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璿,刘禅长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汉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
2、刘瑶,刘禅二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3、刘琮,刘禅三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4、刘瓒,刘禅四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5、刘谌,刘禅五子,北地王,曾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但被刘禅拒绝,遂于蜀汉亡国当日自杀。
6、刘恂,刘禅六子,蜀汉亡后投降。蜀亡后,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
三国中刘谌是怎么死的?
三国中刘谌是自刎而死的。
刘谌(?—263年),三国时代蜀汉后主刘禅之子,刘备之孙。封北地王。魏军逼近蜀汉首都成都,蜀汉皇帝刘禅欲投降魏军,刘谌力劝其父刘禅反击,刘禅不听。刘谌苦劝其父,却没有被采纳,他跑到了昭烈庙(汉昭烈帝刘备之庙)痛哭,最后将妻儿杀掉,然后自杀。蜀汉不久后便被魏国给消灭掉了。
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刘禅封自己的儿子刘恂为新兴王、刘谌为北地王、刘虔为上党王。
景耀六年(263年)冬,邓艾兵临成都门下,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准备向邓艾投降,刘谌愤怒地说:“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刘禅不听其言,仍然向邓艾投降。刘谌为国家灭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愤,于是刘谌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痛哭,随后先将妻、子杀死,然后自杀。
阿斗是怎么死的?
病逝。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
刘禅(shàn)(207年-271年) 荆州江陵人,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扩展资料: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禅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7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刘禅的七个儿子结局都比较惨。太子刘璿在“钟会之乱”中死于乱兵之手,三子刘琮是病逝,五子刘谌自杀殉国,其他四子跟随刘禅去洛阳后经历了“永嘉之乱”,大概率是被俘杀了。
刘禅大家都比较熟悉,刘备之子刘阿斗,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蜀汉时期在位时间最长却也是最窝囊的皇帝,他投降后迁往洛阳象征着蜀汉的正式灭亡。史料记载他的七个儿子结局都不好。
长子也是太子的刘璿在蜀汉灭亡后第二年的钟会之乱中被乱兵所杀,时年四十岁。到底是哪方乱兵所杀,是无意杀害还是被某方势力借机蓄谋所杀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据史料记载三子刘琮是在蜀汉灭亡前一年因病去世的。如果说刘琮是最正常地死亡,那五子刘谌就是最惨烈地赴死。当时魏军兵临城下,后主刘禅懦弱归降,刘谌靠一人之力无法挽救倾颓之势,宁愿在祖宗灵前壮烈殉国也不愿去当亡国奴。
至于其他四个儿子都是跟随刘禅迁去了洛阳,后成为西晋政权的“二王三恪”,分别被封为安定王、新平王、新兴王、上党王,成为政治摆设。在晋怀帝永嘉年间的“永嘉之乱”中,匈奴、羯胡杀害了大部分的洛阳贵族。西晋灭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大概率是被俘杀了,逃亡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历史上也没有明确记载。
总之,刘禅此人确实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他的长子和五子要么有君子之风,要么是忠烈之士,还是可敬可佩的,可惜生不逢时。
刘禅投降后,他的儿子都是什么下场?
