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柳下惠,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柳庄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是哪个朝代的人

柳下惠是周朝人。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原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人,曾担任鲁国大夫,后隐遁,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
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柳下惠逝世70年后,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是什么朝代的人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 本姓展,名获,字禽,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是什么意思 坐怀不乱春秋时期的道德典范

柳下惠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坐怀不乱。柳下惠原本是一个人名,并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以及教育家。柳下惠于公元前720年出生,于公元前621年逝世。其属于鲁国人,并且是鲁国当地柳下邑人,由此得名柳下惠。柳下惠非常有才能,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士师,负责管理诉讼事宜。因为曾经在美色与金钱面前不为所动,因此成为了坐怀不乱的代表。

一、道德典范

柳姓起源和来历能够追溯到周武王。而历史上柳姓的名人则有柳下惠。柳下惠是道德的典范,孔子曾对柳下惠施以非常高的评价。孔子不仅称柳下惠是被时代所遗忘的贤德之士,同时还号召弟子们都向其学习,孟子也称柳下惠为和圣。柳下惠逝世时,刚满100周岁,其谥号为惠,并且于鲁国去世,也就是公元前621年去世。

因为柳下惠的封地主要在柳下附近,因此柳下也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柳下惠在担任官职期间就以崇尚道德以及礼节闻名,其下属以及身边的朋友都明白柳下惠是一个尊崇礼节之人。他恪尽职守,不会因为他人权力大就盲目听从他们的意见,而是会直言进谏,就事论事。

二、坐怀不乱

曾经天子以海鸟祭祀,但柳下惠认为不合适,认为用海鸟来作为祭祀典礼的一环是十分不尊重生命也不符合礼节的。公元前634年,齐国率兵攻打鲁国,为了使得鲁国免受战争困扰。柳下惠派遣人到达齐国,并且以深明大义以及各种道德伦理成功劝服齐王从鲁国撤兵,不再攻打鲁国。

柳下惠一生都在为其所从事的职务奋斗,为维护礼节而呕心沥血。其去世之后,柳下惠的后人散居到各地居住,而无论他们居住的多远,当地都会有祭祀柳下惠的寺庙。柳下惠的一生、他的为人以及所作所为无疑是中国传统古代的道德典范。由于其常常不为钱财和美色所动,更是有着坐怀不乱的故事,因此人们以坐怀不乱这个成语来纪念柳下惠的生平。后世也常常用柳下惠三个字来形容一个人极为忠贞,恪尽职守,不为名利或钱财所乱。

柳夏慧是什么人物?哪个朝代的人?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请问柳下惠是哪个朝代的人,坐怀不乱的典故出自哪里。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柳下惠,鲁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柳下惠是何方神圣?最早出现在哪个文献资料?

