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流通的一种形式,只是流通的一部分,物流一定是流通,但流通不一定是物流。
流通,特指商品、货币流转。它使社会生产过程永不停息周而复始地运动。流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引起的。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从而产生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
接着,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得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即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将交换过程分解为两
现代物流概论试题与答案
一、物流概论 判断题
1,流通实际上就是物流。(B)
2,商流和物流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都具有相同的活动内容和规律。(B)
3,商流是产生物流的物质基础。( B)
4,物流活动克服了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距离。(A)
5,商流主要进行运输和储存,实现物资实体物资实体空间和时间位置转移,而物流过程主要进行商品交换,实现物资所有权的转移。(B)
6,物流科学是管理工程和技术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学科。(A)
7,流通活动中资金流是在所有权更迭的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可以认为从属于商流。(A)
8,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企业物流可划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废弃物物流四部分。(A)
9,物流科学是以物的动态流转换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A)
10,物流包含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中信息流从属于物流。(B)
11,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以实现其使用价值的过程。(A)
12,实行商物分离的原则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A)
13,我国是从美国引进“物流”一词的。(B)
14,Logistics取代P.D,成为物流科学的代名词,这是物流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A)
15,外部环境对系统加以约束或影响,称为反馈。(B)
16,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工程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各种问题。(A)
17,分析和改善系统的关键是找到可以判断目标性能好坏的标准。(B)
18,对于一个系统来说,为了完成统一目标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案。(A)
19,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科学的核心问题。(A)
20,物流系统分析的目的是分析构成物流系统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B)
21,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中,一般来说,我国货运量最大的是铁路。(B)
22,运输和配送长期以来被看成物流活动的两大支柱。(B)
23,仓储的目的是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效果,实现其使用价值。(A)
24,装卸搬运过程中,活性化越高越好。(A)
25,包装可以看成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流通的起点。(A)
26,准时制物流配送的一般不随意改变配送时间,但往往需要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更改配送的品种。(B)
27,配货是配送工作的第一步,配货作业基本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分货方式,(摘果式)和拣选方式(播种式)。(B)
28,播种式配货,方式适用于集中移动且对同一种货物需求量较大情况。(A)
29,摘果式配货方式适用于货物的位置固定,品种多数量少的情况。(A)
30,仓库是主要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节点。(B)
31,配送中心有两种,一种是存储功能,另一种仅有配送功能。(A)
32,在配装货物时,既要考虑车辆的载重,又要考虑车辆的容积,使之能得到有效利用。(A)
33,配送货物应该尽量节省运力,使t�6�1km数最大化,从而降低配送费用。(B)P60
34,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属于战术管理信息。(A)P63
物流就是流通吗?物流与流通的关系
"物的流通"简称为"物流"
关于"物流",应首先从"流通"谈起,而流通又离不开经济活动。所谓经济活动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总的体系,基本上由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构成。而将其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消费连接起来的即是"流通"。
亦即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
a)社会间隔(生产的人和消费的人不同)。
b)场所间隔(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同)。
c)时间间隔(生产时期和消费时期不同)。
正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社会的、场所的和时间的间隔联系起来。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社会间隔的是商业或贸易的流通(亦称商流)。这种沟通,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为所有权的转让架设桥梁,产生所有权的功效,例如买卖活动。
此外,联结场所、时间间隔的则是物流(物的流通),是物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创造场所性价值和时间性价值。如运输和保管。
现代商品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有何区别与联系
商品流通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成由商品到货币和货币到商品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涉及到商品价值形态的转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又涉及到商品实体的位置移动。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叫做商品的价值转换,简称“商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实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和在流通领域内的停滞,叫做商品的实体运动,简称物流。
商品的流通过程,实际上是商流和物流的统一。一个个商业经营组织,构成商流与物流的主体,促进商流与物流的顺利完成。如果从纵向商品流通的角度来看,这些商业经营组织形成一个个的商品流通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形成商品流通渠道。正确认识商业环节、商品流通渠道的本质特征,对于合理地设置商业经营组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又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商品流通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商品流通的技术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这一点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发展史可以得到印证。
社会与自然属性
从商品本身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来看,
一、是要受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条件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规模越来越扩大,社会商品交换的深度和广度亦不断升级,许多地方性的产品卷入全国市场的流通,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必然相应要求增加流通环节和延长扩大流通渠道。
二、是要受商品的自然属性的制约,商品越容易变质,体积越大,越不易于运输储存,它离开产地的距离就越近,流通渠道就短,环节就少;反过来,商品体积小,价值大,不容易变质,它离开产地的距离就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储存运输手段的进步,可以使一些瓜果蔬菜也能够远距离运销,但这和上述规律发挥作用并不矛盾。
三、是受商品社会属性制约,越是生活必需品,例如粮食、棉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重要,行销的范围就越大,行销网络的密度也会加大。
商品所有者状况
从商品所有者的状况来看,这些所有者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小的经济单位。所有者单一,规模过大、则流通渠道也会趋于单一,反之,就会出现多渠道。但是,所有者成分过分复杂,规模过小,会造成流通渠道的混乱,阻碍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
从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来看,商品流通与交通运输是密不可分的。商品流通的扩大,是推动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完善发展的强大经济动力,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能促使商品流通扩大,这是—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不发达,要与外地进行商品交流,必然要进行多次倒手、中转、装卸、增加很多环节,影响渠道的畅通。可见,交通运输越发达,进行同样距离同样规模的商品流通,所经历的环节越少,渠道越短。
商流物流关系
从商流与物流关系的角度来看,呈现出相互结合、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三种状态。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商流和物流是结合在一起的,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引起商品实体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商流与物流的关系对流通渠道的形成与选择并没有明显影响;
第二,在商流与物流相分离的情况下,无论是商流在前,物流在后,还是物流在前,商流在后,或者光有商流,没有物流,都使商品流通呈现出价值实体与物质实体相分离的双重渠道,双重渠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促进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
第三,商流与物流相互制约的情况有两种,或者是商流不合理导致物流不合理,或者是物流不畅通导致商流停滞,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流通渠道的不畅,因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协调二者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和决定商品流通渠道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商业环节从而影响流通渠道,由此可见,正是商业环节的有与无,多与少,才形成了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并存的流通渠道体系。
区别
一言概之,“商业是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流通,是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流通的全部内容”。
快递和物流是什么意思,一样嘛?
不一样的意思。
快递又称速递或快运,是指物流企业(含货运代理) 通过自身的独立网络或以联营合作(即联网)的方式,将用户委托的文件或包裹,快捷而安全地从发件人送达收件人的门到门(手递手)的新型运输方式。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词逐渐取代了“物的流通”。
扩展资料中国的“物流”一词是从日文资料引进来的外来词,源于日文资料中对"Logistics"一词的翻译“物流”。
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物流_百度百科物流的定义是什么
什么是物流,简单地讲,物流就是商品流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已经不仅仅是商品流通本身,它所指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物流”概念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才已经讲过,物流的涵义也从单纯的“货物配送”发展到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管理,成为国际运输业中一种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
什么是物流?权威的定义是: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和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效率与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这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85年给物流下的定义。
在现代物流中,信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商品的流动要准确、快速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离不开信息流动,资金的及时回笼也离不开相关信息的反馈。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的流动,可使企业迅速地对市场作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实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良性循环。现代物流是一系列繁杂而精密的活动,要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这一活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物流概念
1.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物,就是通常所称之物品。
2.流的概念
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3.物流的划分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予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产业、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
微观物流:是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