一个叛乱遇害、一个自杀殉国、一个病死、四个死于永嘉之乱。
刘禅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 就没有一个是寿终正寝的。只有他自己在灭国后受封为安乐公,在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刘禅长子刘璿 ,40岁时死于乱兵之中。过程,在得知蜀国国主刘禅投降后,和蜀国大将姜维,便向钟会诈降,降后勾结钟会反叛,事情败露后,姜维和钟会两人双双被杀,刘璿在乱军之中被杀害。 地位:太子。
后人评价:陈寿《三国志》“璿好骑射,出入无度”;“易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人伦之始,恩纪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纪录,以究一国之体焉。
刘禅三子刘琮,他是没有灭国后的无助。因为他在蜀国灭亡前一年,景耀五年(262年)春正月,就因病去世了。 但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他不是在蜀国最鼎盛的时候去世的,是即将国破的前一年。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能力,历史上寥寥数笔就带过了。 爵位:被封西河王 。
刘禅五子刘谌,这是蜀国最英烈的一位。在劝阻父亲刘禅不要投降后,无果,来到刘备昭烈庙中将妻、子杀死,然后自杀。爵位:被封北地王。
后人评价:罗贯中,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刘禅次子刘瑶、四子刘瓒、六子刘恂、七子刘虔。这四个人,都是都是随刘禅一起投降。蜀国灭亡后,都移居于魏国都城洛阳,都死在永嘉之乱中。
刘禅次子刘瑶,蜀国灭亡后随父亲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在永嘉之乱中被杀害。爵位:被封安定王
刘禅四子刘瓒,随后主刘禅东迁于洛阳。亡于西晋代永嘉年间发生的的永嘉之乱中。 爵位:被封新平王
刘禅六子刘恂,随后主东徙洛阳,在洛阳,刘禅东晋被封安乐公 ,因为深得刘禅喜爱,在西晋被刘禅立为安乐公继承人。 在刘禅病逝后,继承爵位。之后一发不可收拾,骄横暴虐,不得人心。 就是典型的窝里横,后死在永嘉之乱。爵位:蜀国,被封新兴王。西晋,继承安乐公。
时人评价:文立:彼自暴其一门,不及百姓。当以先公故得尔也。
刘禅七子刘虔,死在永嘉之乱。爵位:被封上党王。
刘禅之子刘谌为何要自杀呢?
公元263年刘禅误信宦官黄皓延误战机,加之诸葛瞻决策失误大败邓艾,之后刘禅看大势已去,便采纳了谯周的建议投降。
刘禅下了投降曹魏的决定后,他的儿子刘谌愤恨的劝说刘禅,就算国家灭亡我们也要战死在最后一刻,只有这样光荣的死才有脸去见刘备。
结果刘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继续决定向曹魏投降。
刘谌感觉这种投降是非常耻辱的,就跑到祭祀刘备的照烈庙中哭诉,等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妻子、孩子全部杀了,然后自杀。
至于你在问题下面描述刘谌为什么不去找姜维,姜维可以拥他为帝的问题。
先不说刘谌有没有机会找到姜维,从基础的方面讲刘谌排行老五,他的哥哥也就是嫡长子刘璿健在,按照当时嫡长子继位的传统,姜维就算拥护也该是刘璿而不是他。
我再多一句嘴,从正面的角度看刘谌的行为是有骨气,慷慨激昂为刘皇室立碑捐躯。
那么从现实的角度看刘禅轻信宦官黄皓,可以说对这场战争是毫无准备,咱们都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那么当时蜀汉在处于绝对的劣势下,明显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誓死抵抗让刘氏一脉被屠戮殆尽,让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难道这样才算是忠烈?
最后为谯周这个儒臣正下名,难道谯周这样的人才不知道劝刘禅投降会被天下人所唾弃?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力排众议去出这样的主意呢?其实回头看看当时的形势,蜀汉肯定是保不住了,剩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是投靠曹魏,二是投靠吴国。
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
反正都是寄人篱下,还不如选择曹魏这个强大的主子。
刘禅投降之后儿子怎么样了?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刘禅投降之后,姜维假意投降希望借钟会之手杀死魏将之后再密谋复国,可惜事情败露,姜维和刘禅长子以及张飞的儿子一起被杀,刘禅,其余5个儿子一起投降到达洛阳;后来恰逢西晋暴乱,在这场动乱中他的儿子们也都被杀害。
蜀汉灭亡的时候,刘禅的儿子为什么会自杀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儿子刘禅在历史上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虽然刘禅在诸葛亮临死前表现的非常聪明,但是他本身并没有多高的智慧。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虽然没有给朝廷中的大臣像诸葛亮那些的权力,但是他依旧非常的宠幸一人,而且正是因为这人让当时的蜀汉加速灭亡的脚步。后来因为刘禅的懦弱选择了投降,但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刘谌因为不甘心,再加上他性格的原因自杀在了刘备的墓前。
