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大徐现在的工作已经不是报道nba了,估计平常的工作也是很忙,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关注nba了。导致他现在不光是和当年掌握第一手垄断资源的情况不同,甚至连与时俱进都做不到了。对比解说足球的张路指导,张指导虽然也是从90年代就开始解说,但他是常年奋战在解说的第一线,二十多年从来没中断过。再一个,张指导那思路,那语言表达能力。那是连一向以脑子快嘴皮子利索的杨毅都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人。现在这个时代,只靠情怀已经不能胜任篮球解说工作,不能满足大多数球迷的胃口了。
如何评价徐济成的水平
其实关于徐济成的评论,你们都没说到点子上。
这两天关于徐济成解说水平的帖子特别多,大家基本一致的认为大徐的解说没法听。有少数替大徐辩护的也只是说大徐是元老为中国篮球和nba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得到尊重。但也没有为他的解说水平辩护。
作为一个从95年就看nba的比较老的球迷,对大徐还是很有感情的。我觉得造成现在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在客观的原因。一个是大徐自身的原因。
外在原因很简单,时代不同了。90年代还没有网络,大徐和苏群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报道nba的记者,他们掌握着第一手的nba资料。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你现在没办法从网络和电视上知道最新的nba动态,而我那个唯二的报道nba的记者,你想知道nba的新闻?你得用我来告诉你。而且中国大陆就这两位最早报道专业nba的人。你自己想想这是什么概念吧。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足球迷,认不认识90年代央视转播意甲的嘉宾张慧德老师。当年在直播里张老师一个电话打到意大利,直接在直播里告诉你现场第一手的资讯。当时对老爷子的敬仰简直犹如滔滔江水啊。而现在,你只要上个网,什么都知道了。谁昨天晚上喝多了,谁又换女朋友了,,谁今天早上没来训练。你都知道的清清楚楚。现在直播里再打长途电话你还买账吗?而且彼时与此时的球迷心情也不一样了。那时候看球,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球迷对比赛和球员主要是欣赏和敬仰。当然也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之分,但绝对不是现在的这种“黑”。现在的球迷一个比一个专业,你记者知道的我都知道,你记者不知道的我也知道,你记者一天看一两场球,我一天看三四场球。你解说没有第一手的新闻资料,没有专业的战术分析,没有噱头十足的话题,再加上不是很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你的解说没人会买账的。
第二个原因是大徐现在的工作已经不是报道nba了,估计平常的工作也是很忙,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关注nba了。导致他现在不光是和当年掌握第一手垄断资源的情况不同,甚至连与时俱进都做不到了。对比解说足球的张路指导,张指导虽然也是从90年代就开始解说,但他是常年奋战在解说的第一线,二十多年从来没中断过。再一个,张指导那思路,那语言表达能力。那是连一向以脑子快嘴皮子利索的杨毅都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人。现在这个时代,只靠情怀已经不能胜任篮球解说工作,不能满足大多数球迷的胃口了。
作为一个比较老的球迷,我怀念那个时代吗?我觉得我不怀念。记得个相声演员说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现在我吃得好喝的好穿得好,为什么要去怀念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但有时也觉得那时候能吃顿肉就会开心的不得了,现在吃鱼翅鲍鱼觉得也就这么回事。等等,有点跑题了?其实没有,时代不同了,人心也不同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你必须得跟着时代走。
PS: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觉得我是黑大徐,其实相反我很喜欢大徐。为什么?前边说我看了二十年nba,不用说年纪也不小了,用现在的词叫“情怀狗”。听见大徐的解说想起以前看球的时光,不管他说成什么样我都不会烦他。而且我也没觉得大徐解说的很差,只是风格问题。有人喜欢这样有人喜欢那样,这不很正常吗?我对看球的理解就是娱乐,对解说没什么要求。但还是那句话,我只代表我自己。不过有的球迷喜欢听解说聊些娱乐花边,有的球迷需要解说对比赛进行深入的解读等等。每人看球的需求喜好都不同,这很难理解吗?很多人年纪也不小了,但比现在的年轻一代还要以自我为中心。张嘴就是“我挺喜欢,你不喜欢你来啊?”你喜欢?OK,我也喜欢,但能代表谁呢?只能代表我们两个。现在是很多的人不喜欢大徐的解说风格。我说的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喜欢大徐的解说,不是说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大徐。还有人说得理解解说,我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是看个球,又不是两口子,这有什么理解不理解的?他就不喜欢挺这人解说,为了理解解说就得硬逼着他听吗?换台不好吗?只是看个球有这必要吗?
