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对叙事手法的看重从其处女作追随就已经尽数展现。1996年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诺兰还只是个扛着摄像机的26岁年轻人,穷得连专业的灯都买不起。他就这样揣着6000美元的穷酸预算,找了一些非专业的朋友,利用周末的时间,拍了足足一年才拍完这部造价低廉且仅有70分钟的电影。但在有限的时长和成本下,诺兰只通过寥寥两三个人物,以倒叙作为基本的叙事语言,然后在倒叙的基础上又将时间线彻底敲碎,最后再将这些时间的碎片粘贴在一起,便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精致骗局。在结构的精心操作下,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并没有受到摧毁,但极富技巧的拼贴却使得这部不到70分钟的电影有了不可思议的长度。
浅谈大神导演诺兰非线性叙事风格的成名作——追随
上面只是我发现的一点无关紧要的引子,你们权可以当作 娱乐 ~~~
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追随》是以开头两个人的对话而展开的,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先引入本片的一个富于表层的主题-尾随。首先,我在这里的措辞是尾随,与本片的深层内涵追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片中讲述了一个始终认为自己是作家的孤独落寞之人而又缺乏社交的 社会 底层人物,在无尽的迷茫之中形成了尾随癖。
随着尾随的深入,慢慢的,他遇到了一个衣着光鲜却干着鸡鸣狗盗之事的扒手,与他有了一些交流和碰撞,并且慢慢的被扒手给同化,由尾随逐渐变为追随。并在其后引发了这两个男人与一个富婆之间的故事。
就电影的剧情来看,确实称得上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剧情片,但如果加上导演诺兰在影片叙述和电影结构上创新的加持,这部电影不愧为一部很优秀的悬疑片。
不同于以往一些悬疑片的直接叙事,诺兰导演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让你先看到开头,也就是第一段时,并且正看出一些眉目时,转而插入第二段,一些新的剧情,但观众们在逐渐理解这一段的时候,第三段又蹦了出来,当即第三段剧情与第一段剧情有了联系,让你还在试图去理解第二段剧情的同时,又解开了对第一段剧情的疑惑,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体验一种解谜的乐趣,诺兰的电影是需要动脑的。
其实诺兰导演的这种电影叙事方式和剧情设置也慢慢的建立起了他的风格。就拿本片的追随来说,本该是落魄作家对一位衣着光鲜的追随,让人们也不约而同的去将这一行为切实对准追随这一主题,但恰恰确实相反的,在本片最后的反转中,作家自首说自己有尾随的癖好,并且强调自己所行的一切事情都是富婆和扒手陷害他的。
作家以为自己很了解扒手,但没想到扒手更了解他,作家的所有行为都是扒手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他的结果。片中所有扒手与作家的交流,都在埋藏细节,例如扒手用内裤来戏耍所偷盗的第一家,用富婆抽屉里面的内裤来让作家对富婆有了更多的想象,用“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箱子,而箱子中确实每个人独有的记忆和秘密”让作家通过对富婆的箱子占为己有,用在别人家里偷来的签名信用卡给作家并导致了信用卡最终强有力的证据。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把凶手指向作家,即使你自首也没什么用,作家就这样一步步被扒手同化,诺兰导演是非常善于用细节和道具来给人们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所以本片真正的尾随是扒手对作家的尾随,类似于一种套路与反套路之感,俗话说套娃吧,其实这种连环套在诺兰大学的时候就用过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网上搜一下《蚁蛉》看看。
只是在这一部电影中,用一种剧情更加完善的方式来体现。
再就是诺兰的叙事方法,采用的非线性叙事,导致很多观众在看前10多分钟的时候可能会有些看不懂,但这正是故事的高级讲法。
这种带有个个性的故事讲述风格并在之后诺兰的电影中愈发频繁,最为显著的就是2000年的《记忆碎片》,同样也是一部悬疑类型,同样也是非线性叙事,并将这种风格变得更加成熟。
诺兰对于电影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尽管《信条》带给我们的感受没有以往来的震撼,但单从视觉呈现、叙事结构上却又再赋新意、再造巅峰,期待诺兰导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最后再补上一句,诺兰导演,你好惨啊!!!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风格备受争议,你觉得如何?
