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能由于蔚来汽车是腾讯系公司,在蔚来汽车的股东里,有马化腾、刘强东、顺为基金等,并且腾讯是仅次于李斌的第二大股东,而软银与阿里巴巴、滴滴的关系比较近。其次,相对于特斯拉等世界知名的大企业,蔚来汽车的吸引力就显得不是很大了,蔚来汽车还需要用更多的战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最后,局蔚来汽车的招股书显示,最近两年半里共亏损109.16亿,在无法依靠销售盈利的情况下,蔚来汽车希望通过融资来募集基金,而这个也是投资者考虑的重要部分。

新年伊始 蔚来汽车被资本大鳄抛弃

刚刚公布完2020年1月份销量后,蔚来汽车又上了热搜。一是蔚来汽车2月17日宣布再获1亿美元的融资,预计将在2月19日前完成。加上一周前蔚来汽车1亿美元的融资,本月蔚来汽车已经有了2亿美元的融资;再者就是蔚来汽车的第三大股东高瓴资本,从2019年12月31日起,已经不再持有蔚来汽车的股票。

作为国内的资本大鳄,高瓴资本从2015年起领投蔚来汽车A轮融资以来,在蔚来汽车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什么原因,让高瓴资本在这个时候抛弃了蔚来汽车?

先来介绍一下高瓴资本。高瓴资本创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创始人张磊荣获2019年中国最佳私募股权投资家。高瓴资本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在2019年11月1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活跃投资机构百强榜》上,高瓴资本排名第15。投资的企业众多,其中包括京东、滴滴、携程、美团等众多国内互联网巨头。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17日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会上称,目前高瓴已经在中国投资600亿美元,大约500家企业,可见其实力非常雄厚。

公开资料显示,高瓴资本自2015年开始投资蔚来汽车,后期连续跟投。2018年9月份蔚来汽车登陆纽约上市,高瓴资本持股7.5%,是蔚来汽车的第三大股东。在随后的日子里,高瓴资本一直都支持着蔚来汽车。可以说,自蔚来汽车面世以来,高瓴资本一直都是蔚来汽车重要的投资方,也是蔚来汽车及其重要的一个合作伙伴。

直到2019年第三季度,蔚来汽车股价跌至1.19美元/股,较上市发行价跌幅高达81%。于是,高瓴资本开始大幅减持蔚来汽车股份,降幅达68%。终于,2019年12月31日,高瓴资本和蔚来汽车分道扬镳。需要说明的是,和蔚来汽车同时被清仓的,还有特斯拉。另外,新加坡的投资公司淡马锡近期也减持蔚来股票1391万股,持股比例从之前的5.4%下滑至1.8%。

蔚来汽车一路走来也确实不易,如今稳坐国内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位置,品牌形象和价值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是2018年蔚来汽车频发的自燃事件对于这个全新的汽车品牌,负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蔚来ES8销量骤减。还有,蔚来汽车累计的亏损金额已经达到429亿。

对此,有经济学家表示,高瓴资本清仓蔚来汽车是对其未来前景的不看好,清仓可能是明智之举。也有分析人士认为,高瓴资本认为对蔚来的投资已经达到了预期的价值,所以清仓。蔚来汽车高管在接受媒体时采访则回应:这是正常的现象,生意就是生意,能理解投资人的想法。同时他还表示,投资蔚来汽车,高瓴资本最少赚10亿元。

无论怎么说,现实是,高瓴资本的清仓,让蔚来汽车来雪上加霜。

该来的来,该走的走。对于极度缺钱的蔚来汽车来说,路,还得走下去。再难,也得撑着!

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快评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且图文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索取稿酬或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丢了蔚来捡极星,北京亦庄国投的奇葩投资逻辑让人大跌眼镜

大部分消费者都听说过蔚来汽车,却少有人知道极星汽车。

如果这两家车企让你选择一家投资,相信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蔚来。

然而,去年放弃投资蔚来汽车大好机会的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亦庄国投”),却反其道而行。

“极星已和亦庄国投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据财联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未来极星中国总部和极星汽车全国旗舰展厅都将落户北京亦庄,也就是说,效仿“蔚来模式”。

放弃一年内身家暴涨约20倍的“网红新势力”蔚来,却去投资销量低微、乏人知晓的极星,这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么?

