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随形就势,削低垫高,引水成池,筑土为山,使得园林景致山美如画,水秀如诗。叠山理水创造的山水景观往往可以再现大自然的靓丽风采,成为园林中的主景或形象标志,美不胜收,令人瞩目。如一位学者所言,建筑小品是凝固的美,园林绿化是含蓄的美,而叠山理水则是凝固美与含蓄美的完美结合。
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设中是如何体现的
体现方法:
山峦重叠,富有层次感,从不同角度能观赏到远近不同的山景,是谓“叠山”.
巧引水流,形成山环水绕的景观效果,上下呼应,是谓“理水”.
具体体现:
(1)散布园内的山、岗等皆叠石聚土而成。
(2)河湖水系经布设河道串联水面而成。
(3)山、岗等与水系结合,划分自然空间。
圆明园特色概况
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叠山理水表达了什么情怀
叠山理水表达了山水相依什顺其自然的情怀。纵观以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典名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以叠山理水作为园林中布景的核心。明人邹迪光说得好: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有水、有水无山、不足称胜,即山旷率而不能收水之情,水径直而不能受山之趣,要无当于奇。登山使人生高远之想,而玩水却使人做恬淡之思。游山令人激动,而玩水却教人安谧。玩水的过程,常是令人深思的过程,所以孔子见了东流之水,也要慨叹逝者如斯。在造园中,理水不像建筑那样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也不像花木那样需要精心管理和一个长时间的生长过程,只要稍加人工整理,即可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它与园林其他因素如建筑、假山、花木和动物相结合,使园林的艺术构图更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
浅谈叠山理水处理方法?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叠山理水处理方法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西侧绿地约2000平方米,南、北、西三面均因与其他单位相邻而封闭,只有东面开口于国税局大楼庭院,是一个半封闭、方形、相对独立的庭园用地。笔者在该绿地西边由南至北掇石叠山,山前清池如镜,池畔设亭台,以为观景。掇山在空间狭小的庭院中,掇山若要立意高险,往往依墙堆叠山石,造成兀立逼人的悬崖峭壁,来突出山高石险的气势。因此,峭壁山结合池山是最理想的选择。笔者据此设计湖石山子一座,南北长约36米,宽达4米,瀑布口高4.5米、阔18米,最高峰达到8米。如此规模,在办公楼庭院环境中是少见的。本用地空间不大,在西边由南至北堆叠湖石山,既可形成立体的山水画面,又可拓展景境的空间深度,似山后仍有无限景观,而达到小中见大、景有限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笔者选用3吨左右的湖石,以尽量减少“如百衲僧衣”的“补缀穿凿之痕”,又于石罅石缝中种植花木,且留置池穴,以土代石,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则穿凿之痕,泯然无迹。山顶松柏迎风摇曳,山腰古藤蟠根嵌石,山下水流澎湃激荡,加之土阜林木掩映,使得壁山具有自然山林的意境,从而使人有涉身深山岩壑的感觉。山中又有洞穴深邃,仿自然石灰岩溶蚀景观,玲珑剔透,同时也扩大了景境空间。山之南北各有蹬道,蛇行斗折而达于山巅,涉“天池”而相通。笔者将主峰置于瀑布口北侧,昂然如雄狮踞石回望;辅弼之峰则位于瀑布口南侧,与主峰相趋相承,顾盼生情;“山脊以石为领脉之纲”(笪重光《画筌》),随形就势,或高或低,齿牙点缀;植黄杨、古柏、雨蕉,宛然仙境。理水在自然界中,潭是峭壁飞瀑之下,承接激水而成。本园湖石山下设曲水一潭,采用“山逼水”、“水亲山”的设计手法。“山逼水是指山体以各种不同形式与水咬合,悬崖峭壁直插水中,陡斜坡麓横贯水面,或者是缓坡石矶缓缓延入,使水面形成河、湖、涧、溪、潭、池及港汊等众多的变化”,“水体穿插进山的形式叫水亲山”(吴肇钊(江南古典园林山水理法》)。