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属于私立的美国常春藤盟校,由三个本科生院和十三个研究生院构成;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8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三位美国总统是该校的毕业生;此外,学校的医学、法学、商学和新闻学院都名列前茅,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台湾作家刘墉的儿女

现有一儿一女。
儿子:刘轩,一九七二年出生于台北。天秤座。美籍作家刘墉之子,哈佛大学心理学的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作品有《Why not? 给自己一点自由》、《寻找自己》、《颤抖的大地》、《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等。曾任波士顿慈善教育机构Citystep音乐指导及剑桥WHRB电台Rhythm 95节目制作主持人。
女儿:刘倚帆,1989年1月29日生在纽约市,就读美国长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现主修音乐和经济。

《刘墉家书》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是什么?

《刘墉家书》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是:

刘墉有一双儿女,长子刘轩是七十年代初生人,长子出生时刘墉也不过二十出头,才走进社会;小女儿刘倚帆生于八十年代末,比哥哥小十七岁,更像个典型的“九零后”,彼时刘墉已经年过四十。起初教育儿子时,刘墉绝对称得上是位严父,和大部分做父亲的一样不与儿子过分亲密,希望儿子在严格的教育下长成一个成绩优秀、品德高尚且勇敢自立的人。

在儿子眼中,刘墉要求儿子要样样尽力争第一,做个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痛的男子汉。他对儿子说:“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后来,刘轩到美国上中学,由史岱文森高中考入美国顶尖名校哈佛大学。事实证明,刘墉的教育很成功,他把儿子培养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才。

教育小女儿刘倚帆时,刘墉却用了不太一样的方法。他在《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中说:“对不起,跟我以前写《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比起来,我这本《做个快乐读书人》好像太宠孩子了。”但了解过刘墉的小女儿就知道,刘倚帆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式教育,高中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长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同样是个优秀的孩子,并没有输给哥哥。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快乐呢?……

供参考。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未来,《正面教养》里看作家刘墉的教育心得

一个很小却很感人的新闻引起人们的讨论和感慨。事情是这样的:

停在某一小区的车主发现自己的车子被划了。车主马上报警并调监控,发现围着这辆车曾走过一周的是一个孩子,他还对着车做了一些看似像划车的奇怪动作。虽然孩子极力解释,他并没有碰车更没有划车。但车主和孩子的爸爸都认为就是这个孩子划的。

事情不大,赔钱了事。但是,这个孩子回家后,他的爸爸观察到孩子表现得有些异常,情绪低落,不说话也不笑。他向当时办案的警察反映了情况。这个警察非常重视,经过他三天追查发现,这辆车在停在这里之前就已经有了划痕,证明划痕的确不是这个孩子造成的。车主退回了赔偿金,孩子的“冤枉”得以洗清,孩子重新抬起头来。
这个看似不大的事情,也充分暴露了人人们对于孩子内心的重视问题。就算在生活里有被冤枉被误解,或者真的犯错而不被了解原因时,很多成年人都忽略了事情对于孩子内心的影响和伤害。

对于孩子的养育是潜移默化地融合在生活细节里的。那些看似简单的日子,却也是孩子一步步成长的积累。有的时候,一件小事,可能看起来很快过去,却无形中给孩子的内心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印记,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轨迹。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因为没有注意到而不知道什么时候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最近看到一本书,里面讲得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每一件小事背后,有着一个父亲深深的爱子之心。他用心地记录下这些小事,并把这些事情延伸出的道理,温柔地告诉孩子,他对他们有着殷切的希望,有着温柔的爱怜,也有着满腹的担忧,所以,他把他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希望给孩子更多的指导,也也给读者更好的引导。

这本书就是励志大师刘墉的《正面教养:少爷小姐要争气》。
刘墉,是知名的作家、主持人、是高校名师也是知名画家,还是励志大师被人称为“人生导师”。他也是华人家教的典范,因为他教育出了一对优秀的儿女。

儿子是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我是演说家》第二季总冠军。

女儿是刘倚帆14岁获美国“总统奖’,并获得沃顿商学院MBA学位。

刘墉不只在于个人的成功,也在于家庭教育的成功。从《正面教养:少爷小姐要争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与孩子们的相处模式,适时的引导,合理的“假的纵容”,知道如何给予孩子爱,也懂得如何放手。

看书名,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写给男孩女孩的。少爷小姐看得出刘墉作为一个爸爸,对孩子的珍视。封面也挺有特色,两朵沐浴着水滴滋润的花朵,倾斜而下的雨滴预示着父母的照顾,一半的雨伞象征着父母的爱护。艳丽的色彩展示着生活的美好。养育孩子就是这样培育花朵的过程,适度的滋养很重要,适当的保护也很重要。

在内容设置上,与其它讲教育心得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是刘墉写给自己女儿的书,也适合每个人的儿女看。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了我们他的教育理念:要引导而不是训诫;要疼爱而非纵容;要疏导而非围堵。

在这本书中,共涉及28个话题,每一个都跟着一个日常生活故事。有孩子的表现,家长的反应,有他们共同的情绪沟通,也有作者刘墉的智慧总结。

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学习、处事、责任、竞争、自重、青春、亲情、规矩还有关于对待病痛的态度,对于人生的态度,对于自己的态度,等等。每一篇的篇幅不是很大,加上作者口语化的叙述,全书不到五万字,读起来很轻松。适合家长阅读,也适合孩子学习。
在谈到关于 “竞争” 时,作者的心得是“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因为孩子本身是很在意输赢的,但是在应对挫败的时候对于应对打击没有经验就会表现的很失落。教会孩子做个”输得起“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篇里,刘墉的女儿溜冰比赛时候摔倒了一次又一次,得了第三名。她很失望,但是她是笑着去领奖的。因为爸爸用关颖珊的的话告诉她:“冠军,就是能接受失败的人。”而你“处理低潮的方法,会造就你下次的成功。”

刘墉告诉他女儿,摔跤的时候,不要怨,应该要想想为什么摔跤。每个比赛都是比技巧、耐力、体力和运气,如果有一项没有发挥好,结果就不理想。所以,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认真地改变,坚定地去奋斗,跌倒再跌倒也是有机会再站起来的。

其实孩子的每一次跌倒,作为家长的都会担忧和操心。但是,有的家长用埋怨的方式表达,会说“你怎么那么不小心。”有的家长可能就会要求更严格,“哭什么哭,脸都被你丢尽了。”

相比于急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恨铁不成钢“的鞭策,不如这种温柔地爱怜,暖心地鼓励来得更有效果。毕竟,孩子的路还是要他们自己走的,我们无法跟上他们的脚步,除了祝福,我们只能教给他们更多挫败时的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变得更好的能力。
在说到“读书”时,刘墉的观点是:活读书而非死读书。你要成为真正爱书的人,读书需要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而非死记硬背。把书与书之间串联起来,各种知识技能要与世界联机,学习是为了沉淀学问。学习的同时,不强塞,给大脑留下思考和发挥创意突破自己的空间。

在谈到“创意”的时候,作者告诉我们绘画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画。那些与众不同的部分,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去表达,才更具有创造力。这也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和珍视孩子独特的观点。

