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也记得,最初因为佩服徐浩峰的武学修养,寻他来做《一代宗师》的编剧和武术指导,但徐浩峰主动请缨,将武术指导改为武术顾问,他的理由是:自己是武术指导里面唯一不会打”的,提供的是拳理和习俗,而合作的全是袁和平、程小东、刘家良这些武功高手,顾问这个称号更合适些。

这是徐浩峰的个性,也是他一以贯之的为文、为人,如今也是为电影的精神。在徐浩峰的武侠世界里,面子上,他是在对中国大陆武侠电影进行一种崭新风格的尝试,但里子里,却是他孜孜不倦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命脉的审视与找寻出路。

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徐浩峰的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中国的文明为什么能延续到现在”他认定:一定有一个规矩,通过这样一个均衡的制约,社会可以以安全的力度,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存在。我是听着这些长大的,老辈人有德行,因为他们理解的因果关系比我们长。”

徐浩峰的硬派武林

     

        近几年国内影坛兴起一阵作者化风格独特的武林潮,其拍摄、编剧、武指皆由一人操刀,对白干练打戏利落。究其源,他就是拥有着传奇色彩的中年导演徐浩峰。

        徐浩峰电影个人风格重,辨识度高,只因国内很少有人把武侠电影拍的如此讲究。列宁曾说:“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然而徐浩峰的电影艺术,则是这大众艺术的纷绘里较小众的一笔。

        徐浩峰扬名于自导第一部电影《倭寇的踪迹》。彼时的他并没有什么名声和资金,靠着之前硬派武行小说积攒的人气,有书迷出钱支持他拍了自己的处女作。看上去有些小白脸,书迷掏钱买你的书看,到头来你还问书迷要一辆自行车?

        但是这第一部作品并没让徐浩峰打脸,《倭寇的踪迹》展映一出便引起轰动,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并斩获大小奖项若干,还入围了第48届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提名和获得之后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等等。

        处女作就如此牛逼闪闪,《倭寇的踪迹》到底讲个啥?

        别急,先看看《倭寇的踪迹》独特的宣发海报:
        故事其实很简单:在戚继光扫荡倭寇期间,倭刀得以改良发展,在武林中流传。但由于源自倭寇,此刀术被武林视作歪门邪道,戚家军营的高手为了给此刀正名决定在武林中开宗立派,遭到武林四大家族的反对,于是一场争执随即而来。

        电影里对白简明,打戏非常之有趣,比如其中的“如影如响”,只需要判断好对方影子的位置和声音后出手便可一一击败对方,以至于完全不会武功的异族女子根据高手的简单指点隔着门帘用一根竹筒打倒无数高手。诸如此类,全片看下来酣畅淋漓,不禁让人抚掌称快。

        说徐浩峰风格硬,到底硬在哪里?

        首先,徐浩峰的背景“硬”。

        徐浩峰的头衔之多在国内导演圈来看实属罕见。细数之,他的身份分别有导演,编剧,武术指导,武行小说家,影评人,在考取北影之前学绘画并被某绘画大师收为关门弟子,甚至还出演过获得了04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特别关注奖《旅程》中的重要角色,不得不感慨,当下的大环境做到徐浩峰这般实属不易。

        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力,而且是北影编导科班出身,对影像的把控能力自然是手到擒来。

        然而背景最硬的地方在于,他的二姥爷是尚氏形意拳最后一代传人李仲轩老先生,他被称为“中华武学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有这样一位神奇的姥爷,徐浩峰的武学认知当然也“硬”。

        徐浩峰大学毕业后没几年,就辞了工作回家潜心研究唐代密宗和道学,而家中除了李仲轩可以交流,还有李仲轩的老朋友——国内一流的道家仙学者胡海牙先生。试想,身边都是大师级人物在对你熏陶,可不仅仅是镶金这么简单。

        徐浩峰这一闭关就是八年,根据和两位老人的交流内容,他在一个武学杂志上发表了《李仲轩回忆录》,引起国内武学爱好者的狂热追捧,杂志一度脱销。各地大小武林门派也都纷纷开始主动联络徐浩峰,于是他便成了国内武林门派间互相联络的枢纽人物。

        时逢王家卫准备拍自己的武侠片《一代宗师》,为了在武学上做到考究严谨,他走访南北各大门派打听学习,被提到最多名字的却是徐浩峰。看到所有武林人士都推崇至极,王家卫便慕名探访。

