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也叫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龙骨是古代哺乳动物象类、犀类、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黏土矿物组成。

清朝的龙骨是什么?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

龙骨其实就是刻有甲骨文的兽骨或者龟甲。甲骨文的发现据说是清朝的一位文学家王懿龙在当时前往药店抓药,而他的药方当中存在龙骨这一副药材,王懿龙本身有比较高的文学素质以及知识储备,所以他在看到龙骨上面的符号类似于文字之后就知道这件事情不简单,于是他继续研究下去最后才发现了甲骨文。

一、龙骨之称的由来
龙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比较霸气,但是事实上龙这种生物存不存在都有一定的争议,而龙骨自然肯定不是龙的骨头了,但是药材商为什么要取龙骨这个名字呢?原因就是药材商经常耍的一些小聪明,让客人从名字就感觉这种药材比较高贵从而可以卖出更加高的价钱,所以龙骨这个称呼才逐渐的流传开来。

二、“第一种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现在都知道它是我国历史上第1种文字,但是实际上在它之前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的符号类似于文字,甲骨文被称为第一种文字的原因是因为甲骨文自成一个体系,而在它之前的那些符号虽然说类似于文字,但是总是零零散散的一些根本就没有构成一个体系,所以说那些符号的研究价值远远不如甲骨文。

三、后来的收藏和保护
甲骨文一经发现就受到了许多文字研究者的重视,所以当时立马就开始了保护措施。因此现在的博物馆当中还存在大量的甲骨文可以供人参观,在安阳的殷墟博物馆甲骨文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同时在安阳建立的文字博物馆可以说成为了所有文字研究者的圣地,甚至有不少的日本和韩国的文字研究者来到我国之后不去任何地方旅游都一定要去文字博物馆观摩一下。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什么

【汉语拼音】Yinxu Jiagu。

【中文词条】殷墟甲骨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字廉生,溢文敏公)得了疟疾病,太医诊脉后随即给他开了一剂处方,其中有一味中药叫“龙骨”。

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达仁堂”按方抓药。买回药来,王懿荣亲自开包—一审视,无意中发现药中的“龙骨”上刻有歪歪扭扭的好似篆文但又不认识的文字。

王壹恣荣平时喜好金石学,精通铜器铭文,号称“泛涉书史,嗜金石”,对古文字学有较深的素养和造诣。

这一偶然的发现,使他意识到此味“龙骨”绝非一般药材,于是又派人到药店将全部“龙骨”买回,这件事轰动了当时的文化界,尤其不少研究历史的学者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所谓“龙骨”就是在1898年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挖出的一些古老的龟甲和兽骨,其中有的甲骨上还刻画着歪歪扭扭的图案。

小屯村村民常把这些甲骨磨成粉末,用作疗伤的刀枪药。有的被作为“龙骨”卖给中药铺。药店收购的“龙骨”一般不要有字的。他们便把出土的甲骨的字刮掉,也有的嫌刮掉太多会减轻甲骨的重量。只好另想办法把字磨去,磨到模模糊糊而不易辨识的程度为止。

像这样被当作药材的而被销毁的刻字甲骨到底有多少,现在已无法估算了。山东潍县人范维卿把这件事告诉了天津的穷秀才孟定生和王襄等人,经他们二人猜测这可能是古代的简策。

龙骨是什么骨头呀?

龙骨如下: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龙骨形似兽骨而较粗大,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关节处膨大,断面有数个蜂窝小孔,吸湿力强。

中药材里面的龙骨可不是真正的龙的骨头,龙这种动物只是我们人类想象出来的,在很久以前龙的形象也不是现在这样的。

龙骨特点:

五花龙骨: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状。直径5-25cm。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细不同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时外层成片剥落,不平坦,有裂隙。质较酥脆,破碎后,断面粗糙,可见宽窄不一的同心环纹。吸湿力强,舐之吸舌。无臭,无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骨

龙骨是什么?

是一种药材,现在已经禁止使用了啊!
龙骨是上面刻着甲骨文的骨头!
是民国初期发现的!
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大量的”龙骨”!
现在已经是文物了啊 生病以后就不要吃那玩意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