诺兰在叙事艺术的表现上尤为突出,富有浓厚的实验意味,变化多样,被誉为是“带来后好莱坞时代新时期变化的重要证明”,是对商业电影叙事单一化的有效消解。
从叙事镜头上看,观者一般不会被影片中的叙事镜头所干扰,而场景的切换,如叙事留白、新的人物出现和线索接纳等,则会使观者的注意力伴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做出必要的心理调适,期间影片的叙事能力则得到最大化增强,叙事的常规化也可能随之颠覆。
诺兰就是依靠非线性叙事的手法颠覆了叙事的常规化:他打破故事在时空上的连续性,将故事从时空拆解开来以造成烧脑效果,而且保证自己每一次看似杂乱的叙事都能合理地控制在观众心理调适能够接受的范围,杂乱却不至于让观众混乱。
正如昆汀·塔伦蒂诺所言,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所以,我们要用新方法去拍老的故事。诺兰的作品多为这样的故事,以《记忆碎片》开头前6分钟为例,脉络清晰可分为3段内容:倒叙的彩色画面,顺叙的黑白画面,倒叙的彩色画面。影片讲述了一个新婚妻子被人杀害想为妻子报仇的丈夫,患有短期失忆症却不肯放弃寻找疑犯,即使他为妻子复仇也会马上忘记这段经历,再踏上寻找下一个复仇目标的旅程,单说故事情节并不能让人眼前一亮。但《记忆碎片》用色彩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区别开来,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便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的叙事不仅逻辑颠倒而且是碎片化的,情节若有若无,基本线索断裂,叙事的表意主要依靠男主的旁白来完成,所以使得整部电影的思维更加难以拆解。这是诺兰一部经典的非线性叙事电影作品。
有人把诺兰的电影比做梦,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空间讲述的却是非现实的故事。有人把诺兰的电影比作迷宫,因为它绕来绕去你都找不到真相。他的电影,更像是一块“拼图”。诺兰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拼图,有意识有规律地给你拼图的部分,让你获取碎片化的信息,最后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拼图,完成这个过程才会让人恍然大悟,感叹故事的悬疑设置。
克里斯托弗·诺兰被广大影迷称之为鬼才导演,他也是好莱坞最具盛名的导演之一,诺兰以独立电影开始了他的导演之路,在好莱坞的世界里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风格,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拍摄技巧赢得了市场的好评,基本上每一部电影都会掀起一波热映狂潮。诺兰的影片不单单在各大电影节频频获奖,同时也获得了电影空间结构大师的称号,即便是身处于类型化的好莱坞,诺兰也并未妥协,依旧在自己的电影中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为广大影迷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独特体验,也真正做到了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平衡与共赢。本文主要从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视觉与听觉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出发,对其经典电影作品进行了一番品评。
请详细分析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叙事风格!还会继续加分的~
诺兰电影元素之一:拍摄风格冷峻“写实”
《黑暗骑士》暗黑冷峻 《盗梦空间》延续“写实”风格
