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由于受工业发展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城运动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古代城垣以各种理由遭到了毁灭性拆除,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是南京明城墙的内城南门聚宝门,其规模仅次于被拆除的通济门瓮城。

瓮城是什么意思


瓮城的解释

[small town outside the city gate;enclosure for defence outside a citygale]

大城外的小城,用来加强防御 详细解释 亦作“瓮城”。1.城门外的小月城。 宋 曾公亮 《武经总要·守城》 :“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 《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 :“ 郓 人从城上磔石以投之, 珍 军皆死瓮城中。” 《元史·顺帝纪八》 :“诏 京师 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 《 花月 痕》 第三回:“﹝ 痴珠 ﹞转瞬车到东门,刚进瓮城,忽见从城内来了一车。” (2).即 铁瓮城 。 江苏 镇江 子城的别称。 宋 岳珂 《祝英台近·登多景楼》 词:“ 瓮城 高,盘径近,十里笋舆稳。” 清 王曜升 《登北固山》 诗:“雄峰高枕 瓮城 斜,有客登临送晚霞。”

词语分解

瓮的解释 瓮 (甕) è 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水瓮。酒瓮。菜瓮。瓮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瓮牖(弖 )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 形容 家里 穷)。 姓。 部首 :瓦; 城的解释 城 é 围绕都市的高墙: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城垛。 都市:城市。城镇。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 心机 。

瓮城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瓮城是什么意思 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问题二:什么是瓮城? 应该是古代城门内部的第二重城门.大致象下面这样
---------||----||-----------

| |

| |
+--------||-||-------+

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当敌人常破第一重城门时,先头部队会遭到在内城墙上的弓箭射击,

而敌人的大量军队被城门挡住发挥不了优势.这样进入瓮城的少量部队就会不断倒在弓箭之下.

出现时间难讲.至少要能够建造大型城市,并且敌人有能力攻破一般的城门才会出现.

这样来说,至少要汉朝左右吧.再早之前,大型的攻城武器还没有出现,并且绝大多数战斗都是贵族式的战车表演,双方列队在野外作战.攻城还是以断水断粮攻心为上.
问题三:瓮城的瓮城概况 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瓮城设在侧面,从而增强了防御能力。目前发现较早的是高句丽国内城6个城门口所置瓮城,辽代及其以的一的城市设置瓮城较为普遍。西汉昭宣时期甘肃居延甲渠侯官治所坞门门外,有类似瓮城的曲壁,可能是瓮城的雏形。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目前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为南京明城墙,在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京城13门中,除神策门外均为内瓮城,其中三山门、通济门(现均不存)和聚宝门(今称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南京中华门位于城南,原为南唐都城的南门,明朝时重建,东至通济门界,西至三山门界,长3178米,有垛口1202个。现在保存下来的中华门城堡共有4层墙体,共有藏兵洞27个,其中最外层上建敌楼,城门左右各3个,二层楼基中设7个,最大的一个内部面积达310平方米。这些藏兵洞平时用来储存军用物资,战时可藏兵3000余人。有专家认为,内瓮城的设置不仅增强了城门的防御力,还是设计建造者国有利器,不示于人的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瓮城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代有待考古发掘论证,不过目前已知匈奴所筑统万城即已出现了瓮城的雏形。西汉至北魏时期,为追求壮丽的视觉效果,城门门楼多为两至三层的崇楼,并在门前左右设置双阙,从这一点看,这一时期的城池似不会设置破坏视觉效果的瓮城。但某些城市(如前凉都城姑臧)有翼城的设置,即在大城的一侧或多侧(姑臧为四面)建设方形小城,两城之间以城墙连接。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城门没有设置瓮城。中国古代城池中,瓮城的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时期。在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中,第一次出现关于瓮城的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北宋东京城依照这一原则设置了瓮城。《东京梦华录・卷一》记载“……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北宋州府城市也多有瓮城之设,其代表如平江府(苏州)和襄阳城池。南宋临安、辽金上京均无设置瓮城的记载。但南宋静江府(桂林)瓮城设置极为完备、复杂。金中都仿北宋东京而建,设有瓮城。元朝时期为防止 *** 据城反叛,曾令各地拆毁城池,而由于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并不面临强敌入侵的问题,因此元大都和元上都均没有设置瓮城。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元天顺帝方草草修筑大都瓮城。明朝重视对城市的防御,在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以及西安、归德(今河南商丘)、平遥等府、州、县级地方城市,以及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均设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聚宝门(今名中华门)瓮城最为庞大复杂。朝鲜王朝的重要城市如汉城、水原也设置了瓮城。但朝鲜瓮城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仅有一面与城墙相连,另一面通常留出豁口。日本城堡中“二之丸”和“橹楼”的设置与中国的瓮城及箭楼相似,均为敌军攻破第一道城门之后的缓冲区。需注意中国及朝鲜的瓮城与西洋式城堡中“barbican”的区别。后者多指城堡大门两侧的碉堡和塔楼。2012年对石峁遗址,城址外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

问题四:为什么古代瓮城又叫月亮城 因为外形像月亮!
城门座:城门楼的底座。城门洞:出入城门的孔道。瓮城: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