在谈到“病痛”时,作者说“生病就像下一场春雨”。 说得很有诗意,但是生病一点都不美好,我们又拒绝不了,该怎么办呢?坦然接受。

健康,别人帮不上忙,生病的时候自怨自艾,也是过,泰然接受也是过。“病不可悲,可悲的是觉得可悲这件事。”你认为它可悲,它就是令人悲伤的,你认为它是身体对自己发出的警示,需要我们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它就是有益的。
哪怕是生活中很日常的一件小事,刘墉把它都写下来了,他把生活给的经验、教训、道理和对孩子的爱和担忧都写下来拿给孩子看。这是很好的一个事情,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重视所有的小事对于孩子的影响,重视孩子的感受,试着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习经验,并能悟出深刻的道理,让孩子知道以后该往哪个方向走,引导助力他们以后的人生。

这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萤窗小语》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萤窗小语》(刘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c9shDYGJexGYwvfGxuT9w

提取码:wpkh

书名:萤窗小语

作者:刘墉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6-1

页数:435

内容简介:

《萤窗小语》系列是著名作家、励志大师刘墉先生非常受欢迎和倍受关注的励志散文作品,也是刘墉先生的成名作,畅销千万册。

此次《萤窗小语》为刘墉先生亲自增删筛选的选集,收录《快乐是最美的化妆品》《点燃快乐的炉火》等流传最广的文章。

刘墉先生倾注饱满的创作情怀,《萤窗小语》不仅文本风格巧思闪烁,正合当代阅读时尚的审美变革,而且,书中对人生人情的睿智点解,也开明达观,令人莞尔。刘墉先生以其贯通中西的学养与修为,与青年读者人生的经验、历练和智慧,并以此传授处世之经、进取之道以及圆梦之悦。

3张刘墉丹青墨宝,500条人生箴言,让你砥砺前行,不惧磨难。

作者简介:

作者:(美)刘墉

刘墉,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华人畅销书作家、画家、演讲家。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现居美国。出版中英文著作一百余种,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他是当代极少数能经常进入苏富比(Sotheby's)国际拍卖的国画家,而且频创百万佳绩。

刘墉先生不仅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还养育出了一对优秀儿女,堪称华人家教典范。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台湾地区知名跨界优质偶像。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由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常青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教育家刘墉:比起成功把儿女送进名校,孩子的成长更重要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放榜时。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即将开启人生新的旅程。

各科的高考学霸“一朝成名天下知”,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广大家长也自然对学霸们的成功经验格外关注。

知名美籍华人作家刘墉是一位成功的家长。

儿子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儿获得沃顿商学院MBA学位,他四十多年的教育经验影响了几代海内外的家庭 。

在写给十岁女儿的《刘墉家书》中 ,刘墉提出了快乐读书的理念 , 呼吁年轻家长让孩子享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刘墉成功地培养了自己的女儿,他的女儿刘倚帆14岁获得了美国“总统奖”。

01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 我没有打算用它激励孩子争取第一,倒希望他们能放宽视野,打破隔阂、伸张正义、走向世界、创造双赢,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

刘墉对女儿的教育观念,可以概括为,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比起培养智力上的学霸,这种教育观念更加关注孩子礼貌、坚强、感恩、包容、自信等全方位的心智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也更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对大多数年轻家长而言,这些成长教育远没有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值得投入精力。

刘墉对女儿的成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贯穿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

有一次,刘墉带女儿去收成自己种的黄瓜,本来女儿很得意地跑去厨房交给妈妈。

结果妈妈哈哈大笑,拿出在市场买的黄瓜,又大又便宜,一下子就把自己的瓜比下去了,这让女儿很苦恼。

刘墉在家书里,一边向女儿解释自家种的瓜不如人家大的原因, 一边借此启发女儿,即使环境不好,也总要努力上进,要“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 因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在种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快乐和启示。

即使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种瓜、摘瓜的小事,也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原因,帮助孩子感悟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刘墉的成长教育。

02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有一段时间,刘墉注意到女儿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而且看书跟打仗似的,每一本都翻得很快。

后来才知道,原来女儿班级上有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

于是,刘墉就写了一封家书,告诉女儿,要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不是处处拿第一 。

教育家父亲指出,读书比赛,只是停留在“学”的阶段,可能没学到多少,却浪费了时间,而且搞坏了身体。

读书不仅要快乐地读,学新的知识,还要“习”和“思”,快乐地用,通过常常温习、常常思索,引发自己的想法,产生自己的创意。

虽然刘墉强调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但他并没有否定孩子为了学业成功而付出努力。

孩子在学习上,用功与快乐不是对立的,它们同样重要 。

有一次女儿在没下很大功夫的情况下去参加钢琴比赛,在得知没有获奖的消息后,心里失望却装作若无其事地上床睡觉了。

刘墉当场不提,在第二天写下一封家书,告诉女儿一个道理。

“如果参加考试的人都拜同一个神,到底神会保佑谁呢?当然,会保佑那个比较用功的。”

03

言传身教而不是枯燥地说教

大多数家长看到孩子犯错的时候,通常会急着去纠错,或者空洞地讲大道理,不自觉地陷入说教,却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刘墉往往不会这样做。

在女儿遇到苦恼、困惑的时候, 除了写家书,他还会颇为用心地进行言传身教。

有一次女儿接受了客人的礼物,爸爸教她去表示感谢。

女儿在客人背后说了一句“谢谢”就完事了,也没注意到当时人家并没有听到。

试想一下,如果此时让女儿重新感谢一次,小孩子会怎么反应?

女儿很有可能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会不服气,我明明已经说过谢谢了,干嘛还要再说一次?!

刘墉看在眼里,却没有当面指责女儿 。

过了一会,他让女儿自己给菜园浇灌。

女儿朝菜叶喷了一阵子水就觉得浇够了。

这时,刘墉铲开一小块泥土,让女儿看到虽然泥土表面是湿的,但下面却是干巴巴的,并告诉孩子,蔬菜会因为没有水分而长不好。

在女儿学到了浇菜的道理以后,刘墉才进一步说,

虽然说过谢谢,但是别人没有听到,等于白说。

就像喷水的时候只喷表面,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04

结 语

刘墉教育女儿的方法,强调更多的是对女孩涵养的养育,多少有些宠爱。

对于儿子,刘墉则是采取了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

那是一种严格、强势的教育,而且同样取得了成功。

这似乎应了那句俗话,穷养儿子富养女。

穷养儿子,就是要着眼于对男孩一生的投资,让男孩学会吃苦。

富养女儿,则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不让女孩走歪路。

刘墉式育儿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陪伴和言传身教。

尤其是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亲的及时介入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孩子的上进心、好胜心和宽阔的胸怀同等重要。

严格是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而快乐读书、快乐成长,则是孩子品格养成的良方。

孩子教育上的严与宽,是硬币的两面。

没有好与坏,却缺一不可。

刘墉嫁女儿:孩子离开父母,是人生的必然

五、六、七年级生,书柜上多少有几本刘墉的书。他自身故事肯定是《超越自己》、《创造自己》的范本,从作家到画家,做什么像什么。如今,刘墉当了爷爷,回归一头白发,如何以新姿态面对女儿结婚与人生下半场?

