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诸葛亮帮助自己的儿子继承霸业。

刘备白帝城托孤充满了政治上的诡诈。且看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用意煞费苦心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刘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过世以后,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说完,让两

刘备去世前做的托孤之举,为啥会把诸葛亮吓个半死?

说到三国时期关系相处得最融洽的君臣,应该算是刘备和孔明了吧!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孔明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被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给感动到了。而刘备之所以有能力与其他霸主们争夺天下,则是因为有孔明的辅佐。孔明尽心辅佐刘备,刘备也无比信任地对孔明充分放权,这才成就了他们之间羡煞旁人的君臣关系。可能很多人都因此觉得刘备这辈子就没有对孔明耍过心眼儿,但是实际上,刘备还真就对孔明做过这样的事情。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就请继续往下阅读吧!

其实,这件事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刘备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到了只靠一口气在支撑的地步。为了在临死前将该安排的事情都安排下去,刘备便将孔明给叫到了床前。他先是有感情的表达了自己这辈子能得孔明辅佐有多幸运,然后在吧啦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话之后,终于将最想跟孔明说的话给说出来了。他说,如果他死之后,继承他位置的刘禅不堪辅佐的话,那就让孔明取而代之即可。毕竟这江山是他跟孔明等人耗尽心力拼死打下来的,他不想就那么白白地被自己的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给毁了。

虽然刘备敢这么说,但孔明可万万不敢接这话茬啊!他直接明明白白地告诉刘备,自己从来都没有过非分之想,更不会在刘备去世后干出取代他儿子皇位的事情来。按道理来讲,孔明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刘备该安心了吧?可实际上,刘备还是不放心。只见他让人把赵云也叫到了床前,并且拉着他的手嘱托其在他死后一定要记得早晚都去看顾一下刘禅。虽然赵云当时一边哭一边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显然赵云并没有理解刘备的用意。而孔明一下子就看明白刘备这么做的用意了,所以他立马就表现出受到了莫大惊吓的样子来。至于原因,其实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点:

1、 告诉刘备自己已经明白了他的真实用意

刘备明明那么信任孔明,却还要对赵云做托孤之举,显然是因为他担心孔明日后会有取代自己儿子的意图。为了防患于未然,他才想到要给自己儿子配一个护身符的。而这个护身符,无疑就是赵云了。虽然赵云的智商并不低,但处于悲伤状态的他,并不一定就能立即明白刘备的用意。当然了,刘备也根本不是希望赵云能够明白他的用意,反倒是希望他忌惮的孔明能明白自己的用意。孔明跟在刘备身边那么久,自然是最了解刘备的人。既然对方的用意他很清楚,那他自然也得让对方明白自己已经知道他的用意了才行。

2、 给刘备制造一个自己忌惮赵云的假象

从孔明这个角度来看,从他看明白刘备的用意之时开始,他的内心就是五味杂陈的。本来嘛,他已经对刘备明确表示过不会在他去世后夺了刘禅的皇位的,可刘备却依然还要找个人来威胁他,实在是让他感到很伤心。不过他也清楚,这个时候他做任何其他的表现都是多余的。只有表现出惊恐的样子来,才能让刘备清楚自己是害怕赵云的存在的。也只有这样,刘备才不会死不瞑目。

3、 配合刘备演最后一场戏

孔明这辈子跟刘备相处的时间应该算是最长的,他在辅佐刘备期间,跟这个领导一起演过多少场戏,他自己是最为清楚的。刘备临终前突然给他闹这么一出,他岂能让对方去唱独角戏?反正唱完这场戏以后,刘备就能心满意足得闭上眼,那他作为最感激刘备知遇之恩的一位近臣,又怎么忍心不陪他演完这最后一场戏呢?也就是说,孔明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向刘备表达尊敬之意罢了,而并非真得害怕他给自己留赵云这么个威胁在身边。