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有女如荼。”“^”,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熟定型,并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

回答不易,如有帮助记得采纳!
问题五:子城的基本解释 ◎ 子城 zǐchéng[a *** all city within a larger one] 指月城、翁城等这类附着于大城的小城大城所属的小城,即内城及附郭的瓮城或月城。【出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齐》:“夫人年七十,薨於 光州 子城内。” 唐 白居易 《庾楼晚望》诗:“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比至,子城已洞开,惟牙城拒守。” 胡三省 注:“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示例】: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杭州宋宫考》:“ 杭 治自 隋 以来,在 凤凰山 下,今 万松牌楼 地也。 五代 钱 氏据有 吴 越 ,即以州治扩而大之,依山阜以为宫室。其子城南门曰 通越 ,北门曰 双门 。”

问题六:南京市的古城区被称为“中国第一瓮城”,请问这个称谓起源于什么时候,它有那几个城门?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在南京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难进13门中,除神策门外均为内瓮城,其中三山门、通济门(现均不存)和聚宝门(今称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

翁城是什么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瓮城(wèngchéng),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由于受工业发展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城运动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古代城垣以各种理由遭到了毁灭性拆除,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是南京明城墙的内城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其规模仅次于被拆除的通济门瓮城。

目前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为南京明城墙,在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京城13门中,除神策门外均为内瓮城,其中三山门、通济门和聚宝门(今称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

参考资料:

瓮城_百度百科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瓮城的出现是随着冲突双方,将攻守的关键聚焦于城门而产生的,其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保护城门。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相反,城池的防卫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这样来看,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便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遗址。

经科学发掘和专家研讨后确认,新发现的瓮城是由夯土筑建而成,城墙墙体上突出的马面建筑,与一道东西走向的环形夯土墙(瓮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防御体系。瓮城墙体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建筑遗迹,有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这都体现了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此次郑韩故城发现的瓮城建筑,布局清晰,保存完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但这还不是中国最早的瓮城,我们再往前追溯,会发现至少在夏商乃至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雏形。

新郑望京楼东一城门的瓮城

望京楼商代城址是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之后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其规模虽逊于都城,但远大于其他建于同时期的城址,望京楼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应该是郑州商城南部拱卫都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城址东墙偏南的部位,考古工作人员在正在发掘的遗址区,用白灰大致勾勒出了城门的格局,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城门及瓮城的形制。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介绍说,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 从东门看,商城防御措施非常严密,东侧的黄沟水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城墙外的护城河到此突然变窄,可能搭设有吊桥。东城门有两道门,第一道门相当于后代瓮城的“闸门”,门后有一片空地,其后的第二道门才是城址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处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城门两侧有立柱柱洞及附属建筑设施,从整个城门的结构来看,已具备了后期瓮城的雏形。一般来说,瓮城隋唐五代时期比较流行,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这次发现至少将中国瓮城的出现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陕北石峁遗址东城门瓮城

陕北神木的石峁城址,其年代约处于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比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年代还要久远。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整座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内城面积210余万平方米,外城面积190余万平方米。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米。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上,外城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为2.5米左右。另外,在“皇城台”和内、外两城城墙上均发现城门,内、外城城墙上发现了形似墩台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墙上还发现疑似“马面”的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组成。因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赞叹道“它是中国城门的老祖宗,后世城门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

总结:瓮城用于保护城门而出现,其最早雏形就目前来看,可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至于春秋战国之后、乃至隋唐明清时期的瓮城已经相当成熟了,再此便不赘述。

在古时候,城池中的“瓮城”是干什么用的?

鄙人认为瓮城,是用来防御的工事。绝不是个摆设。而具体来讲如下:

1、U形加护、城防升级

众所周知,人类定居文明的诞生,也催生了城市的建立,同时各类材质、设计的城墙,被人类大开脑通,发明了出来。故此瓮城就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出现了。因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军事能力的发展。都让自相残杀的人们,在考虑如何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城墙升级防御。

所以U字形的城墙,就成为人类在保持现有城墙设计和材质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城墙样式,对城墙防御的升级的方法之一。因为U型的城墙安置在城门外,并将城门环绕。这意味着。如果面对进攻城门,必须先攻瓮城。入了瓮城才有机会,见到城市的大门。

2、请君入瓮、主帅夺气

其次,而过敌军攻入瓮城,那么瓮城U型的空间,不但进不了多少军队,进去的军队,还会面对头顶上四个方向飞来的滚木雷石。会快就就会被这种纵深防御,消灭掉好不容易建立的战斗锐气

瓮城此时就成为,为守军赢得时间的战术工事。从而再次获得一次可以扭住战机的机会。要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城门洞下大量的伤亡,有时可以摧毁一方主帅的“气”就好像宇文邕 在晋阳城门洞中,为了攻入城门,亲兵全部战死,几乎绝望一样。要不说最后赌了一把运气,恐怕他在有生之年,拿下北齐的计划,就悬了

3、临时措施、防止诈降

再次。瓮城还有一些临时的措施。比如防止流民、灾民进入城市, 对他们进行就地安置。还有对伤兵的战地医院,接受投诚人员,防止诈降,因为U形空间,都可以设置在瓮城中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吗?

