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利益、价值观或者理论观点的冲突,导致空白或者漏洞。比如刑事诉讼法的侦查、证据标准等,就给了犯罪分子逃避惩罚的空子。但这是为了更高的保障人权和公正的价值;其二,法律的变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在制定、修订过程中因考虑不周等各种原因出现逻辑漏洞,而立法的反应比较迟钝,并不能第一时间就补上。法律本身只是一个框架,它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一方面必须预留足够的空间给将来出现的各种可能,不能规定得太死;另一方面它要把新生的事物纳入框架,又要保持稳定,就不能轻易废除后再重新制定,只能通过打补丁的方式来修正。而在这样的修正过程中,就难免会因各种情况而出现bug。

为什么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法律,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法律的学习


开始学习法律的时候,法律告诉你就是你应该知道的,这只是一个监管。当你了解更多,并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有了构架图,就好比你自己拿着法律知识在盖房子,当你发现问题需要对应的法条去填补的时候,咦,竟然四处找不到现有的法律规定,所以漏洞就出来了啊。

发现法律漏洞

深入研究发现很多,如果你不是法律系的大学生,发现越来越多的漏洞,证明你是一个罕见的天才,或者你需要认真阅读了;如果你是已经执业的民工,漏洞越来越多说明你的经验在丰富中,并且你应该会习以为常,毕竟法律具有滞后性和稳定性嘛;如果你是个学者,说明你的钻研没有脱离实践,我由衷的赞美一句你是个好专家。

对法律的态度

法律漏洞是客观的存在,这取决于是什么领域的法律。作为法律从业者应有的态度是:尽管如此,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之间总是存在“魔高一丈魔高一丈”的动态博弈,以前管用的“办法”不见得一直都有用,以前颁布的法律法规可能在事实上已经被架空;虽然,全中国这么多优秀的法学家、法官、律师都在研究法律适用问题,法律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比比皆是,有些问题仍然无解甚至令人崩溃!

总结

社会在进步,法律也在不断完善,每个国家的法律都不是完整的。有漏洞说明还有进步的空间。

为什么我越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为你学的越多,你就会越聪明,聪明的人总是会自省的,一个人学的多,他的见识就广,从狭小的目光,慢慢通过学习,看的广了,你就会自然有一种感觉,还有更广的东西要我去看。人活着就要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学习。感觉知道的东西少了,是相对的,那是你求知欲望的一个增长。这是好事。
只有不学习的人,目光短浅的人,才感觉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这是我们都会讨厌的自大的人。
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会有一个瓶颈很难突破。我们在接触一样东西的时候,最初,由于没有深入的了解,自以为我们什么都懂,这个东西很简单。当我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东西不简单(这说明我们的知识少了么?我们变傻了么?实际这说明我们比以前更加智慧了)。当我们突破了这个瓶颈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东西又简单下来了。
在你发现,你越学习,越感到不足,感到需要多学的时候,我很恭喜你,你要距离那个瓶颈越来越近了,希望你能突破这个瓶颈,继续你的求知,求学,求上进。加油。

知识越学越多,脑子会不会越学乱?

知识越学越多,但不会越学越乱,原因在于,多是往更细更精的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往更多更杂的方面去发展,因此学的越多,非但不会让你觉得乱,反而会让你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相反,学习的越少,越是不知道东西南北,越是感觉晕头转向。

当前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详细,企业的职位要求也越来越专一,越是大公司,岗位越单一,分工越明细,在这个岗位上,你学习的知识只能向更深层次去发展,去努力,因此越学习越明白,而不会出现乱的这种情况。

当然,有人会说我不在企业,我是在学校或者科研单位,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可实际上,当前的学科分类越来越明细,不同学科之间有大分类,同一学科之间有小分类,甚至在同一个小分类下,还有若干的研究对象分类,有同一个研究对像下,还有不同的职位分类,对于其中一个人来说,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真正要学精的东西却并不多,而且只要自己抓住学习的几大主要框架,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乱,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越学越乱,那肯定是没有找到目标,没有找对方向,或者自己只是茫然的学习,没有深入研究。

