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角的养殖方法如下所示:

1、生长期浇水应干透浇透,夏季高温应适当控制水分,养护中切勿积水,防止植物发生腐烂;

2、生长适温为16摄氏度~22摄氏度左右,冬季不低于12摄氏度为好,注意做好保温工作;

3、生长期要求肥水充足,可选择仙人掌液肥喷施,一般每半月施肥一次,施肥时注意量要适当,不宜过多;

4、可选择泥炭,蛭石和珍珠岩的混合进行栽培养护;

5、病虫害极少发生,有偶发疮痂病时,可用百分之七十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请问这是什么花?养过大犀角(也叫龙角),可没见过尖上嫩嫩的白色,是要开的花还是新肉?

大花犀角,多年生肉质草本,高 0.2-0.3 米。茎粗,四角棱状,直立向上,高20~30厘米,基部分枝,有齿状突起,灰绿色,形如犀牛角。秋季开花,花大,五裂张开,星形,极象海星,淡黄色,具淡黑紫色横斑纹,边缘密生长细毛,具臭味。其传宗接代以恶臭引诱苍蝇授粉,故又名臭肉花。 花期7~8月。

(概述图参考来源:[1])

中文学名

大花犀角

拉丁学名

Stapelia grandiflora Mass

别称

海星花,臭肉花

植物界

萝藦科(Asclepiadaceae)

豹皮花属

分布区域

原产南非,世界各国多有栽培。

多肉五角星怎么生小球?

小球玫瑰主要的繁殖手段是扦插,首先,我们先把小球玫瑰植株上生长比较好的枝条剪下来一段,再把剪下来的这一段小球玫瑰插进土壤中就可以了,不过大家要注意,土壤一定是湿润的,干燥的土壤是无法让小球玫瑰生根的!既然主流说法是扦插,那它的成活率一定是很高的,而且小球玫瑰的枝条很多,剪下一小段用来繁殖小球玫瑰,其实也并不影响整个小球玫瑰的观赏性,如果您不舍得在小球玫瑰植株上睑生张比较好的枝条的话,那就可以等一段时间再繁殖的,因为随着小球玫瑰慢慢的生长,它的植株会比较杂乱,我们需要定期给小球玫瑰修剪,这个时候修剪下来的枝条也是可以枝插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繁殖率也是很高的,不过大家要注意一点,繁殖小球玫瑰尽量选择小球玫瑰生长期的时候繁殖,这个时候的小球玫瑰生根率和成活率都是比其它季节的时候高很多的。

很多朋友对于小球玫瑰的另一个名字龙血景天有点不太明白,其实这个名字非常的好理解,毕竟植物的名字跟植物的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球玫瑰的植株其实是绿色的,只有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久,再加上昼夜温差比较大,小球玫瑰才会慢慢的变成血红色,这样说来,大家对小球玫瑰的另一个名字龙血景天就不是很奇怪了吧!小球玫瑰的生长期是在初春和深秋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在露天养殖小球玫瑰,不一定非要种植在室内,小球玫瑰的根不是很长,所以大家可以选择比较浅的花盆来种植小球玫瑰,也可以选择深的花盆,把小球玫瑰种的浅一点。至于土壤的话,大家可以随意,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要保证土壤是透气性好的并且疏松的,也可以用颗粒土加上泥炭土2比3配置,大家也可以用比较常见的沙土来养殖小球玫瑰,不过大家在配置土壤的时候,要记得添加一些松针,或者是一些骨粉当做小球玫瑰的基肥,大家随意挑选一种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往里面加很多基肥。

小球玫瑰也是属于耐旱性比较好的多肉植物,耐旱性好好像是多肉植物的共同特点,在春天秋天那时候大家可以等到土壤干透的时候再给它浇水,夏天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水分蒸发较快,所以水量也是可以稍微增加一些的,至于冬天,温度降低的时候,大家就要渐渐的给它减少浇水量,而且在浇水的时候尽量挑选在正午,这个时候温度较高,浇水对小球玫瑰的伤害没有那么大。