这波神操作,真让人大跌眼镜。

亦庄国投被曝投资极星汽车

早在今年8月,就有媒体爆出极星汽车有可能引进社会资本的消息,据称资本或来自北京方面,融得的资金用以规划新的工厂。这里透露的消息是投资者可能来自北京。

三日前,外媒报道称,极星汽车正在与投资者进行最终谈判,以筹集8-9亿美元资金,意向投资者包括亦庄国投。这是第一次指名道姓,透露出投资者可能是亦庄国投。

在今日,财联社引用极星内部人士消息称,极星已和亦庄国投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另有知情人士透露,未来极星中国总部和极星汽车全国旗舰展厅都将落户北京亦庄,也就是特斯拉亦庄展厅附近。

“附近空置的某栋办公楼及某高端超豪华汽车品牌的授权中心,都有可能成为今后极星旗舰展厅及中国总部所在地。”上述知情人士还透露,此次合作参照之前亦庄国投与蔚来汽车几近达成的协议,或将同样采取“蔚来模式”,即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新实体“极星中国”,并向这一实体注入特定业务和资产。

从这一系列信息串联起来看,此事可信度比较高,只待双方后续公布合作细节。

亦庄国投是什么来头?

资料显示,它隶属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财务审计局,是一家服务于北京亦庄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国有投融资公司,也是北京市5家市级股权投资资金的受托投资管理机构之一,妥妥的“国”字号。

对亦庄国投来说,选中极星汽车不是偶然事件,其与极星的母公司沃尔沃汽车很有渊源。

早在十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关键阶段,亦庄国投就给吉利预留了土地,并承诺以发债方式向吉利提供30亿元的收购资金。吉利也专门成立了用于收购沃尔沃的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公司,公司注册地址就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双方没有展开进一步合作。

此次亦庄国投将绣球抛向沃尔沃汽车旗下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星,并不显得突兀。

而对极星汽车来说,有亦庄国投相助,绝对是一举多得:除了获得资金支持之外,还有可能通过亦庄国投与北汽新能源建立合作(亦庄国投是北汽新能源的股东),实现吉利一直强调的“合纵连横”战略。

从合作性质来看,双方确实是各取所需,故能一拍即合。

名不见经传的极星价值在哪?

在汽车圈,极星汽车(英文名Polestar)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在消费者中,听过这个名字的人绝对寥寥无几。

对消费者来说,这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品牌,甚至有人将之与零跑、新特、游侠等造车新势力划上等号。这样一家乏人所知的新兴品牌,投资价值在哪?我们用事实说话。

作为沃尔沃汽车旗下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星成立才满三年,旗下共有两款量产车型,分别是Polestar 1和 Polestar 2,分别于去年年底和今年7月向市场交付,在国内的保有量总共区区数百台,在路上见到极星汽车的概率,比见到法拉利还低。

首部量产车Polestar 1,是一台电驱混合动力GT轿跑车,不仅售价高达145万元(国内),而且以每年限量500台的方式向全球发售,对外界质疑极星也丝毫不做解释,姿态不是一般的高。

看得出,这款车并非为了走量而销售,完全是极星为了打造“高端人设”而推出的特殊车型。

第二款量产车倒是为了走量而来,2019年4月12日上市,今年7月才交付。这款纯电动中型车不再似Polestar 1般傲娇,29.8-41.8万元的“亲民”价格正好对标国产特斯拉Model 3,不过两者的销量却有天壤之别。目前Model 3单月销量在万台以上,而Polestar 2自7月交付至今,累计销量不过数百台。

讽刺的是,极星汽车没有因为市场公关而打开知名度,反倒因为召回事件而为人所知。

11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告显示,极星汽车宣布自2020年11月23日起,召回共计551辆国产极星2首发版纯电动汽车,召回原因是车辆前后桥逆变器大容量电容上的螺丝连接的镀锡端子的锡须会造成高压直流电正负极间短路,导致前后桥逆变器没有高压电供应,这可能导致车辆无法启动或者在行驶中失去动力。

而在此之前的10月16日,极星汽车刚宣布召回110辆国产极星2首发版纯电动汽车,原因是动力电池能量控制模块(BECM)软件存在内部逻辑问题,电子控制单元可能因此间歇性重置,导致车辆在行驶中失去动力。