瓮城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在春秋时期,攻城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傅”、“临”和“门”。傅也叫蛾傅、蚁傅或者蚁附加,指士兵用器具攀登城墙攻城。临也叫堙或者距闉,指的是用土、石堆垒比城墙更高的土台,或者用高度超过城墙的临车居高临下攻击城上守军。门就是用修橹、冲车等工具攻击城门。

在这三种攻城方式中,傅往往士兵损失会比较大,而临耗费时间。相比之下城门的防御力比城墙要低,而且连接大路,利于展开兵力和破城以后扩大战果,因此使用最多的还是门。

《左传》中就有不少相关的记载。比如哀公二十五年,“吴子诸樊伐楚,门于巢”,说的就是通过攻击城门的方式攻破城池。

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古人也是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在城门之内增设悬门,一旦敌人突破城门,就把悬门放下,一来可以阻止敌军冲入城中,还可以切断已经入城的敌军退路。还有在城门上增设城楼,以加强守军火力。而瓮城,也是加强城门防御的手段之一。

瓮城也叫月城。就是在城门外面增修一座小城。根据《武经总要·守城》记载:


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瓮城并无固定形状,根据地利而定。瓮城的城门开口在侧面,而非正对主城门的方向,这样攻击方在突破瓮城城门以后,要转向才能攻击主城门,可以打乱攻击方的进攻节奏。

瓮城的最大好处是等于在城外增设了一道城门。当敌军突破瓮城的城门以后,在进攻主城门时守军可以从四面向敌人发射弓箭,大大加强了攻击力度。敌军进入瓮城以后犹如进入翁中,因此得名。

后来瓮城也不再局限于设置在城门外,也有修筑在里面的,这种叫内瓮城,或者筑城墙内外都设置瓮城。

比如明朝南京的聚宝门,也就是现在的中华门就是典型的内瓮城,而且其内瓮城足足三道,和主城墙组成“目”字形。攻击方要突破四道城门才能进入城内,极大的加强了城门的防御力。

所以瓮城的出现,把本来是城池防御中的薄弱点城门变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怎么由来的?有什么用处?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也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形状有圆形或方形或矩形。圆的似瓮,所以称瓮城;方的也称方城。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从而增强了防御能力。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瓮城是一个特别强大的防御共事,其中在冷兵器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瓮城的来历十分久远,相传是在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兴建。自1653公元前221年秦朝实行“郡县”治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现在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

瓮城有很多道防线,有可能进攻了第一道防线过后,后面还有第二重第三重防线等着你。而且瓮城内部比较狭小,所以军队在里面很不容易施展他们的能力。而且如果敌方故意把你放进瓮城的话,将你围困在瓮城,那么你怎么进攻也不容易进攻出去。

U形加护、防御能力升级

U字形的城墙设计因U型的城墙安置在城门外,并将城门环绕。这意味着。如果要进攻城门,必须先攻瓮城。入了瓮城才有机会,见到城市的大门。

请君入瓮、主帅夺气

如果敌军攻入瓮城,那么瓮城U型的空间,不仅进不了多少军队,进去的还会面对头顶上四个方向飞来的滚木雷石。会快就就会消灭掉战斗锐气。瓮城此时就成为,为守军赢得时间的战术工事。

临时措施、防止诈降

瓮城还有一些临时的措施。比如防止流民、灾民进入城市, 对他们进行就地安置。还有对伤兵的战地医院,接受投诚人员,防止诈降,因为U形空间,都可以设置在瓮城中。

什么是翁城?

请问是瓮城还是翁城啊
如果是翁城呢就是这样的: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 ,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此"小城"即谓之"翁城"。战时,瓮城为守城将士提供了同敌人迂回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借瓮城以"避煞" ,而十分现实的是瓮城足以遮避来自郊外的风尘。中国翁城之制起于汉。在六道古城门中,东西四道,两两相对,上东门、上西门、下西门的重门均向南而开,面对远方的山河,使之"纳气";下东门的重门中轴线则与里门中轴线平行,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对朝廷的尊敬。南门的重门虽与里门相错,但因势利导,仍然面南。北门的重门与里门呈90°而向东开,沐浴着东方的曙光。
此景点在山西平遥古城
而如果是瓮城呢就是像二楼所说的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而我国古代很多的城市建设都是这样的,因为这样具有了地利的优势即使是有敌人攻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什么是瓮城?

应该是古代城门内部的第二重城门.大致象下面这样
---------||----||-----------
| |
| |
+--------||-||-------+
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当敌人攻破第一重城门时,先头部队会遭到在内城墙上的弓箭射击,
而敌人的大量军队被城门挡住发挥不了优势.这样进入瓮城的少量部队就会不断倒在弓箭之下.
出现时间难讲.至少要能够建造大型城市,并且敌人有能力攻破一般的城门才会出现.
这样来说,至少要汉朝左右吧.再早之前,大型的攻城武器还没有出现,并且绝大多数战斗都是贵族式的战车表演,双方列队在野外作战.攻城还是以断水断粮攻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