当前社会,要求的是多而精,而不是多而乱,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求学习的方向是朝某一方面去发展,研究的越深,越精,则能力越强,处理问题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企业周转率越高,企业的利润就越高,而如果人学习的知识很多,但都不精通,那样无毅就浪费了时间与效率,那就不是企业与单位想要的结果,所以,多不是多方面发展,而是往更深层次发展,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现在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是因为两代人面临的问题不同。父辈这一代人生活在建 国后的那段时期,时代主题就是大干快上建 设,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先进 模 范值得学习,大家都是精神饱满、干工作,一切都是以工作为前提,精神上的富 足让心理上的问题少得多。而现代社会则是以经 济 建 设为中心,大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追求各自的事业成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优胜 劣 汰 残 酷,身处其中的个体身心疲惫,心理问题难免频繁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的确多些。
偏差。父辈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包括物质 匮 乏、繁重的劳动等等,说实在的,能挺下来,活过来的都是强 者,而很多 中 途 夭 折或 去 世的人,也没有机会教训后辈。因此能活下来的父辈并不代表他们接受的教育有多好,只能说他们作为幸存者活下来而已。
父辈所处的社会,医疗条件没有现在好,有些心理上的问题根本没受到重视,纵然出现问题也归结为其他笼统的原因。不像现代,各种心理问题分门别类,非常细致。就算没什么问题,处于 亚 健康的状态也受到大家的重视,而且还呼吁个体要提前介 入 治疗或预防,而这些问题父辈们根本就不当一回事。所以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理问题多,与整个社会重视、心理学及医学高度发达有关。

上了那么多年学,为什么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我读了十几年的书,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为什么到了最后,还是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呢?其实是这个样子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只不过是在我们生活当中给了我们提示和方向,通过读书让我们明白了道理,明白了面对事情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

而读书是需要有方向的,它是不能够盲目的去读的,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应该要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如果你光读书不学会应用的话,那一样都没有用。你可能看的很多的书籍,但是可能你只是翻一翻,并没有真正的消化,我们在看完这一本书之后,要学会真正的吸收,要做笔记,这样才不会忘记。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有很多书根本就没有什么营养,完全不能够给我们增加理论和实践的知识量。他既没有严谨的逻辑,也没有有趣的故事,更加缺乏一些深刻的理论,所以说我们看了那么多的文献之后,依然觉得没有任何的作用。其实我们要自己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有逻辑,有体系,才能够显示出它的一个价值,否则你看的这些东西都只是碎片而已。

而且也要看看你到底是看的一个什么样的书籍,一本好的书,在你读完之后,会给你引起一个深思深思,多了,你就会发现一些脱胎换骨的变化。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每读一本书,好像自己又重新活了一次,把自己的这些记录下来,然后灵活的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他说我们人类最好的一个朋友,我们把它比喻成一盒巧克力,他需要用心去慢慢的回味,而且一定会回味无穷,千万不能够说走马观花的去读。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差?

和家长交谈时,经常会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一二年级学的挺好的,到了中高年级突然就学习不好了。每每听到这些话,会有两种想法:一种是自责心理,心想是自己没把学生教好;另一种是推脱心理,知识难度增加了,内容增加了,学生知识漏洞越来越多,所以学习就越来越差了。

其实原因都不对。苏霍姆林斯基在第56篇就给出了答案。一起来看: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许多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不想再学下去了,他们说学习太困难了。作者坚定的认为,现在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向他们提出的惟一的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再现。作者在学校工作33年,得到一条信念:必须把儿童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作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

想想自己教学的经历,从来没有深度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越学越容易,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为什么社会会越来越复杂?