从没看过这么帅的刘墉,白须白眉白发,翘著二郎腿坐在故宫博物院松风阁接受采访,仙气飘飘,活像是新书《小沙弥遇见刘墉》里的睿智老和尚。

2019年,对作家刘墉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年。

他迈入七十大关,决定不染头发,以真面目示人。其实,他从50岁就是满头白发了,说是家里的人「公投」要他染,免得吓到人。「70岁了,总该有点表现,」满头白发代表着他的「古稀宣言」,决定更直白、更自在地做自己。

2019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他最疼爱的女儿刘倚帆结婚了。

他23岁生下儿子刘轩,以「教练」姿态把刘轩带大。其他同龄孩子在玩耍时,他逼着刘轩背古文;吃饭时,也拿着写字板见缝插针教育刘轩写字;刘轩看电视,他大吼着要他去念书;刘轩参加朗读比赛,他严格训练每个手势该怎么摆,不服气的刘轩还气到把墙壁捶出个大洞。后来刘轩选择了念哈佛心理系,目的是「将来给爸爸看病」。

「看电视娃娃」结婚了

16年后,40岁的刘墉才又生了女儿刘倚帆。因为当时在美国教书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也常各地跑,刘墉的眼界开了,面对女儿,刘墉的教养风格丕变。

他和儿子冲突不断,常常吵架辩论,但「我没办法跟我女儿辩论,一辩论就全身冒汗。」女儿年幼时还会和刘墉顶着鼻子玩,进入青春期后对爸爸就有些嫌弃了,光是碰他肩膀,女儿就会大喊「好痛」。小孩子一样爱看电视爱上网,刘墉也不骂她,只是在女儿身旁晃来晃去、甜甜地提醒她:「看电视娃娃」、「上网娃娃」。

换了一种教育方式,女儿同样念到哥伦比亚大学、又进了宾州大学的华顿商学院念MBA。

刘墉说,女儿在念研究所之前是没有交过男朋友的。有回跟太太一起到宾州大学探望女儿,见女儿滔滔不绝谈起某某同学好会做饺子,而且是公司派他来念书的,都不用付学费,怎么这么厉害……

刘墉一听就知道「完了」,写下〈给女儿交朋友的十五个叮咛〉,里面满满是不安与关怀,像是「宁可渴死,也不要喝来路不明的饮料」、「你选择的约会地点,反映了你的品味」等等。

去年,女儿果然嫁给了这位很会做饺子的同学。

见到一向对自己很酷的倚帆,在婚礼上却灿笑跳舞,刘墉从来没看女儿如此开心过,百感交集写下〈爸爸不会哭〉:「爹地知道了!这是人生的必然。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得一步步离开父母,走向外面的世界……今天你能找到 如此依附、如此满足、如此交托,爹地怎能不高兴?又怎么会掉眼泪呢?」(注:取自同名书《爸爸不会哭》)

婚礼前夕,女儿倚帆贴心的「指示」老爸:「地毯有味道,一定要带气喘药;爹地太容易感动,所以就不用跟我跳舞了……」图片来源:水云斋

刘墉和太太在婚宴结束前,就悄悄先告退了。「你没有离开我们,是我们离开了你,也只有你找到了自己的最爱,有一天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你才不会受到太大的打击。」驱车回纽约长岛住家时,刘墉想起女儿小时曾经在车上靠著自己的肩头睡去。爸爸终于还是哭了……(看更多>>刘墉:亲爱的女儿,爹地不会哭)

你的孙子不是你的孩子

刘墉每年有一半时间住在台湾,因为疫情的关系,本来预计5月初要回美国,在家人的公投下,延长留在台湾的时间。

刘墉在台北的家,就在儿子刘轩家对门。自从刘轩的女儿千千学会走路,她就自己会摇摇摆摆走到对面敲爷爷家的门。刘墉听到声响,就会冲去恭迎孙女:「小大爷您来啦!」

孙女大了,爷爷的教养也愈来愈「扎实」。除了教认字,也要指导朗读比赛。有回刘墉严厉的指导,让孙女儿委屈地哭了。爸爸刘轩看了舍不得跑来安慰千千,刘墉对于这样的宠溺很不以为然。刘墉说:「我问她,你要不要继续比赛?你想不想得全台北的第一名?她说『要』,我说OK,那我们继续练。」

即使是面对年幼的孙女孙子,刘墉还是很强调「正人形」。「正人形」是句中国北方话,意思类似「站有站像、坐有坐像」,举止要得体的意思。刘墉很得意自己比刘轩还会管教孙子:「我管孙子,比他们管的好太多了!」刘轩顾孩子吃饭,总是要弄半天,但刘墉来管,一下子就吃完了。

他的秘诀就是「吃饭配故事」。像是讲起《小沙弥遇见刘墉》中的故事:「一场突如其来的豪雨,让溪水暴涨了起来。眼见大洪水就要冲破禅房,那怎么办呢?」正当孙儿们听得目瞪口呆,刘墉爷爷此时打住说:「快吃快吃!」这样一来,小孩子就很快吃完饭了。

虽然很以自己的教育方式为傲,但刘墉还是常常提醒自己「 孙子是别人的孩子 」,不要过度介入。他可以接受儿子跟他讨论教养方法,只要不在孙儿面前直接打枪他就好,毕竟刘墉还是很需要尊严的。

有个博学的爷爷,孙子们有数不完的好故事可听。他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到至善园游玩,看到松风阁里的古琴,就讲起了〈心弦〉这个故事。提醒每个人,尤其是担负教育教养责任的父母、老师,每天记得重新调整心中的弦,审视自己的状况,再来面对孩子。

活着就要有滋味

故宫至善园是刘墉最爱的画室,这里哪株树被白蚁蛀了、哪颗石头是假的、垃圾桶的造型是「掷壶」,上头原有烟灰缸已经被封死……他都了若指掌。故宫也是他常逛的地方,他可以「凭脸入场」,走没人知道的捷径。他开玩笑说:「故宫如果有东西掉了……嘿嘿!」又说「我捐东西都来不急了,怎么会偷。」

刘墉有很多珍藏的宝贝,正在考虑捐赠。前几年一位邻居老太太过世,给他很大的冲击。因为老太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直接把一堆属于老太太的物品,像是相簿、珍贵的桌椅餐具全丢了。让刘墉非常感慨人死后,遗物不见得被好好珍惜。因此,与其把这些自己珍视的东西留给后代,还不如趁活着的时候捐了。

因为从小气喘的关系,在台北的时间,刘墉几乎都窝在家里。他总是凌晨3点才睡,早上11点起床,中午吃完第一餐,接着就是跟孙儿们一起用晚餐。最重要的是,每天晚上9点45分,他一定要吃冰淇淋。他喜欢吃Godiva冰淇淋,巧克力脆片口味的。

