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指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文学艺术文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推动人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导致手的完善,使文学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原始人在协同劳动中伴随劳动的节奏发出的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和诗歌。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壁绘画描绘狂奔的野猪、猛犸象和鹿群,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手持弓箭追猎山羊的人群,都说明原始艺术是直接来自生产劳动,是这些活动在艺术上再现。文学艺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

什么是文学艺术?

艺术史告诉我们,文学艺术的繁荣是在百花争艳中得以实现的。

一种艺术形式涌现各种不同流派,也是在竞争中得以实现的。

诸家并存,流派兴起,彼此竞争,相互借鉴,既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也是臻于成熟的标志。

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因素十分复杂,应作具体分析。就基本因素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凡是自成流派的艺术家,必像王麻剪刀、王致和臭豆腐那样,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地方,拥有自己的剧目和作品,形成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的风格特色;另一方面,艺术风格和造诣为受众所承认,并拥有相当数量的景仰者。

文学艺术的定义

、文学是语言艺术 (一)文学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 以艺术形象来传达审美信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特点,并非为文学所独具。仅凭这一点只能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却不能把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区别开来。其实,当我们在前面把艺术形象作为文学的一个特征来讲时,已经暗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把语言视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材料。现在我们就从这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一下文学的特征。 根据塑造艺术形象所用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艺术分成造型艺术、表演艺 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是用语言这种材料来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所以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文学的创作实践表明,语言是作家物化审美意识的唯一材料。他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评价,要借助于语言;他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完全离开语言;最后,当他要把内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给它以物质的外壳,使其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时,就只能依赖语言了。所以人们常常把优秀的作家称为语言大师,把优秀的文学作品称为语言艺术的珍品。 在这些尊称中,除了表示对作家的敬意之外,背后是不是还有某种惊异的成分存在呢?似乎有的。钱谷融先生特别喜爱曹禺剧本中的语言,每一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艺术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常常想: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语言恐怕要算是最神奇的一种了。它捉不住,摸不着,什么也不是,然而却能幻化为一切。正像俄罗斯民族的一句谚语所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类似的惊奇感,我们每一个人恐怕也都不同程度不同地经验过,当钱先生读着曹禺作品时,就不能不为他的语言的魔力所魅惑住。 如何运用语言材料塑造形象,将那些“不可言说”的审美感受“说”出来,就成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在这里,矛盾的实质是,如何运用大家所共有的、意义固定的词语,去表现个人感受所独具的情调、色彩、意境、韵味和心境,亦即如何把社会性的语言转变成个体性的言语,这可说是文学运用语言的一个奥秘和原则。 按照传统的看法,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描摹,即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尽可能准确、生动、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态和神态,努力达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形神兼备的程度。不过,事实上文学传达审美感受的方式并非仅此一种。文学还常常发挥语言的非描摹功能,不仅靠词语,而且还很重视用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来塑造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以心象形态为主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把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蕴比较完美地表达出来的目的。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的运用,可以促成社会性的语言向个体性的言语的转换,使语言常用常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无个体性言语,是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一个根本区别。 (二)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 尽管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由于文学家用来塑造形象的语言具有抽象的性质,它是一种广泛用于社会交际的工具,而非仅仅隶属于文学的媒介,从而给作家表现个人的审美意识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经过作家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却完全可能把语言的短处变为特长,形成语言艺术独具的魅力。这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如下三个特点中: 1、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 (1)间接性 语言是人们用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符号,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具体存在形式。因此阅读文学作品与看电影、看戏、观赏绘画、雕塑、舞蹈等其它艺术作品显然不同。对这些艺术品来说,艺术形象具有实体性,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只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即能直接感觉它们。文学则不同,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可能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只有在了解语言的前提下,通过想象、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感知和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誉为“如画”。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对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一堆抽象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而可言。倘若诗中所描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电影,被画为图画,情况又会不同了。所以,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只能通过想象间接存在,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讲到文学形象时,我们曾强调它必须是具体可感的,可是文学中的形象却因语言的中介作用而成为一种间接性的存在。这显然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的解决,首先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的这样一种特点,即“人的表象经常是和言语、词联系着的”,“过去的经验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持着,回忆也总是凭借表象和词二者进行的。”语言能够唤起相应的表象,造成形象感,从而也就帮助文学形象实现了具体可感性。 其次,它还依赖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否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为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时,文学作品的语言描述过于抽象不行,过于具体也不行。用“绝代佳人”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来描绘美女,所以不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得生动感人,就是因为前者或因太抽象无法唤起相应的表象,或因太具体而限制了联想与想象;而后者则通过对神态特征的瞬间捕捉,为想象留下了余地,使读者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倾注在感受中间,形成对他而言的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2)心象性 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建立在间接性的基础之上,它要诉诸于想象才能存在,不同于其它艺术作品的可感性。