充足的阳光对小球玫瑰的生长是十分有益的,充足的阳光不仅会让小球玫瑰的颜色变成血红色,而且也会让小球玫瑰生长的更为茁长,尤其是在小球玫瑰生长期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小球玫瑰能晒到充足的阳光,如果在生长期无法保证小球玫瑰能晒到充足的阳光,小球玫瑰的花茎就会生长的特别长,也就是我们说的徒长,而且叶子也会由紧凑变的松散,叶子的颜色也会慢慢的变成绿色,绿色的小球玫瑰是很不好看的,只有血红色的小球玫瑰才是观赏佳品。如果家里养殖的小球玫瑰已经徒长的很厉害了,只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砍头,然后重新繁殖小球玫瑰,这样会很麻烦,毕竟不让小球玫瑰徒长的办法就是晒到足够的太阳,大家只要保证小球玫瑰能晒到充足的太阳,徒长就是发生率很低的事件。

小球玫瑰的品种还是有很多的,小编觉得小球玫瑰锦这个品种也是非常的好看,小球玫瑰锦的叶子中间是紫红色的,而叶子的边缘却是粉色,也有绿色叶子粉红色的叶边这种品种的,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决定选择养哪个品种的小球玫瑰,不过虽然品种不一样,但是养殖方法都是不变的,小球玫瑰颜值很高,

刘公岛有牛昶眪有关相和历史记载没有

刘公岛,位于山东省威海港的前哨,和威海相距约 4 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对峙,共扼渤海的门户。威海前临碧波荡漾的港湾,背枕纵横盘亘的群山,峰峦岗阜起伏连绵,三面环绕。港湾在两岬角怀抱之中,宽阔平静,刘公岛恰似一颗明珠,坐落在港湾的中央。

刘公岛东西长约 5 公里、南北宽约 2 公里,面积约 5 平方公里。岛上树木茂盛,一片郁郁葱葱,最高峰海拔 113 米。在刘公岛的附近均有小岛散布,其西有黄岛,它与威海北岸山嘴外面的连林岛、黑岛、青岛、牙石岛互相对峙;其东有东泓列岛,与南口之间的日岛,以及南岸山嘴外的大罗青、二罗青、三罗青诸岛遥遥相望。其中日岛因经常“幻出奇景千万重”,出现海市蛰楼奇观,被世人称为威海八景之一。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一条天然的巨链,横锁威海港口,刘公岛无疑是这条巨链上最主要的一环。

刘公岛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出士的文物判断,早在 7000 多年以前,岛上就有人居住了。岛上新近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和石斧、遗址等。据文字记载,大约到东汉末年,有一支汉室宗亲为逃避曹魏的迫害,徒居岛上,此岛因此得名刘家岛。据传,当时刘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海岛亦不太平。有一天,海上强盗上刘家岛洗劫,刘家主人被害,刘女被掳上船。姑娘外柔内刚,不甘受辱,力搏海盗头子,跟他一起滚落大海,同归无尽。后人为了纪念刘家父女,在岛上修建了刘公庙,久而久之,刘家岛亦改叫刘公岛了。在清代光绪年间,清政府设海军,山东巡抚丁宝桢、张■等都先后来刘公岛勘察过地形。自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北方海防重地。

刘公岛上景色优美,清人王兰生有诗咏刘公岛。诗中吟出了刘公岛上一派田园风光。其诗曰:

飘摇水上浮,

鲸载无倾倒,

烟火数十家,

断连村落小。

刘公岛实是海中一山,登最高峰途中,可见万木参天,石怪岩奇,花香

鸟语,生气盎然。来到山腰,向西南俯瞰,只见绿荫掩映之中,亭台玉立,楼阁交错,如展画卷。向东望去,又见炊烟袅袅,屋舍俨然,“烟火数十家”,其中有刘公庙。清人亦有《刘公岛》一诗,赞此岛美妙之景。诗云:

谁见神仙府?

三岛十洲渺。

此间即洞天,

悠然惬怀抱。

我于其中结小庐,

长与刘公称二老!