        徐浩峰为人谦和,徐王两人聊的投机,一拍即合。王家卫决定让徐浩峰操刀剧本,于是我们可以在《一代宗师》中看到很多纯正的武术解读,包括对形意拳“脱枪为拳”的深层刻画。就这样,徐浩峰凭着《一代宗师》拿下第3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从此更是声名鹊起。(接着他的长篇小说《道士下山》就被陈凯歌买了去拍,结果把徐浩峰毁得够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徐浩峰的打戏硬。由于徐浩峰出身武林世家,因此自小就学习武术,有着纯正的武术功底,这在他后来的电影作品里都得到了体现。

        2012年他拍摄完成了第二部作品《箭士柳白猿》,从剧本导演到动作设计都由他亲力亲为,可以看到《箭士柳白猿》中没有威亚没有特效没有DuangDuangDuang,对招全是实打实的传统功夫,往往仅几招制敌,弓箭用法极为考究,因此打戏拍的真实且精彩。遗憾的是风格过于特立不易被大众审美所接受,《箭士柳白猿》最终只是拿到当年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的提名。

        直到2015年拥有了投资商,徐浩峰根据自己的短篇小说拍了第一部商业作品《师父》。有了大牌廖凡和蒋雯丽的参与,加上剧情启程转折飞快,巷战十八般兵器亮瞎狗眼,对于喜爱武侠题材的人来说绝对是继胡金铨之后的最大惊喜,业内也是一致好评。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中有言:“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在商业的包装下,徐浩峰依然坚持了自己的硬派武林风格,终于没被辜负:《师父》一举拿下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动作设计,收获的盆满钵满。

        作为一个73年生人,徐浩峰有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积累和历练,使得他的电影事业大放异彩。他的下一部电影《刀背藏身》,我是准备好了随时看首映。毕竟,这类硬派风格的武侠电影,也许真的看一部就少一部了。

幸好,我们还有徐浩峰

幸好,我们还有徐浩峰

公众号:开屏映画(ikaiping)

01 刀背藏身,身不由己江湖梦 闭关修炼,十年一剑徐浩峰

《刀背藏身》国际版海报

《刀背藏身》是徐浩峰的第四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国内未映先火,已经为徐浩峰在2017柏林电影节上摘得了首届亚洲璀璨之星最佳导演大奖。

《刀背藏身》是徐浩峰的武侠短篇集,同名短篇《刀背藏身》讲的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侠义故事。令武人立足于天下的,不是刀,而是信义,这点不分文武。《刀背藏身》中元姑以死守节,如同《一代宗师》中的宫二独身行义,让人不由得扼腕落泪。

导演徐浩峰获奖致辞

徐浩峰在不断的磨练中打造了一片特立独行的江湖世界,他独特的电影表现力令很多人为之着迷。他描绘旧时代与新社会的冲突、痴迷礼乐崩坏产生的强烈震撼。他冷静的思考,却又急切的想让观众了解被历史逐渐遗忘的武林——刀和枪的碰撞,黑和白的较量。他化舞为武,在电影中摒弃花里胡哨的轻功、特效,用拳头打真肉,硬桥硬马真功夫。这种独特的徐氏武侠影像,让人欲罢不能。

或许很多年前,当二十六岁的徐浩峰辞去工作回家读书时,那个属于他的江湖就已经悄然诞生。他曾说过,自己辞职回家后,沉浸在书斋中终日阅读写作。这种类似于闭关的生活长达八年。

在家“闭关”期间,他与李忠轩、胡海牙两位老人相遇了。李仲轩是徐浩峰的二姥爷,师承民国三位武术大师。胡海牙是中国仙学养生术的继承人,精通医、道、武。这相逢宛若伯牙与子期的相遇,两段奇遇成就了徐浩峰日后的两部作品——《道士下山》和《逝去的武林》。由李仲轩口述,徐浩峰整理的《逝去的武林》一书,一经问世轰动一时,3月销售3万册。更重要的是,徐浩峰也从两位长者的身上吸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左《逝去的武林》右《道士下山》

八年间,全神贯注;八年后,利剑出鞘。在经过了纯粹的知识性的积累后,他开始“爆发”了。他成为了大导演王家卫和陈凯歌最爱的文字行家。他写书、拍电影、做编剧……每一种身份都做到了极致。