刘墉极度爱吃冰淇淋,但是才40岁就因为胆固醇太高,被医生指示「最多半年吃一次冰淇淋,而且要去店里吃。」然而,他母亲的经历让他体悟到「吃死总比馋死好」。

刘墉为了让他母亲长命百岁,严格禁止吃冰淇淋,但母亲仍然中风了。母亲卧床时,刘墉喂她吃最爱的巧克力冰淇淋,冰淇淋就从母亲的嘴角流下来。母亲93岁过世,刘墉检讨:「当人已经80、90岁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必要限制饮食?」「如果我过去让她在健康的时候,爱吃什么吃什么?会不会更没有遗憾?」

刘墉的「冰淇淋」哲学,让他对70岁后的人生态度更加豁达。曾千倚摄

「活着就要有滋味,」刘墉说,他始终积极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从小家中遭遇大火、因肺病吐血休学,兵役检查时被医生判定活不久……人生的终点线一天到晚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也让他把每分钟利用的淋漓尽致。

如今迈入71岁,刘墉写了上百本书、成为有名望的画家、当过记者、当过主持、当过老师、还捐钱建了希望小学。他说接下来想写诗集,还开玩笑说要去跑马拉松……。他是这样的迫切把握活着的时间。刘墉对《》的记者说:「我可能活到90,也可能明天就昏厥过去。你们录了影给我留下来,我随时可以剪接成纪念专辑。」

刘墉新书《小沙弥遇见刘墉》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美国] 刘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6uJetNip6Owa91u1_4dog

提取码:1ocf    

书名: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

作者:[美国] 刘墉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4-1-1

页数:274

内容简介: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是华人首席励志导师刘墉先生首部写给中国父母和青少年的亲子能量读本。文章囊括刘墉旅居美国纽约生活期间,在自己中西结合独特的家庭教育中和孩子谈读书、谈做人、亲情、爱情、友情、处世、职场等名作。刘墉先生不仅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还教育出了一对优秀的儿女,堪称华人家教典范。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台湾知名跨界优质偶像。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由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第一名高中毕业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长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虽是同胞兄妹,可刘墉对儿女的教育方式却明显不同。从这本书中家长读者能够了解到刘墉教育子女的独特智慧,提升做优秀父母的教养能力,青少年读者更可以从中吸取成长正能量。

作者简介:

刘墉,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华人畅销书作家、画家、演讲家。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现居美国。出版中英文著作一百余种,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他是当代极少数能经常进入苏富比(Sotheby's)国际拍卖的国画家,而且频创百万佳绩。

好的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作家莫言说,没有天生优秀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

著名作家刘墉出了一套励志亲子系列四部曲《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套书4本,不仅覆盖了刘墉三十多年文字创作生涯中涉及亲子教育的方方面面,又重点突出亲子教育中的难点与特点,是目前为止刘墉先生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全而精的一套作品集。

为什么要提到刘墉呢?刘墉是亚洲顶级畅销书作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

他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记录了不少自己和儿子女儿互动的经历。他针对儿子和女儿,因材施教,总结了许多有效的育儿理念和方法。

众所皆知,刘墉先生有一对非常优秀的儿女。

他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演讲、音乐、时尚、娱乐达人,是台湾地区知名的跨界优质偶像。哈佛心理学博士、散文专栏作家、主持人刘轩,他的女儿刘倚帆比哥哥小了17岁,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在儿子刘轩眼中,刘墉是个“强权父亲”。刘墉喜欢在自家院子里种些花草,有时候会叫儿子过来帮忙。刘墉说,没有干过粗活的刘轩,干起活来就像“女孩子去拣地上的玫瑰花瓣一样”。为了锻炼儿子的劳动能力,刘墉特意让他去和泥,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泥土。下大雪时,刘墉带着儿子走进森林,踩着朽叶挖森林里的腐土,再爬过山坡把土运回自家院子。刘墉觉得,“这样能帮助孩子成长。

父亲的教育影响了刘轩的一生。虽然在青春叛逆期时,刘轩和父亲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但如今父亲已经成为他最钦佩的人。刘墉曾经对刘轩说,“当你小的时候,我跟你打球从不让你,因为我希望你比我更强壮;当你上高中的时候,我要你去曼哈顿的史岱文森就读,因为我希望你独立;当你进哈佛的时候,我要你自己选择科系,因为我希望你决定自己的未来;当你拿到硕士时,我让你休学一年去阿拉斯加,因为我希望你自由。” 现在的刘轩早已获得获哈佛博士学位,出版了4本书,还有了自己的公司。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刘墉有自己的心得: *父母不必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圣洁的角色,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圣洁的。 *照照镜子再来教育孩子,不要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孩子。 *培养男孩不是为了培养人家的理想女婿,培养女孩也不是为了去统治一个男人。 *给孩子生存的技巧,让他健康成长,好好享受人生。犯不着让孩子去受不必要的苦。正因为他可能会有更艰苦的日子,今天就让他多过一点好日子。 *让孩子知道天高地厚,让孩子知道他不可能事事占先。

刘墉|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馆长舒建华用“丹青鬼才,文章圣手”来形容刘墉在绘画上的造诣。“用大白话来说,刘墉先生的文章已经写得那么好了,但还是业余的,画画才是他的专业。”那个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刘墉先生,其实他的主业是画画,然而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

这位温暖过几代人的全栖才子,他的前半生却命运坎坷,是强大的内心和坚强的意志力让他没有因为苦难而放弃过自己、放弃过对自己的要求。

~ 1 ~

原生家庭

刘墉,1949年2月生于台北,祖籍浙江临安。

刘墉生父本是浙江人,姚姓,系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祖父曾任临安县知县。

刘墉幼年被抱养于刘家,养父于1958年逝世,其后与养母刘氏相依为命。

关于父亲的记忆,摘自刘墉《父亲的画面》: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看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感言:父亲想给我们的,永远不是好的就够了,而一定要是最好的。只要他力能所及。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孩子!”感言:保护和关爱儿女的心意,融进了父亲的血液,成为了习惯。不经意,就体现在举手投足间。

一段摘自刘墉作品的关于母亲的描述--《母亲的伤痕》:

大概每个小孩都会问妈妈,自己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每个妈妈也就不得不编些故事,譬如说是从嘴里吐出来的,是从包心菜里长出来的,或是从屁股里揪出来的。

当我小时候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母亲的答案却非常简单——她只是拉开衣服,露出她的肚皮和那条六寸长的疤痕,说:“哪!你是医生用刀割开娘的肚子把你抱出来的。”

虽然那疤痕紫红紫红,又光光亮亮,好像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随时可能绽开,而让我有点害怕,可不知为什么,每隔一阵就会要母亲再给我看一次。然后,说:“好可怕!好可怕!”又问句:“开刀的时候,会不会好疼?”

“当然疼,娘疼得晕过去。一个多月才能下床,所以说‘儿的生日,娘的难日’,娘生你,好苦哇!”