交付仅仅四个月,Polestar 2就在国内召回两次,不禁令人质疑极星汽车的品控问题。

事实上,不光在国内,在国外,极星也进行了两次全面召回:第一次因为软件故障而在欧洲市场召回所有涉及已交付的2200辆新款Polestar 2,第二次则因为逆变器故障和高压冷却液加热器故障而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召回极星2轿车(中国市场召回的551辆就在其中)。

虽然极星官方表示这些故障均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但交付仅仅四个月就因为软硬件问题在国内外连续召回,甚至出现行驶中“趴窝”的重大问题,尚未建立消费信心就已大损品牌形象,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放弃蔚来这个西瓜去捡芝麻

就是这么一个既无消费缘、又无知名度的电动车品牌,亦庄国投到底看中它哪一点,实在令人纳闷。

须知,亦庄国投去年曾因为蔚来汽车而频繁出现在头条,双方只差一线距离就定下姻缘。

2019年5月,彼时资金非常困难、急于融资的蔚来汽车主动爆出获得亦庄国投100亿元投资的消息,双方将设立新的实体“蔚来中国”,亦庄国投将协助建设或引进第三方共同建设蔚来中国先进制造基地,生产蔚来二代平台车型。

但后来,双方的合作告吹,这就有了后来合肥国资委投资蔚来之事。

如今,不知亦庄国投是否悔青了肠子。

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相关概念股一路狂飙,蔚来汽车在合肥国资委的帮助下也度过了最困难的2019年,2020年身家直线上升。

截至12月1日收盘,蔚来今年股价已经上涨11倍多,总市值达到616.6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044.85亿元),成为国内市值第二高的车企(比亚迪以4631.02亿元市值排在第一),在全球车企中排名前十。

若当初成功投资蔚来汽车,亦庄国投绝对赚得盆满钵满。可惜,亦庄国投看走了眼,没有抓住机会。

再看产品矩阵和销量规模,蔚来旗下已经有ES8、ES6、EC6三款车型,款款都很能打,今年1-11月已累计交付36721辆车;反观极星,旗下两款车型,截至11月上旬只卖出551辆,还不到蔚来的零头。

同样是电动车品牌,孰高孰低,谁更值得投资,一目了然。放弃蔚来,投资极星,无异于放弃西瓜去捡芝麻。

尤其是,亦庄国投还可能采取“蔚来模式”来投资极星,这愈发加深了蔚来与极星之间的对比。

在2020年汽车行业,亦庄国投的这笔买卖真让人大跌眼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被资本玩坏的李斌,上市续命的蔚来如何才能有“未来”?

李斌作为一个“资本玩家”,在过去几年间投资案例无数,去年其刚刚解套了摩拜单车,这个被包装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商业公司,目前已经成为接盘者美团的亏损黑洞。而“李斌们”则成功套现离场。中国的汽车产业者们对这种资本玩家的进入与套路表示担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软银并不在此列。今年4月,媒体曾报道软银考虑在蔚来IPO中购买2亿美元股份。而9月在蔚来上市前夕传出消息,软银决定不投资蔚来IPO计划。

在一片亏损、套现等质疑声中,蔚来汽车还是在美国成功的上市。

尽管最终的融资额度较首次招股书中的18亿美元有所缩水,但蔚来上市仍是今年以来赴美

IPO中国企业中第三大规模,仅次于爱奇艺和拼多多。此外,蔚来汽车亦成为继特斯拉之后

第二个在美国IPO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并因此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赴美上市的第一股。

不过,如果按蔚来此前日均烧钱1200万元人民币的节奏来计算,此番上市也仅仅能帮助蔚来续命一年半的时间。

但即便如此,上市,仍是蔚来不得不选择的唯一道路。蔚来上市更多是被资本推动。蔚来前期主要是财务投资人,从投资人的角度,对上市有约定,以便如期退出。也可以理解为,上市是被投资人倒逼的,也是蔚来的无奈之举。如果不上市,无法向投资人交代。

不过,无论蔚来是否有未来,对于新造车企业都不是什么好事。某新造车企高管感概:蔚来就像一颗“老鼠屎”,蔚来一下子圈走8家投行,如果表现好了,资金都向蔚来倾斜,对行业并无好处,表现差了,更是给业内造成新造车企业就是为了上市套现的的印象。

蔚来汽车:资本市场一晌贪欢?

