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线向量的定义:是指在卫星定位中,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或其差分观测值,求解两个同步观测的测站之间的基线向量坐标差的过程。

基线向量的定义数据预处理:剔除观测值中的粗差,即进行周跳的探测与修复。由于待定测站的近似坐标相对于基站的精度较低而影响卫地距及传播时间的计算,须逐次迭代不断提高测站近似坐标精度,以修正卫星信号发射时刻及相应的星历坐标。

基线长度和航线间隔的计算公式

基线长度和航线间隔的计算公式:J=nm(N-1)/N。

GPS基线向量是利用2台或2台以上GPS接收机所采集的同步观测数据形成的差分观测值,通过参数估计得方法所计算出的两两接收机间的三维坐标差。

与常规地面测量中所测定的基线边长不同,基线向量是既具有长度特性又具有方向特性的矢量,而基线边长则是仅具有长度特性的标量。基线向量主要采用空间直角坐标的坐标差的形式。

步环算法

GAMIT 是逐时段进行基线网解,同一时段的观测点两两之间均形成基线,同步环闭合差为零,所以要检核基线质量必须通过异步环闭合差,所谓异步环即组成闭合环的基线来自于不同观测时段,重复基线是最简形式的异步环。所以针对GAMIT基线网特点,可以将GPS测量规范中提到的重复基线与独立闭合环统称为异步环,利用相同的算法搜索。

高中数学中基底和基线是什么意思,采纳解释得通俗易懂的

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通常取与X ,y同向的两向量作为基底!(基底不能为零向量)特征1.基底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2.基底的选择是不唯一的。平面内两向量不共线是这两个向量可以作为这个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的条件
基线【base line】指的是在三角网测量中,经精确测定长度的直线段。

什么叫独立基线

一组未构成任何闭合环的基线向量就是独立基线。

独立基线只选取同一时段的独立基线参与组网。

即有m个点,则有m-1 条独立基线可将所有点连接起来却不形成闭合环。因为独立基线的选取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由一点跟其它点相连(星型式)、可以逐点首尾相接(接龙式)、可以选取最小树(即选取的独立基线长度相加后最短)等。

不同的选取方式组成的闭合条件是不一样的,但依据GAMIT 解算的同时段基线可以相互线性表示的特点,不同的闭合条件经过化简后实质是一样的。

因为选取的都是独立基线,所以组成的闭合条件是相互独立又完备的。无论怎样选择独立基线,形成的闭合条件只有两个,经过化简后形成的异步环或一样或相互之间可以线性标出,所以选取独立基线组成独立异步环是最佳方式,可以保证搜索到的异步环既不遗漏又不多余。

扩展资料

其他选取基线的方式:

1、所有基线参与组网

即将GAMIT 解算出的所有基线参与组网,这样会有很多冗余基线,大幅度增加搜索闭合环的工作量,且形成很多多余闭合条件(同步环),图形结构复杂凌乱,计算速度慢,所以一般不采用。

2、边界基线参与组网

即选取边界基线参与组网,在计算几何学科中将点集边界线称为凸壳,此方式忽略了同时段观测点集的内部点,会造成闭合条件的遗漏。第一时段观测了A、B、C、D、E 五个点,第二时段观测了C、D、E、F 四个点,其中实线为第一时段基线,虚线为第二时段基线。

若仅选取边界基线参与组网, 则可形成三个异步环:A1B1-B1D1-D2E2-E2C2-C1A1 、C2E2-E2D2-D1C1 、C1D1-D2F2-F2C2,因为GAMIT 解算基线的同步环闭合差为零,所以三个异步环化简后实质为一个异步环C1D1-D2C2。

3、可组成三角网的基线参与组网

即选取可组成三角网的基线参与组网,在计算几何学科中有多种算法可自动生成点集三角网,因为选取的基线冗余多,会多组成闭合条件,致使搜索的异步环相互间不完全独立,但不会遗漏闭合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线网

rtk定位精度中的h和v是什么意思

h为平面精度,v为高程精度。《GPS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中系统介绍了GPSRTK测量技术原理、操作和应用案例。

RTK工作原理:

基准站建在已知或未知点上;基准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通过无线通信网实时发给用户;用户接收机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和收到基准站信号实时联合解算,求得基准站和流动站间坐标增量(基线向量)。站间距30公里,平面精度1-2厘米。

扩展资料

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快速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而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就是RTK(实时动态定位:Real-TimeKinematic)。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使用了GPS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并利用了参考站和移动站之间观测误差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差分的方式除去移动站观测数据中的大部分误差,从而实现高精度(分米甚至厘米级)的定位。

R为了克服传统RTK技术的缺陷,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提出了网络RTK技术。在网络RTK技术中,线性衰减的单点GPS误差模型被区域型的GPS网络误差模型所取代,即用多个参考站组成的GPS网络来估计一个地区的GPS误差模型,并为网络覆盖地区的用户提供校正数据。

而用户收到的也不是某个实际参考站的观测数据,而是一个虚拟参考站的数据,和距离自己位置较近的某个参考网格的校正数据,因此网络RTK技术又被称为虚拟参考站技术(VirtualReferenc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T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GPS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

GPS数据处理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获取的成果是什么?

哦 ,说到我专业上来了 , 说说我的理解吧。 但请高手补充 。

分为GPS基线向量解算和坐标转换阶段。
第一个阶段 基线向量解算就是通过观测的数据文件,进行基线解算算出点位与点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 进行自由平差检验网的质量。 能得到各观测点WGS84坐标成果。

第二阶段,通过加入已知点进行约束平差,求出wWGS84与目标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求出各个点在目标坐标系下的坐标成果,也就是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