在刘禅坐上皇位之后,就非常的宠幸一位叫黄皓的大臣,而这黄皓也因为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所以他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地位,而且他也非常的有野心。黄皓在朝廷之中处处排挤发对他的大臣,他还将一些重要位置的大臣都换成了他的心腹。后来就连诸葛亮为刘禅所推荐的姜维都因黄皓而离开了朝廷,选择了归隐深山。
在刘禅的坐上皇位的后期,经常不理朝事,甚至是一连好多年都不上朝,而在这期间几乎都是由黄皓处理的国家大事,而刘禅就只知道在皇宫中吃喝玩乐。而且刘禅还因为听信了黄皓的话对朝廷中的大臣赏罚不分,这个时候的刘禅已经没有了丝毫的进取之心。正是因为刘禅后期的所作所为,让蜀汉加速的走向灭亡,最后刘禅选择向邓艾投降。
而且在刘禅投降之后想的也是吃喝玩乐,只是想好好的渡过晚年,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心。后来在司马昭与刘禅的宴会上,刘禅也表现出已经对蜀汉没有了念想,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他自己能够活下去。所以对于刘禅而说他是不可能选择自杀殉国的,而他的儿子刘谌在邓艾攻入皇城时,选择了自杀。而且在刘谌去世之后,后世也非常的尊敬他。
刘禅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刘谌:单薄之躯铸就的丰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浣花溪旁的武侯祠,本来是敬奉刘备的昭烈庙,结果诸葛亮后来喧宾夺主,汉昭烈庙也就旧貌换新颜,稀里糊涂地成武侯祠了。这是一件颇值得玩味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是,在汉昭烈庙中,没有刘禅的塑像,却有刘禅第五子刘谌的塑像。 在三国演义中,北地王刘谌出场的时间大概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性病广告那么长,但他宁愿杀掉妻子和儿女,然后自杀也不肯投降的高风亮节,虽然有些血腥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也给后人留下了抹之不去的印象。在历来推崇忠义的国人心中,刘谌无疑算得上顶天立地的真汉子。因此,刘谌"呼天痛号进祖庙",并血溅祖庙之后,他的尸骨得以安葬在昭烈庙中——当然,就地掩埋也符合方便易行的原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想来,当魏军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之际,面对西蜀举国一片投降声,刘谌的心里一定很难受。祖父刘玄德和丞相诸葛亮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才虎口夺食般打下一分江山,如今他不争气的后人却将祖先的基业拱手送人,一身血性的铮铮汉子怎么能无动于衷?痛心疾首的刘谌力劝父亲刘禅坚守城池,以等待姜维援兵,或许还有一线柳暗花明的希望。这位当年在长坂桥附近被父亲刘备作秀般掷于马前而导致弱智的阿斗,也许是为了报复父亲当年不负责任的一摔,不负责任地坚持要把江山也摔了。可惜那时没有脑什么金的营养品,如果有,给刘禅补一下智力和精神钙质,或许便不会有这让人寒心的一幕了。 一腔悲愤的刘谌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仅凭他一己之力也回天乏力,在满朝文武俱主投降的背景下,刘谌的声音是另类而微弱的,他的背影是孤独而悲伤的,他的脚步是踉跄而凝重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刘谌唯一能做的就是死,用死来羞辱我们的敌人,用死来唤醒那些懦弱的灵魂。于是,宁死不辱的刘谌演绎了一出手刃妻子、自刎昭烈庙的悲剧。 "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就在刘谌的哭声犹在耳畔、鲜血余温尚存的第二天,刘禅自缚其身,抬着棺材向魏国屈膝称臣了。刘谌的热泪白流了,刘谌的鲜血枉溅了,他的死没有改变刘禅投降的决心,更没能改变蜀汉灭亡的结局。然而,刘谌孑然一身的守节,却给了他那昏聩的父亲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那些迷信"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打地洞"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们看到过公孙瓒走投无路时自杀身亡的穷寇,我们看到过诸葛瞻、姜维在国破家亡时以死报国的义士,但是我们何曾看到过刘谌这样忧伤而痛苦、悲壮而果决的王孙?古往今来,贵为王侯却能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能有几人?!刘谌以其单薄的血肉之躯,却为后人铸就了一座忠义的丰碑。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损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便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忠义之士而作的诗。不仅如此,刘谌的事迹还被编成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想刘谌大哭祖庙,自刎身死一幕时,也不禁心为之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驻足于武侯祠内,仰望北地王那孤独而沧桑的塑像时,也不禁肃然起敬。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