一直以来这个执拗的英国男人都喜好用传统胶片进行电影拍摄,诺兰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不使用数字中间片来进行调色,这样往往显得更为饱满,冷峻,厚重,隽永,有着别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影像美学风格。诺兰御用摄像瓦雷·菲斯特坚决反对已经成为业界标准的数字中间片,始终坚持在冲洗过程中人工直接调色,并为此在当年制作《黑暗骑士》时与华纳片方闹的不可开交。早前拍摄《记忆碎片》(Memento)时,有场Leonard的宾馆内景戏,瓦雷·菲斯特希望把场景一面墙拆除好用长焦镜头拍全景,“因为那样看起来会很棒”,诺兰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样会影响叙事,摄影机出室会破坏到观众的代入感与真实感。而诺兰对于电脑特效与胶片摄影的融合也极为看重,不过对于前者的应用诺兰始终表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够通过传统特效技法完成的段落他都会采用传统技法,这其中就包括了模型特效,光学特效应用以及镜头剪辑。除此之外诺兰在当年对IMAX 也是情有独钟,拍摄《黑暗骑士》时诺兰表示:“整整等了15年,真希望有机会可以用IMAX拍摄一部完整的电影。”而借助《黑暗骑士》的强劲票房,IMAX公司也催生更多的IMAX银幕。IMAX公司原本表现疲软的股票因《黑暗骑士》的成功而变得强势。
《盗梦空间》和诺兰与菲斯特以前的作品一样,他们的出发点仍然是摄影的写实。就连梦境中也要尽量保持真实,避免画蛇添足的超现实感出现。菲斯特说:“多数情况下影片里的超现实感是来自环境,而不是摄影技巧。通过保持一种写实感,我们相信在需要的时候,能创造一种奇异或不安的微妙感觉,而不需要将观众带出故事。”这次《盗梦空间》里诺兰终于可以全片采用IMAX格式拍摄,经过《黑暗骑士》小试身手后。诺兰与更加成熟。“用胶片拍永远是前提,胶片拥有极高的曝光宽容度和动态范围,给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活性,”菲斯特说。
曾试图让菲斯特扛起超重的IMAX机器拍摄的诺兰其实对 3D并不感冒,当华纳高层再一次想赶时髦将旗下即将推出的影片3D化,并征求诺兰意见是否要3D化《盗梦空间》时,他的回答是:“看着,归根结底这是你们的决定。我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所以我们更要庆幸诺兰对自己影像风格近乎执拗般的坚持,才不至于硬生生的毁掉这么一部佳作。
诺兰电影元素之二:复杂剧情 打乱叙事
《记忆碎片》非线性叙事结构发挥极致 《盗梦空间》打破商业大片叙事规则
1999年诺兰用一部70分钟的低成本制作《追随》让独立圈子很快见识到了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的惊世才气。他以倒叙作为基本的电影叙事语言,然后在倒叙的基础上又将时间彻底地敲碎,再将这些时间的碎片粘贴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潮的并具有某种哲学思考的电影表达手法。之后的《记忆碎片》更是将此种风格发挥到极致,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别离的散发出狂野气息的心理惊悚体验。凭借着这部独具个人风格的影片,诺兰打算玩一个大转身。纵身一跃成为了《蝙蝠侠前传:侠影之谜》的导演,这样的大制作商业片显然给了他更多的发挥空间,其黑暗化的情愫,奇特的视觉化表现,以及对角色的创造性重塑,使这部老迈蝙蝠侠得以重生。当年一经上映,就获得了35位影评人86%的认同率,这部电影所得的评分超过了横扫全球票房的《星战前传Ⅲ》。而接下来的《黑暗骑士》更是在08年席卷全球,赢得无差别一边倒的狂赞,创记录的票房以及口碑。
转型商业片导演拍摄《蝙蝠侠前传》系列时,由于要照顾到大多数影迷的观影口味,诺兰有意的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减弱。直至《盗梦空间》出现,才在这点上做的可谓更加成熟与完美,影片也因其复杂的剧情结构,打破了以往商业大片越简单越好的叙事规则。由于整部影片的结构庞杂,引入了梦境,建筑学等概念,又试图阐释关于存在与意识之类的哲学命题。所以诺兰又可以将其叙事风格适度放大回归,观影者在整部影片当中也可以不断发现这种手法的运用。比如影片一开始的段落与结尾处互相照应,同时又抛出了一个全片最大的悬念谜题。《盗梦空间》因此可能成为诺兰非线性叙事风格与商业大作融合的最为精彩的一部作品。
