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间沉淀,就是沉淀反应是发生在不同相之间,比如从油相到水相的沉淀、气相到液相等等。

在相转变温度附近,新旧相间有较大的蒸气压差,当局部出现过冷度时,高温稳定相由于其蒸气压较高,难以凝成固相而保持较多的气相;而低温稳定相的蒸气压较低,易于冷凝。故通过“蒸发冷凝”机理,低温稳定相不断生成和长大。当局部出现过热度时,情况则与此相反,有利于高温稳定相的生成和长大。

形变热处理的形变作用

形变热处理中,形变使相变前的母相的组织结构甚至成分都起变化,形变后或形变过程中的相变在相变动力学和相变产物的类型、形貌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热处理,从而得到良好的性能。
形变对母相组织结构带来的变化随形变条件(形变温度、道次形变量、总形变量、形变速度……)及金属材料成分的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对相变的作用,母相形变后的组织结构基本上属于三类:
①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形变,道次形变量如超过再结晶临界变形量,则母相发生动态或静态的再结晶,使晶粒得到细化;如进行多道次形变,则发生多次再结晶,母相的晶粒显著细化(见回复和再结晶)。
②在材料的再结晶温度以下形变,母相不发生再结晶,而产生大量晶体缺陷,或仅发生回复过程,形成多边化亚结构。
③形变诱发第二相由母相中析出,析出的第二相又与位错交互作用,使母相的成分与结构皆发生变化。 形变热处理中,形变后的母相组织经常是以上几类的综合。现以钢的奥氏体为例,说明形变后的奥氏体对以后的相变及相变产物的作用。
对铁素体-珠光体型相变的作用
形变后产生了再结晶的细奥氏体晶粒,使冷却转变后的铁素体也相应得到细化。形变后未发生再结晶的奥氏体中的大量晶体缺陷,为此后铁素体的转变提供了大量形核位置,并使铁素体形核的热激活过程更容易进行,这两者使转变后的铁素体晶粒细化;此外形变的奥氏体有加速扩散过程,加速铁素体转变速度,提高铁素体形成的温度等作用(见附表中类型2)。
如果在奥氏体中存在有形变诱发析出的第二相,则对细化铁素体晶粒更为有效。低碳,含有微量(〈0.01%)的Nb、V、 Ti合金元素的微合金化钢,就属于这类情况。形变使奥氏体产生多边化亚晶,在奥氏体晶界堆积较多的位错,形变又诱发析出Nb(CN)或其他合金元素的碳、氮化物。细小的第二相首先在奥氏体晶界处及亚晶界上析出,并钉扎亚晶界及晶界,使亚晶的长大和晶界的迁移都受到阻碍,造成奥氏体再结晶核心难以在该处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不易长大,从而抑制了奥氏体再结晶的发生。只有给予更大变形量,进一步提高再结晶的驱动力时,才会发生再结晶,结果,使再结晶后的奥氏体晶粒比普通低碳钢细小。大约在950℃以下,形变诱发析出的第二相,能完全阻止奥氏体发生再结晶,这样就相对地扩大了奥氏体未再结晶的温度范围,有利于增大未再结晶区的形变量,使奥氏体产生更大量的晶体缺陷。在奥氏体再结晶区及未再结晶区连续变形,得到的是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及高密度的晶体缺陷。这样的奥氏体转变后形成的铁素体晶粒细小而均匀,生产上可得到 5μm直径的铁素体(实验室可得到2μm直径的铁素体)。
仅就晶粒细化这一项,就使钢的屈服强度提高10~15kgf/mm2,同时提高钢的低温韧性,使韧性-脆性转变温度下降到-70℃。铁素体晶粒的细化还可以抵销由于相间沉淀及铁素体中析出的第二相所造成的脆性,保留其沉淀强化作用,在具有良好低温韧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的屈服强度。  对淬火时马氏体、贝氏体相变的作用 再结晶的奥氏体仅能细化所转变的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形变而未再结晶的奥氏体,对淬火时的马氏体和贝氏体转变的作用却是多方面的(见附表)中类型1、3、5
奥氏体中的大量晶体缺陷使以共格方式长大的马氏体、贝氏体晶体长大受阻,使转变后的组织得到细化。奥氏体中的晶体缺陷可被其转变的马氏体、贝氏体所继承,使转变后的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位错密度高于一般热处理形成的马氏体和贝氏体的位错密度。当奥氏体在形变过程产生形变诱发第二相析出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形变诱发析出的第二相质点,钉扎了奥氏体已有的可动位错;在进一步形变时,促进奥氏体增殖大量新的位错,大大增加奥氏体中的位错密度,相应地增加转变后的马氏体的位错密度。马氏体、贝氏体中位错密度提高,是形变淬火得以提高钢的强度的主要原因。这样的马氏体组织在回火时,由于位错密度高,为碳化物提供了大量形核位置,结果使回火马氏体中的碳化物质点更细小,分布更均匀。形变诱发由奥氏体中析出第二相,降低奥氏体中碳和合金的含量,有利于减少孪晶马氏体,增多板条状马氏体的数量。马氏体组织的细化、孪晶马氏体的减少,以及回火时均匀的碳化物分布,是形变淬火钢韧性好的原因。
奥氏体形变中形成的亚晶粒,比较稳定,不仅可为直接形成的马氏体所继承,还能遗传给重新加热淬火,再次形成的马氏体组织,使形变淬火后再加热淬火的钢的强度仍高于一般淬火钢。
形变奥氏体除可以细化所转变的贝氏体外,还能改变转变的贝氏体组织类型。低碳贝氏体钢未形变的奥氏体转变为上贝氏体组织,形变的奥氏体则转变为颗粒状贝氏体组织,这种组织的塑性、韧性比上贝氏体要好。
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 在Ms~Md温度范围内形变能诱发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而在Ms温度以上就发生马氏体转变。Md称为形变诱发马氏体开始转变点。形变诱发马氏体可提高钢的强度,更重要的是,在奥氏体基体中的应力集中,由于形变诱发马氏体的产生而得以弛豫,避免微裂纹的产生与扩展,提高钢的塑性。
上述奥氏体的形变对相变的作用的规律对于其他合金也基本适用。

