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的为了一个字,虐。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感觉读者喜欢看虐的小说是因为虐更显得那段爱情轰轰烈烈。因为各种原因而需要杀掉自己心爱的人,那种纠结,心碎相信会带动读者的感情。有一部分的人看爱情小说会把自己代入角色中,而看这种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体验不了的桥段更有刺激感。所以作者就抓住这个心理写下这要杀自己心爱人的桥段了。
【请教】什么是“桥段”?为什么叫做“桥段”?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到哪些“桥段”?
桥段又叫哏(拼音:gén),桥段一词已经很难考证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于世了。
含义:当它与电影联系在一起时,一般是指比较经典或者流行的电影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一种叙事方式,例如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重新排列组合的桥段;
也可以是一些特定的场景,例如“定时炸弹总在最后一秒中止”的桥段;
它还可以与电影类型联用,如“一惊一乍”的惊悚片桥段或者“最后决斗”的西部片桥段等。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到哪些“桥段”?
01)听到噩耗,手上的碗一定会掉到地上碎掉。
02)遭遇突变、伤心难过时冲到外面,天气一定是打雷下暴雨。
03)主角不死定律。一般都会像早期成龙、星矢一样坚持到最后的。坚持不了的话,都会有盟友来救的,最次也是挡在主角身前替死,再不行,主角逃跑,跳海跳崖是百试不爽的逃生法。没法逃,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会抓住主角,要么有人来救,要么要折磨主角。再不行,魔头的宝贝独生女会说自己怀了主角的骨肉,还不行的话,魔头会告诉主角,自己下一步计划,然后把主角捆起来,不派人看管,给主角逃生机会。再不行,魔头要杀主角,肯定会晴天霹雳,击中魔头,梁山伯就这样被救一次。还不行的话,魔头会把主角弄晕,放在船上,任凭生死,展昭在同一部剧中被同一个人这样放生两次。就算主角真的死了,也会回到过去之类救活的。
为什么大部分小说拍成影视作品都要改编?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之所以需要改编是影视剧一般是无法一模一样还原小说的,在人物、情节等各个方面都很困难。
01、小说里面的主线和内容太多,电视剧无法通过几十集就拍摄出来一本小说里面的内容是很多的,有作者的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时候一段文字的描述,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出来就需要几十分钟,而现在哪怕大型电视连续剧也不过六七十集,而一本小说有时候光章节就几百章,其内容可想而知的多。要是每个地方都通过影视剧呈现出来,就一点都不现实。
并且小说一般会有多条主线,而电视剧不能有很多条,电视剧等若拥有太多主线,容易造成剧情的混乱。
02、小说里的一些情节都不能搬到影视作品中,为官方所禁止小说里的一些情节比如男欢女爱的情节,同性之间的恋情以及一些血腥的情节,这些情节在法律上是不能放在影视剧中的。影视剧一旦还原这些场景,就会使影视剧无法通过广电局的审核而成为禁片。
比如2019年大火的《陈情令》,这部剧是根据小说《魔道祖师》改编而来的,在小说中魏婴和蓝湛是同性恋,而为了过审,电视剧就将两人的感情改编成了兄弟情。
03、小说中描述的部分场景,现在的影视技术还无法将其呈现出来小说中的部分场景是作者通过想象而描述出来的,尽管现在特效发展的越来越好,很多场景可以被模拟出来。但是对于小说中的一些场景,还是令人束手无策。如果强行将其搬到影视剧中,反而会造成影视剧看起来很假,被观众吐槽三毛钱特效。所以,一些编剧就将其进行改编或者删减。
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若要使两者一模一样是完全不现实的。
电影里为什么要把坏人关起来,而不是直接杀掉?
我觉得坏人在剧中是相对重要的角色,有了坏人才衬托出我们的主角,杀掉了坏人,整部剧我们还看什么,期待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电影继续的需要,不管是故事还是小说,都是需要一条主线的,小说情节自然是跌宕起伏,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以,或许生活是平淡的,但是电影必须要精彩啊,能走到最后的除了主角,自然是反派。其次,现在的小说,影视剧等等,为了塑造人物丰满,不可避免的要对反派的性格,背景,动机等交代。几乎每一个反派的不正当行为背后都有着正当理由,会引起观众的同情,理解,甚至喜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其诛杀,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反感。
将坏人抓起来,可能是留下他比杀了他更加有用,也许坏人的嘴里还有关于幕后黑手的信息,作为剧情中的一环,有着更大的作用。电影的时长都很有限,塑造的人物不会太多,编剧不会让一个角色随随便便的死去,至少也要掏出一些对正派有用的信息。一部好的影片里不可能只有正面角色的人物,也有很多坏角色,他们坏得让人牙痒痒。从这个坏人中我们可以推理,我们会感到情节有趣。杀掉坏人是能够快人之感,反而事后会觉得没有坏人不精彩。
如果把坏的杀掉,到了结尾也会显得很突兀,让人没有联想的空间,整个片子的感觉就会下降。
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