大概因为我是这么痛苦的“产物”,从小母亲就管我管得很严。

为了怕邻居跟我说我不该听的事,母亲坚持要父亲卖了南京东路的房子,搬到远远的云和街去。又为了怕我学,每天傍晚我在外面玩,她一定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守着,而且规定我不准跑过左边巷口的电线杆。

她不准我吃零食,说吃多了会吃不下正餐;她往我碗里猛塞猪肝,说以前要不是喂我猪肝,我早就病死了。又不准我躺在床吃东西,说很多小孩都是那样噎死的。她还不准我骑踏车,说她只要看见小孩飙车,就吓得头疼;又说我要是学会骑车,她就管不住我了。

所以,我小时候是很孤独的,当邻居孩子伸着腿,用“钻狗洞”的方法,学骑大人脚踏车的时候,我只能远远地看着。当别的小孩还在路灯下玩“躲猫猫”和“官兵捉强盗”的时候,我已经被叫回家洗澡了。

母亲还常编些故事吓我,譬如她总讲,那拉着三轮板车,叫“酒干倘卖无”的人,会抓小孩去卖。所以千万不能跟别的小朋友一样,拿些破铜烂铁给“那个人”换吃。她也说不随便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因为里头可能有迷药,吃了就会被坏人拐走。她尤其爱讲坏人把小孩杀死,挖空内脏,装毒品走私,和江湖卖艺的,把小孩的皮肤刷得流血,再罩上新杀的熊皮,使那熊皮能长在孩子身上,再也分不开,而成为“熊人”的故事。

所以我小时候也是非常胆小的。

这种被严加看管的日子,一直到我九岁那年才改变。不是母亲的观念改了,是因为父亲生病,她总得留在医院照顾。

家里的外婆太老了,管不住我,舅舅又在海军军官学校念书,所以那阵子我像脱缰的小马。下大雨的时候,我能下小河去抓鱼;出大太阳的日子,我能在邻人的工地外面玩沙,当别的小孩都回家睡觉的时候,我还能偷偷溜出大门,追打在路灯四周盘旋的蝙蝠。直到有一天下午,母亲苍白着脸,坐三轮车回来,一声不响直直地走进家门,我的玩兴才过去。我不再能出去玩,因为我要在家安慰哭得在地上打滚的母亲;我得披麻带孝,跟着她到每个长辈家去报丧。我突然长大了,不再做班上买“防痨邮票”或捐“教师节敬师金”最多的小朋。

我要常常守着家,守着我。

父亲死后,母亲对我更严厉了,但是在我做错事,她狠狠骂我、甚至打我之后,又会很脆弱地哭,愈哭愈大。然后,平复了,她会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接着拉我过去,看我被打的地方,直问“疼不疼?疼不疼?”

她可以打我,但是别人不能打我。记得当我上初中,碰到一个爱打人的导师,总挨藤条,打得一条一条血痕,被母亲发现的时候,她立刻冲去学校骂老师。老师没有少打我,因为他全班人都打,每天都打,只有跟他补习的同学,因为考得好,可以免挨打。

老师也对我母亲说了好几次:“你这孩子,功课这么烂,再不补习,一定考不上高中。”

但是母亲从不让我出去补习,除了在家附近找过一个大学生,教我一阵子数学,无论别人怎么说,她都不送我上补习班。“就咱们娘儿俩,再出去补习半天,娘一个人,多寂寞!”母亲说。

~ 2 ~

成长经历

童年记忆:父慈母爱、早年遭遇不幸

“如果童年记忆是一幅画,我觉得那是午后太阳射进了那种日式的屋子,院子里头有芭蕉树,它们逆着光,所以芭蕉叶特别透明,好像翡翠一般。我的母亲坐在椅子上正在缝补衣服,收音机里正播着一首歌,那是沈从文《边城》里的一首歌……”刘墉描述的童年,饱含细节、美如画作,却也在无形中透露着他不同于常人的带着“逆光”的成长经历。

“我现在画画经常画月夜水边的景色,其实是源于小时候父亲很喜欢夜里带我去钓鱼,那种星星点点的夜空、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是我熟悉的童年记忆。”

然而美丽的记忆在刘墉9岁那年戛然而止,让他至今难忘的是当天母亲一脸苍白地赶回家,在地上号啕大哭的样子。那一天,他失去了父亲,天边那一弯轻柔的月色就此消逝。

“我父亲过世之前和之后,我好像是在天堂,下面我不讲是地狱,但是至少是落到相当的地面。我父亲很疼我,我到今天一直记得。有一次我父亲买了一把非常名贵的伞,我拿它够槟榔,把它弄断了,我很紧张。可是父亲回来了,看一眼说,断了就断了,往旁边一摆,牵着我的手进去了。今天做爸爸的人,孩子犯了一个错你啪给了他一巴掌,而我的父亲可以这样把气忍下来,淡淡地说,断了就断了吧,却给我留下永恒的印象。”

祸不单行的是,刘墉13岁时的一天夜里,家里不慎发生了火灾,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许多珍藏的物品都被焚烧殆尽。“第二天回去,一大堆人把我们存下的一点点值钱东西都挖走、抢光了。”这个时候起刘墉真的无家可归了。有两年,他们只是住在一间“草房”里——他母亲在废墟上头盖了一个小草棚。“住进草棚的第二天,母亲烧了一锅火烧肉,我觉得是这辈子吃到最好吃的红烧肉。”

刘墉说,童年的这些遭遇在日后促进了他的成长。

“我们可以把那丑恶的回忆化为一种美丽,把所有的伤痛化为一种毅力。物不经冰霜则生亦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离世、家中失火后一贫如洗并没有打败刘墉的母亲。她为了让儿子继续坚持学业,一个人干了三份工作,不仅让刘墉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还让他师从赫赫有名的胡念祖先生学习国画。

身世之谜:生母来认、却深知养母恩情大过天

高中时的某一天,刘墉家里突然来了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刘墉的母亲向他介绍说,这是你的“干妈”。“干妈”的突然到访又匆匆离去让刘墉的母亲面露难色,当终于鼓起勇气要开口时刘墉已经猜出了其中的奥妙。“干妈”的到来带来的是刘墉真实身世的揭晓,“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这个好像只有在电视剧中才有的桥段,发生了。

养母说:“你愿意留下来你留,你愿意走你走。”刘墉没有任何的迟疑选择了继续和相依为命的母亲一起生活。台湾有句俗语:即使亲生的母亲就在你的面前,也抵不过养母的恩情大过天。

就这样,尽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刘墉一直没有回去生母的身边。

“她是我的娃娃,她在前头走,我把手扶在她肩膀上,因为她倔强,说你不要扶我,我把她当娃娃,我就把手扶在她的肩膀上,虚着,扶着,她是我的娃娃,我要爱护她,我不能讲。”

直到养母过世,刘墉才开始和生母联系,“之后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络,我每个月寄钱过去。她过世的时候,我们一家到加州参加丧礼……”回忆往昔,养父母的种种恩情仿佛昨夕,在刘墉的心里“生母也是母,养母也是母”,哪一种情感和联系都是无法割舍的。

~ 3 ~

各领域的成就

刘墉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

在绘画方面,他成绩斐然,他的一幅画作售价百万;

在主持方面,1973年他主持中视益智节目“分秒必争”,应聘为中视新闻部记者。妙语连珠的他,27岁时他曾经获得过台湾主持界最高奖项的金钟奖;

在演讲方面,他的演讲座无虚席,几乎都场场爆满。所有听过他演讲的观众,都对这位演讲者多元深厚的学识赞不绝口,也为他能言善道的口才倾倒不已,人们纷纷称赞他为“华人之光”、“励志大师”;