过去的一年,是蔚来汽车(NIO)最为煎熬的一年,但这种煎熬要被超预期的业绩瞬间消融掉了。

在2019年即将结束的时刻,蔚来汽车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而曾经那个被调侃为2019年最惨人设的李斌也开始“风光”的亮相在追光灯下——蔚来汽车第三季度财报超出预期,营收同比增长25%。此财报一出,二级市场欢声一片,蔚来汽车以凶猛的姿态上扬,股价两个交易日内飙升66%。

资本实在为之压抑了太久,终于等来了蔚来汽车从退市红线的惨叫声中“突围”,股价从1.19美元到暴涨到超4美元。然而,根据扉旅汽车的观察,眼下之于蔚来汽车,一边是二级市场上的狂欢,一边依然是持续的亏损与无法预知的未来。

截至1月7日扉旅汽车发稿,蔚来汽车股价报收3.68美元,比上个交易日下跌3.92%。再往前追溯,美国时间1月3日,蔚来汽车报收3.83美元,市值约40亿美元。此前一个交易日,盘前大跌一度超8%,收盘跌幅也在7.46%。

疲态初显,那么,蔚来这场资本市场的狂欢会不会终归只是一晌贪欢?

亏损的“超预期”业绩

资本市场是残酷的,更是疯狂的。而让市场情绪波动最为直接的指标便是业绩。蔚来汽车的这轮“暴动”便是最好的见证。

12月30日美股盘前,蔚来汽车发布了未经审计的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当季总收入为18.37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1.8%,同比增长25%;蔚来采取的包括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使第三季度净亏损减少至25.2亿元,较第二季度降低23%,较去年同期减少10.3%,同比则小幅上升3.1%。

或许人们已经习惯了蔚来亏损的状况,即便依然还是亏损,可当亏损额度有所收窄,都成了资本的一线“光芒”。所以,蔚来汽车依然“亏损”的三季报公布后,二市场就开启了大规模上涨的势头——12月31日收盘报4.02美元,两日涨幅66%,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00%。

今年第三季度,蔚来交付4799辆汽车,超预期地增长35.1%。其中ES8交付603辆;ES6交付4196辆。第二季度,蔚来交付3553辆汽车。截至2019年9月30日,蔚来汽车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用途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为19.6亿元。

此外,蔚来第三季度的销售及管理费用为11.644亿元人民币,环比降低18.1%,同比降低30.3%。第三季度研发费用为10.232亿元人民币,环比降低了21.3%,与2018年同期相比则基本持平。

“2019年最惨的人”、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对三季度的“超预期”业绩进行了解读:一方面是因为本身产品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得益于销售网络的拓展和用户社区的逐渐成型。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蔚来将有22家蔚来中心和48家蔚来空间,覆盖52个城市。李斌称,蔚来汽车在2019年下半年,进一步扩大了销售网络,在用户中建立了口碑,增加了蔚来空间,有利于持续提升订单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蔚来首席财务官奉玮上任后的首份财报。奉玮表示,蔚来三季度在企业内执行了全面的成本控制手段,优化运营效率。目前也正努力地制定2020年预算,规划进一步提升效率。研发开支会进一步降低。

2020年余额不足

一个季度的回暖似乎并不值得如此欢呼。因为投资人更为关心的是业绩的回暖是否能够得以持续。这个问题在财报发布之后的电话会议上,蔚来的管理层面临了不止一位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拷问。

就在12月30日晚,蔚来汽车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的同时,还发出持续运营预警,公司现金余额不足以提供未来12个月继续运营所需要的营运资本、流动性。持续运营取决于公司是否可以获得足够的外部股权或债务融资。

“毛利提升是我们2020年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全年的毛利转正完全有信心做到。”自认为走出至暗时刻的李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自信心爆棚,“从2020年的竞争版图角度来讲,至少我并没有看到特别有竞争力的产品出来。”

即便如此,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蔚来的亏损已经完全可以用“债台高筑”来形容。根据蔚来汽车近三年的年报显示,2016-2018年,蔚来汽车净亏损分别为25.73亿元、50.21亿、96.38亿元,加之刚刚披露的2019年前三季度报的亏损额,目前蔚来的亏损额度已经高达259亿元。