看徐浩峰的行文,有别于古龙小说的短小犀利、爱用类比铺排,和金庸大开大阖的严谨行文也不尽相同。他爱把历史的风骨和人文风情写进字里行间,让一位“侠”身上也存在着“私欲”,有血有肉,真实无比,加上不能缺少的“佳人”,民国风,武林气,自成一派。

或许因为总写过去,导致徐浩峰身上有种古人的气质,他对于武侠的理解和现今很多作家、导演都有所不同。他对“礼仪”、“规矩”、“道义”尤为痴迷,他热爱描写这些如今已崩坏的东西。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道无所存,侠的存在才有意义。

但如今的社会,以金钱为导向去改写游戏规则的大有人在。从前的秩序在如今的规则里化为尘烟,徐浩峰吸引人的地方正是他对于旧时代秩序中“武”、“义”的执着。他的故事里,真实的硬派武打动作是吸引人们去观看的由头,而深埋在这层皮囊中的“侠义”才是令人怆然的核心。

就如《箭士柳白猿》里的柳白猿,目睹家姐惨遭欺凌,自己又因背负着“柳白猿”的名号而必须压抑复仇之心,还有与两个女人之间不清不楚的纠葛,被权势玩弄……这一切都令他癫狂,甚至连“主持公道”的箭都无法射了,但他还是在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武林里的是是非非,维护正义。作为一个强者,有置对方于死地的能力,但却选择宽容,他最终明白了“武力”的价值,向欺凌家姐的恶霸猛射三箭予以惩戒,却不取其性命。

徐浩峰喜欢《教父》。《教父》讲的是意大利传统黑帮行业在时代洪流中的崩溃解体,而徐浩峰笔下的民国武林也正是这样一番景象,灿烂正在逝去。

02 硬武侠、真功夫、人间爽利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苍茫

他出任编剧之一的《一代宗师》,不仅成就了宫二小姐,也令大众逐渐开始了解徐浩峰的“讲究”。金楼里三步一规矩,五步一门道,乱世里如何生存,旧时代为人处世的方式,大时代背景下的动荡……这些才是他作品的核心价值。

《一代宗师》章子怡饰宫二

徐浩峰的文字有电影感。这或许和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导演专业、还做了教授的背景有关。在《箭士柳白猿》一书中,他抛弃了传统武侠电影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用实打实的叙述展示真实的厮杀过程。而当文字呈现在大银幕上时,堪称神奇。柳白猿和匡一民之对决,远程攻击的弓箭和近距离打斗的长枪,在闪电一样的快速剪辑之下,给观者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但电影和文字毕竟是两码事,徐浩峰觉得曾经的文字从业者正渐渐地被电影产业收编,七八十年代的作家们,好多都成了编剧,所以小说的叙述风格无可避免地在向好莱坞的叙事方式看齐。所谓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就是用尽方法揣摩观众心理,用技巧挑逗大众情绪。他觉得这样油腔滑调很是悲哀,但观众们却喜欢这样。

从左至右依次为《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

不过,徐浩峰还是尽最大可能保留了“讲故事”该有的朴素。

从《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再到即将上映的《刀背藏身》,他的电影正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变得越来越有看头。但没有改变的是这些电影中折射出的价值观,即: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即和自己和解,了解自身;见天地,即深知自身乃沧海一粟,万物皆为砂砾;见众生,即尽一己之力给予他人以同理心。这和梁漱溟先生所述不谋而合:“人的一生一直在处理三种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徐浩峰家中有人习武,自幼耳濡目染。他在《逝去的武林》中说自己没来得及学“十二型”(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由此可见,他学过的武学招式不在少数。

“硬派武侠”需要一来二去中现出真功夫。一拳下去,把人打吐血,飞出去几米远,这是极限,这是“真功夫”。还珠楼主写《蜀山剑侠传》,高人一出手,几百人刷刷全部阵亡,这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需要“内力”,但内力又是什么呢?与徐浩峰的真功夫一比,就显得虚了些。