在写作方面,他的书可以说是本本畅销,他也被称为华人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更被几代人看做是无可替代的精神教父;

16岁的刘墉,曾经因为小身体不好,得了肺病吐血,休学了一年。休学后,在漏雨积水的屋子里,他开始日日画画和写诗,在烟纸背后画,在墙壁上画,在书本空白处画,再度入学后,他以高分成绩考入了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

1972年,大学毕业的刘墉曾当过台北成功高中美术老师,“中视”新闻部记者。

1979年进入美国纽约市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任“中国画”指导教授。次年被聘圣若望大学任驻校艺术家。

198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主修艺术教育。

1991年在台湾成立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其间一直从事绘画、写作、演讲,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多次,更以畅销书作家闻名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区。

1993年开始在大陆出版各种作品,以散文及励志小品为主,迄今总计已达几百万册。

~ 4 ~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承载了刘墉对人世的深情,温暖到落泪。

回望半生心路,讲述珍藏心间多年的故事,关于少时执着而生猛的爱情,关于挣扎的、遗憾的、令人动容的亲情,关于肝胆相照又惺惺相惜的友情。“宁可孤独 也不庸俗”的意义,是教会我们心怀一份懂得和洒脱,深情行走在岁月间。

以下摘自刘墉著《宁可孤独,也不庸俗》

行走于世,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我们可以转身,但是不必回头,即使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走错了,你也应该转身,大步朝着对的方向去,而不是回头埋怨自己错了。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睿智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从小我就爱听雨。

那时住的是日式平房,雨水落上屋瓦先流向天沟,再幽咽地进入通往地面的大水管。雨水倾泻会在水管里震动,发出高高低低的声音,听那声音的缓急就可以知道雨势大小。真碰上暴雨,天沟难以消化,只好让大水从屋檐直接往下坠,在地面溅得稀里哗啦,如果先落在油毛毡搭的遮雨篷上,则是叮叮咚咚。我住在台北的违建区,好长两排平房相邻,滂沱时两边的雨水一起往下落,在长长的巷道里交织为庞大的交响曲。

妙的是在那交响曲间我睡得更沉,大概因为乍听虽然一片嘈杂,其实乱中有序,而且摒除四邻的杂音,反而像是寺庙中的梵呗,有静心安神的效果。尤其寒冷的日子,外面阴阴郁郁,雨点滴滴答答,躲在暖和的被窝里不必起床,更有乱世偏安的侥幸,所以当时读到李后主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特别有感触。想李煜在异乡听雨,应该像在异乡赏月,跟故国没什么差异,怪不得他会“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三十岁到美国,曾经住在一个阁楼里,房间简陋没有天花板,使我听到另一种雨声。尤其大雨的夜晚躺在床上,看两边斜斜的屋顶,一条条木板上露出千万根固定瓦片的钉尖,有战鼓频催、万矢齐发的惊心。起初我不能适应,没过多久居然也习惯了,觉得跟故乡的雨声没什么不同,只是换了个共鸣箱。

无论生长在哪里,荷花都是要冬眠的。所有的繁华丰盛都过去,大大的叶片全不见了,水面只剩干枯的荷茎和立着的莲蓬。荷茎是坚持的,它们不委屈,只折断,一根根像是折钗股,断向水面。黑黑的,让人忘了它们的存在。这时候如果来一场雪,它们就会突出了。

记得有一年到杭州断桥赏雪,桥面落雪之后在深黑的水上变成白白一线,桥边柳树和亭台也因为落雪而清晰。还有,就是岸边的残荷,一根根黑黑的荷茎,都被白雪覆盖成飞白的笔触。

好多人把握这难得的机会,拍摄断桥残雪的美景,我却站在水边,久久,欣赏雪中的枯枝残荷,想盛夏时节,曾是怎样的繁华。

不知为会么浮起李易安的句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会不会是李清照晚年看残荷的感慨?遥想她年少轻狂时,因为酗酒忘记回家的路,结果把船划进荷花丛中,只见上下左右一片青盖亭亭。

少女急了:“怎么渡?怎么渡?”

突然“啪啪啪啪”,惊飞了一群原本停在沙滩上的鸥鸟和鹭鸶。

虽然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清晰地记得他曾带我去乌来。先过一个窄窄的吊桥,然后搭台车。

台车有点像小火车,但是有铁轨、有车,却没动力,上坡的时候需要车夫推。碰到下坡,车夫迅速跳上车,说时迟,那时快,台车会瞬间加速,沿着铁轨往下冲。也可以说台车像超级惊险的云霄飞车,坐在上面的人既没车壳保护,也没安全带,全靠驾驶员用伸向轮子的刹车杆控制飞车的速度。这惊险刺激和父亲的拥抱让我一生难忘。

出台车站,就是乌来最著名的“云之泷”了。这瀑布不宽,但是从八十米高直坠河谷。中间经过几个转折,激出烟雾、散成细流,在垂直的崖壁上交织变化。

瀑布下的溪谷属于南势溪,长年冲刷崩坍,累积了好多巨大的石块。晴天时干的石头是白色的,在阳光下让人不敢凝视,受到浸润的则是深黑,黑白对比,加上瀑布激出的水雾云烟,美极了!

父亲曾带我走到瀑布对面的观景台,旁边坐了一排穿着艳红山胞服装的黥面人,脸上刺满从鼻子斜斜伸向两耳的图案。那衣服的红、脸上花纹的黑和竹烟斗冒出的白烟,令我印象清晰。

~ 5 ~

爱情婚姻

刘墉和妻子毕薇薇是大学同学。

1968年,刚满20岁的刘墉考入了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大一下学期,因为学校要派四位优秀学生代表接受电台采访,刘墉和毕薇薇被分到了一组。这一次偶然的缘分,又碰巧遇到当天电台录音器材出故障,两人有了一下午等待录音的相处时间,等了一个下午,聊了一下午。

年轻时候的刘墉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尤其在女生面前,他很少开口。可是让他自己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个长相平平、身材瘦小的女孩面前,他难得的放松、自在,一直滔滔不绝说个不停。

后来,刘墉感慨说:也许一个人只要遇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时,就算他是哑巴,可能也会说话了。

彼时,还是学校“写作协会”会长的刘墉,在录音之后,送了毕薇薇一本自己主编的杂志《文苑》,并邀请她参加朗诵队。刘墉喜欢上了这个女生,而毕薇薇也通过和刘墉进一步的接触,渐渐了解到他的才华和凄苦的童年,深深为他的才华折服,对他的身世同情。

刘墉和毕薇薇热烈的相爱,大学还没毕业他们就想结婚。于是22岁那年的一个普通早餐,刘墉冲进教室,对同学大喊,谁有带私章,走!跟我去法院,帮我和女朋友盖章结婚。就这样这两个人成为了受法律保护的夫妻。

谁知结婚消息一传出来,很多好友亲戚都跳了起来,要求他们要重新请客。于是两个人在结婚后8个月,又补上了一场喜宴。

婚后刘墉和妻子、母亲住在台北的贫民区,日子过的十分清贫,但夫妻感情特别好。1972年年底,他们的儿子顺利出生,取名刘轩。

1989年,刘墉四十岁那年,妻子又怀孕了,此时儿子刘轩已经是大一的学生。妻子生产的那天,刘墉经历了终生难忘的一幕。他看见妻子颤抖着、扭曲着,咬着牙,深深的吸气,面孔挤成一团。刘墉当时紧紧抓住妻子颤抖而冰冷的双手。一声啼哭,女儿出世了。刘墉突然深刻的感受到了“妻子”两个字的力量。“创造世间最伟大东西的,不是上帝、不是宇宙、而是每一个妻子!”