如今,刘公岛上有了一个渔业村,建有林场、苹果园、菜园、海带养殖场等,大有世外桃源之景了。

不过,刘公岛之所以著名,最主要的是其与近代著名的海战——甲午战争,联系在一起。“人间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迈步在刘公岛,往事不禁涌上心头,硝烟似乎依稀可见,近代中国的幕幕悲剧,叫人怎堪回首?

那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 年)八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从刘公岛基地出发,护送运兵船运载铭军八营赴黄海大东沟。十七日上午,八营铭军及辎重、马匹全部登岸,北洋舰队准备返航。11 点钟时,突然发现西南海面之上黑烟簇簇,丁汝昌知是日本舰队来犯,便下令启碇应战。12 点 50 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发起进攻,双方舰队接火,甲午战争拉开序幕。丁汝昌知北洋舰队速度慢,辎重多,便排成人字形猛冲向前,以 10 艘舰对敌舰 12

艘。结果,将敌舰拦腰截断,先占上凤。日本比、赤城、西京九三舰严重受伤,失去战斗力,逃出战列。赤城号舰长海军少校佐板元八郎太因之毙命。日舰队为摆脱被动局面,转而采取钳形战术,使北洋舰队背腹受敌,陷于不利境地。此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撰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自沉。”这时,他所养的一只爱犬也凫到身边,用嘴叼住他的发辫,使他浮出海面。邓世昌誓与战舰共存亡,毅然将狗按入水中,自己也随之沉没于波涛之中。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此时战场上,日本联合舰队还有 9 艘,北洋舰队只有 4 艘仍在战斗。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已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但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3 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 30 厘米半口径巨弹,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4 点 10 分,松岛挂起“不管旗”,于是,日本舰队转舵向南驶去。定远、镇远二舰尾迫不合,日本舰队不得已回头复战。下午 5 点半,日本舰队再次南逃。至此,历时 5 个小时的中日甲午战争乃告结束。定远、镇远两舰便以“巍巍铁甲船”的称号而声震遐迩,日人士屋风洲有诗赞两舰:“其体坚牢且壮宏,东洋巨孽名烜赫。”

黄海海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帅李鸿章,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

北洋舰队深藏威海港内,坐待日寇来攻。后来,日军从荣成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成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乱的情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 8 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国。在当时政府腐败、国民赢弱、士气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人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泪满襟”。近人陈实铭有《刘公岛旧廨吊忠》一诗,赞颂甲午海战中左宝贵、邓世昌和丁汝昌等忠义之士。诗曰:

故垒萧条大树凋,

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

白骨沉沙恨未消。

刘公岛近百年前的历史悲剧,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人的无限深思!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 从旗顶山炮台遗址走下西行,经水师学堂到北洋舰队的铁码头。当年北洋水师近 50 艘大小舰艇就停泊在这里。从铁码头东行,约半里许,便是龙王庙,其前是戏楼,楼柱为整块花岗岩所制成,上有对联:

龙袍乌纱帽如花石斑斓辉光照耀玉皇阁

吹响管弦声似波涛汹涌音韵传闻望海楼

据传,当年黄海海战之时,戏楼里正演唱《龙宫求宝》、《龙女牧羊》、《关云长水淹七军》、《金钱豹》等大戏,为水师助威。戏楼上端横匾额有“衰海镜清”题刻。龙王庙内后墙有《云龙图》壁画,东南侧有一石碑,镌刻“柔远安逸”四字,这就是《丁汝昌德政碑》。

龙王角东侧,是提督衙门。大门楼下,并列三门,左右两门各绘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将军

据说淮安历史上名人众多,每一代人就出一个大人物。后来被朝廷中一人破相,组织众人用竹签插地面(好像在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

淮安的水土自古出丞相,除了周恩来以外,历史上知名的还有东吴丞相步骘(?-247)、魏大司马陈骞(211-292)、明礼部尚书蔡昂(1481-1541) 、清代大学士汪廷珍(1757-1827)等。

今淮安驸马巷有周恩来故居、桃花垠畔有周恩来纪念馆、仿西花厅、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市区古运河北岸陈家花园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又称万公馆。浙江绍兴有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纪念馆,扬州宝应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辽宁铁岭有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日本有京都周恩来纪念碑,另在南京、延安、上海、重庆等地均有周公纪念馆。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在秦末大起义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两汉时期,淮地居民以楚韩等国遗民、中原人为主,韩信个性善于谋兵、谋国、谋天下,不善谋己,最能代表淮安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