诺兰电影元素之三:“侦探”情结 悬念为主
《致命魔术》变推理狂人 《盗梦空间》层层迷雾放大悬念
熟知诺兰作品的人们可能会觉察到,大多数的诺兰作品都保持着一种神秘,诡异,并富有所谓“侦探人格”的气质。无论是《追随》中那位喜好偷偷尾随别人跟踪的记者还是《记忆碎片》中依靠着速记纹身来剥丝抽茧寻找杀妻真凶复仇的丈夫,抑或是完全以侦探故事起源的《蝙蝠侠》系列电影,推理,解谜,找寻真相,警匪痴缠纠结的故事,都令诺兰成为最具“侦探”情结的新生代导演。首部蝙蝠侠获得巨大反响后,诺兰并没有马上开拍续集,而是转向一部更加风格化的电影,那就是《致命魔术》。这是一部在叙事层面上复杂到无以复加的电影,因为它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是双关语,每一句台词都在暗示观众下一步的剧情。而《白夜追凶》可能是诺兰的知名度最低的一部影片了。影片翻拍自北欧导演埃里克·斯柯比约格的名作《失眠症》。在保留了原版故事的同时,还加入了不少新的线索。此片充分体现了诺兰在为角色选演员时的独特品味,他总是让演员来演与自身形象反差很大的角色。经常在喜剧里逗人开心的老顽童罗宾·威廉姆斯扮演一个行踪诡秘的杀手,而演惯了黑帮教父的阿尔·帕西诺则变身为一名为破案而备受煎熬的老警察。
《盗梦空间》自然也是这种风格的延续,甚至是放大。全片将匪夷所思的结构意识想象作为灵感与线索,一次次的将观影者带向潜意识的荒原,更在同时布局,设套,把任务对象忽悠的那叫一个透彻,绝对称得上是侦探推理思维的翘楚佳作。《盗梦空间》每一个人物都好似是在寻找自己的答案,影片线索也更加庞杂。当然观众也会被这种情绪所感染,渐入佳境。看诺兰的电影除了费脑子弄懂剧情之外,还必需试着成为一个侦探去搜集片子中的一些线索,这样才能拨开层层“迷雾”,不过最后你总会得到一些意外收获。
诺兰电影元素之四:挑战影迷智商
《追随》造“迷宫”赢得粉丝 《盗梦空间》成影迷测试智力新标杆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称赞一个人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才能,但是在哲学,电影,文学这些精神文化领域,更多时候衡量经典与神作的标准却是能否把简单事物转变成结构繁杂线索隐秘暗喻众多的文本。诺兰自然有着近乎本能一样的手段,同时也非常乐意将自己的影片变成这样一个匪夷所思充满巨大信息量与哲学思辨的文本迷宫。在他的影片中,主人公往往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派,所谓的反派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恶,独一无二的叙事方法,他的作品如漩涡般让人深陷其中,彻底癫狂。1998年28岁的诺兰用6000美金打造了自己第一部电影《跟随》,诺兰首次展示了后来成为他标志性特色的高超技巧,就是故意将一个故事打乱顺序,再讲给观众听。此后,《记忆碎片》横空出世。因为这是一部完全倒叙的影片,至少要看半个小时以上才会刚刚理出思路,观众看得毫无头绪,而诺兰也因此获得了大批死忠观众。
《盗梦空间》以一种群像式的设置展开故事,用进入多层梦境窃取植入思维为故事线,反复的在现实梦境间游走,并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设置了多种游戏规则,间或的插入几位主人公的心魔历程,可以说诺兰把自己对于结构文本上的种种游戏手法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该片中。多重人格的视点,矛盾并生的设置,谜一般的身份认知,都极大丰富延展了其营造脑力游戏的空间。别想通过预告片或者什么解密文章来试图了解这部电影,因为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影片。而《盗梦空间》上映之初,就曾因为晦涩难懂的剧情结构与梦境,引起不少的争议。看一部电影要不要这么复杂?尽管《纽约》杂志近日也背道而驰的发表了一篇声讨“檄文”,号召大众“少做一些白日梦,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沉闷的真相中觉醒。”但大多数媒的一致推介还是让本片向着多个影史纪录狂奔而去。
