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类型片的界定上,是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动作片,紧密地结合了权谋诡谲的政治惊悚片。影片将两条线分别交由成龙与皮尔斯·布鲁斯南完成,试图实现小角色与大人物的双雄对峙,毕竟还是有些勉强,让影片在相当部分的段落接近于两部独立影片的剪贴拼凑。这一缺陷是剧本内在固有的,导演和剪辑的腾挪调度,在剧本固有架构下已做到了尽可能的流畅自然,不过双线并轨还是来得略晚了一些,以致影片在中段皮尔斯·布鲁斯南的文戏段落,一度显露拖沓的败象。影片有英国电影沉稳冷峻的特点,在《普通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影气氛阴郁低沉、画面色调清冷、配乐克制收敛,与人物心境配合。影片收尾干脆,并不拖泥带水,同时给观众慰藉。《普通人》不是一部普通的商业动作大片。电影选择二十余年前的小说翻拍,但并不让观众觉得陈旧过时。剧情虽然与普通人相距遥远,着眼点仍然是时下纷争复杂的国际局势里,小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中外观众走进影院,固然是想为生活寻找消遣;而有严肃创作态度的导演,即使是拍商业作品,也还是会意图在商业性中植入对世事和人性的烛照。《普通人》较好地兼顾到了两个方面。

《凡夫俗子》揭中产阶级的虚伪假面,体面比亲情还重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庭伦理剧在电视剧和电影的市场上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对家庭关系的讨论也一直从未停止。

也许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或体面或糟糕,但终归都是凡夫俗子,有喜怒哀乐,有难以处理的家庭关系。

电影《凡夫俗子》(1980年)将这个道理说的再明白不过。

01

压抑的气氛充斥了整部电影。影片也大量使用了阴暗的色彩与光线,将这种压抑带给观众本身。

这种压抑来源于母亲贝斯对家庭氛围的操控。

而强烈到变态的控制欲的背后,是贝斯对于自己精致、体面形象的维护。

贝斯究竟有多么在乎面子?

去参加大儿子的葬礼,她没有表现出悲伤,却关心丈夫的衣着是否得体。

丈夫想穿一套蓝色西装,她却要求他穿白色西装,换双鞋。丈夫虽然照做了,心里却一直不舒服。

儿子衬衫破了,她立马就注意到了,要求儿子马上脱下来。隔天她就给儿子买了两件新衬衫。

丈夫在聚会上跟朋友谈起儿子的病情,贝斯大怒,口中说着这是家庭隐私,实际上是觉得有失体面。

比起对家人的关爱,她更在意家人是否体面,是否会让她丢面子。

她一直维持着中产阶级的体面,直到大儿子沉船事故的发生,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

小儿子进过精神病院,一直被她视为最大的污点。

对于体面的破坏者,贝斯的制裁方式是用一种暴君式的冷暴力。

02

母亲的冷暴力贯穿了整个电影,且无处不在。

她对儿子的冷漠,与其说是怨恨,不如说是划清界限的陌路人。

一天早晨,康尼下楼来到厨房,镜头转到母亲,她生硬地扯起嘴角,挤出一个微笑对儿子说,这是你最爱的烤面包。儿子说自己不饿。母亲变了脸色,二话不说,抄起盘子就倒进了下水道。早餐的氛围瞬间降到了冰点。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餐,父亲谈起网球俱乐部的事情,康尼说一年没玩了。

母亲用一种命令式的口气说,现在不该是开始的时候了吗?

仰拍的视角,挑高的眉头,锐利的眼神,都是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康尼主动提出帮她干活,她却赶儿子去打扫壁橱,咬着牙说,你的壁橱非常脏乱。那嫌弃的表情瞬间让人心凉。

