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据有感性认识材料的前提下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形式。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
1、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以一个物质的外壳将事物的本质、规律抽象出来,归纳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物质外壳)。
2、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
什么是理性认识的起点
——在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舌、身)接触外部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以自身独特的刺激方式(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形状、温度)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可区分识别的印象(意识),使人们对于各种事物具有了表面和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由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所驱动和引发的,因此实践是感性认识的起点。
——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在据有感性认识材料的前提下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形式。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
——1、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概念是以一个物质的外壳将事物的本质、规律抽象出来,归纳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物质外壳)。
——概念的作用就是反映个别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例如:天体——指除地球以外的物质世界-宇宙;
——2、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
——判断的作用就是断定事物的性质、或对某个事物做出的一种决策分析;
——3、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
——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推理的作用就是根据一定的逻辑联系从已知的线索直接或间接推导出新的结论与线索;
——理性认识是在以上三种认识形式上不断深化进行的,三种认识形式是承续、递进和深化的关系。
——理性与感性的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可靠与否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没有根据的认识;
——2、感性认识必须进过深化才能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由以上论据可知:实践是感性认识的起点,而感性认识则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所以理性认识的起点也必然是实践。
人类认识的起点是什么?什么时候感性认识开始进入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的反映。如苹果是甜的,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2)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反映。如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方面外部特征的整体认识。知觉高于感觉,但它仍然属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
(3)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形象的再现和回忆。如我吃过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和知觉的重新组合,比感觉和知觉更高级。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如:苹果、葡萄、桃子是水果。
(2)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如葡萄是水果,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如水果含有维生素,橘子是水果,故橘子含有维生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达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任务。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在实践中获取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运用抽象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对吗?(要权威点的回答,基本的我知道)
是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了外部世界,而且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是人类整个历史实践的产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反映过程不仅以客观对象为前提,而且依赖于主体的感知活动。
学前儿童各类感觉的发展直接依赖于活动的发展。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各种分析器协同动作的产物,其中运动分析器在感知事物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对外部世界的实践关系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方向,知觉的选择性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的需要。
在不同的实践关系中,主体对同一客体会形成不同的知觉和表象。职业实践对人的感知能力的完善有特殊的意义。实践使人的感官的生理阈限不再成为感性认识的绝对界限,人不仅依靠肉体感官,而且借助于由实践提供的社会性器官即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和精密仪器,把感官无法感知的各种信息转化和放大为可感知的形式。
扩展资料
人的感性是有理性的感性,纯粹的感性认识只是作为意识的萌芽存在于人的意识形成的史前时期,存在于动物和婴儿的心理活动中。从人的认识发展的既成形态来考察,不渗透着理性因素的感性认识是不存在的。
理性因素在感性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理性因素赋予感性内容以结构形式。尽管人的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个别地说来往往不及某些动物,但是人对感觉到的东西的意义的把握为任何动物所不及。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影响着对感性材料的选择和集中。
特别是在微观领域中,由于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微观客体,因此,认识主体同微观客体及其规律性建立感性的联系,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
人的理性总是这样或那样积极地参与感性映象的构成,成为感性认识中不可分离的要素。理性因素不仅使人的感性认识具有能动性,促进着感知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11:45
文都教育
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认识的来源?
根本来源于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理性认识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我们绝不能据此得出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的结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从根本上讲是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吗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毛泽东同志指出:
“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
东选集》
第一卷
)
这里所说的理论,
就是理性认识。
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
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
思维方法,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
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
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
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
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
感性认识。
1
、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
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
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
激,
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
是物质的
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
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它反映的
只是一个侧面、
一个局部特征,
而不是事物的全貌。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
高一级的感性认识,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
表象是在感觉和
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
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感性认识是主体的意识同客体的直接联系,
它既不
是人脑中先验的东西,
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流入人脑的结果,
而是
在主体同客体的实际相互的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
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现现
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因此,
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
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实践的
基础上,
人们对事物感觉、
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
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进
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
1946
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
当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的数字,只是现象,而现象是暂时的、可变的、临时
性的因素,
属于感性认识。
代表反动的是暂时多变的,
而代表进步和正义的则是
稳定的,本质是稳定的因素。如果只看现象,是肤浅的认识,而抓住本质,长远
地看问题,
才是高水平的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的认识正是抓住了当时种种现象
中的可靠的东西,
才有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此正确
认识为指导才鼓舞了斗志,提出了有力对策,使革命取得胜利。
认识了现象,
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现象不是本质,
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
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
其正确性和可靠性
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
识。所以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
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
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当我们正确地
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
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
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
解就深刻得多;
当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
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
深刻得多了。
二、两者的辩证关系:
1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
①两者与各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
生实际的接触后获得的,
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观的,
具有直接性。
理性
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
它与认识对象
的联系是间接具体的,
具有间接性。
②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
感性认识通过器官
相互接触,
形成关于认识对象的生动的、
直接的形象,
它以具体形式的方式反映
对象,
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本质,
从偶然性中揭
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③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
次不同。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
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
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的飞跃。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如
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
把理性认识的成果比作成品的话,
感性认识就是
“原材料”或“半成品”。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否则,
理性的东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
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
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
象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获得理性认识
去能动地指导实践。
必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承认这一点,
就是在认识
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
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的感觉是理性的感觉,犬的嗅觉
大大地超过人的嗅觉,
但它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远不及人类。
人的感觉又必须
通过理性来表达,不仅有词语、语句,还有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去感知
外部对象。同样,理性中感性的因素,理性的东西也通过感性来表达现。对抽象
的概念、理论的解释,往往如果
用一个形象比喻、图示表示,往往可以使人豁
然开朗,这都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
识的过渡与飞跃,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
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认识
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二者的
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都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是第二性的东
西。
而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是第一性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感性认识和现象,理性认识和本质、规律之
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就是事物
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将反映与被反映的对象混同,也就是将
主观与客观混同。
误区之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必然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
况。
从这两个角度看,
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都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得出感性认识不正确,
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结论,
关键是看它
们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外也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正确的
感性认识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
某些片断,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正确
而又可靠的感性认识,我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现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
跃。
误区之三: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并不是感性认识的机械相加,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质的飞跃。
要实现这一飞跃,
必须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
积极创造两个条件:
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
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制作,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否
则,即使占有
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那么感性认识也只能是感性认识,
而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误区之四: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虽然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所不同,在二者的关系中,感性认识
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
认识的唯一来源。
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
还是理性认识,
也不管是何种途径获得
的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
来源于感性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