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释义:矣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2、也:此三者,吾遗恨也;

释义: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3、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释义: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文中表期望;

4、何: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释义:何,做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5、

伶官传序中的虚词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也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何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

伶官传序虚词之的用法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6.代部队。

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

高二语文文言文《伶官传序》虚词解释

我始终认为背弃前后文单独回答一个字的意思是很奇怪的,文言文每一个字都不是孤立的,特别是虚词,连接前后文的,拿来单独解释是很奇葩的行为,也算中国特色吧,人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文言文的精髓,这些都是个人意见,看在45分面子上还是要回答的。

1.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 都背弃晋国而归附梁国 以的解释是递进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先有前半句内容递进出后半句内容,解释为然后比较适合,而以带有以自己的感觉,可以理解为让自己背弃了晋去归附梁。不知能否理解,之后我写简单那点好了。

2.庄宗接受了然后藏到庙里面。还是然后的意思

3 凯旋之后接受了,还是然后

4 就是的的意思,一般这种句子是排比句用的

5 贼都没看到兵就跑光了,你说这个而什么意思,没这个而换成逗号是不是也能理解,所以还是然后的意思,放在这个句子里翻译为就比较精当,但归于然后也是无误的。

6 语气助词,很多这样的虚词直接理解为然后都木有问题

7 及是到了的意思吧 ,没前后文的情况下这样理解无误,其是指代,指代前面一个名词,前面如果说老曹牛B,及其衰也,这个其的意思就是老曹。全句意思是老曹是牛B的,到了衰的时候。

8 这句好熟,我打赌我看过这个句子,难道是过秦论?前面必须有个原因,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身死国灭才能说通。

伶官传序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