所以说,刘备跟孔明之间的君臣关系虽然算是非常融洽的,但在涉及到第三方利益的情况下,刘备就不得不对孔明表现出防范之意了。不是因为他不信任孔明,实在是因为他那个儿子刘禅连他自己都看不太上。他作为父亲,在临终前不得不替刘禅做足了打算。毕竟等到他一闭上眼睛,纵使孔明真的作乱夺了刘禅的皇位,他这个当爹的想帮也帮不上忙了。当然了,刘备心里不可能不清楚孔明在努力配合他演这最后的一场戏。所以他纵使对孔明心存愧疚之意,也并没有当场表明。因为他知道,真正懂他的人,只有孔明罢了!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很简单,幼主年幼,不识时局之危,不识宫廷之制,不识忠奸。他诸葛亮是先帝“三顾于草庐之中”,长版惨败,临危受命求救兵之使,白帝城托孤之臣,有责任、有义务来管教、来传授刘禅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然当时正如诸葛亮说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在丢了荆州之后,实际上控制的地盘也只剩下益州。但益州易守难攻,很难有什么作为。而反观曹魏东吴,一个占据整个北方、中原之地,战马来源永不断绝,人口、资源也岂是一州之力所能抗衡?东吴虎踞江东,又在襄樊之战中控制了大部分荆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物资人力等资源也比蜀汉丰富得多。所以,诸葛亮只能去赌一把,就是北伐曹魏。只需吃下整个关中和西凉地区,蜀汉政权就可以凭函谷关天险以拒曹魏兵锋,还可以得到盛产战马的西凉,这也是蜀汉唯一的希望。

然蜀汉无人,诸葛亮走后几乎没有人能管住好刘禅,很可能在后主身旁进谗。所以他得先表其身份“不以臣卑鄙”(卑鄙就是卑贱的意思,农民),表示其无意于皇位。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指的是长版之战后,刘备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而请求联盟抗曹。从那时候起,到写出师表已经过了二十一年了。当年他在先帝落难时不离不弃,又岂会贪图荣华富贵勾结曹魏?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讲述了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原因之一:“知臣谨慎”。因为蜀汉再也输不起了,一输就是亡国之祸。也表达了诸葛亮是刘备临死前的托孤遗臣,其愿望也是复兴汉室,复兴刘家。故其断不会心怀不轨,请后主放心地、全力地支持他北伐,复兴汉室!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赵云救阿斗时掷孤,临终托孤,是真心还是耍计谋呢?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刘备摔孩子收买赵云人心这件事,但是但从小说里看这件事上刘备确实是属于收买人心,在那种艰难的时局之下,他实在没有东西来奖励赵云,所以只能用这招来收买人心,刘备也因为小说里给他扣的这件事,一直被后世嘲讽到现在。

说实在这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后有追兵,前途茫茫的情况下,人家不惜性命从万军丛中救回你的儿子,你给人钱恐怕不合适吧,你给他官职,你自己都要随时完蛋了,那不就跟空口说白话一样,所以刘备当时真的是很机智的想出这招,换做是咱们任何人,恐怕还不如刘备这么机智呢。

公元223年4月,夷陵大战之后,刘备败退白帝城,羞愤交加,终于病逝。在去世之前,刘备招来诸葛亮、李严、赵云等人,让诸葛亮辅政,李严为副。刘备还对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就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临终托孤。

刘备这一托孤,就牵连了诸葛亮后半生为他刘氏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因为这件事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刘备太无耻了,厚黑学巅峰造极了,明知道给人家诸葛亮说这么一通话,就不得不说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时“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句话就让后世人猜测这里面是不是刘备耍权谋,通过这个试探诸葛亮有没有野心,如果有,赵云既可除掉诸葛亮。

实际上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大家都厚诬刘备了,刘备托孤这件事和之前小霸王孙策托孤的事可以并列来看。

咱们再回来看看小霸王孙策是如何向张昭托孤的,在孙策去世的时候,孙策曾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句话的意思说:“如果孙权不能够胜任,你可以自作主张。即便不能成功,就向西回去(原来的地方),也没有什么顾虑的。”在孙策的托孤之言中,也用到了一句“君便自取之”,难道是说张昭可以自己取而代之吗?

