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坟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刘邦墓也叫长陵。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陵园遗址至今尚存。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

高祖的陵冢呈长方形覆斗状,高32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长陵以东是陪

刘邦葬在哪里?有没有被盗过?

刘邦去世后埋葬在长陵,又名“长山”,是刘邦与吕后的陵墓。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北约20公里、咸阳市以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新闻报道是否被盗过。

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扩展资料

形制构造

史书记载,长陵墓冢高三十丈,东西宽一百二十步,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墓冢。长陵的陵园为正方形,两座陵墓东西并列,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

汉朝帝陵营建制度,是帝后合葬同茔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而汉长陵的布局却有很大的不同,其营建在各帝王陵墓中最为特别,凸显了吕后临朝称制前后取得的巨大政治成就和对西汉政权所做的历史贡献。

长陵并置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两座陵冢,且两座陵冢的坟丘大小几乎相同。这个现象在西汉王朝此后的帝王陵墓营建中再未出现,即使后来对西汉政权的发展建设亦有重大贡献的孝文窦皇后,其葬礼规格也远未达到吕后的高度,这说明吕后在刘邦死后为巩固和稳定孱弱的汉初政权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政治影响非常巨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长陵

刘邦的坟墓在哪?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位于今威阳市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附近。长陵“东西广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长安三十五里”。现在测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35米,顶部东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与史籍记载相近。

长陵亦称“长山”或“长陵山”。取名“长陵”或因与所在地古称“长平”或“长平阪”有关。也有人认为“长陵”是以西汉都城“长安”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实际上开国皇帝陵多名“长陵”,“长”就是“长”(zhang)的意思。长陵陪葬墓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张耳、纪信、戚夫人、田燃、田胜及平原君等人的墓。1966年。在长陵附近出土一批玲现精巧的玉琢小件,其中一件骑手驭马奔驰在刻有云纹的托板上,观之有天马行空之感。

汉长陵

长陵系汉高祖刘邦的陵,在今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之北,距市区四十华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邦,字季,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二零九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放称沛公。他与项羽起义军一起消灭了秦王朝。在楚汉战争取得胜利后,刘邦即皇位,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刘邦即位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以后便因他们谋反或借口他们谋反,先后将其中六个除掉。在他取得政权之前,尚能豁达大度,以大局为重,所以刘邦阵营,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取得政权后,就疑虑多端,生怕众臣谋反,容不下同他出生入死的部下。斩韩信、诛彭越、伐陈源,贬张良,故有歌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玻,谋臣亡。"刘邦居帝位后,途经故乡沛县,设宴招待众乡亲,酒意微熏之际舞剑作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风歌》。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三尺宝剑,斩白蛇,进咸阳,取得天下的人。在他晚年时因征讨英布,箭疮复发,在回军路上病例,吕后给他请来医生,他拒不就医,认为他的命运是由天安排,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病逝,终年六十一岁,谥号为"高皇帝"。

刘邦的墓在哪?有没有被挖掘或被盗?

刘邦死后葬于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千米的窑店街道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屠城纵火,转而发掘长陵,高祖陵和吕后陵均遭劫难。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

考古发现刘邦墓

刘邦墓在哪里?刘邦墓也叫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长陵又名“长山。目前,刘邦的墓还未被盗过,保存比较完好。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在考古中发现刘邦墓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刘邦墓介绍

刘邦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

刘邦墓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相传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1988年1月13日,刘邦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邦墓考古发现

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

刘邦墓主陵区

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所书”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刘邦安寝的地宫,《汉旧仪》载:汉代皇陵地宫“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六车六马,皆藏之。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驽,设伏火。”入梓棺时,皆珠襦玉匣,连以金缕。长陵现未发掘,地宫内部结构不详。

现存长陵陵园南墙长225米,宽7米,西墙长200米,宽9米,北墙长600米,宽9米,经实测,陵园边长约为780米,周长312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

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在刘邦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瓦片等,是当时寝殿、便殿一类的礼制建筑。

刘邦墓长陵邑

陵园以北是长陵邑所在地,位于今咸阳市韩家湾乡怡魏村。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用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关中记》载:“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东面无城,随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

今遗址处南、北、西三面城墙遗迹仍存,陵邑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故城南墙长1245米,现存残迹长1100米,宽9米,中段有门洞遗迹。西墙长2200米,现存残迹长1000米,宽9米,墙中间亦有西门遗址,门址宽15米,夯层坚固如石。北城墙多被破坏,断断续续保存着部分墙迹,最长一段为200米,宽7米。北墙与南门相对处有北门遗迹。

在长陵邑范围内曾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和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车马人熙的繁荣景象。

刘邦墓陪葬墓

长陵的陪葬墓区,从西端的陵园开始,到东端的泾河南岸,绵延七公里。这些开国元勋、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尚存六十三座,最知名的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张耳、纪信、田燃、田胜及王娡母亲平原君臧儿等。

在长陵周围及其陪葬墓区发现了许多从葬坑,1970年,考古工作者对陪葬坑北边不远处的两个大墓冢进行了考古发掘,从中发现了钟、磬等 乐器 , 彩绘 漆木车、漆箱等用具。特别重要的是从两座墓中发现了两百余枚玉片,个别玉片的四角小孔里还有残留的银丝。可知死者穿着银缕玉衣下葬,身份相当高。有学者参照《水经注》的记载,认为这两个墓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