著名诗人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等,在路过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韩信点兵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今淮安城有兴文街有胯下桥遗址、向东三华里有瓢母墓,镇淮楼东侧有韩侯祠、韩信钓鱼台等,钓鱼台有联云:“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这是淮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吴楚文化的交融。吴承恩继承两淮文脉,最终以小说这种新式文学体裁达到了浪漫主义在封建时代末期的一次伟大高峰。有趣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张士诚兵败后,为避祸从江南举家迁徙到淮安,完成了《水浒传》的最后章节。施耐庵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家乡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今淮安城河下古镇打铜巷有吴承恩故居,六小龄童先生兴建的“猴王世家艺术馆”藏有美猴王的大量艺术收藏品:脸谱、道具、音像和中外名人字画等。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

早年游学广陵,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三篇。《七发》是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全文两千余字,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去看望,通过反复问答,为其指出病源及治疗方法,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有益。《七发》是从楚辞到汉赋的承前启后之作,后代作者群起模仿,在赋中形成“七”的专体。

枚乘幼子枚皋,字少孺。自幼受父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17岁上书梁王,被召为郎。汉武帝每行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赋。枚皋在长期奉制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腔急才,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司马相如,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人以“马上文”称赞他。汉代文学繁盛于楚地,枚氏父子是淮安在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家。

今淮安肖湖畔有枚乘故里、河下古镇莲花街有古枚亭、枚公河、枚里街,与韩侯钓台东西对峙。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人。晚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道光十四年任为广东水师提督,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

淮安是一座充满英雄气质的古城,另一位抗日英雄左宝贵,在淮安河下古镇,左宝贵与河下回民陶氏女结婚成家,定居河下罗家桥。左宝贵捐躯平壤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他的第二故土淮,葬于河下镇罗家桥西圩河东岸。清光绪二十一年,淮安人在墓地南侧建造“左忠壮公祠”。“抗倭状元”沈坤(1507-1560),字伯生,亦是楚州人。

今淮安城东街有关忠节公祠,城东乡南窑九村有关天培墓,左忠壮公祠,古清真寺等。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刘鹗(1857—1909):名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六合,寄籍山阳。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

刘鹗早年在扬州从师太谷学派李广昕,在淮安开烟草店,未赢利而关闭,后去扬州挂牌行医,也是门可罗雀。后往河南投身于治河,有功。上书请筑铁路,主张并参与外国资本在国中开矿。1909年死于新疆,遗体运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东南曹围。刘鹗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诗歌创作《铁云诗存》。

明清两代由于运河漕运,淮安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高峰。明清两代小说《牡丹亭》、《桃花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都有以淮安作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踏访淮安后创作的伟大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今淮安勺湖边地藏寺巷有刘鹗故居,藏有刘鹗弹的古琴一架、金丝楠木围棋桌子一张、刘鹗穿的皮袄一件;城南有窦娥巷、淮安府衙等。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35):山阳北辰坊人(一说原籍安徽池州)。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

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为营妓。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今淮安北辰坊火神庙内有梁红玉祠,苏州灵岩山有“宋韩蕲王墓”,镇江金山妙高台为梁红玉抗金鏖战击鼓地。淮扬名菜炒蒲儿菜即与梁红玉有关。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赵嘏(810-856):字承祜,山阳人,唐五代著名诗人。有《渭南集》。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善七律,风格流丽新颖,情景交织,笔法清圆熟练,多奇普句。

名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尝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句,吟咏不已,世称赵嘏为“赵倚楼”。成语“抛砖引玉”说的就是赵嘏和常建两个诗人到苏州游灵岩寺的故事。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楚州。宋代著名诗人,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他的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这是北宋由盛转衰的时代,张耒在仕途上也屡遭挫折。张耒的诗,在风格上,受北宋早期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和苏轼、黄庭坚等人影响,在取材和内容上,则是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张籍。文学史家们称他的诗“语尽意亦尽,象一篇有韵的散文”,称之为北宋后期的一位有成就的优秀诗人。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阎若璩(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汉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作《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等。。