此前,蔚来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时,归属于股东净亏损32.85亿元。当时,有机构分析称,蔚来汽车成立不到5年的时间累计亏损超过了特斯拉15年时间的亏损幅度,而目前特斯拉的市值大约在750亿美元附近。

公司三季报称,目前,蔚来汽车正在安排多个融资项目,能否完成将取决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奉玮也表示,融资事项仍在推进,尽管现金是挑战,但基于目前比较好的销售动力,从销售所获得现金还是比较健康的。

而就在2019年12月30日,蔚来资本宣布完成首支美元基金募集,募资总额超过2亿美元。本期基金吸引了众多全球顶级投资者的支持,包括主权基金、海外退休基金、海外保险机构、母基金、知名跨国企业集团、家族基金等一流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

过去的一年,蔚来汽车顶着巨大的压力行走于汽车市场。大规模的裁员、现金流告急、安全问题、车辆召回、补贴滑坡等等,好像随意拨断一根弦就有可能使蔚来的“帝国”坍塌。而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也并没有彻底的解决掉。

蔚来汽车的确不应该因为单季度的“进步”而沾沾自喜。中金公司曾经在研究报告中称,蔚来仍需要在2019年和2020年每年募资约百亿元,才能保证年末有部分现金结余备用,直至2022年左右,该公司才有望实现自由现金流扭亏。

回到资本狂欢的层面,面对一个前途未卜的企业而言,到底是一次灾难,还是一场盛宴?是行情的过山车,还是价值投资的显现?

一度引爆舆论的2019年蔚来日(NIO Day 2019)的主题是“Believe in Better ”,寓意因为相信,所以更好。但愿如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何评价蔚来在自研的路上越走越远?

新能源汽车时代,新能源汽车品牌想要走得更远,离不开过硬的技术支持。蔚来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新势力,一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引路者。除了开辟新的销售方式外,也在自主研发方面持续予以投入。尤其是三电技术方面,成为了蔚来汽车投入的关键点。比如蔚来驱动科技自主研发的NT2电驱系统,和上一代产品相比,在重量体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性能方面全面升级,并应用到蔚来ET7、蔚来ES8等车型,大幅度提升了车辆的综合性能,也让车辆本身更有吸引力。在风云变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蔚来汽车想要延续现有的市场势头,持续投入自主研发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也是各大车企都在走的一条路。未来的新能源造车终将是平台化造车,简单的套娃复制无法让车企存活下去,蔚来汽车深知这一点,也很早就开始做出改变。

蔚来公司会不会倒闭 蔚来汽车如果倒闭车主怎么办?

蔚来的车做的真不错,内饰做工比特斯拉还要好,服务是最好的,研制推广阶段烧钱是一定的,特斯拉也没少赔,随着销量上来了,电池技术届时突破200WH/Kg,取代燃油车不是梦想,不知道最近为什么总是传出蔚来公司会不会倒闭的消息,这是怎么回事呢?

蔚来公司会不会倒闭

因为就蔚来的实际情况来说,是不存在倒闭这种可能性的,唯一的可能性是以李想为首的创始团队是否还能掌控蔚来的未来。

蔚来的投资方是不会让蔚来轻易倒闭的,最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想要倒闭本身也不太容易。我接下来就瞎预测一下蔚来的未来吧。

可能性一:咬牙坚持渡过这一两年的难关,成为一家市占率5%左右的车企;

可能性二:被某个老牌国产车企收购,比如一汽或者吉利;

可能性三:与某个造车新势力合并,抱团取暖共度难关。

蔚来汽车如果倒闭车主怎么办

汽车的包修期限,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

在有效期内,三包凭证上注明的部件出现非人为损坏,车企或销售方要承担免费更换或维修的责任,但是超过了三包期限之后,出现的问题大概率就是消费者自身承担了,当然,这里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对于车企而言,破产并非那么容易的,如果蔚来汽车要申请破产,售后服务可能会外包给第三方公司,比如江淮汽车的售后网点,反正都是付费处理车辆问题,其实去哪里处理都一样,车辆的零部件厂商在供应给车企后几年内也不会立马停产这些零部件,如果车辆需要更换零部件还是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

如何评价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

无论是蔚来,威马还是小鹏汽车,他们造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台汽车,还是一款电子产品。

虽然它们绕过了发动机、变速箱这两大传统汽车的核心技术,但紧接而来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也是需要解决的技术内容还很多。不过好在在这方面与欧美的车企几乎是同时起步,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

