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机位变换可以形成连续画面。两个人物之间有一条虚拟的轴线,这条虚拟的轴线叫做运动轴线或者运动线,摄影机的安全机位就是分割线一侧的180度半圆区域,这个半圆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实际拍摄中摄影机可以更加靠近或者远离人物,相对于拍摄主题抬高或者降低,也可以改变镜头的焦距,而摄影机始终位于分割线的一侧,画面方向不会改变,形成了电影中的连续画面。

试用感觉定律解释为什么单张制作的动 画片在放映时是连续的画面。

是因为视觉的残留加上大脑的处理。

因为视觉的残留加上大脑的处理。眼睛看现实的事物其实也是一张张高频率静止的图片,在大脑中被处理成连续的画面!电影就运用这个原理,只要帧数够高,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连续的动画。

动画是将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艺术,实现由静止到动态,主要是靠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利用人的这种视觉生理特性可制作出具有高度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动画影片。

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的吗?

是的。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

他们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里面装有35毫米凿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旋转机构,并装有一个摄影镜头和放映镜头。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电影的放映是借助了人的“视觉暂留”的现象吗?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虽然借助视觉暂留现象,人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闪烁感,让人觉得不舒服。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如每秒48次时,闪烁感会消失。为了提高闪烁率,人们采用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的办法。如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当画面移动一次,这光器就旋转一次,也就是说叶片遮光两次,这样就使闪烁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从而使闪烁感消失。

[我还想知道]

空镜头,是指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表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

特写是指突出人物的头部,或突出要强调的“物”,占满整个银幕。它可以把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最清楚地、最突出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