人心复杂了,自然关系也就复杂了。

而现在的人对男女关系看得很开,爱情和婚姻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不再是那么神圣,有些反而被认为是一种枷锁:

对崇尚自由解放的理解已经到了妖魔化的地步我居然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种毁三观的言论:

有个女生说她有一个男朋友,人很好,是铁定要结婚的那种,但是经常不在一起,因为男生在外地上班,很封闭的那种工作环境,她不担心。

然后她同时还有个男朋友,因为觉得和他一起很开心,他们很默契,就是为了快乐而在一起,又不让婚姻道德之类的枷锁来束缚自己,他们都觉得这样很好,很自由,不给对方压力。

这个女生还有一个备胎,是可以听她说心里话开解她的。

最后她总结说这样的关系很好,既填补了老公不在身边的寂寞,又保留了彼此的新鲜感,还不会让自己陷进去。

最让我叹为观止的却是评论区,不知道这个女生有没有删过评论,骂她的没有几条,反对劝解的也少,大部分都是留言:”好羡慕你“”向你学习“之类的评语。

这样的言论居然会得到支持,他们的感情观已经完全扭曲,在他们的眼里看来,所谓的对爱的忠诚只需要做到:”我在你身边就行“,却去无视他们这种行为其实就是背叛。

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拒绝反思自己,拒绝自己的错误,只注重眼前的欢乐。

这是自由吗?

这是解放吗?

这是自由解放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

确实,现实社会,钱非常的重要,没有钱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甚至可以说寸步难行。于是人人都想挣钱,这无可厚非。

正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很多人还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努力一步一步地打拼下来,给自己积攒财富。他们会很辛苦,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看着自己的生活在一点一点的变好以及家人那欣慰幸福的笑容,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反面:

有很多人怕苦怕累,尤其现在社交网络上充斥的各种炫富、攀比等等行为,很多人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喊着:”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如活得精彩“这样的口号,开启了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崇拜。

如何看待当今社会杠精越来越多的现象?

杠精,是指喜欢抬杠的人,无论他人说什么话,这种人总能从任何角度找出一些“刺”,用以反驳。杠精不以事物的正确性为目的去抬杠,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想法设法找出别人说话的漏洞。

至于为何网络上杠精如此多,应该有几个方面。

一,网络是一个陌生的社交领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建立在互相不认识的基础上。互相攻击,辱骂,挑衅很多都不会受到法律上的惩罚,绝大多数都是受到道德上的批判而已。甚至,杠精的言论还会引来一批 粉丝拍手称快,为之叫好,引得杠精有了一些成就感,越发喜欢抬杠,在网络里刷足了存在感。

二,现代人在现实中生活、工作压力较大,需要一个发泄的途径,所以现实中虽然很多人看起来表面文质彬彬,但是一到陌生的网络世界里,就像一个勇猛“战士”,到处找别人语言上、逻辑上无关痛痒的漏洞,毫不掩饰。

三,网络杠精多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这种人的典型特点是喜欢“过嘴瘾”,往往一件事情的事实还没搞清楚就张口就喷,但是在事实搞清楚之后,反而去专心的找种种漏洞,以显示自己的独特。

四,网络杠精纵然有些不好,但是也有一些负责人的“杠精”,他们认真严谨,有逻辑性,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问题,找出实质性的问题。这种人称不上杠精,但是很容易被大家误伤为“杠精”。这也就是说,不一定认真严谨喜欢“找茬”的就是杠精,有的人找出的问题是实实在在被隐藏的问题,这种人不能被称为杠精。

其实,自从有了杠精这个词语以来,有的人遇上挑问题的人,无论对错一律称其为杠精,这也是不对的,这会扼杀一些质疑错误的人,质疑精神不可被抹杀。虽然杠精不对,但是大家在给一些人扣杠精帽子之前,应该先看看这人提出的问题是否的确存在,还是为了挑刺而已。

现在是“全民阅读”时代,当然,读的不是书,读的是各种新媒体爽文。

读这些,能读到什么?

我昨天随便翻了一下微信朋友圈,就翻到三篇爽文。

三篇,三个敌人:男人、美国、范冰冰。

这些爽文,不是信息,是噪音。除了制造对立、划分敌我、鼓动情绪,它们还能为读者,不,用户,提供什么?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

“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且令人讨厌的人。”

爽文带来的这种“全民阅读”,等同于全民反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感觉自己长了见识、正义加身,攻击指数越来越高的反智者在茁壮成长……

杠精,能不越来越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