也要说明的是,《左传》的民本思想很不彻底。

书中一面提倡人重于天与神,一面又有不少宣扬天命、占卜和鬼神迷信的言论,一方面表现了历史的局限,一方面也是由于此类记载出于史官的传诵。

左传的简介

作者简介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伦理思想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记述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