金属材料的强化手段及比较

1 固溶强化
主要利用锰、硅、铜、磷等元素溶入铁素体来提高强度。
2 细晶强化
细化晶粒,晶粒越细,强度越大。
3 沉淀强化
应用钒、铌、钛、铝的微合金化,使过冷奥氏体发生相间沉淀和铁素体中析出弥散的碳化物和碳氮化物,产生沉淀强化。
其它的再找。

DNA提取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操作方法
操作流程见图1,全套操作约需1小时,分匀浆、细胞裂解、除蛋白、DNA纯化等步骤,详细说明如下:
1. 匀浆和细胞裂解。
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需采用不同的匀浆步骤,具体说明如下: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
◆使用研钵进行匀浆时:
① 取1~100 mg的动物组织或人组织移入冰浴预冷的研钵中,快速用力展研成匀浆。
注)下列组织请加液氮研磨至粉末状。
A.富含DNA酶的胰脏、脾脏、胸腺、淋巴等组织。
B.富含胶原蛋白的皮肤、肌腱等组织。
C.富含角质蛋白的组织或坚硬的组织(如骨骼)等。
② 加入650 μl的Solution A和0.9 μl的RNase A1,温和研磨30秒钟。
注)使用上述①-注)的实验材料时,请在加入Solution A及RNase A1后,将研钵置于65℃水浴上研磨1分钟。
③ 收集650 μl研磨好的组织匀浆液移至Collection Tube中。如果匀浆体积不足650 μl,请补充Solution A至650 μl,65℃保温5分钟。
◆使用研磨棒进行匀浆时:
① 取1~100 mg的动物组织或人组织移入冰浴预冷的Collection Tube 中,用研磨棒快速研磨成糊状。
② 加入350 μl的Solution A和0.9 μl的RNase A1后用研磨棒快速研磨成匀浆。
③ 加入350 μl的Solution A将研磨棒上的匀浆冲入Collection Tube中,充分振荡混合后,65℃保温5分钟。
【从植物材料或植物培养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
① 按下表称取适量的新鲜植物材料(如选用的是冷冻干燥植物材料,则用量减半),剪成小块放入研钵中,加入液氮,待样品冷冻完全后快速、用力研磨至粉末状。研磨时应间断加入液氮以防止材料融化。
植物材料种类
植物材料使用量*
植物花、叶片
10~100 mg
植物茎
60~240 mg
植物根
80~240 mg
植物种子
80~240 mg
* 如选取植物的根、种子等样品时,因其基因组DNA含量很低,需使用超过表格中所示的参数用量,此时请分两管进行步骤1~6的实验操作,在步骤7的操作中再将各管溶液分次加入至同一Spin Column中过滤,使各管的基因组DNA结合到同一个Spin Column上。
如从培养的植物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请离心收集2×103~1×107的培养植物细胞,加入150 μl水充分悬浮细胞后移入研钵中,加入液氮后快速、用力研磨至粉末状。
注)样品研磨应充分,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基因组DNA的收率。
② 将研钵移至65℃水浴,当样品粉末刚开始融化时,向研钵中加入700 μl的Solution A和1.2 μl的RNase A1,用力碾磨30秒。
③ 收集650 μl研磨好的组织匀浆移至Collection Tube中。如匀浆体积不足650 μl,请补充Solution A至650 μl。65℃保温15分钟。
注)处理富含纤维的根/茎等植物材料或富含淀粉、蛋白质的种子等时,可延长水浴时间至60分钟。
【从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
① 取10~250 μl的全血(含抗凝剂)加入至Collection Tube中。
② 加入500 μl的Solution A。