如何评价克里斯托弗·诺兰
先说结论,诺兰深刻地改变了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或至少参与了它在二十一世纪的变革。
但具体地说,诺兰是个优点和缺点都同样突出的导演。
说缺点的话,他在视听语言的细节上存在问题。单场戏内,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剪辑节奏经常拖沓,有不少累赘镜头。有时候他喜欢用呆板乏味的对话来推进故事,对白也缺乏神采。
本质上,诺兰是一个肤浅的创作者,他擅长精密复杂的思维游戏,为观众提供解谜带来的快感。他的叙事结构精致巧妙,但冷冰冰的没什么人味儿,看完他的多数影片,观众的感觉是佩服大于感动。
但说到对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综合影响,诺兰在最近二十年来的导演中至少可以排在前三,可能只有詹姆斯·卡梅隆和昆汀·塔伦蒂诺可与之相提并论吧(斯皮尔伯格什么的毕竟太老了,他们更属于上一个时代)。我不是说这三人最好或我最喜欢,而是指对「好莱坞电影」这样一个具体的对象所产生的影响,而且我的评判标准也不是票房。
诺兰是主流商业电影的革新者和改良者,但还谈不上是颠覆者。主流商业电影也不欢迎颠覆,它只是接受改良。
不过,对于创作来说,革新不是一件需要大加吹捧的事。有很多并不革新的好导演、好电影,也有很多作出革新但最终作品高度一般的创作者。一般来说,我们欢迎革新,但不能唯革新论。革新与好不好,毕竟是两码事。
诺兰的革新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他在超级英雄电影中引入了一些真正的政治和社会议题。在过去,这些是不被讨论的。意大利学者艾柯曾经批评,既然超人有那么大的能力,天天去抓强盗小偷有什么意义?他完全可以改变世界运行的法则,真正造福人类。但好莱坞不会那么拍,这决定了超级英雄电影本质上是童话。然而《黑暗骑士》三部曲中涉及到的一些冲突,在现实生活都可以找到对应版本。也就是说,诺兰让蝙蝠侠处理的是一些真正的社会问题,并不是超人面临的那些伪问题。因此,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面世时,我们都记得,有很多观众在感叹这是对人性探讨最深入的一部「大片」。说一部漫画电影多么多么深刻,难免有点夸张,但至少这说明,在之前的同类大片中,还真的没有达到《黑暗骑士》的程度的,甚至它在这方面可以和某些艺术电影或社会题材电影一起讨论了,诺兰在主流大片厂出品的blockbuster中做到了这点。不过他采用的策略并不高深,他只是选择了很多炙手可热的大众议题,扔到影片的叙事中,观众自然会从中发现他们关心的内容。
以及更重要的,是某些风格创新。更具体地说,是叙事上的风格创新。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电影,包括好莱坞在内,都开始迷恋起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有时也称为网状叙事,或迷宫叙事,或碎片叙事,或拼贴叙事,或解谜电影,名称有很多,典型影片包括《暴雨将至》、《低俗小说》、《穆赫兰道》、《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等等。
诺兰属于这股潮流,他不是最早的,但达到的高度应该是数一数二。
诺兰主要的武器有两种,一是人物的主观视角限定,二是宏观上的交叉剪辑。本质上这两种技巧存在矛盾,因为交叉剪辑在不同场景之间跳来跳去,多少是带有某种全知视点的,这和人物的受限主观视点就冲突了。所以在诺兰的作品集当中,有的是强调交叉剪辑,比如《黑暗骑士》三部曲和《致命魔术》,有的是强调主观视角,比如《失眠症》。但在他最早的两部个人化作品,即《跟踪》和《失忆》中,这两者却结合得非常好。他牺牲了全知视点,将交叉剪辑的对象,限定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跳跃,有意打乱线性的时空连贯性,这就让影片具有很强的解谜性质,尤其是《失忆》,也成为诺兰公认最难懂的一部影片。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失忆》的叙事方法,全片有黑白正叙和彩色倒叙两组画面,一共是45个段落,正反相连,在揭开谜底之前,这种叙事方式绝妙地让观众体验到和主角类似的失忆感受,在洞悉门道前,我们完全摸不清上一个场景、下一个场景之间有什么关联,观众在头脑中无法自己组成连贯故事。可能我们正在思索某个彩色的段落有什么含义时,突然闯入黑白画面,暂时抹去我们的记忆,紧张地开始新一段讲述。