儿子 主动跟她汇报学习情况,只换来她轻蔑一哼。

儿子在花园里主动跟她交流 ,她只顾自说自话,也不让儿子插话,儿子只能学狗叫强硬地打断她。

丈夫想要给母子拍一张合照,贝斯扯着僵硬的微笑,不愿意配合,一直要抢相机。与丈夫拉锯战时,儿子大吼一声,把相机给她。不愿意靠近儿子,是再明显不过的厌恶。

贝斯在外人面前谈笑风生,对亲儿子却连一丝真诚的微笑也欠奉。

贝斯认为儿子是家庭不幸的原因,而她却没意识到,自己才是家庭的最大破坏者。

有人说,母亲的温情决定了整个家庭的温度。

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会毁了一个家庭。

贝斯用她的冷暴力,为分崩离析的家庭悲剧埋下了伏笔。

03

与冷暴力相反的是父子二人主动修复关系的努力。

父亲一直充当着家庭关系的调节者,在贝斯向儿子发起刁难时,总是即使转移话题,并鼓励儿子多与朋友互动,一直关心着孩子的状态,是个相当负责的父亲。

他几次试图让妻子反思自己,改变态度,但妻子却大声指责他对儿子太纵容。

贝斯固执己见,拒绝交流。她认为自己没有错,是儿子满口谎言,丈夫盲目相信。

儿子在痛苦中挣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渐康复。

他接受了母亲的不完美,并决定原谅她,重新开始新生活。他主动跟度假回来的母亲打招呼,并拥抱了她。但母亲却没有回应他。

父子两人都是积极主动的问题解决者。

但他们的努力打动不了一个理智精明的利己主义者。

04

在贝斯身上有着典型的中产"症候病"。

贝斯的家庭,按照社会学者的理论,应该属于中上阶层家庭。

对于这一阶层,保罗`福赛尔的《格调》一书有着较详细的描述。

中上阶层的人,接近上流社会却没有办法跨越阶层。于是退而求其次,在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上尽力模仿、接近。

他们追求体面、精致,喜欢营造一种成功人士的感觉。

贝斯便是这样的一种人。

从她自身的穿着打扮来看,既得体优雅,又细节精致。在社交场合,谈笑风生,是男士圈既备受欢迎的优雅女士。

她之所以喜欢大儿子,是因为他足够优秀。电影里贝斯坐在死去的大儿子房间,她的视角看到的一切,都是儿子过去的荣誉勋章。

她厌恶小儿子,不仅是因为把他看做了失去大儿子的替罪羊,更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污点。

这对一个要求完美的成功形象的体面人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丈夫同样是一个成功者,但他与贝斯的最大区别是他有爱。

也许贝斯与他结婚,不是出于爱,而是因为体面的合适。

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也只是扮演了一个漂亮优雅的妻子。

贝斯是自私的,所以她无法给予爱,无法去爱别人。

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也让她固执己见,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跨不出改变的第一步。

徒有其表的成功美满,掩盖不了家庭不幸福的事实。

这也是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写实。

05

在一个暗夜,丈夫独自坐在厨房,一个人流泪。

他终于看清了真相。

"你真漂亮,但你也是如此不可预测。你总是那么警惕,你很坚决,但是你并不坚强。你无法处理变故,你要所有的东西都整洁有序。"

"你也许并不爱任何人,你只爱你自己。"

被揭穿的贝斯无力反驳,在家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好离开。

父子俩互相敞开心扉,表达对彼此的爱。

电影在两人相拥的画面中结束。

这样的故事结尾,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个家庭的温度,在于爱,在于相互给予和支持。

家人不是为了你的面子而存在的,他们是为了让彼此幸福而存在的。

无论多么成功,我们终究是凡夫俗子。

我们需要家庭的爱和温暖,也需要用心去爱自己的家人,经营自己的幸福。

所有的面子终是表象,随时会离我们而去。只有内心的幸福会一直追随,常伴左右。

愿天下所有家庭以此为鉴,珍惜身边的幸福。

-END-

电视剧人世间点评

《人世间》恰如一江浩荡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写出了国家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变迁,其中流淌的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情义深深打动并温暖了观众的心,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的影像心灵史诗。

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人世间》正是在这情、义与语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平衡,彰显了主题创作中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新高度。(《文汇报》评)

《人世间》中的周秉昆作为留守城市里的周家小儿,有缺点、自卑处,却默默承担照料老人的家庭重担和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靠着正直坚守改变命运。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即便人生实苦,仍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想要为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生动的影像志,首先须解决好“为谁而写、又为谁而抒”的问题,现实题材作品尤为如此。尽管小人物身上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往往就是因为这些鲜明的时代烙印,赋予了他们较高的辨识度,从而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因此,现实题材剧作者不应忽视的,是凡夫俗子身上承载着的至善至美。只有将普通人作为作品的“主角”,关注其朴素的愿望、激烈的挣扎与人格的成长,才能把人民史诗诠释得更加有形有神 。(《光明日报》评)