徐浩峰的“真功夫”体现在零替身、零特效、零威亚上。《师父》里的打斗场景都是真枪实战的硬干,危险系数高。而在拍戏前,已过不惑之龄的廖凡甚至开始闻鸡起舞,在开拍前几个月便每日凌晨4时起床练武。徐浩峰拍打戏有个特点,片中所有的招数和套路都是要到了片场,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和角色的身份、剧情,按照拳法一招招和助手们套出来。所以,在观看时会有种,“对!就是该这么出招!”的畅快淋漓之感。

《师父》剧照

有些人的作品是夹心饼干,酥脆香甜,吃了解馋;有些人的作品是压缩饼干,密度大,有营养,吃了抗饿。徐浩峰的作品属于后者。

他对武术、佛教、古印度教、围棋、道教都有深刻研究,极为难得。

他的小说《大日坛城》,就是一部杂糅了围棋与密宗的小说,讲述了“失位者争先”的艺术:“让人杀尽自己的一块棋,换取在他方的主动权。”

别人看《青蛇》,为王祖贤张曼玉的妖娆美艳移不开眼,他倒是对电影里各种细节津津乐道:“法海出场,修的是俱利迦里大龙法,白娘子练功,打的是大随求菩萨手印。”

《青蛇》剧照

关于道教,早在1998年,大学毕业的徐浩峰就做过一个道教有关的纪录片;《道士下山》则在民国的背景下融合了徐浩峰对于道教的理解,展示了民国时期的道教本身背负的苦难。

03 出生书香门第,奈何家道中落 为人虚心稳妥,终得大器晚成

徐浩峰平日里为人谦卑有礼,面对媒体在《道士下山》上映前的挑衅问题,“你觉得陈凯歌拍这部电影能行么?”他谨慎地回答:“我说这话,不合适。”本是同行,且都是拍武侠类电影,凭空插嘴,那是逾矩,不妥。

徐浩峰在片场

见过徐浩峰的人都说他身材高大,脸圆鼻圆,男身女相,武人文相,主富贵。他谈话时不急不缓,四平八稳,分别时主动鞠躬告辞,一言一行宛若旧式文人。

《刀背藏身》一书序言中,徐浩峰道:“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

幸好,我们有徐浩峰。

开屏映画

终端娱乐观察家

微信ID:ikaiping

编辑:醉花阴

联系我们:youfish888@qq.com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如何评价陈凯歌的新作《道士下山》

徐浩峰老师的《道士下山》原著其实是很难改编电影的,因为它严格说来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用小道士何安下串联起了各种民国异闻录,同时也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这样的故事虽然有趣,但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各种丰富到爆炸的细节,其实是一种很大的干扰。因为很难找出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冲突,对于传统的商业类型片来说,这样的故事拿来改编电影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因为这个题材决定了制作成本不会低,出于市场考虑,它又要必须改编成一个能够拥有足够观众基础的类型化叙事,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收益。
《道士下山》并不能算是徐浩峰老师的成熟作品,但是它因为其独特的视角和文风,开创或者说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武侠小说风格,也算是开宗立派之作。但是书中所描述的许多功夫场面,是很难完整地视觉化的(我们从徐浩峰导演的几部电影中也大概能想象出那种难度)。
故事、人物、冲突、视觉概念、世界观等等元素综合起来,《道士下山》并不算是很好的一个电影改编文本。如果一定要动,就得从根本上动。要么是「形」要么是「意」,很难二者兼得。
对于陈凯歌导演来说,无论我们如何评价他近年的作品,但他之前曾经达到的高度是不可否认的。《道士下山》这部电影其实不用多说,其他人的答案都已经很全面。
导演职业很残酷,观众永远会用最后一部作品来记住你的背影。
我愿意记住那些曾经的感动。

道士下山讲什么

问题一:陈凯歌的道士下山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剧情简单,但是深层的意思是什么?我总感觉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东 个人理解不喜勿喷。
1 人心险恶 收养他的大夫(范伟)对老婆对弟弟那么好这俩狗男女竟然杀了他,虽然妻子有悔意但是还继续跟弟弟在一起。 徒弟跟师傅比武后师傅竟然杀了自己徒弟,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徒弟学会了自己的绝招,这样就会超过自己的儿子导致儿子掌门地位不保。
2 父爱伟大 再可恶的坏蛋也会为了儿子牺牲自己 大反派最后为了让儿子不死竟然已死谢罪,不管他多么坏毕竟在他身上还有可取的地方。