③ 加入1 μl的RNase A1,激烈振荡15秒钟后,冰浴5分钟。
注) 人与动物的抗凝全血的一次处理量为≤250 μl;禽类、两栖类的抗凝全血的一次处理量为≤10 μl。
【从培养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
◆使用悬浮培养的动物细胞时:
① 使用Collection Tube收集1×105~1.5×107的细胞悬浮液,5,000 rpm离心5分钟,弃上清(细胞培养液)。
② 加入150 μl的灭菌蒸馏水或PBS悬浮细胞。
③ 加入500 μl的Solution A和0.8 μl的RNase A1,激烈振荡15秒钟,然后室温静置1分钟。
◆使用贴壁细胞时:
① 弃尽培养液,向培养皿中加入650 μl的Solution A,室温静置1分钟。
注)96孔板等的每个孔中一次容纳不了650 μl 溶液时,请分数次处理细胞。
② 用移液枪的枪头吹落贴壁培养细胞,取650 μl的细胞悬浮液转移至Collection Tube中。
③ 加入0.8 μl的RNase A1,激烈振荡15秒钟,然后室温静置1分钟。
2. 加入400 μl的Solution B,振荡混合。
3. 加入1 ml的4℃预冷的Solution C,充分混匀后,12,000 rpm离心2分钟。
4. 弃去上层有机相,再加入1 ml的4℃预冷的Solution C,充分混匀后,12,000 rpm离心2分钟。
5. 弃去上层有机相,然后将水相溶液(无色下层)转移至置于Collection Tube上的Filter Cup中,12,000 rpm离心1分钟。
注)有机相(上层)带有颜色,请务必除尽,否则会阻碍DNA结合到DNA制备膜上。相间沉淀不必考虑,在过滤时将被去除。
6. 弃Filter Cup,在滤液中加入400 μl的DB Buffer,混合均匀。
7. 将试剂盒中的Spin Column安置于Collection Tube上。将上述操作6混合溶液转移至Spin Column中,12,000 rpm离心1分钟,弃滤液。
8. 将500 μl的Rinse A加入至Spin Column中,12,000 rpm离心30秒钟,弃滤液。
9. 将700 μl的Rinse B加入至Spin Column中,12,000 rpm离心30秒钟,弃滤液。
注)请沿Spin Column管壁四周加入Rinse B,这样有助于完全冲洗沾附于管壁上的盐份。
10. 重复操作步骤9。
11. 将Spin Column安置于新的1.5 ml的离心管上,在Spin Column膜的中央处加入50~200 μl的灭菌蒸馏水或Elution Buffer,室温静置1分钟。
注)把灭菌蒸馏水或Elution Buffer加热至65℃使用时有利于提高洗脱效率。
12. 12, 000 rpm离心1分钟洗脱DNA。
如果实验室备有适合于Spin Column接口的负压装置,可从上述操作步骤6完成以后进行以下操作。
7. 将试剂盒中的Spin Column插到负压装置的插口上,将上述操作步骤6的混合溶液转移到Spin Column中,开启调节负压装置,缓慢吸走Spin Column中的溶液(流速控制在1滴/秒)。
8. 将负压调至最大,向Spin Column中加入500 μl的Rinse A,吸尽Spin Column中溶液。
9. 向Spin Column中加入700 μl的Rinse B,吸尽Spin Column中溶液。
注)请沿Spin Column管壁四周加入Rinse B,这样有助于完全冲洗沾附于管壁上的盐份。
10. 重复操作步骤9。然后从负压装置上取下Spin Column,将其安置于试剂盒中的Collection Tube上,12, 000 rpm离心1分钟。
11. 将Spin Column安置于新的1.5 ml的离心管上,在Spin Column膜的中央处加入50~200 μl的灭菌蒸馏水或Elution Buffer,室温静置1分钟。
注)把灭菌蒸馏水或Elution Buffer加热至65℃使用时有利于提高洗脱效率。
12. 12, 000 rpm离心1分钟洗脱DNA。

