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主体”概念由陈秉公教授在《主题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中提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中提出,书中将“人类主体学”定义为:“具体研究主体,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和基本生存方式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的学问。

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主体间性有不同的级别,一级主体间性即人对另一个人意图的判断与推测。二级主体间性即人对另一人关于其他人意图的判断与推测的认知的认识。

主体性的特点:

从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理解主体。近代虽然把人作为了主体,但对人的理解却只囿于意识。因为主体意味的是人对世界的能动关系,而人作为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只有意识才是自由的能动的。

所以,人的主体性就被归于他的意识性,通过意识活动的形式抽象地表达着人的现实的创造活动。这就形成了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与此相伴随,主体性理论的发展也进入到认知主体性的阶段。主客体的关系也就被局限在认识论的范围内。

认知主体性的理论是主体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把主体和人统一了起来,而且通过意识活动的形式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从而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和对世界的能动关系,奠定了人们对具有现代意蕴的主体性理解的基础。

但是,对人的理解不能只囿于人的存在层面,人是对象性活动的产物,由于缺少对象性活动的视角,意识的能动性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了抽象的能动性。作为认识的形式,意识至多也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成为革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什么是人在社会中体现出的主体性?

人的存在的社会本体属性,标示出人类的发展是人与人相互依存、交流的结果。人在社会存在中体现为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体现在人的实践和创造活动中,主体性即人的创造的产物,这一创造标明人的实践主体性同样是没有止境的。

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

主体与客体 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

识活动指向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主体的人

是有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物质实体。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

存在物,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活

动都是社会性的活动。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践能力和认识

能力,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发挥也离不开社会

提供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意识性是人之所以具有能

动性的重要根据。主体的意识包括关于对象的意识和主

体的自我意识。人不仅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能动地

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地改造世界,以满足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体的形式可以分为:个人主体;

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客体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客体是

同主体活动有功能联系和被具体指向的东西。因此,客体

是被历史地规定着的,没有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的

客观存在事物,是不具备客体的规定性的。客体可以分为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以物质形式、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

精神客体,如录音磁带、电影拷贝、文化书籍、电子计算机

存贮系统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

题。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始终

存在着矛盾,客体不会自动满足主体的内在需求。主体和

客体又是统一的。离开客体,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也无

所谓客体。主体的知识水平、技术手段制约着对客体认识

和改造的深度和广度。而客体也会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

的提高。主体的活动不能摆脱客体的规律及其条件的制

约。主体的能动性在于认识客体,并把它们置于自己的控

制之下。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三个基本层次。实践关系是主体改

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这是主客体关系的最基

本方面。在实践关系中,主体基于对客体的一定认识和自

身的需要,提出实践目的,运用工具和手段实现对客体的

改造,取得一定的物质成果,把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

对象化。同时,客体也迫使主体的改造活动遵循它的规律

性,主体的实践目的、实践方式和实践结果都要受到客体

的制约。认识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认

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客体的信息作用于主体,

使主体的观念获得客观内容;同时,主体根据需要对客体

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形成了客体的主观映象,在观念上

把握和反映客体。价值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

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外部世界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条

件,具有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属性。主体索取

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作为客体,并通过活动改变客体,

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主客体之间的这三层

基本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

系最基本的层次,认识关系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价值是人

的实践、认识活动的内在尺度、目的和动力,价值关系是

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

什么是人的主体意识?应如何培养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 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

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

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自主意识和自由意

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自主意识是指,人意识到自己

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居于主导和主

动方面;同时,人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

自主的人格。自由意识是指主体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

就是要克服主客体的对立,实现主体的自由。主体意识是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