问题二:道士下山讲的是什么,寓意是什么 《道士下山》讲的是道士何安在下山体验社会险恶的过程中悟道的故事。这很像一个未经社会洗礼的孩子,经过几十年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吃尽苦头的经历后,成为一只老狐狸精的寓意。最初我们很美好很纯真,最终我们认识了这个社会负能量的东西,成了一根老油条。这样的主题有点类似当年韩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一举成名的文章《杯中窥人》的寓意:纸接触了水,被水浸透,沉到水中。

问题三:道士下山讲的什么内容? 民国时期军阀林立,各种势力与江湖帮派汇聚,一个忍受不了山中寂寞的小道士何安下偷偷下山,却阴差阳错地被卷入了乱世中的一场场阴谋。他周旋于军方、帮派和日本人之间,经历了一系列诡异奇幻的人物与事件,却在危难中慢慢悟出了武术的至理与境界,从而人生也随之改变。不谙世事的小道士,因为闹粮荒离开道观下了山,一脚踏入了光怪陆离的万丈红尘之中,他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一切,才发现这个世界与他的想象有多么不同,他终于明白了临下山前师傅说过的一句话:“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问题四:道士下山究竟在讲什么意思 电影里面的道是导演倡议的一种人生最求!他认为人心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而要包容一切的人生,必定经历过“上山”入世、出世“下山”的过程,是人要在社会中体验到的各种的各种人性,以上为字幕解析!

问题五:道士下山中老道士对小道士说的一段话是什么… -----一门之隔,既是两个天地。山下的世界,你没见过,好好坏坏什么人都会遇到。你的嘴要甜,功夫还要练,遇到什么都不要怕。
----不怕。
----记住师傅的话: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问题六:《道士下山》是谁导演的?到底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陈凯歌,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道士下山遭遇一系列诡异奇幻的人物和事件

问题七:道士下山电影完整版剧情介绍? 1、故事发生的在民国年间,山上的道观中粮食紧缺养不了那么不多的道士,就举办了一场比武大会决定道士们的去留。自小生活在道观中的道士何安下赢得了比赛以为能够留下来,没想到师傅说赢了的本事大,让他下山另谋出路。
2、何安下来到了山下的花花世界,没有钱吃饭的何安下抢了医馆老板崔道宁的荷叶鸡,崔道宁骑着自行车追赶,没想到却掉进了河里。何安下将崔道宁救了起来,崔道宁知道何安下是个孤儿,没地方可去,便决定收留他。
3、崔道宁是个西医,他收了何安下为徒弟,并带回了西医馆。在医馆中遇到了崔道宁的老婆玉珍。崔道宁说要留下何安下做帮手,玉珍同意了。何安下留在医馆中做崔道宁的助手,非常的勤快,崔道宁夫妇都很喜欢他。
4、崔道宁将自己的收入拿出几块大洋给了何安下,并让何安下用褡裢装了一些钱跟自己去找弟弟崔道融。崔道融对于哥哥的到来很是不屑,给了他一份膏药收下了钱,并且告诉哥哥自己把祖传的药店给卖了。崔道宁非常生气,愤而离去,他告诉何安下,自己以前也是道士,因为遇到了玉珍才还俗的。
5、何安下告诉崔道融自己可以教他小周天的功夫,可以断欲,但是崔道宁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不学。夜晚,崔道融跟玉珍说崔道融卖店的事情,说以后再也不会接济弟弟了。并且告诉她,家里有个小金库,藏了很多钱。
6、崔道宁让何安下再去弟弟那里拿副膏药,何安下却发现玉珍和崔道融偷情,但是他没有告诉崔道宁。他找到玉珍希望她不要再和崔道融偷情,可玉珍却不理会。崔道融告诉玉珍自己被债主逼债,玉珍说崔道宁有钱可以帮他还债。临走时崔道融给了玉珍一颗药丸,这是给崔道宁吃的。
7、崔道宁吃了玉珍拿回来的药丸,当天夜里就死了,何安下非常难过。崔道宁死后,崔道融接管了哥哥的所有财产,根本没有一点悲伤之色。在哥哥头七的日子居然带着玉珍去游湖,何安下也没有拦住他们。何安下就将游湖的船凿沉了,崔道融和玉珍双双溺水而亡。
8、杀了人的何安下心里非常恐惧,跑到了明光寺,遇到了老和尚如松。如松和尚知道何安下杀了人,让他跪在佛祖面前好好忏悔。何安下入定七日,向世间万物祈求原谅,但是还是难以心安。
9、何安下回到了医馆,有一个叫做赵心川的年轻人过来买药酒,他说要和自己的师傅比武,。赵心川是打碎了医馆的门锁进来的,他告诉何安下自己会隔空打物的功夫,并表演了一番。夜晚,何安下尾随着赵心川来看他与师傅,也就是太极门掌门彭乾吾比武。
10、赵心川与彭乾吾两人打的难分高下,赵心川用偷学的九龙合璧打败了师傅。没想到彭乾吾从背后偷袭赵心川,将他杀死。他不能让赵心川威胁彭家子孙在太极门的地位。彭乾吾的儿子彭七子来到何安下的医馆给父亲买治内伤的药,并带来了一只野物,要在医馆做了吃掉。注:图解库