从而使得原本不大的水面让人错觉为十分曲折、深邃,山与水互相咬合、渗透,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自然空间。瀑布是本园山水的主要景观,主瀑布高达4.5米,阔约18米。现代工程技术已无须用高楼檐水作瀑布水源,而用潜水泵直接由水池中抽水至山顶的“天池”,而天池中又有暗管通至主瀑布南北两侧。南设段瀑一,瀑布口宽1.8米,高2.5米。所谓段瀑,不是飞流直下水面,而是先泻至山腰石洼,折流数尺,方泻于池中。北设段瀑、叠泉各一,高低错落,前后有别。如此,多种瀑布在程序控制之下,或泻或止,变幻莫测,而使水景更加丰富。园中水面,以聚为主,以散为铺。聚为一潭碧水,散成洞内溪涧。水面形状力求曲折自然,选用瘦漏玲珑的石料斑驳池岸,“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而达到一种清旷深远的意境,又有深邃的山野风致;池之东南,设临水平台一座,围以白矾石栏杆,平台挑出池岸50厘米,水如自台下流出,而得以打破边岸的单调平淡,造成池水“不可知其源”的意境;台后建一方亭,名曰:“瑞亭”,以象征“瑞园”之意,亭柱联为“忙里偷闲不妨携朋友来此,闹中取静何必离家园远游”,亭以现代形式,白脊绿顶,呈45°朝山泉、瀑布,而“使坐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崖之势”;水面之东北收尾处,设有三曲桥,以隔断水面。“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这是水面处理的一种独特手法,从而增加了景深和空间层次,隔出了境界。为增加水的动静变化及夜晚效果,在池中又设计了彩色程控喷泉,流光溢彩,颇为壮观;瀑布与水面相交之处,于石滩石矶后,特设置雾状喷泉,以强化瀑布冲激水面的雾气效果。另外,本园水面有300平方米,平均水深1.65米,蓄水量达500立方米,可兼作为办公楼的室外消防水池,增强建筑的防火功能。土阜本庭园的山水位于园之西部,东部设为平冈小阜,横亘于办公楼与庭园间,绵延起伏至石山。阜,土山也,以为石山之延脉,既加强山的形象,又作为庭园的门户将庭园与办公楼周边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土山的造型,如苏轼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土山堆筑之法,计成在《园冶》中说得很清楚:“结岭挑之土堆,高低观之多致;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也就是说,用土堆筑阜、岭,要高低富于变化,前后错落有致,如同堆叠石山一样,讲究精微变化,而大量种植林木,自有山林意味。因此,笔者在山坡上遍植花灌木、高大乔木,烘托山林野趣;林间径蹊,蜿蜒起伏于山谷之中。绿化配置本园花木配置遵循山水画原理,注重刚柔并济、疏密有致,树木前后高低错落不齐;两株一丛,则一仰一俯;三株一丛,则两株相邻,一株稍离;讲究四时季相变化,花开不断;重视花木形态,不究其名贵。山巅种植松柏、黄杨,山崖配以悬藤,山腰点栽芭蕉、红叶李,山脚黑松、青枫悬枝水上,山后栽植高大的广玉兰及金桂。如此,则山林气息成矣。池岸种植碧桃、紫薇、春梅、迎春;亭边点缀蜡梅、桂花;土阜丛植大规格的雪松、香樟、广玉兰,其下遍植红花檵木、杜鹃等地被、花灌木;草坪中孤植雪松,与土山之松相映;路缘散植锦带花、海棠;围墙边因相邻建筑景观不佳,按“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原理,用枝繁叶茂的法国冬青、刚竹遮挡;草坪选用耐旱、耐践踏、耐贫瘠、修剪量少的杂交狗牙根。大楼周边绿地办公楼周边绿化用地较小,且紧临大楼墙垣,地块零碎狭小,故其绿化不宜繁杂,以简洁、明快为主旨。办公楼东、西、北入口花池,种植高2.5~4.5的棕榈数株,其下用杜鹃、金叶女贞等做成流畅图案;办公楼后较大的空地则设计成疏林草地,楼之东南角因在主入口旁而面向街道,故用数块斧劈石为峰成景;道路广场上留设池穴,以种植香樟、桂花等行道树,广场中花坛直径14米,用金叶女贞、红花檵木、龙柏等做成抽象形花钟,增添建筑物的现代气息。总之,笔者就传统庭园处理手法如何与现代庭院理景相融合,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并在具体实施中进行了运用。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叠山理水的形式
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山水凭藉的园林,尽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