虽然现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燃油车依然是主流,无论是蔚来还是特斯拉,它们都还没有彻底解决续航问题。当然,新能源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已经没有争议了。但是,关于电池的问题现在依然还不明朗,未来究竟是采用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是类似本田的氢燃料电池,现在还不好说。

蔚来汽车遭高瓴资本无情抛弃,吉利欲砸3亿美元抄底

在疫情影响下,那个被称作“2019年最惨的人”和他的企业蔚来汽车更是难上加难,不仅遭第三股东高瓴资本清仓,还曝出延迟发放工资,拟用股票抵年终奖的消息……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一条爆料引起热议。2月18日,有消息称吉利汽车正在计划投资3亿美元左右入股蔚来汽车。但是吉利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将不对市场传言做任何评论,而蔚来也表示不做评论,有消息会进行公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双方表示不予置评,但都没有直接否认。

吉利一向大手笔的操作,让人们对这一次入股蔚来的传闻非常的期待,如果蔚来获得吉利资金的注入无疑是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

高瓴清仓,蔚来资金流“隐忧”

造车是一件“烧钱”的运动,但资本的冷场让造车新势力的闯关难度增加。与两年前搅动国内投资风潮时的意气风发相比,“被断粮”的蔚来在质疑和倒逼中显得十分吃力。

众所周知,资本是逐利的,如果长久的投资难以看到回报的话,投资人自然会考虑是否值得继续投资。2月15日,根据高瓴资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最新文件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高瓴资本已不再持有蔚来汽车股份。

要知道,高瓴资本一直来都是蔚来的强大支撑。2015年,高瓴资本领投蔚来1亿美元A轮融资,并继续跟投C轮及C+轮。蔚来在美IPO时,高瓴资本持股比例达7.5%,是蔚来第三大股东。

关于高瓴资本的这次清仓,蔚来倒是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示,只认为这是投资者的正常行为。不过,高领资本在投资界一直以对大势判断敏锐著称,此次的清仓虽不能表示高领资本已否定蔚来,但蔚来还想获得高瓴等投资机构的资金,那肯定要先证明自己是一家能持续赚钱的公司。

过去一段时间,蔚来的资金状况可谓是“捉襟见肘”。从其历年财报可知,2017年全年净亏损50.21亿元,2018年全年净亏损96.39亿元。2019年财报显示,蔚来第二季度净亏损为32.85亿元,第三季度净亏损24.51亿元,蔚来成立至今已累计亏损超20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截止2019年第三季度,蔚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9.8亿元,环比减少58.3%。

在现金流吃紧、疫情导致国内经济停滞的内忧外患之下,蔚来还被热衷“长线投资”的高瓴资本抛弃,引发大众对蔚来即将“凉凉”的猜测。事实上,不管是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还是其他负债累累的新品牌,如今都陷入了资金恐慌之中。甚至可以说,能否获得持续的资金注入,决定造车新势力这个群体走向覆灭还是登顶成功。

曝吉利或砸3亿美元救蔚来

虽然遭“好兄弟”高瓴资本清仓,但是一直有着资金困境传闻的蔚来,似乎并不缺少金主的支持。此前也传出广汽集团、上汽集团、北京亦庄国投等资金方有意投资蔚来,但均无后续。

近日,又有消息传出,吉利正在筹划入股蔚来,投资金额在3亿美元左右,如果此事实锤的话,那么按照蔚来现在的可转债3.07美元核算的话,那么吉利应该占到蔚来汽车将近10%的股份,有望成为接替高瓴的第三大股东。

虽然吉利入局事项尚未得到证实,但存较大可能性。首先,从投资角度来看,吉利此时入手属于“抄底”好时机,经过了近两年资本市场的洗礼,加上造车新势力在市场上的磨砺,吉利基本上赶上了“跳楼价”;其次,从产业布局来看,吉利急需更全面的新能源布局,由于吉利目前主销的都是10—20万级别新能源车型,另外的高端电动品牌Polestar(极星)因售价过高、品牌小众等原因并没获到太多关注,而30万左右的市场正处于真空状态,入股蔚来有助于吉利加快该空白领域的布局;再者,假如吉利入股成功,此后蔚来的生产转由吉利代劳,有利于吉利消耗自己产能。