问题八:道士下山背后的意义 原名徐浩峰,先锋导演、民间武术整理者、中国文化研究者,新生代武侠小说家。电影《一代宗师》编剧及武术顾问。大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著有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小说《道士下山》、《武士会》等。其中《道士下山》一书被誉为“硬派武侠接脉之作”,徐皓峰也因此被冠以“硬派武侠小说第一人”的称号。
徐皓峰
原编者按:7月3日,陈凯歌执导、改编自徐皓峰同名小说的电影《道士下山》正式上映。《道士下山》讲述的是民国时期,外敌入侵,军阀混战,乱世中各类江湖人物纷纷登场。不堪忍受山中寂寞的小道士何安下偷偷下山,结果遭遇了一系列诡异奇幻的人物和事件。上世纪90年代,原著作者徐皓峰辞掉工作专心跟随一名老者修道,《道士下山》的初始素材就是那名老者告诉他的江湖掌故。在电影热映之际,今日本版特编发相关访谈,与读者一起走近《道士下山》及其背后的文化世界。
我得了天时才写出《道士下山》
记者:小说发表后八年有修改,具体如何调整?
徐皓峰:《道士下山》是我文风上的一个改变,我在之前非常讲究文字感。上海《小说界》编辑说我文风华丽。
我希望用一个朴实的方法来写一个传奇性的世界,这样更有分寸。隔了八年后看,我当年以为朴实的做法,其实是��嗦。
记者:小说的创作缘起如何?
徐皓峰:看过《道士下山》小说的人,到杭州基本上都要去岳王庙,因为我的小说中写到岳王庙中有个武林高手是一扫地的,他会目击术。目击术有点类似于拳击比赛前的目击。泰森也讲到在拳击比赛开始之前的对眼很重要,这个环节一过他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赢。
我当时采访到,在民国20年时,岳王庙中确有其人,只是不知道他祸害妇女,我就根据这个由头写了小说。结果搞得现在读者到岳王庙不是去看岳飞,而是去找武林高手,就是郭富城扮演的那个角色。
记者:创作《道士下山》还有其他因素吗?
徐皓峰:中国人一直讲家学渊源,指的是家族的口传。在汉代,家学渊源除了有《论语》,还有《左传》《孔子家语》之类。我对道家文化、对挖掘口传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中国最早把口传写成文字的是《左传》,在左丘明之前,都是口传的,直到他才用文字写出来,这就是见了众生了。
由口传到文字,很多时候也是有老天允许才能做成,不然会有种种障碍。《道士下山》能出版,说明老天还是想把一些事情让年轻人知道。
都是机缘,我当时买道家的书是1992年刚从美院附中毕业,我和老先生见面是1998年。我认识老人是因为口述历史。我喜欢做口述历史,是因为上大学受的是纪录片训练。毕业后做纪录片采访道教的领袖人物,从陕西到北京多有道教顶尖人物。采访这一带的张天师的时候,我就提到当年看的书。结果张天师说我给你打个电话,然后就这么容易地就到他家去了。
记者:为什么将故事背景放在杭州?
徐皓峰:我的师傅青年时代是杭州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主要经历和见闻发生在杭州。我大学毕业后到杭州比较多,对杭州比较熟悉。
《道士下山》,徐皓峰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
民国是个全民习武的时代
记者:你为什么关注民国的武林?
徐皓峰:汉、唐只能看二手资料,看民国可以掌握一手资料。我做口述历史,采访的几乎都是民国人,他们很多是从民国甚至从清朝活到现在。写这个和我做那个纪录片是有关系的。
民国是一个全民习武的时代,天津城区弹丸之地,武术协会就有二十家左右,更别说各种拳师的场子,北京城也是习武的人林立。
其实武侠小说和武术的关系不太大。他们写的是飞贼和土匪系统,他们对武林人士不太感兴趣。武师在武侠小说中都武功不高、个人也没才华,你就觉得作家一写到开武馆、保镖完全提不起精神,这恰恰说明保家护院、开武馆是现实生......>>