对其它艺术种类来说,艺术形象是实的,而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则只能在人们的想象世界中虚幻地存在着。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又是一种广义的心象形态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形象的心象性的一层意思。 文学形象的心象性的另一层含义是从狭义上说的。由于文学形象在文学中具有间接存在的特点,所以文学还可以把不具形体的心理意象也化为文学形象。这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具体可感性体现在对人物个性化的心态活动的具体描绘中。对以直观的艺术形象呈现自身的艺术种类来说,就很难创造这种心象形态的艺术形象。心象性是文学形象的又一特点。 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作为文学的特点,既有短处,又有长处。要欣赏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懂得塑造形象所用的语言,而且还须相当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仅仅解释成友人乘船东去,越走越远,最后终于看不见了,并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此诗。如果不能感受其中的言外之意:情深意长甚于滔滔江水;因友人远去而产生的惆怅心情,等等,还谈得上什么形象的感受、审美意蕴的领悟呢?因此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往往要受到比其它艺术形式更多的限制。这可谓文学的短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它又恰恰是文学的长处。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能够诱发读者的形象思维,任想象自由驰骋,需要并鼓励读者的创造,其表现力因此远远超过了直接呈现的艺术形象。以确定的形体外貌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形象,固然过程直观易懂,但人们由此获得的感受也往往因此限于这个形象本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领悟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以心象形态间接存在的文学形象恰恰没有这种确定性,读者完全可以、也必须在接受过程中用想象去补充和丰富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也因此获得了实现。 2、展示人生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1)广泛性 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主观和客观等条件的限制,从而使文学在展示人生上,在探寻人的心理世界上,有着其它艺术种类难以企及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黑格尔在讲到这一点时曾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他在这里所说的“诗”是广义的诗,即文学。也就是说,文学所描写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无论是人生中的微观世界,如一时一地、稍纵即逝的思想感受; 还是人生中的宏观世界,如表现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文学都能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把它们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至于用艺术形象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深邃巨大的历史内容,就更是非文学莫属了。像《三国演义》,《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既广泛触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又细腻生动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宏篇巨制,在其它艺术部门,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中,几乎不可能产生。虽然电影和电视艺术的表现能力很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它们把这些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屏幕时,也不得不割舍一些人物和情节,或多或少地压缩文学原著的容量。 (2)深刻性 文学表现生活的深刻性和它的广泛性是不可分的。当文学把各种艺术形象放在广阔的人生背景上加以描绘时,客观上也就产生了生活的具体进程。高尔基说,文学“要尽力把人表现在不断的运动中、在行动中、在无休无止的互相冲突中、在阶级、集团和个体的斗争中。”因此,文学对生活进程的表现上就不仅体现为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广袤,即表现生活的广泛性上,同时也是对人生各种矛盾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再现。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个性生成的历史,思想发展的脉络,感情变化的契机。文学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就蕴含在这些内容中。因为文学的深刻性不是别的,正是对隐藏在生活现象之下的客观规律的显现,以及对人生矛盾的内在心理原因的揭示。例如《水浒传》,如果作者施耐庵不写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在上山落草前的曲折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就无法深刻揭示“逼上梁山”的必然性,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抗个性的描绘,也势必流于肤浅。它说明了唯有文学这种时间的艺术,才有可能通过对生活进程的具体表现,来反映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而其它艺术显然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绘画、雕塑一般宜表现生活的静态,时间在这里凝固为特定的空间;舞蹈、音乐虽然也能显示过程,但它们塑造艺术形象所用的媒介,如音响、节奏、旋律、动作、形体等,无法承担更多的历史内容,因此往往只能对社会生活作象征性的表现。 (3)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同人类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因此,作为语言艺术,文学要比其他艺术更适宜反映人们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活动的完整过程与具体内容。一方面,文学可以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把那些难以言尽或不可言说的心理感受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运用语言本身,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去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似乎有着两种传达信息的媒介和手段,它能使思想感情的表现既保持了感性的生动与细腻,又具有理性的深刻与复杂。这一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对思想感情的表现力,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它艺术因形象的直观性和表现媒介的单一性造成的局限,成了思想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例如,阿城在《棋王》的结尾写道,“我”在目睹了王一生的象棋大赛之后,睡在礼堂台上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圄在其中,终于还不太象人。”就是通过理性的语言点出了小说的题旨,使读者从这个下棋的故事里,获得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深远的人生意义的领悟,强化了作品的审美意蕴。这个事实说明,文学可以充分表达丰富深刻的理性思想内容,用各种形式传达作家的主观评价,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理性色彩。 文学还可以借助种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文学所以能够表现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因。张洁在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第十章里,有一段描写郑园园第一次见到莫征时的情景,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每天晚上7点半我到你这里来。”郑园园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对这第一次见面的人发号施令。她有些意识到自己是在任性、撒娇。天哪,为什么?她从来不对任何男孩子任性和撒娇。这件事有一点特别,是不是?这等于她给了莫征一种权力,一种与众不同的权力。凭了什么?他那男性的自尊和矜持么?她的腰肢上仍然感到刚才跌下去的时候,那只托住她的大手的力量。糟糕,糟糕透了。她是不是太轻浮了?她立刻板起面孔,嗓音也变得冷冰冰的,转过身子不再看着莫征,对叶之秋说:“叶阿姨,我走了。”由于这段描写既有作者从客观角度的叙述,表现了人物的外部特征:语言、动作、表情、声调,间接地剖析了郑园园的心理状态;又通过人物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甚至某些潜意识活动,直接显示了她的内心世界,这就把一个少女在初次见面的青年男子面前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 文学的上述特征给文学赋予了很强的表现力,使文学成了传达审美意识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而人们常常把文学同其它艺术并称为“文学艺术”。当然,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是其它艺术所不能取代的。以上的阐述为了强调文学的特点,我们才拿它的长处去比另一些艺术种类力所不及的地方,而绝不是认为文学无所不能,可以凌驾于其它艺术之上。其实,正是因为在审美的世界中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殊领域,这个领域又是别的艺术形式无法涉足的,人类才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门类。人们只有在各种艺术的互补之中,才能领略一个完整的审美世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文学这样一个定义:文学是作家借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审美意识形式。