明代中叶,朝廷盐政实行“开中政策”,阎若璩的六世祖阎居訚于正德初年迁来淮安,经营盐业,遂为淮人。18世纪初,清朝的统治已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渐渐缓和,思想界、学术界也处在从清初务实经世而反对空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作风,转为重视汉学及考据学。阎若璩是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作为清代汉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清代另一名经学大师丁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堂,晚年号石亭居士。亦淮安人。

阎若璩逝世后,淮安人对他十分崇敬与怀念,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建了“阎先生祠”,供人凭吊祭祀。光绪重修的“阎征君祠”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璩故里。

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注1)。汉魏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死,依附袁绍,掌管书记。袁绍败,归依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又为门下督。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

今扬州宝应县有陈琳为主体的“建安七子”雕塑群像,九里千墩汉墓群西端的双女冈有陈琳墓。盐城大纵湖有陈琳墓、“七子岛”等。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人。南宋末著名画家、诗人。

龚开出生之时,正当南宋政权怯懦至极,公然对金称臣之际。淮阴濒临淮河,正处宋金对峙分界线边。龚开年岁稍长,亲眼目睹中原易主后的惨景,曾热血沸腾,先至广陵投奔赵葵、李庭芝幕下为僚属,为抗金大业出谋献策,后出任两淮制置司监,掌管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为复兴宋室身体力行。南宋彻底灭亡以后,龚开便蛰居深隐,潜心画艺,兼靠卖画为生,寄迹于苏、杭一带。龚开擅画人物山水,也善画马,用笔雄健厚重,喜作墨鬼,尤以善画钟馗著名。

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诗文亦能自成一家。《瘦马图》表现了宋亡后的落寞心情。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原名永祥、号晋祥。原籍武进,生于淮安。(一说原藉扬州,生于武进,见注2)。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民主主义者,“七君子”之一,著名的和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

家境贫寒,父母早丧,依靠三兄公愚抚养。小时候读私垫,学习勤奋,得到好评。十三岁时,随三兄公愚离开淮安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当学徒,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九一八”事变后,致力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6 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同沈钧儒、邹韬奋等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开始后获释。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为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并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淮安东长街朱雀桥有李公朴故居,沈氏遂园,常州武进有李公朴故居,主要为李公朴先生结婚用房,李公朴纪念馆等。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寿民,又号苇间居士,山阳人。人称“淮上一高士”。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初业儒,然未能考中举人,穷困潦倒。自幼喜爱绘画,成年后技艺大进,即以卖画度日。奔走于淮扬间,寿民与时人陆立(竹民)、周振采(白民)并称“淮上三民”。与扬州画派画家交往甚密,吸收各家之长,师法前人,自立门户。工诗词,擅书法,时称“边雁”。 造屋城内东北水泊芦苇中,名苇间书屋,日观芦雁飞翔,久得造化神机,创用泼墨法绘画芦雁。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对花鸟画艺术有所创新发展。 清雍正7年,他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咸造访之”。乾隆15年创作的《芦雁图》,幅面宽大,是其一生中最杰出的画作。扬州市扬州八怪纪念馆有其塑像。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名塘,字配珩,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总结伤寒与温病治疗理论,考察叶桂治温实践,历经10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提出以明理为要,创三焦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温病条辨》完成了开拓中医学又一个重要领域的伟大工程。

今淮安河下镇有吴鞠通中医博物馆、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等。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

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7年创办《农学报》,次年创办东文学社。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著有《五十日梦痕录》、《铁云藏龟之余》等。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吉中孚(约740-798):楚州人,久居鄱阳,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善诗文,与卢纶、钱起等齐名。初为道士,中岁还俗人仕,至长安,谒宰相。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他的诗空灵而大气,《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卢纶称之“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其妻张夫人亦工诗,《全唐诗》收载诗5首,断句3则,其《拜新月》 极清新可喜,富生活情趣。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鲁一同(1804-1863):字兰岑,又字通甫。别号铁梅道人,江苏山阳人,清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画家。

