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章武三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蜀汉的开国皇帝,他是刘汉皇室的后人,在东汉末年,凭借着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诸侯混战中建立起蜀汉政权。刘备的性格特点是宽仁忠厚、识人善用、坚韧不拔。

刘备是一个宽仁忠厚的人,他年青时就喜欢结交朋友,对待朋友非常豪爽、真诚,因此许多英雄豪杰都愿意追随他,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等。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部下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其他人劝说刘备诛杀皇权的全族,但刘备认为黄权是不得已才投降的,于是放过了他的家人。

刘备也是一个识人善用的人,刘备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他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两人的隆中对奠定了蜀汉立国的基础,诸葛亮也在他;他在自己还是普通人的时候结识了关羽和张飞,两人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

刘备还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他虽然是皇室后裔,但并非出生富贵之家,在早期诸侯混战的时候,刘备的处境非常艰难,先后投靠袁绍、曹操、刘表等人,也收到这些霸主的防备与试探,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基业。

如何评价刘备

刘备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英雄。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於刘备善於用人,善於团结各方人士。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在飞临镇江上空时,即兴书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还对这首词加以解释。当谈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时,就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曹操曾经是十分欣赏刘备的

温酒斩华雄时、是曹操力排众议给了关羽出人头地的机会,又是他的巧妙周旋,才使刘、关、张免于被袁术赶出十八路诸侯的中军大帐。

张飞便要上马,乘势抢关。袁术大怒,喝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泼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我赶出帐去!”曹操曰:“既是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汝等待用一县令,我回避便了。”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

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

《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