问题九:道士下山分为几个篇章 1、故事发生的在民国年间,山上的道观中粮食紧缺养不了那么不多的道士,就举办了一场比武大会决定道士们的去留。自小生活在道观中的道士何安下赢得了比赛以为能够留下来,没想到师傅说赢了的本事大,让他下山另谋出路。
2、何安下来到了山下的花花世界,没有钱吃饭的何安下抢了医馆老板崔道宁的荷叶鸡,崔道宁骑着自行车追赶,没想到却掉进了河里。何安下将崔道宁救了起来,崔道宁知道何安下是个孤儿,没地方可去,便决定收留他。
3、崔道宁是个西医,他收了何安下为徒弟,并带回了西医馆。在医馆中遇到了崔道宁的老婆玉珍。崔道宁说要留下何安下做帮手,玉珍同意了。何安下留在医馆中做崔道宁的助手,非常的勤快,崔道宁夫妇都很喜欢他。
4、崔道宁将自己的收入拿出几块大洋给了何安下,并让何安下用褡裢装了一些钱跟自己去找弟弟崔道融。崔道融对于哥哥的到来很是不屑,给了他一份膏药收下了钱,并且告诉哥哥自己把祖传的药店给卖了。崔道宁非常生气,愤而离去,他告诉何安下,自己以前也是道士,因为遇到了玉珍才还俗的。
5、何安下告诉崔道融自己可以教他小周天的功夫,可以断欲,但是崔道宁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不学。夜晚,崔道融跟玉珍说崔道融卖店的事情,说以后再也不会接济弟弟了。并且告诉她,家里有个小金库,藏了很多钱。
6、崔道宁让何安下再去弟弟那里拿副膏药,何安下却发现玉珍和崔道融偷情,但是他没有告诉崔道宁。他找到玉珍希望她不要再和崔道融偷情,可玉珍却不理会。崔道融告诉玉珍自己被债主逼债,玉珍说崔道宁有钱可以帮他还债。临走时崔道融给了玉珍一颗药丸,这是给崔道宁吃的。
7、崔道宁吃了玉珍拿回来的药丸,当天夜里就死了,何安下非常难过。崔道宁死后,崔道融接管了哥哥的所有财产,根本没有一点悲伤之色。在哥哥头七的日子居然带着玉珍去游湖,何安下也没有拦住他们。何安下就将游湖的船凿沉了,崔道融和玉珍双双溺水而亡。
8、杀了人的何安下心里非常恐惧,跑到了明光寺,遇到了老和尚如松。如松和尚知道何安下杀了人,让他跪在佛祖面前好好忏悔。何安下入定七日,向世间万物祈求原谅,但是还是难以心安。
9、何安下回到了医馆,有一个叫做赵心川的年轻人过来买药酒,他说要和自己的师傅比武,。赵心川是打碎了医馆的门锁进来的,他告诉何安下自己会隔空打物的功夫,并表演了一番。夜晚,何安下尾随着赵心川来看他与师傅,也就是太极门掌门彭乾吾比武。
10、赵心川与彭乾吾两人打的难分高下,赵心川用偷学的九龙合璧打败了师傅。没想到彭乾吾从背后偷袭赵心川,将他杀死。他不能让赵心川威胁彭家子孙在太极门的地位。彭乾吾的儿子彭七子来到何安下的医馆给父亲买治内伤的药,并带来了一只野物,要在医馆做了吃掉。注:图解库

徐浩峰简介及详细资料

演艺经历

2004年,在剧情片《旅程》中饰演行脚僧。2006年,创作纪实文学小说《逝去的武林》,该书以七十余年的武术实践向读者口述武林故事 ;同年,出演由王笠人执导的剧情片《草芥》。