从那时起,他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女性的坚强、坚韧。他的画风随之改变、也写了很多的文章、关注和反应亲情。从此,他无论去哪里工作都带着妻子,寸步不离。1993年,携妻赴英法德旅游写生;1994年,携妻子去挪威旅游写生;1995年,在意大利威尼斯… …

有一次,刘墉和妻子在街上牵手,被记者拍到,他笑着告诉记者:“其实我们常牵手,我和妻子很欣赏闽南语把夫妻称为’牵手’。几十余年,在这不短的岁月里,我俩一直手牵手走过来,共同努力,用关心和爱经营我们的家,虽然也有风雨,但我们都知足、感恩,相信必能步入怜爱的阶段,长相爱、永相守…”

~ 6 ~

子女教育

刘墉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刘轩已获哈佛博士学位,比儿子小十七岁的女儿则曾以优异成绩荣获布什总统奖,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细数成长的岁月,一对儿女接受到的却是刘墉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

刘墉对儿子承袭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告诫儿子“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刘轩在2岁时就开始体验“地狱式教育”。刘轩懂事以后,刘墉与儿子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平等,两人常常打赌,而且他教儿子必须要守信用——输了就得掏钱……

面对女儿,刘墉完全采取西方式教育,给予女儿更多的是鼓励。对女儿而言,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小到翻阅书籍时的手势、日常用品的清洁与摆放、吃零食会长胖等等,大至人生观、世界论。

刘墉谈对子女的教育:

由于我的强权教育,刘轩在很小的时候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衣服脏了,自己动手;父母不在家,饭要自己做。因此,刘轩很早就能够自己做饭,甚至烧得一手好菜,这让很多自诩独立的美国孩子都自愧不如。在教育刘轩的过程中,我是个绝对的“中国式父亲”。

儿子看电视要管;儿子打电话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把他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三个小时。因为我的专制,父子关系一度很紧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逆反的心理,我所认为的“叛逆”是,孩子有时候只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同生理状况在作战,身体已经长大,茁壮到觉得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离开父母独立;而经济上依旧需要依附,迫使他必须留下,两种力量常常打架。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在身边好好耐心劝导,为了消除我的“强权”教育对他的心理影响。

为了拉近我们的关系,我也与时俱进地学会了很多儿子世界里的新事物。比如说:上网聊天、滑旱冰、穿破牛仔裤,甚至如何染绿头发。在规矩上严格是让他做一个有原则的人,在生活中的相处,就更多应该给予他关心和照顾。

我意识到,他对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为了锻炼他的自主性,让他有独立判断、辨别的能力,在他考入哈佛大学后,我开始渐渐地收住我强权,让他更多地进行自主选择。选择专业、就业地点、婚恋情感等方面,我再也没有多做干涉。因为儿子已经是个成年人,已经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对他说“你翅膀硬了,可以飞了”。刘轩感受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他说:“二十一年来,我讨厌你的严加管束,二十一年后,我感谢你的宽宏大量。我该起飞了,却莫名其妙地有点舍不得。”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其作为“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

在儿子上中学时,我不顾老母亲的抱怨,坚持为儿子选择了一所离家很远,单程需要90分钟车程的中学。几个月后,儿子提出说,周末要与同学一起去新泽西州旅游,这让我很惊讶。90分钟的路程,使孩子的视野和心胸同离不开家的孩子不一样了。

如果因为爬山危险,就不让儿子去爬山,或许刘轩在性格上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作为家长你要想好,是培养一只乖猫睡在你腿上,还是培育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男子汉呢?男儿就得鸿鹄高翔,不坠青云之志,“强权”教育的结果,是让儿子能够与懂得了自强自立。

民主的方式,更多的是让儿子懂得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两点都是在教育上不可或缺的。

我的小女儿刘倚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每每对她多加鼓励,让她充分独立,女孩心思细腻,感情相对脆弱,所以,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也特别注重方法。让她自己把握生活,又在某些方面严格要求,原则问题坚决不放任自流。希望女儿做个淑女的同时,又希望女儿做个女强人,“因为时代愈来愈进步,孔武有力的男生不见得吃香,娇小的女孩子照样可以统治世界”。

不过在其他方面,我管理女儿的政策却非常宽松,让她自己管自己。

有一次,都夜里两三点了,刘倚帆还在洗澡、听音乐,我只提醒了一遍,就不理了。结果第二天,刘倚帆哈欠连天地去上课,一整天也没精打采的,自然就意识到生活规律的重要性。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教育方法也不一样。女儿可以趴在地毯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她有本事这样仍然每科照样拿A,我有什么话可说呢?女儿—边听音乐,一边上网,一边做功课,她能一心多用,不正好适应了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吗?

~ 7 ~

素一说

人们评价刘墉,说他是个很认真生活,且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

他的书籍是台湾畅销作家之冠。我甚至感到一种无力感,就是仅仅用几千字不能说的清刘墉的人,和他的作品。

高中时候,我的书架上就摆满了刘墉的书,那时候只有校园生活,他的书于我来说,是一种生在安逸却硬说愁滋味的勉强。而工作十年之后,再读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却有一种句句精辟,处处说透人生的清醒和醍醐灌顶。

他的书绝不是鸡汤文学,他就像一个慈父,一直在我们的耳边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给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讲述他作为前辈了解到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尽可能成为一个好人,但也不要轻易被伤害,他告诉我们要小心社会的狡诈、但也劝说我们不要丢弃做人的善良。

从他坎坷而励志的人生经历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人内心世界丰盈的重要性。什么都可以如大厦倾倒一样,瞬间崩塌,但一个人建立的强大自尊、建立的利他思想不会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而动摇。

他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书籍,都随着他个人的经历的改变在不断递进、都是他新的人生反思和感悟的体现。他至始至终没有因为苦难而让自己的良知良能受到丝毫影响,他永远用一种敏锐、温柔、善良的姿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感恩中不断的发现美好。

如果说真正让我感受到除了父母以外,还能对我们年轻一辈的谆谆教导的人,那无疑是刘墉。在读他的文字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变的理智、成熟、沉淀了自己,也感受到了书中的智慧。

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刘墉,仍然像一个老顽童一样,一旦置身于孩子和年轻人中间,总能把大家的注意力都紧紧的抓住,他和孩子一样,说俏皮的话语、做大胆的假设、天真又烂漫。他总能让孩子们在他的妙语连珠、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感受他带来的感动。他甚至不顾身体的不适,在美术导览活动中,趴在地上和孩子们看完一幅幅的画作,那种亲切感,就想一个邻家的爷爷。

刘墉用自己的版税收入,帮助了数十个台湾慈善群体,并在祖国大陆捐建了38所希望小学。他如降落人间的天使,在吃尽苦头、受尽折磨后,用文字、用一幅幅画、用他的行动让我们感受生而为人,爱众生,爱让生命力生生不息!