不同相间元素的转移

(一)溶解(溶滤)和沉淀的相间转移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赋存和运动时,常发生固相物质的溶解(溶滤)和水溶液中物质的沉淀。溶解(溶滤)可以使岩石、矿物中的某些元素从固相转移到地下水中。沉淀可以使地下水中的某些元素结合形成固体,从水中沉淀出来,使元素从地下水中向固相转移。溶解(溶滤)和沉淀的相间转移,可用饱和指数(Si)作为判别标准: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对一般的溶解平衡: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当Si<1时,溶液是不饱和的,发生溶解(直至Q=Kso)(正向迁移);

当Si>1时,溶液是过饱和的,发生沉淀(反向迁移);

当Si=1时,溶解与沉淀处于动平衡状态。

例如,某地地下水流经灰岩地区,测得水溶液中钙、碳酸根的浓度为〔Ca2+〕=10-3.5, 据方解石的溶解平衡式: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饱和指数(Si)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故,该地下水对灰岩(方解石)具有溶解性。

元素从固体向地下水中转移的量,可用下列方程描述: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Q——物质在单位时间通过固-液界面的量;

S——同液体相互作用的固体表面面积;

(cs—co)——物质在表面层液体中的浓度与在溶液中的浓度差;

β——物质迁出系数,相当于ce—co=1时,单位时间通过相界面单位面积的物质数量。

(二)吸附和解吸的相间转移

吸附是指固体从水溶液中吸附某一离子(分子)的作用(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之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之为吸附物)。吸附作用可使地下水中的某些元素向固相岩石表面转移,因而阻止元素的迁移。解吸作用可使被吸附的元素从固相岩石表面转移到地下水中继续迁移。吸附和解吸的相间转移的实质是固-液界面上发生的化学平衡问题。

粘土(大多数是由胶粒组成的)、有机物,由于单位体积内有较大的表面积,并带有较强的过剩负电荷,所以它们多吸附阳离子。

离子交换(替)吸附作用可使某些元素发生相的交换。吸附作用对下列物质迁移影响较大:重金属离子中的Cu、Pb、Zn、Hg、Ni、Cd、Co、Mn、Fe2+,有机物中的 、C6H5OH、氧化苯、石油等。

影响离子吸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吸附体的种类、被吸附物的种类。

2.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是离子半径和离子价,对大多数粘土来说,一些一价和二价主要阳离子的选择吸附次序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二价阳离子的吸附亲合力比一价强。

3.吸附能力的大小还决定于吸附物在迁移过程中存在的形式。常量组份的吸附主要呈自由阳离子的形式,如Ca2+、Mg2+、Na+、K+、 、等,重金属离子常呈络合物的形式,如MeOH+、MeCl+、MeF+、Me-Org+(Me—Cu2+、Pb2+、Zn2+、Na2+、Hg+、Mn2+;Org+—有机物)。

4.各组份的浓度(浓度大的离子比浓度小的离子易被吸附)、水溶液的pH值、温度等。

沥青是固体还是液体

液态。

2005年“搞笑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用78年来观察沥青水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沥青水滴”实验,这是一个从1927年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研究。

为了证明沥青是液体,192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家托马斯·帕奈尔将一些沥青熔化到了一个漏斗里,然后冷却。

帕奈尔开始等待,等了8年,第一滴沥青水滴终于淌了下来。

他又等了9年,终于等到了第二滴。

当帕奈尔去世后,约翰·梅恩斯顿继续了这一实验,第8滴“沥青液体”在2000年滴了下来,如今梅恩斯顿正在望穿秋水地等待第9滴“沥青液体”掉下来。

扩展资料:

沥青属于憎水性材料,它不透水,也几乎不溶于水、丙酮、乙醚、稀乙醇,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氢氧化钠。沥青及其烟气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性,有光毒作用和致癌作用。我国三种主要沥青的毒性:煤焦沥青>页岩沥青>石油沥青,前二者有致癌性。

沥青的主要皮肤损害有:光毒性皮炎,皮损限于面、颈部等暴露部分;黑变病,皮损常对称分布于暴露部位,呈片状,呈褐-深褐-褐黑色;职业性痤疮;疣状赘生物及事故引起的热烧伤。此外,尚有头昏、头胀,头痛、胸闷、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和眼 、鼻、咽部的刺激症状。

在土木工程中,沥青是应用广泛的防水材料和防腐材料,主要应用于屋面、地面、地下结构的防水,木材、钢材的防腐。沥青还是道路工程中应用广泛的路面结构胶结材料,它与不同组成的矿质材料按比例配合后可以建成不同结构的沥青路面,高速公路应用较为广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搞笑诺贝尔奖

合金元素为什么会改变共析点含碳量

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影响。 合金元素与钢中的碳相互作用,形成碳化物存在于钢中按合金元素在钢中与碳相互作用的情况,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1)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称为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包括镍、硅、铝、钴、铜等。由于这些元素与碳的结合力比铁小,因此在钢中它们不能与碳化合,它们对钢中碳化物的结构也无明显的影响。 (2)形成碳化物的元素(称为碳化物形成元素),根据其与碳结合力的强弱,可把碳化物形成元素分成三类。 1)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锰 锰对碳的结合力仅略强于铁。锰加入钢中,一般不形成特殊碳化物(结构与Fe3C不同的碳化物称为特殊碳化物),而是溶入渗碳体中。 2)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铬、钼、钨 3)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钒、铌、钛有极高的稳定性,例如TiC在淬火加热时要到l000C以上才开始缓慢的溶解,这些碳化物有极高的硬度,例如在高速钢中加人钒,形成V4C,使之有更高的耐磨性。 11.1.2合金元素溶解于铁素体(或奥氏体)中,以固溶体形式存在于钢中。 11.1.3合金元素与钢中的氮、氧、硫等化合,以氮化物、氧化物、硫化物和硅酸盐等非金属夹杂物的形式存在于钢中。 11.1.4游离态,即不溶于铁,也不溶于化合物:铅,铜。

什么是胡象沉积物

不是胡象沉积物 而是湖相沉积
湖相沉积所属现代词,指的是形成于湖泊中,具有湖泊环境下原生沉积特征的沉积物。
沉积相,沉积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湖相沉积是在湖泊环境形成的沉积物。你说的河相沉积准确来说应该是河流相,顾名思义是在河流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是由河流卷带的泥沙和河流中的水生生物残骸沉积而成。两者区别在于沉积物成分和沉积地层的形态。具体可以去查湖相沉积和河流相沉积的相关资料。

泡红茶,杯底有沉淀,颜色很深,而上面颜色浅,是不是加了色素啊?不是袋装的那种。茶叶的叶子很小。

红茶的茶汤颜色是红黄相间,不是朱红,朱红是普洱茶的颜色。茶叶的叶子小?分两种,一种是叶子很嫩,是茶芽,一种是碎叶。按你说的有沉淀叶子小,不知道是不是碎叶茶,不能说明是不是加了色素,不过现在的茶叶大多加了色素,只不过是多少而已。加了色素比较大的区别是,头两泡的茶汤颜色差别比较大。

蜂蜜底部有白色沉淀颗粒是什么

那是蜂蜜结晶。那个也不是沉淀,是正常的现象,消除结晶的方法:可以连瓶子一起,放入冷水锅内慢慢加热,当水温达到50~60度时,沉淀物就会自然融化,而且不会再沉淀。结晶颗粒趋圆化、团聚或如小米饭,结晶粒趋硬并与液蜜相间,这些蜜是人工浓缩蜜或高温处理蜜。它们大多不能整体结晶,往往凝结于瓶底或瓶壁,略呈山峰或珊瑚状,结晶蜜与液蜜无水平分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