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要求非常高超的信息分配能力,你不能真的端出一盘散沙,编导必须在关键的片段上留下可供前后连缀的时空或因果关系。所以影片的每个彩色段落在开头和结尾的镜头是互相匹配的,用这种纯粹电影化的方式,开启观众的记忆机关,具体是这样:
彩1匹配1 + 黑白1 + 匹配2彩2匹配1 + 黑白2 + 匹配3彩3匹配2……
因为彩色是倒叙的,所以实际上只有每个彩色段落结束时观众才能意识到关联何在。当观众明白这种设计之后,在每一个新的彩色段落来临时,他一定会对开始的匹配镜头特别留意。
其他前后贯穿的线索不少,例如特别关键的美洲豹进出的镜头尽管从彩色变为黑白又变为彩色,但因为显而易见的相似性,观众不难识别。
总的来说,《失忆》对观众主动参与的要求极高,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各个碎片段落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然后从断裂的时空关系中找出故事的因果关系,最后在自己的脑子里组装成完整的故事。
设计叙事迷宫是诺兰的最强项,在这方面,他说过自己是受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水之乡》的影响。其他擅长复杂叙事的导演,通常让观众在看到最后一块拼图时,就对全局了然于胸了。但对诺兰来说,这可能还不够,有时你得反复多研究几遍,才能知道每个细节的埋伏有什么含义。
复杂叙事在当代电影中大肆流行,很多刚出道的导演都能学得有模有样(比如宁浩)。难能可贵的是,诺兰并未止步于自己玩过的花样,他在《盗梦空间》中尝试了新的东西。这部影片一是设计了非常复杂的套层结构,二是在把复杂设定向观众交代时,赋予了这个过程很强的趣味性,都非常难。
他应用了最擅长的交叉剪接和多个平行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以在主线上进行多层叙事的嵌套。较为有趣的是,让不同梦境层面时间流逝速度不同,于是给影片带来一个新奇的噱头或者说成立的动机,再运用各种不同速率的高速摄影,来表现各层空间,放大紧张感,在视觉上造成很新鲜的冲击力。此外,诺兰把主要的悬念和叙事拼贴游戏放到了Cobb和妻子那条跳跃交代的感情辅线中。光看表面,这条线索非常婆婆妈妈,两人老在絮叨什么要在一起死啊活的,但如果明白了话中的含义,就会知道那根本不是老套的情话,因为死亡会带来梦境状态的跃迁,那仍是进行叙事拼贴的托辞。这条辅线到影片临近结束时才揭示谜底,叫观众恍然大悟。
两条线索采用的视角有所不同。主线任务就是把观众带入全知视角,观众只要跟着团队往下走就是了,肯定不会丢;辅线则更多是女建筑师Ariadne的受限视角,关键信息是向观众隐瞒的,主要由她来对主角观察、盘问,带领我们探索Cobb的内心隐秘往事。
同样,这种复杂的叙事策略又是在主流大片中做到的。
诺兰常常面临这样一种批评:他的电影是一种庸俗化、大众化的现代主义,像是把严肃艺术中早就通行的一些手法处理成山寨版的,从而娱乐更多的人。确实,通过诺兰的电影,普通观众也能够舒服地理解并享受一些本来非常前卫的艺术理念。不过诺兰电影的定位决定了它们始终缺乏那种迷人的暧昧性,而且并不打算真正挑战观众,它们太像只有一种解法的积木游戏,精确、稳定,所以机械、冷漠。诺兰的反面例子,就是《去年在马里昂巴》。
无论如何,诺兰通过《黑暗骑士》三部曲和《盗梦空间》的走红,显示了当今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确存在某种弹性空间,并为其他人指出了它容许的想象力边界。他改造了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和超级英雄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观众。
——————————————————————-
magasa,电影杂志《虹膜》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