柳下惠并不是姓名。古时候,除姓名还有字、有号。东坡是苏轼的号,放翁是陆游的号。在称呼上常常只提字号,不提姓名。这有点与我们有时喜欢叫别人的绰号一样,区别仅在于前者是表示敬意,后者是在表示亲近。效果却惊人地相似,叫的时间长了,真实姓名却被遗忘了。柳下惠也是如此。柳下,是个地名;惠是谥号。
柳下惠是位圣人。这是孟夫子说的。语出《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柳下惠是不是圣人,知道的人并不多。真正让妇孺皆知的,就是柳下惠的“坐怀不乱”。至于这“坐怀不乱”是怎么一回事,就不怎么清楚了。曾见过几篇文章,讲柳下惠之所以“坐怀不乱”,是因为性无能,或是因为那位妇人生得太丑。也许是开个玩笑吧。
鲁男子也不是姓名。今天我们说山东汉子,从字面意思来说,也就是在说鲁男子。据说,鲁国有一位独身男子,邻居住着一位寡妇。夜里暴风雨突然袭来,将寡妇所居住的房屋刮坏了。寡妇无处藏身,前来求援,请求进屋躲壁风雨。
鲁人闭户不纳。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煦姬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后来,那妇人是死是活,不得而知,只知道鲁男子由此成名。
由此对柳下惠由衷敬佩,却对鲁男子很不以为然。
敬佩柳下惠,一来是该伸手时就伸手,在妇人需求帮助的时候,不避嫌疑。急人于危难,说来也许只是举手之劳,做起来却并不一定容易。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乱也罢,不乱也罢,放在许多人身上,都会有人专门往坏处想。
鲁男子讲柳下惠可以,我不可以的时候,大约也想到了柳下惠拥有大众的信任,自己却没有,所以只能闭户不纳,拒之门外。事情总有轻重,与生命相比较而言,乱与不乱总在其次,个人名声总不能比人的性命更重要吧?这也是就事论事。
登徒子的出名,是因为宋玉写有一篇《登徒子好色赋》。从此,登徒子就成了好色的代名词。若非如此,我们多半是不会知道登徒子的。
“男女,人之大欲。”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只要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情感,好色也不是什么罪过。只不过通常所说的好色,常在正常范围之外。如此说来,登徒子得到“好色”这顶桂冠就有点冤了。
宋玉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等成语都来自宋玉的锦绣文章。宋玉才气高,家里美色多,却依然喜欢寻香猎艳。登徒子多事,劝了他几次。宋玉便写了那么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守着一个丑到家的老婆,还爱得要命。自己娇妻美妾成群,只为欣赏。登徒子好色,自己不好色等等。于是,登徒子便顶了个“好色”之名,一顶就是两千多年。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时也不一定非要是真事。鲁男子之所以“闭户不纳”,大约也是有些先见之明。
流言有时是很可怕的。孔夫子的弟子曾参也算得上一位名声不错的人物了。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流言,最后也被吓得逃跑了,又何况他人?
如果鲁男子拥有和柳下惠一样被公众高度信任的小环境,或许会毫不犹豫地先救了人再说。
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不仁、可悲可气的。今天,我们仍然能遇到一些看客,其中有不少人并非没有善良之心。如果人与人之间信任再多一点,肯定就会伸出援助之手

中国柳姓的祖先是谁?在哪个朝代?

关于柳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士师叫展禽,即柳下惠,受封于柳下(在今河南仆县柳下屯),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柳。
聚集地(迁徙分布)
在台湾,被排为第九十七位大姓的是柳氏。柳氏入台,据台湾文献载,是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最早由一位福建的漳州柳姓人氏,东渡过海,移居今台北县金山乡五乡村的。
堂号
《广韵》记载:“鲁展禽食采于柳,后因为氏”望出河东。
历史名人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称柳河东。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诗文皆工,尤擅长散文,峭拔矫健,寓意深刻。后人因其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纪念。传世有《柳河东集》,也称《唐柳先生集》。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结体劲媚,法度谨严。世称“颜筋柳骨”。所书碑刻,传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碑》。
柳亚子——原名慰高,又名人权、弃疾,字安如,一字亚庐。江苏吴江人。同盟会会员,主编《复报》第一至十一期。宣统元年(1909年)冬与陈去病、高天梅创办南社,被举为主任。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总统府秘书。旋托病至上海,任《天锋报》、《民声报》、《太平洋报》主笔。民国2年起致力于新剧运动,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8年逝世,终年71岁。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柳亚子诗词选》,辑有《苏曼殊全集》、《孙竹丹烈士遗集》等。
综合新华社、《京华时报》报道,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据介绍,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
三大姓追溯
王: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许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为”姓,另外,姓王的也有些人是商纣比干之后,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
李:李姓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赢”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做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后传为李。
张: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张鲁、张角等。
全国第一大姓名:张伟
可能是“伟”代表着挺拔、雄伟之意,去年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公布的31个城市的姓氏统计工作结果显示,“张伟”成为全国第一大姓名,而全国排名前四位的名字竟然全是“伟哥”。
据调查,在31个城市中,“张伟”一名位居榜首,2亿人中共有59275个张伟,“王伟”、“李伟”与“刘伟”则分别列第二、第三、第四名。
湖南第一大姓:刘
湖南省统计局去年7月公布的信息显示: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调查的759913人中,共有姓氏334个,姓氏人数占调查总人数1%以上的有22个,占0.1至0.99%的有50个,在0.01%以下的有100个。按人数多少排序,排前三位的姓氏分别是:刘(7.178%)、李(6.938%)、陈(4.973%)。其余的姓氏排位主要为张、王、杨、黄、周、唐、罗、吴、胡、彭、肖、何、邓、谢、曾、谭、蒋。
长沙第一大姓:李
去年,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通过对“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长沙等全国31个城市进行了姓氏姓名统计。根据“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数据,长沙市户籍人口中最大的姓氏为“李”姓,共有451533人,排名前10位的姓氏依次为:李、刘、张、陈、周、王、黄、杨、彭、罗。从排名前10位的姓氏中各姓氏出现的频率来看,长沙户籍人口姓氏的集中度相对来说比较低。排名第1的李姓比排名第10的罗姓仅仅高出4个多百分点,相对于其他城市排名第一的姓氏所占比例动辄达10%以上的百分比来说,各姓氏比较均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