往事如烟|徐济成:从资深体育记者到奥运精神传播者
说起新华社著名 体育 记者徐济成,球迷并不陌生,圈内人士称他“大徐”。这些年来,央视NBA等重要篮球赛事转播,经常请徐济成做嘉宾。徐济成的篮球解说非常专业,球评也很到位,有深度和独到见解,深受球迷喜欢。不少人可能并不知道,徐济成曾是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
我认识徐济成是通过篮坛名将、原济南军区男篮主教练张斌。徐济成与张斌当年在济南市体校时是队友,两人关系很铁。当年徐济成和张斌双双到了部队,徐济成加盟原北京军区青年篮球队,张斌去了原济南军区篮球队。徐济成在专业队打了五年球,1982年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英语系,毕业之后分配到新华社,成了一名 体育 记者。徐济成是地道的济南人,有一年回济南省亲,张斌约我一起与他吃饭,从此我们成为好朋友。
吃饭期间,徐济成与张斌回忆在济南市体校一起打球的难忘岁月。那时张斌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因为长个饭量大,平时也缺油水,有一次到教练家里吃饭,一气吃了120个饺子。后来,我把张斌的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爱人,她爱人哈哈大笑,说他们认识这么多年,张斌从来没说这个“秘密”。
从那次聚餐之后,我与徐济成交往多了起来,在一些大赛采访中经常见面,也得到他的一些帮助。
北京奥运会,徐济成在奥组委负责媒体运行,担任MPC常务副主任,专门为全球持证记者服务。他说,以前采访奥运会都是别人为他服务,这次要转换一下角色,给同行服务。
徐济成连续报道过五届奥运会,切身感受到媒体记者的所想所需。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全球记者提供最优质、最专业的服务是他的追求和目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我在济南时报开辟了一个专栏《奥组委的山东人》,与同事訾言曾专门对徐济成进行过一次专访。
徐济成说,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是一个繁忙的部门,作为媒体运行部的副部长、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常务副主任,工作常常是“连轴转”,往往一下午就有几个会要参加。
“过去采访奥运会像是开人家的车,现在为北京奥组委工作则是造一辆自己的车。”徐济成这样比喻过去和现在的工作。
媒体运行部最核心的职责就是为21600名注册媒体人员进行设备、设施、政策和服务方面的准备及运行,保证他们能够最好和最大范围地报道好奥运会。
“因为媒体把有限的奥运会变成无限,把奥运精神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就曾经说过,奥运会成功与否是由媒体作出评判的。”徐济成说。
在北京奥运会筹备的日子,忙碌可以说是徐济成工作状态的最准确写照,他除了完成奥组委的各项工作外,还要兼顾央视的NBA解说。
那段时间,徐济成一般早上6点起床,送孩子上学后就到奥组委开始一天的工作,“就说今天吧,不到8点就进办公室了,先看邮件和一天的工作安排,9点正式上班,10点开会。然后约工程部的人去工地,确定了一些临时建筑的事情。中午会见MPC(主新闻中心)的赞助商,确定赞助物资。下午1点半回到奥组委,开临时紧急会议。然后是部分媒体注册的事情,帮央视协调证件问题,开完这些会就到了晚上6点了。这时去场馆的同志们又回来了,我们研究了一些模拟测试的细节问题和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徐济成表示,媒体的竞争不亚于赛场上的竞争。“我们就是要确保媒体应有的权利,帮助他们完成奥运会的报道工作。”
徐济成说:“最近有一系列的奥运测试赛,奥运会倒计时马上要到100天了,媒体运行的工作是从7月8号开始,比开幕式提前一个月。我们要利用最后的综合测试赛,进一步磨合团队,为奥运会做最后的准备。”
到北京奥组委前,徐济成是新华社的资深 体育 记者,对记者的需求,可以说他比谁都明白。尽管每天的工作非常忙,但是每次记者采访他,他总是尽量挤出时间。“我报道过5届奥运会,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竞争、国力的竞争,也是媒体的竞争。”
谈到奥运会的经历,徐济成感慨万千,“奥运会对我来说就像一次大团聚,在那个瞬间你能感觉到地球村真正存在,五湖四海的朋友全都会集在一个地方,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大家能那么和谐地在一起。这种经历会成为记者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次想到奥运会都会感到一种激动,这是对人类有益处的大团聚,包含的不仅仅是 体育 ,还包含着文化以及世界各族人民向往和平、向往发展的一种意愿,所以它更像是大团聚。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真正反映出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在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徐济成亲身采访了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我走了一圈,先到了亚洲的汉城(现名首尔),然后是欧洲、美洲、澳洲,最后回到奥运发祥地雅典。如今奥运会来到北京,该我们自己做一届奥运会了。”
