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场景是在形成顾客期望、影响顾客经历和实现服务组织差异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吸引顾客,到保留顾客,再到提升顾客关系,在服务组织实现这一系列顾客关系目标的过程中,业务场景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业务场景曾被定义为业务所处的建构环境,这种定义及由此而形成的业务场景框架只是建立于“有形环境”这一个维度上。
业务场景不支持什么意思
该场景暂不可用。
业务场景是在形成顾客期望、影响顾客经历和实现服务组织差异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吸引顾客,到保留顾客,再到提升顾客关系,在服务组织实现这一系列顾客关系目标的过程中,业务场景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流程感悟
首先,要明确几点认知,这是开展流程建设工作的基础,后面的建设步骤中会用到。
1、流程是流程,文件是文件,二者不是一回事。 流程的本质是一组活动流,其可以是原生态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干预后的。文件是描述和定义流程的,特别是描述人为对流程进行理解、分析、梳理、规划、重构等干预成果的。
2、文件有多种类型。 如流程图、控制程序、流程指南、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作业指导等等。根据需要而选用。
3、分清什么是业务模式,什么是业务场景。 业务模式与价值链模型相关,服从相同价值链模型的,就是同一种业务模式,比如说“to B销售”,就是一种业务模式。业务场景跟业务活动的运作场景有关,同一个业务模式,可能细分为很多种业务场景,比如说“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的to B销售”,就是一种业务场景。
4、尽量不要为每一种业务场景都建立一个单独的流程。 这样组织里面流程太多太散,不够集约。不便后续管理、监控和数据分析。相同业务模式的,尽量统一成同一个基础流程。
5、同一个业务模式下的各种典型业务场景,应考虑在同一个基础流程的框架下,在应用层加以变化。 在文件中予以明确。比如可同一个基础流程图,对应多个流程控制程序,每一个业务场景一个控制程序。模式定流程,场景定应用。
6、要理解“最详流程,最优实现路径”。 在梳理和策划基础流程时,要考虑最复杂的业务场景,定出具有普遍性,兼顾特殊性的流程出来。并明确流程中的关键路径和关键活动。在策划业务场景的流程程序时,要考虑场景的特殊性,确定出最优的应用路径出来。
7、要理解“流程角色”和“职能岗位”的区别。 同一个流程角色,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可以由不同的职能岗位担任。
下面是单一流程的建设步骤:
第一步: 确定需要建设的流程,明确其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切以痛点为导向,无痛点,不轻易动手。
第二步: 分析流程所属于的业务模式和业务场景,确定其是否归属于哪一个基础流程。
第三步: 对该基础流程进行流程规划,确定流程的定位、边界、价值链模型、输入输出。
第四步: 确定基础流程的流程所有人,承担流程建设责任。初期流程所有人可以由流程管理部的人担任,后期还是最好由业务负责人担任。
第五步: 确定基础流程当前的现状、痛点(没有流程?流程不清晰?流程混乱?流程风险?流程效率?),判断是否需要建设。基础流程没建设好,来搞对应业务场景的流程,基础不牢。
第六步: 确定基础流程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就是这一轮流程建设要达成的样子。此时切忌完美主义,一定要确定出可以达成的阶段性小目标。
第七步: 梳理初版基础流程,画成流程图,保持基本流程活动畅通,确定出流程角色。以及在典型的业务场景下,流程角色所对应的职能岗位。
第八步: 把对应业务模式(例如,整个to b销售)的基础流程确定下来。召集整个业务模式的各个典型场景的流程角色,一轮或多轮会议PK,从流程的价值链模型起步梳理,考虑流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先把整个业务模式的流程图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流程所有人,及流程部的流程工程师,在其中要起到“引导师”的作用。各流程角色要致力于发表建设性意见,不要情绪,不要抱怨,不要光提问题不提解决方案。经过一轮又一轮,逐步把基础流程的成熟度攀升,最终确定一个终版的流程图出来。(一般以泳道图的形式呈现)
第九步: 在确定基础流程之后,再来搞基础流程在业务场景的应用。再组织一轮或多轮会议PK,召集相关业务场景(如轨道交通行业销售)的各职能岗位人员,代表相应的流程角色,对该业务场景下的流程发表意见。从痛点解决、风险控制、保持效率等多个角度,并考虑通用的流程中的设定的关键活动和关键路径,对具体到该业务场景下流程的应用发表建设性意见(不抱怨、不情绪、不只提问题不给方案)。经过一轮又一轮,逐步把该业务场景的流程应用的成熟度攀升,最终确定一个终版的流程文件出来(一般以程序文件的形式呈现)。
第十步: 把第八步形成的流程图和第九步形成的流程文件,都整理出来,受控发行,执行和监控。并适度考虑,有无信息或技术手段,对流程或程序加以固化。
以上转至夏恩余老师!