《人世间》里,既有以周秉昆为代表的工人阶层,也有知识分子、官员和第一批下海到深圳的商人,正是这些人成就了中国近几十年来举世瞩目的发展。

而《人世间》用细节、用故事、用情怀完成了一部有价值的百姓生活史,它向观众传达出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不论是对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画,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反思,都让观众产生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不少人评价,《人世间》里有50年历史纵深。

它能让年轻的观众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如何来之不易,亦能用抚慰人心的朴实力量,为更多在生活中奋斗的普通人带去慰藉和希望。以《人世间》为代表,价值观念和审美旨趣俱佳的严肃文学影视化作品,或将书写影视创作的新格局 。(《光明日报》评)

《人世间》以 无处不在的细节真实为故事的艺术真实铺就了底色,但更值得讨论的是,电视剧通过叙事速度和重场戏的精心配置极大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吸引力。

这种通过叙事速度调控叙事表达,不断造成精彩段落的艺术手段是非常高妙的,需要大胆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影像叙事技巧,当然也少不了演员高质量的表演。也正因为如此,《人世间》在对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表达中才韵味深长,极富情感张力和价值感染力,也就能避免观众的“倍速观看”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斌评)

《人世间》以“让观者看过往的故事,想当下的心事、发自己的心声”的创作理念,成功对接年轻观众的频率。主人公周秉昆与当下正处于成长期的年轻人拥有很多相通 之处。

他小毛病一堆,守着自家小日子,对未来很迷茫,却能在生活洗礼中逐渐找到奋斗方向——“为了让我爹我妈满意我”“养心智(让父母引以为傲)和养口体(伺候父母衣食住行),这俩活儿我全包了”。

父辈普通青年与命运对抗、在风雨中成长的故事,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一次人生预演的机会,让他们在周秉昆的人物弧光中看到“每一步稳扎稳打的脚印和汗水”,理解“由努力换来的成长变化,永远不会蒙尘”。

凡夫俗子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意思:泛指平庸的人。

读音:fán fū sú zǐ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吾等又不是凡夫俗子,恃强斗勇。”

翻译:你们都不是平庸的人,依仗强大互相较量。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指平庸的人

例句: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芸芸众生 [ yún yún zhòng shēng ]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出处:春秋·老子《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翻译: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例句:在芸芸众生中,要找一个终身伴侣,实在不容易。

反义词:

王侯将相 [ wáng hóu jiàng xiàng ] 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例句:在古代,王侯将相们醉心于风花雪月,过着奢靡的生活,而不顾百姓的疾苦。

普通人是什么意思?

普通人 [pǔ tōng rén]的翻译有很多种。

(1) [citizen]∶与任何集团无利害关系或成员关系的人

citizen英 [ˈsɪtɪzn]   美 [ˈsɪtɪzən] n.公民;市民;国民;平民

复数: citizens          记忆技巧:city 城市 + en 人 → 公民

例句

The life of ordinary citizens began to change.

译: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2) [people]∶与特殊阶级有别的社会群众

people 英 [ˈpi:pl]   美 [ˈpipəl]  n.人民;人,人类;居民;种族     vt.居住于,布满;使住满人,在…殖民;把动物放养在

第三人称单数: peoples 复数: peoples 现在分词: peopling 过去式: peopled 过去分词: peopled

例句:

Grass's novels are peopled with outlandish characters

译:格拉斯的小说里都是些稀奇古怪的人物。

(3) [man in the street]∶一般人

man in the stree 英 [mæn in ðə stri:t]   美 [mæn ɪn ði strit]  n.普通人,常人

例句:

The newspaper took a poll of 300 people to see what the man in thestreet thinks.

那家报纸对三百人进行了民意测验,看普通老百姓有些什么想法。

(4) [mass man]∶缺乏个性或社会责任心,易被经济、社会或文化界的上层人士所操纵的人。

mass man   英 [mæs mæn]   美 [mæs mæn]  n. 易受大众传媒影响的人

例句:

Mass man, they say, is on the increase.

译:他们说群体型人越来越多了。

扩展资料:

普通人的各国的读法

丹麦语:   almindelige mennesker

法语: Homme ordinaire

泰语:บุคคลทั่วไป

越南语:Những người bình thường.

希腊语:απλοί άνθρωποι

俄语: простые люд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