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辅酶A是辅酶A的乙酰化形式,可以看作是活化了的乙酸。 基团 (CH3CO等于乙酰基)与辅酶A的半胱氨酸残基的SH-基团相连。这其实是高能键硫酯键。它是脂肪酸的β-氧化及糖酵解后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的产物。在许多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定义:指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葡糖-6-磷酸开始形成旁路,通过氧化、基团转移两个阶段生成果糖-6-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从而返回糖酵解的代谢途径。

  部位:细胞质

  大的过程:1、氧化阶段生成NADPH和磷酸核糖;2、基团转移阶段生成磷酸己糖和磷酸丙糖。

  关键酶:葡糖-6-磷酸脱氢酶

  调节:主要受NADPH/NADP+比值的调节。 比值升高,磷酸戊糖途径被抑制;比值降低时则被激活。

  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是NADPH和磷酸核糖的主要来源。

1.提供磷酸核糖参与核酸的生物合成

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1)NADPH是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2)NADPH参与羟化反应;

(3)NADPH用于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其红细胞不能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获得充足的NADPH,不足以使谷胱甘肽保持还原状态,因而表现出红细胞易于破裂,发生溶血性黄疸)--蚕豆病

磷酸戊糖途径有哪几个阶段关键酶

1.

是体内生成NADPH的主要代谢途径:NADPH在体内可用于:⑴

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的合成代谢:

如参与合成脂肪酸、胆固醇等。⑵

参与羟化反应:作为加单氧酶的辅酶,参与对代谢物的羟化。⑶

维持巯基酶的活性。⑷

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⑸

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由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蚕豆病,表现为溶血性贫血。

2.

是体内生成5-磷酸核糖的唯一代谢途径:体内合成核苷酸和核酸所需的核糖或脱氧核糖均以5-磷酸核糖的形式提供,其生成方式可以由G-6-P脱氢脱羧生成,也可以由3-磷酸甘油醛和F-6-P经基团转移的逆反应生成。

磷酸戊糖途径全过程

一、概念: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又称戊糖支路(Pentose Shunt)、己糖单磷酸途径(Hexose Monophophate Pathway)、磷酸葡萄糖酸氧化途径(Phosphategluconate Oxidative Pathway)、以及戊糖磷酸循环( Pentose Phosphate Cycle)等,这些名称强调从磷酸化的六碳糖形成磷酸化五碳糖的过程。

戊糖磷酸途径是糖代谢的第二条重要途径,是葡萄糖分解的另外一种机制,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

二:概述过程:磷酸戊糖途径是指从G-6-P脱氢反应开始,经一系列代谢反应生成磷酸戊糖等中间代谢物,然后再重新进入糖氧化分解代谢途径的一条旁路代谢途径。该旁路途径的起始物是G-6-P,返回的代谢产物是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其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是5-磷酸核糖和NADPH。整个代谢途径在胞液中进行。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三、详述过程:

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

(一)物质代谢

1.代谢途径

(1)反应和中间代谢物

(2)酶和辅酶

(3)能量和还原力的传递

(4)碳架的变化 6C→5C+CO2;5C+5C→3C+7C;3C +7C→4C+6C;5C+4C→3C+6C(5)(5)抑制剂

(6)总反应式

3 G-6-P+6NADP+ →3 CO2+6 NADPH+2 F-6-P+3-P-甘油醛

(二)能量代谢

3分子的G-6-P产生6分子的NADPH+H+和1分子3-P-甘油醛,同时又返回2分子的G-6-P,也就是1分子的G-6-P产生6分子的NADPH+H+和1分子3-P-甘油醛。那么2分子的G-6-P产生12分子的NADPH+H+和2分子3-P-甘油醛,其中2分子3-P-甘油醛可以通过EMP的逆过程变成G-6-P,这样,1分子的G-6-P净产生12分子的NADPH+H+(它的穿梭总是免费的),合36分子的ATP。1分子的葡萄糖就可以产生35分子的ATP。

(三)葡糖异生作用和糖酵解作用的互相协调

当一条途径活跃时,另一条途径的活性就相应的降低,磷酸果糖激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酶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酶。当葡萄糖供应丰富时,果糖-2,6-二磷酸作为细胞内的分了信号也处于高水平。它活化糖酵解作用并抑制异生途径经。果糖-2,6-二磷酸受到破坏则引起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加强,从而加速葡糖异生作用。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比值升高,也促进葡糖异生作用的加快。丙酮酸羧化和丙酮羧化酶所受到的调节使它们同时都不是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别构调节和可逆磷酸化作用都是迅速的。这类调节为转录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