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板理论是色谱学的基础理论,塔板理论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一个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则其分离效果就越好。

塔板理论名词解释

导出了色谱流出曲线方程。

马丁和欣革最早提出塔板理论,将色谱柱比作蒸馏塔,把一根连续的色谱柱设想成由许多小段组成。在每一小段内,一部分空间为固定相占据,另一部分空间充满流动相。组分随流动相进入色谱柱后,就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并假定在每一小段内组分可以很快地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这样一个小段称作一个理论塔板,一个理论塔板的长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经过多次分配平衡,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离开蒸馏塔,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后离开蒸馏塔。由于色谱柱内的塔板数相当多,因此即使组分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异,仍然可以获得好的分离效果。1941年马丁和辛格建立的“塔板理论”模型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设想其中均匀分布许多塔板,并认为在每个塔板的间隔空间内,组分在两相中立即达到分配平衡,经过多次的分配平衡后,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并得到描述色谱流出曲线的表达式。同时塔板理论还引入理论塔板数(plate number of theoretical plates)和理论塔板高度(plate height)作为衡量色谱柱效的指标。

什么事塔板理论,解释纸层析氨基酸的原理

塔板理论就是将色谱层析柱比作蒸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

而柱效通常用每米层析柱的理论塔板数(N)或每个塔板的柱床长度H(理论塔板高度,HETP)表示.

纸层析又称纸色谱法,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滤纸纤维的结合水为固定相,而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由于样品中各物质分配系数不同,因而扩散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什么是理论塔板?它的特点是什么

理论塔板,j是相对于真实塔板而言,是指在其上气、液两相都充分混合,且传热和传质过程阻力均为0的理想化塔板。实际上,由于板上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形式的塔板上,气液两相难以达到平衡,即理论塔板是不存在的。理论板仅用作衡量实际板分离效率的依据和标准。通常,在精馏计算中,先求得理论塔板数,然后利用塔板效率予以修正,即求得实际板数。引入理论板数,对精馏过程的分析和运算时十分有用的。

很多时候,在做色谱实验时,评价柱效时也用理论塔板数来做以参考。理论塔板数越高,柱效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