孙策临死之言和刘备托孤之言多么巧合相似,所以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意思,孙策刘备二人的意思其实都是很明显,就是说如果继承人不才,你们就不要听他的了,自己做决定就哦了,而不是让他们取而代之的意思。

当然孙策和刘备的继承人后来发展方向也都不同,我们都知道孙策的弟弟孙权接班以后把江东大业整的比孙策还好,后来更是三国鼎立与曹操刘备争霸天下,被后世称为东吴大帝。而孙策得托孤大臣张昭在后来逐渐退居幕后了,也因为东吴的各种政治原因,张昭没有得到孙权的认可,所以张昭也就慢慢赋闲在家了。

而刘备的儿子刘禅则是完全比不上东吴大帝,所以诸葛亮的谨小慎微性格,也一直坚持不放权,蜀汉在诸葛亮在世之日一直是由诸葛亮掌权,替刘禅决断军国大事。

至于小说中说到诸葛亮听了刘备的托孤遗言汗流浃背,那纯粹是罗贯中先生在给我们随意瞎扯。刘备临终托孤之际别忘了在场者还有二号人物李严,以及刘备亲信赵云,如果刘备真只单纯对诸葛亮说取而代之的意思,那李严和赵云是绝对不能坐视不理的。所以刘备这句话就是说给他们三人听,如果刘禅不行,让诸葛亮和李严共同决策军国大事,不用管刘禅就行了。

所以流传千年的刘备临终托孤遗言问题,让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的解释,那也是人们处于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喜爱而做出的判断,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刘备,才有的基业,他是绝不可能做出这样轻率的托孤遗言。

刘备临终托孤,为什么要在白帝城,而不是成都呢?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是因为自征吴失败以后他就一直留驻白帝城。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因为东吴杀死关羽、夺取荆州,所以出兵伐吴。然而章武元年六月,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击败,蜀军损失惨重,将军冯习、张南、傅彤等将战死,杜路、刘宁等人向吴军投降,镇北将军黄权也因为被吴军切断退路,不得不投降了魏国。

刘备率残兵退到白帝城以后,并没有返回成都,而是留在了白帝城。刘备之所以没有回成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是为了防止东吴乘胜追击。

吴军大胜以后,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遇到赵云接应就马上撤军。实际上根据《三国志》记载,东吴派遣李异、刘阿等人率军一直追到了白帝城下,屯驻于南山,直到八月才撤军。

吴军一直追到白帝城自然不是来游山玩水。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东吴自然有乘胜追击,想趁机捞一把的打算。此时蜀军新败,士气低落,如果应对不当,很可能会吃大亏。

刘备虽然败给陆逊,但是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安定军心的重要性,所以亲自留守白帝城。有了刘备亲自坐镇,蜀军很快安定了下来,之前被杀散的败军也陆续来归,白帝城的防守日益稳固。吴军见无机可乘,只能撤军。

其次,刘备这是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刘备征吴失败以后,蜀汉外交上同时和魏、吴对立,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步。但是刘备也明白魏、吴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持久,他率兵留驻白帝城,就可以待机而动。即使没有机会,也可以给东吴施加压力,争取主动。

刘备此举果然让孙权坐立不安。他向曹丕称臣只是为了能专心对付刘备而已,并不是真心归顺。所以在曹丕一再要求孙权派儿子为质时,双方的关系迅速破裂。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如果再次东进,孙权将两面受敌。

所以孙权很快就派使者去白帝城,主动向刘备求和,蜀汉和东吴之间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

第三,刘备年事已高,也经不起奔波。

夷陵之战时刘备已经年过六旬,在古代已经是高龄。经过夷陵之败以后,刘备精神大受打击,因此不久就一病不起。

从白帝城到成都也颇有一些路程,刘备年纪这么大又有病在身,显然不适合奔波劳累,留在白帝城也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所以刘备既然一直在白帝城,又不适合回成都,那么自然只能让诸葛亮赶到白帝城来托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