2007年,创作武侠小说《道士下山》。2008年,创作武侠小说《国术馆》,该书讲述了一个当代失意官僚的儿子在非武侠时代练就绝世武功的故事 。2010年,创作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大日坛城》 。

2011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倭寇的踪迹》,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 ;5月,创作口述历史纪实文学小说《大成若缺》 。

2012年,创作影评集《刀与星辰》 。2013年,创作武侠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同年,出版武侠小说《武士会》;此外,还担任了动作片《一代宗师》的编剧和武术顾问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奖,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 。

2014年,创作武侠小说《武人琴音》,该小说讲述了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在各自时代的遭遇,凸显百年武人命运的故事 ;同年,担任年代励志剧《镖门》的编剧,该片由韩晓军执导 。

2015年,自编自导由廖凡、宋佳合作主演的武侠片《师父》,该片讲述了南派宗师陈识北上开武馆而引发武林动荡的故事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同年,担任武侠片《道士下山》的编剧,该片由陈凯歌执导;此外,还创作了小说《坐看重围》,该小说的写作缘于徐浩峰执导电影《师父》的感悟 。

2016年,自编自导由宋洋、赵峥合作主演的武侠片《箭士柳白猿》,该片改编自徐皓峰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拥有"白猿一系"刺客名号的柳白猿在民国时期,陷入一场爱恨情仇的江湖复仇与刺杀阴谋之中的故事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同年,执导根据古龙同名小说改编的武侠片《天涯明月刀》 。

2017年,执导由许晴、春夏、张傲月联合主演的武侠片《刀背藏身》 ;3月,创作小说集《 *** 葛不垒》 ;4月,《刀背藏身》获得第41届蒙特娄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

主要作品 出版著作 出版时间 图书名称 出版社 备注 2017年3月 《 *** 葛不垒》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集 2015年6月 《坐看重围》 人民文学出版社 电影《师父》武打设计 2014年8月 《国术馆》 敦煌文艺出版社 武侠小说 2014年6月 《道士下山》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癸巳年修订本 2014年5月 《逝去的武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口述历史纪实文学 2014年4月 《武人琴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武侠小说 2013年1月 《武士会》 人民文学出版社 武侠小说 2013年1月 《刀背藏身》 人民文学出版社 武侠短篇集 2012年6月 《刀与星辰》 后浪出版公司 影评集 2011年5月 《大成若缺》 作家出版社出版社 口述历史纪实文学 2010年11月 《大日坛城》 作家出版社 集唐密、武术、围棋于一体的小说 2008年10月 《国术馆》 青岛出版社 武侠小说 2007年10月 《道士下山》 百花文艺出版社 硬派武侠小说 2006年11月 《逝去的武林》 当代中国出版社 口述历史纪实文学小说 导演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7年 《刀背藏身》 电影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电影 2016年 《天涯明月刀》 电影 2015年 《师父》 电影 2011年 《倭寇的踪迹》 电影 编剧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电影 2015年 《道士下山》 电影 2015年 《师父》 电影 2014年 《镖门》 电视剧 2013年 《一代宗师》 电影 2011年 《倭寇的踪迹》 电影 剪辑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电影 2015年 《师父》 电影 2011年 《倭寇的踪迹》 电影 动作指导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电影 2015年 《师父》 电影 参演电影 剧名 上映时间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心思刀理

2017

何思思

草芥

2006

王笠人

麦子 , 李婉菁

旅程

2004

行脚僧

杨超

耿乐

人物评价

徐浩峰并不像他所塑造的武林高手般高深莫测,他坦诚、客观、睿智,洞悉个体生命在大背景下的位置。他构建的武侠世界不同于任何武侠世界,没有飞檐走壁,没有上天入地,只有闪转挪腾间智慧与功力的对决,是告别特技、特效、舞蹈、吊威亚的真实武林 (大众网评)。

从《倭寇的踪迹》到《箭士柳白猿》,再到《师父》,徐浩峰的技法越来越成熟,也确实从艺术片慢慢过渡到商业片。在《师父》中,不仅仅是影像风格的独特,更重要的是,徐浩峰构建出了自己的武侠世界观,这其中无不体现了徐浩峰本人的中国古典哲学和武学的修为。在徐浩峰的武林中,习武者是人不是"侠",真实有私欲。武林也并不超乎于世外,而是被淹没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 (京华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