什么是艺术文学

艺术文学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艺术学和文学两个领域。简言之,艺术文学是与艺术有关的文学。文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这里的艺术主要指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也包括综合艺术中的文学部分。艺术文学包含歌词、剧本、文艺评论、台本、串联词、解说词等。
艺术文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由沈阳音乐学院创立于2005年。其主体是戏剧影视文学,包括各种戏剧、小品、电影、电视剧本的写作与评论,歌词、曲艺唱词、串联词、解说词的写作与评论。还包括海报、节目单、艺术简历、曲目简介、剧情梗概等艺术应用文的写作。

文学艺术是指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文学是整个人类艺术中的一种样式。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学作为人类艺术大家庭的一员,一定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如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文化现象,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都以感性形式、主观态度和想象方式来反映世界等等;二是文学是人类艺术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它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明显不同的自身特征,如它以人类的语言作为基本媒介,以语言的方式存在;与它所使用的媒介及其存在方式相关,文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特点。总而言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别和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组织,取决于它所具有的语言特性。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什么是艺术文学。

艺术文学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艺术学和文学两个领域。简言之,艺术文学是与艺术有关的文学。文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这里的艺术主要指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也包括综合艺术中的文学部分。艺术文学包含歌词、剧本、文艺评论、台本、串联词、解说词等。
艺术文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由沈阳音乐学院创立于2005年。其主体是戏剧影视文学,包括各种戏剧、小品、电影、电视剧本的写作与评论,歌词、曲艺唱词、串联词、解说词的写作与评论。还包括海报、节目单、艺术简历、曲目简介、剧情梗概等艺术应用文的写作。

文学艺术形式有哪些 如何分类

文学形式:(书面形式)小说、戏剧、散文、剧本、寓言、诗体、词体、传记体、采访记。

文学艺术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民间传说。具体介绍如下: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3、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4、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

5、民间传说。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中知名的人物。

文学艺术是什么意思

文学艺术是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是利用文字表达的一种语言艺术。而艺术泛指一切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主观情感的文化。艺术包括语言艺术(诗词、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表演)、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书法)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等。

文学艺术形象基本成型于所属流派,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形象身上时代的烙印和作者的主观倾向较为突出。举例而言,古代文学自有了成体系的小说后,文学形象较为明朗,有心计的薛宝钗,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近代文学尤其是先锋派写手笔下,更为真实、更为人性化的形象渐渐展露头角,更能为我们所接受,张爱玲、张抗抗、余华等都有各自的形象伏笔。如张爱玲扭曲的爱、张抗抗个性的爱、余华血腥的爱。

什么是文学艺术

文学就是语言表达的艺术,用文字将意识实体化,并与人分享,获得共鸣或是反对。其实,艺术本来就是不真实的、存在于意识而无法很好的阐释、解析的,否则那就不是艺术。其实比起什么是文学来,文学的意义更加难以解答,但是只要它存在着,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影响。每个人都可以对文学有不同理解,就好比一万个人看见今晚白蒙蒙的一弯月亮会有一万种不同感受一样。希望你不要深究什么是文学,你不会找到最准确的答案,只有最基本的简单概念。我相信你也是艺术的,但愿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失真我。

什么是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1,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2,艺术作品,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艺术[yì shù],“艺”的含义之一。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电子游戏(第九艺术)等。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就像讲话中我们会用大声代表生气,用笑声代表开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来传递给对方。所以,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同时,艺术也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3,科学作品,是一种建立于人类在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各种活动后,对其创新、发现、发明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有一定科学技术属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