六岁通古音韵,能诗善对,十七岁入山阳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鲁一同是清中叶以后的大古文家,他所作古文内容“于国家田赋、兵戎诸大政,河道变迁、地形险要,以及中外大事”无不涉猎。鲁一同的诗歌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反映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鲁还以书画有名于世,擅花鸟,尤以画鸡见长,世称“鲁鸡”。

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卫朴(约1023-约1078):楚州人,北宋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

卫朴,幼年因眼疾失明,成年后以卜算为业,“居北辰镇(淮安北门外夹城)神祠中”。他能“口诵乘除俱不差,其精妙不尽述”。卫朴于熙宁八年(1075年)修成《奉元历》。《奉元历》亦称《十二气历》,将二十四节气安排在每月上旬末,下旬初,与现今的阳历相似。这种历法比英国的类似历法早800年。新历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以后,卫朴以"卜吉凶"的"方家"云游四方,直至老死。其著作有《七曜细行》1卷、《新历正经》3卷、《义略》2卷、《立成》15卷、《随经备草》5卷。

另一位清代数学家骆腾凤(1770-1841年)字鸣冈,号春池,楚州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生于河下一穷儒生家庭。著《开方释例》,探讨了宋元时期的数学方法“天元术”的起源,是数学史上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

王瑶卿(1880-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别号菊痴,晚号瑶青,祖居江苏清江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一代宗师,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京剧乾旦名家,父亲王绚云,晚清时著名昆曲演员,和二弟王凤卿都是自幼投身于京剧艺术事业。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早年与谭鑫培常合演《南天门》、《汾河湾》、《武家坡》对联璧合,与谭鑫培被称为“诸葛亮与周瑜”。中年后以授徒为事,“四大名旦”均受业于门下。绘事虽属余事,然亦清雅绝俗。主要传人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赵桐珊、于连泉等。另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祖籍浙江慈溪,清江浦人。麒派京剧艺术的创始人。

今淮安火星庙街王瑶卿故居已被拆迁,北京大马神庙28号是王瑶卿故居所在地,淮安清浦区闸口有周信芳故居,上海市东平路有周信芳艺术研究会,静安区长乐路有周信芳故居,宁波慈城镇有全恩堂等。

注1:明《天启淮安府志》载:“魏吴,广陵郡治淮阴,屑徐州,晋统淮阴、淮浦、射阳、盐渎,治淮阴”。《后汉书•志二十一》载:“广陵郡十一城”,“射阳故属临淮”。《资治通鉴》卷六三:“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射阳县前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今楚州山阳县。”关于陈琳籍贯广陵射阳在今淮安并无争议,但是关于陈琳墓葬何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在淮安射阳村,一说在扬州宝应九里一千墩,一说在徐州(邳州),一说在盐城大纵湖,没有定论。具体请参考《一代奇才魂归何处》。

注2:1972年《辞海》根据张曼筠、沈钧儒、王造时等人的回忆文章,记载:“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其他有关文章,对于李公朴原籍和出生地避而不谈。近年于东村李氏故居发现一帧照片,揭开了李氏出生地之谜。根据1986年7月16日《淮安报》发表了常州党史办公室肖吾、吴之光同志合写的一篇题为《李公朴出生淮安府》的考证文章,《常州文史资料》第六辑(1986年8月出版)和《武进文史资料》第七辑(1986年12月出版)又先后发表了吴之光同志撰写的《公朴先生籍贯、家世、生地考》和《李公朴出生地考》两篇文章继而得出:公朴父亲李增培,青年时代外出谋生,先在镇江沈姓京广洋货店为佣,继至扬州又展转至运河重镇淮安府山阳县,李增培来淮安后始与其母程氏结婚,长嫂田氏系淮安府人,侄女适淮安府王纫秋,三嫂是淮城钱寿昌女,胞姐适淮安樊仲沅,这一切足以证实李氏“居淮卅余年”所发生的姻亲关系。综合上述:李公朴原籍武进,出生于淮安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后随父母迁居镇江,较为可信。具体请参考《李公朴先生家世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