至于蔚来,获得“补血液”不仅能继续存命,有了吉利背书也能提升其抗风险能力,找钱相对容易一些。另外,成本控制更好的吉利做“代工厂”,也能进一步降低蔚来的生产成本,从而提升毛利水平。

以目前情势来看,无论是新势力渴望“活下去”,还是应对国外车企巨头,合作是这两家车企当下最佳选择。

吉利是否会入股蔚来,现在尚不得而知。不过大家对吉利的投资行为已司空见惯,从收购沃尔沃,到入股戴姆勒,再到收购路特拉,吉利的扩张并没停止过。如果此次交易能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蔚来市值超越大众已经成为全球车企第三了,大家怎么看呢?

蔚来汽车发布了ET7,这款新车虽然是现在发布的,并且也公布了价格,但是真正开始交付给用户,是要到2022年第一季度,也就是明年。但是在资本市场,已经等不急了。

1月12日收盘,蔚来股价上涨6.42%,报62.70美元,市值977.43亿美元,盘中股价一度来到66.99美元,市值一度冲破1000亿美元。目前已超越大众汽车集团,市值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值的公司。



关于蔚来汽车的市值,有的人认为这是蔚来汽车价值的真实体现,而有的则认为这背后是一个大泡沫。那么到底是什么推动了蔚来汽车的市值呢?



关于蔚来汽车的高市值,网上有人这样评价。说蔚来汽车所有的业务模块都可以分开上市,所以它不是车企。而是BBA(豪华汽车)+中石化(三位一体的补点体系)+微信(APP社交)+京东(电商)+海底捞(高端服务)+易车(二手车)的超级综合体。这是高估值的源泉。

这样对蔚来汽车的评价,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因为其他的业务,比如说社交,电商,二手车,都是仅仅针对蔚来汽车的车主来说的。但2020年,蔚来汽车全年交付量仅仅43728辆。虽然蔚来汽车有社交,电商,二手车业务,但也实在是太少了。哪怕今后蔚来能发展壮大,累计销量达到100万辆的规模。那么围绕这100万人开展的社交,电商,二手车,也很难支撑起千亿美金的估值。



真正推动蔚来汽车市值增长的,另有原因。首先是美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普遍看好。因为之前已经成功了一个特斯拉,资本市场目前把蔚来汽车当成了第二个特斯拉。有些投资机构,在特斯拉早期没有给特斯拉投资,如今特斯拉的市值高涨,再买入就不划算了。所以我相信很多投资机构,是不愿意再错过蔚来汽车的。

此外,资本市场一直是看好“新技术”公司的,比如说电子电器,汽车,互联网,房地产,芯片,生物制药这些产业相关的公司都是有很高市值的公司。所以蔚来汽车市值高,也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



其次,资本市场看中的是中国的未来发展前景,蔚来汽车是诞生于中国的公司,如果这家公司在日本,韩国,欧洲,印度,恐怕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市值了。在中国市场见证了一个个资本市场奇迹的发生。而且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很强,市场很大。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决心也很坚定,政策导向也不错。



第三才是蔚来汽车今后的成长空间,特别是2020年合肥政府与蔚来汽车签署了协议,给蔚来投资。蔚来汽车从此有了政府背书。而且蔚来ES8,ES6,EC6,ET7等一款款新车接连发布。给蔚来今后的发展充分的想象空间。2020年,蔚来汽车的销量也不错。2020年全年累计交付量为43728辆,同比增长112.6%。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表现最为抢眼的车企。而理想汽车的销量比蔚来少1万辆,小鹏汽车比蔚来少了1.6万辆左右。



很多人说,特斯拉,蔚来汽车的市值太高了,全是泡沫。但是那个资本市场没有泡沫呢?都有,就是泡沫大小而已。只要是合理可控的范围内,都不算是泡沫。

此外,关于资本市场泡沫其实也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理解的话,就是一个公司未来没有盈利能力支撑现在的股价,那就是泡沫。也就是说,今后蔚来如果盈利能力变差,那么现在的市值就是过高的。

回顾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那才叫真的泡沫。银行基本上不进行严格的审核,就随便放贷给消费者买房,但是购房者根本没有还款能力,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让出售或者抵押住房融资变得困难,所以即使银行收回房屋,也卖不到高价,导致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所以看看目前的特斯拉和蔚来,虽然是有泡沫,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危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