有效需求分析-业务场景分析
识别出系统要支持的业务场景之后,将以“场景-问题/挑战-方案”的逻辑来分析每个业务场景,从而导出所需的功能;细化业务事件流,从而实现以用户角度发现系统应该提供的功能,深入了解用户视角的场景描述;
基于操作界面为线索的讲述,用户就必须接受这个复杂,非用户预期逻辑的操作过程,这样是难以融入和理解的,所以要给用户创设使用场景,提升带入感,在需求分析中先梳理整个使用场景的各个步骤,也就能够让用户更有带入感地发现功能需求;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简单来说:(1)场景细化:将场景细化为事件流,整理出用户预期的正常步骤,然后写出变化的情况;(2)问题/挑战识别:针对每一步骤,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面对什么样的挑战;(3)思考应对方案:针对这些问题,思考系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
目的:建立大家对场景的认识
(1)明确业务场景中,用户要实现的业务目的:用一句话概述用户在此场景下的业务目的,尽量使用用户语言,重在传达用户的意图;
(2)业务场景前提条件确定:有部分业务场景存在执行条件,比如:前置条件(用户在执行该业务场景之前,系统需要检查什么状态)、后置条件(用户在结束该业务场景之前,系统需要检查以确保什么状态);
(3)是否有其他人关注此业务场景:一个业务场景中,除了执行它的用户之外,可能涉及上游、下游、管理者、协作者等其他关心该场景的其他人;
可通过访谈用户代表、观察他们的工作来细化业务场景的业务步骤,思考最典型的、用户预期内的业务步骤是怎么样的(基本事件流),针对各个步骤,有哪些潜在的变化情况(扩展事件流),有无异常情况,异常如何处理(异常事件流);
(1)重在人机交互而非人机界面,重在用户意图而非用户动作;以用户意图的角度陈述人机交互,简洁且易懂;
(2)不是写程序,而是结构化陈述;
用例描述通常就是细化业务步骤,通过“遍历步骤分析困难”的方法,导出所需的功能,针对每一步骤与客户了解存在的困难、挑战,然后构思系统解决方案;思考:(1)在执行各个业务步骤、变化及异常情况下会遇到什么困难?(2)系统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功能支持?(3)是否存在不能按以上步骤处理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系统提供什么样的功能支持?
在分析一个业务场景时,需要考虑到环境、业务特点给系统实现带来的要求和影响;主要从 3 个方面考虑:(1)性能:执行该业务场景的人数、典型的业务量、峰值情况的业务量、密度;(2)易用性:用户的成长经历和相关系统使用的经验,它对于系统易用性设计有指向性作用;(3)部署环境:说明用户所在的网络,软硬件等相关环境;
交互设计起到澄清需求的作用:(1)交互过程:界面流转图,用来表达你希望系统如何实现该场景的所有业务步骤;(2)静态快照:即每个页面上的具体内容,可以使用之纸上原型呈现;(3)设计说明:针对每个页面内容、界面流转做一些描述,核心在于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考虑,以及他是一种建议还是一种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