盟:盟约,盟誓。

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

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杀妻求将】: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

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

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吹箫乞食】: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

后指沿街乞讨。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

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

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

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

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

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

盟:盟约,盟誓。

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

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

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九原可作】: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

设想死者再生。

【犒赏三军】: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

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

现指陆、海、空三军。

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

指精湛的技艺。

【暮虢朝虞】: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

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

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管鲍分金】:管:管仲。

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

金:钱财。

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先自隗始】: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

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

表示自我推荐。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

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

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

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问百度春秋战国时期有个鲁国名叫柳下惠人氏他在历史是位官贵还是位平民

公元前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
公元前715 鲁隐公八年,禽六岁。其父鲁大夫司空无骇卒。
公元前701 鲁桓公十一年,禽二十岁。娶妻姜氏。
公元前695 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
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
公元前694 鲁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岁。仕鲁参末议。
柳下惠
公元前693 鲁庄公元年,禽二十八岁。仕鲁上大夫士师。一仕。
公元前692 鲁庄公二年,禽二十九岁。黜士师职。一黜。
同年,生长子
公元前691 鲁庄公三年,禽三十岁。其母卒。
公元前687 鲁庄公七年,禽三十四岁。春三月,复用为士师。二仕。
公元前685 鲁庄公九年,禽三十六岁。黜士师职。二黜。
公元前684 鲁庄公十年,禽三十七岁。生次子。
公元前681 鲁庄公十三年,禽四十岁。复为士师。三仕。
公元前680 鲁庄公十四年,禽四十一岁。复黜士师职。三黜。
公元前672 鲁庄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岁。春,复为士师。四仕。至五月,复黜士师职。四黜。
公元前671 鲁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岁。邻人见鲁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谓之曰:“鲁聘夫子三黜,
无忧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
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
公元前667 鲁庄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
公元前665 鲁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岁。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
公元前662 鲁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岁。鲁用委吏,就之不辞。
公元前657 鲁僖公三年,禽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众。
公元前650 鲁僖公十年,禽七十一岁。孙生。
公元前648 鲁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岁。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终止。
公元前646 鲁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岁。齐师攻鲁,求鲁岑鼎。鲁予赝鼎,齐人知其诳也,
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
亦臣之所难也。”
公元前645 鲁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岁。子椿卒
公元前643 鲁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岁。臧文仲使国人祭海鸟爰居,禽力辨其非。
公元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种柳树。
公元前634 鲁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岁。夏,齐孝公伐鲁北鄙。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
“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
前矣,辞其何益?”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
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
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
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
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
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
乃许为平而还。
公元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
公元前625 鲁文公二年,禽九十六岁。八月丁卯,祭太庙,夏父弗忌为宗伯,将跻僖公于闵(湣)公之上,
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
公元前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百岁。

历史上有哪些至贤至圣

神农(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尝百草
禹(上古时期部落首领):三过家门而不入
商容(商末丞相):以死谏君王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名士):坐怀不乱
庄周(战国中期道家代表人物):逍遥无为
韩信(汉淮阴侯):一饭千金
嵇康(三国·魏 竹林七贤之一,作琴曲《广陵散》):刑场绝唱
武瞾(武周皇帝,别名武媚娘):千古一帝
包拯(北宋枢密副使):公正廉明
孛儿只斤·铁木真(元成吉思汗):为族人开疆扩土
史可法(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国死战
爱新觉罗·玄烨(清康熙皇帝):幼年登基,开创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