以上

只要好好学习?

1.只注重成绩,会让孩子进入误区
前不久和我学生的一次交流,促使我这次写作,当时我的学生的单元测试考的并不理想,我正在分析他的卷面哪些分不该丢。
并且告诉他,如果你会做这道题,但是因为自己不仔细而做不对的话,那么学校老师不可能事后问你的思路,因为你的思路对,让你考高分。
我的本意是想告诉我的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学会,还要做到严谨,可是我的学生却说:“学习不就是为了考高分吗?”
他的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过多的强调成绩,会给孩子一种感觉,学习只是为了成绩,学习本是美好的事情,怎么会变得这么现实功利?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对于孩子的成绩有期望,有要求这都是应该的,如果没有这种界限,孩子就像掉入无底深渊,摸不到底。
但是只看成绩,凭成绩来评论孩子的一切,会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深渊,孩子的世界只有成绩,人生变得枯燥乏味,当成绩出现波动,就感觉人生已经毁灭,世界开始坍塌,更有甚者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恶劣。
2.只注重学习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豆瓣高分韩剧《天空之城》就描述了这样的三个家庭,表面看似正常光鲜,但是内在却问题良多,三个家庭共同点是父亲不是检察官就是医生等,家庭经济环境都不错,母亲是全职妈妈。
这些父母希望孩子们能够跻身上流社会,为此他们一直以考取重点大学为家庭目标。
电视剧开篇,英才的妈妈在雪地开枪自杀,而他的儿子才考上首尔医科大学,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其实英才如此努力最后考上首尔医科大学是为了完成对于父母的复仇,对他来说,在实现父母的愿望的狂喜时候,让他们跌落谷底,就是最好的复仇方式。
英才的妈妈明珠,只要孩子没考第一,就认为孩子没有资格吃饭和睡觉,孩子考的不好就会被骂去死,甚至拿枪对着儿子,可以说她对于英才的教育,就是一切以成绩为重。
最后英才并没有像父母想的那样去上医科大学,而是和保姆私奔,同时把自己平时写的日记留了下来,就是为了让妈妈看到,妈妈在看到孩子对于自己所做一切的怨恨,无法接受自己的付出是这样的结局,于是举枪自尽。
而另一个家庭是医生世家,爸爸甚至当年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进入首尔医科大学,而妈妈的身份比较卑微,婆婆为此看不上她,再加上她生的是女儿,更是在家没有任何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她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只为了能把女儿姜艺瑟送进首尔医科大,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变得胜负欲极强,性格乖张自私。
第三个家庭,爸爸是教授,为了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对孩子极为严苛,而妻子一直不赞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他一直引以为傲的是大女儿考入哈佛,但这也不过是一个谎言。
当谎言被拆穿的那一刻,女儿哭着说:“是你让我觉得,学习好的孩子才是你的孩子啊。”
这三个家庭都在用成绩去衡量孩子,而孩子作为一个个体,光有成绩优秀是不够的,他的生命也是不完整的,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孩子会衍生出很多心理问题,最后不仅成绩会下降,而且性格也会扭曲。
3.学习重负让人扭曲
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在《问题学生诊疗手册》里,提到:有一种问题学生,叫“好学生型”。
“好学生型”问题学生,经常伴随的心理问题有: 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抗挫折能力极差。
在学校和家长眼里的好学生,有些性格非常开朗,可是结局往往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用笑容掩盖内心的伤心,用迁就隐藏内心的疤痕累累,看似有很多人爱他,但是从未有一个人走进他们的内心。
正是这种长期的压抑,让孩子的内心变的不快乐,学习成为了痛苦,而为了远离这种痛苦,孩子就会被催生出双重人格,这是典型的逃避。
有些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是因为面对压力步步后退,以致于彻底放弃造成的,没有个人意志,人会很绝望。
自我中心就非常好理解,世界要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式运行,否则就会有各种情绪,这样的孩子普遍自私。
很多好学生成绩优秀,很少经历失败,当失败发生的时候,无法应对,心里压力剧增。
以上心理问题发生,势必导致学习下降,真正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优秀,那么我们一定要避免成为这种“好学生型”问题学生。
4.全面发展
关于教育孩子,作家刘墉无疑是成功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儿刘倚帆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美国“总统奖”。
很难想象这么优秀的刘轩,高中时期考试成绩常常是C,刘墉和儿子谈论到这个问题,刘轩振振有词说,成绩差怎么了,舒码特考试还0分呢,现在还不是世界著名赛车手?
刘墉不怒反笑,对刘轩说,舒码特考的是0分,你考的是C,我跟你打赌,只要你考0分,当然前提是题目不能空着不写,我就不管你,给你自由。
刘轩当时觉得考0分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结果下一次考试他还是C,他突然明白,要想考0分,只有试卷的题都会做,他才能全部做错,于是更加努力学习。
一年之后,他终于通过努力考了0分,这时刘墉摆了一大桌子饭菜庆祝。
刘轩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也得益于刘墉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刘墉教育孩子,一切以成长为前提,他主张只有抛却束缚和功利性,孩子才能经得起打击,也才能称得上懂得人生的情趣。
我们一定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分数,教育目标是为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这种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更重要是人格和心理的健全。
作家莫言对于教育本质的叙述就非常精准:“分数、学历、甚至是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不是机器,我们有情感,我们在世获得幸福的方式不是只有学习一种,只会学习的孩子的世界太过贫乏,没有营养的土地,无法孕育高能的灵魂。
当我们的教育目标变得明确清晰,那么我们的话语也不再是处处提示孩子成绩,我们更会关注孩子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孩子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乐趣。
同时,要注意全面发展孩子,只会学习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社会的,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帮助他上个大学就停止,我们的教育应该想的更远,想到他的未来,想到他走向社会那一天。
刘墉的儿子刘轩就是如此,身兼数职——畅销书作家、译者、台湾时尚电音教父、创意广告人、演讲家...还曾获得第二季《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
哈佛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20%来自先天智商,80%来自后天培养的处世情商。
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仅仅要有学习,更要有对于生活和生命正确的理解,有对他人的爱护,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内心支柱多元,才不会轻易倒塌,这样孩子才会真正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尊敬父母。
还有一点也尤为重要,孩子在不断的成长,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要不断的变化,这样才会帮助孩子成长,不适应孩子年龄的教育方式会适得其反。
刘墉女儿大学毕业,没有立即找工作,提出要自己背着背包去欧洲旅行,并在每个陌生的国家当沙发客时,刘墉心里担心,但是还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永远当小孩看待。
5.重新定义成功
说了这么多,之所以我们会如此注重成绩,是因为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认识,在学校拼分数,出社会拼名利,我们把分数和名利认为就是成功。
什么是成功?它就如同到蟠桃园摘桃子,选择多种多样,有500年成熟的,1000年成熟的,有2000年成熟,有吃了就长生不老的。
成功不是外在的评判标准,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成功无非就是自我满足,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一样,我们只要耐心浇灌施肥,等他花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