五届奥运会的经历被徐济成描述成“开了五部车”,在奥组委工作,就是“亲手造一辆车”。
进入北京奥组委3年多了,徐济成真切地体会了“造车”的感觉,“和‘开车’绝对不一样。‘造车’事无巨细,不断地碰到困难和问题,不断地解决掉,是一系列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复杂但有规律,我们力求通过工作积累规律和经验,为后人留下一些奥运财富和遗产。”
对于“造车”,徐济成还有自己的理解,“这届奥运会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和我们的承诺办好,我们也要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北京的新貌,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不是强加给别人,我们就是安详地存在,然后让大家走近我们。”
在奥运会筹备的日子,媒体运行部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徐济成还是挤出时间写文章,发表评论,更新博客,笔耕不辍。
“我争取在奥运会期间写些稿子。希望到时自己不要太忙,因为那意味着我之前没做好准备。”奥运会之后,徐济成就将完成自己的“造车”经历,“我还会做记者,还会写稿子,还想‘开车’。”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经常在主新闻中心见到徐济成,每次见到我,他都热情打招呼,让我感到很温暖。“兴步,有什么事随时找我。”
北京奥运会堪称无与伦比,已经成为奥运会史上的标杆,北京奥运会的媒体服务赢得中外媒体记者广泛好评,这里面凝聚着徐济成心血,也有他的功劳。
如何总结北京奥运会的媒体服务,徐济成用了一句话进行了概括。“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是教科书。”
去年9月20日,“泉城杯”篮球赛老年组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徐济成在百忙之中赶回济南,与纪敏尚、范斌等名将一起助兴,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篮球事业发展。
谈到”泉城杯“篮球赛,徐济成表示,希望“泉城杯”一直办下去,“通过这样的 体育 比赛,不仅能够提高大家的健身意识,提升生活质量,还能让大家通过篮球得到更多的交流。泉城杯的举办,也使济南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如今北京冬奥会正向我们走来,作为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的徐济成表示,他努力将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一个让全世界青年相聚、相识、相互促进交流的平台。
徐济成期待北京冬奥会开幕,再一次为全球记者提供最优质、最专业的服务。
篮球解说员徐济成的个人简介?
徐济成,著名的篮球评论员,圈内人称其为“大徐”,外语系的高材生,体育记者中的“盟主”
。语言朴实却不失生动,在专业化的解说中,还时不时蹦出幽默逗趣的话语,善于将枯燥的篮球术语通俗化,希望自己的解说能让老大妈都能听懂。
编辑本段主要经历
徐济成 山东人,1960年6月17日出生于青岛。 1973年,读中学时因为身材较高入选市业余体校参加篮球训练,后加入北京军区青年男篮,当了五年专业运动员。 1982年经高考进山东大学英语系,1986年毕业后调新华社体育部。 现任新华社体育新闻部记者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 1986年毕业后分配至新华社体育部任体育记者。专长报道篮球,与NBA结下不解之缘,编著《NBA五十年》一书。 徐济成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
从1992年开始,被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聘为篮球转播顾问。从事体育报道十余年来,曾参加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和北京亚运会、广岛亚运会、曼谷亚运会,以及篮球、体操等世界和亚洲单项赛事采访。现任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 做体育记者18年,先后采访过篮球、足球、排球、射击、体操、曲棍球、皮划艇、击剑、羽毛球、网球和田径赛事,最痴迷的还是篮球,曾长期关注残疾人轮椅篮球,采访过全国聋人篮球锦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