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大是指公社规模大,便于进行大规模综合生产建设,公是指人民公社比农村生产合作社更具社会主义化、集体化。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一大二公。第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的“公”除了公社向生产大队、生产队、公社社员发生作用外,也影响着整个公社之外的国家机关。不过不是公社共机关的产,而是倒了过来。因为人民公社既是政社合一,又包含了全民所有制成分,那么,县以上代表全民的国家机关共产是自然的了。

政社合一体制:

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实际上是在社会一体化基础上将国家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高度统一的基层政权形式。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撤乡、镇并大社,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乡镇政权职权,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

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秘书(有的由会计兼任)、保管员、出纳员、民兵队长、治保主任和妇代会主任。公社干部为国家干部,大队干部一般都脱产或不脱产的村民担任。

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选举队长、副队长、妇女副队长、会计(兼记工员)、保管员。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什么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指人民公社第一规模大,第二公有化程度高。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扩展资料:

一、诞生过程

1958年6月底7月初,谭震林在郑州主持召开冀、鲁、豫、陕和北京市农业协作会议,他在会议的总结中,讲到了农业合作社的变革问题。他说:“像遂平县卫星社已经不是农业合作社,而是共产主义公社。”

信阳的同志回去传达后,地委根据《红旗》杂志两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关于办大公社的指示和谭震林谈话的精神,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认为合并后的大社,实际上已构成人民公社的雏形。

由地委秘书长赵光带领工作组,首先在遂平县卫星集体农庄试点,在原21个农业社的基础上,又并入6个社,共27个农业社、9360户参加。7月初,正式建立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这样,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诞生了。7月中旬,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红旗》杂志常务编辑李友久、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专程到嵖岈山公社,和地委工作组一起,召开社队干部座谈会,并到各队调查,在总结群众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公社研究了一些规章制度,初步制定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草稿)》。

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总结了青年队集体吃食堂的好处,推广了公共食堂;同时成立了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缝纫组。

公社设立了农业、林业、畜牧、工交、粮食、供销、卫生、武装保卫等若干部或委员会,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8月4日、5日,毛主席视察了河北省的徐水、安国县的农村后,于5日晚11时,来到河南的新乡。

7日凌晨,史向生在专列上向毛主席汇报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的情况。当谈到嵖岈山公社试行简章时,毛主席聚精会神,边听边问,他说:“这是个好东西,给我!”

毛主席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他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

二、一大二公

毛泽东所说的人民公社之大就是人多、地多、大规模、大公社。

人多地多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部1958年9月30日编印的《人民公社运动简报》第四期的报道:到9月29日止,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公社化。全国大陆除西藏外的27个省市区共建立人民公社23384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0.4%。其中有12个省达到100%。

河南、吉林等13个省,有94个县以县为单位建立了人民公社。当时的形势是,一人振臂一呼,万人应声而诺。人民被发动起来了,人民公社一个月之间如雨后春笋,如魔术般林立于祖国大江南北。全国上下绝大多数的人都在为建立人民公社而奔忙。

人民公社之“公”,按毛泽东的解释,就是比合作社更社会主义,就是把资本主义的残余逐步搞掉,还要办公共食堂等。

其细化解释就是把合作社几年来积累起的集体财产全部充公,就是把合作社时留给农民的自种的少许自留地、自留牲口、房前屋后的大树小树,院里的鸡鸭等全部无偿充公,再把人们集中起来吃大食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此,百姓吃饭事情,也别无选择地被人民公社“公”化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公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启示。

1、背景

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这本来是出于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却演变成一场不顾客观条件、争相推动农业集体生产组织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的普遍的群众性运动。

2、内容

成立人民公社,原来合作社的集体财产无偿调拨给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工农商学兵合一的政社合一的体制,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级政权机构。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

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

4、启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错误的纠正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实行什么的体制

政社合一。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它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级政权机构;既要负责全社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也要管理工农商学兵(民兵)等各方面的工作。

人民公社早期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些公社宣布对社员的生活实行“七包”“十包”,甚至“十五包”“十六包”,即包下社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教育医疗等各种基本生活费用。

特点: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平均每社由原来的28个合作社组成,有农户四五千个到一两万个,基本上是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公共财产全部转归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分配。将国营商业、粮食、银行等部门在基层的机构下放给人民公社经营。

公社是什么意思

1、中国古代官家祭祀天地神鬼的处所。

2、原始社会中,社会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结合形式。如:氏族公社等。

3、有自己的经济或社会观点并生活在一起的团体。

4、特指人民公社。

5、中古欧洲自治城镇的组织。

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会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级政权机构;既要负责全社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也要管理工农商学兵等各方面的工作。

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行最为普遍的吃饭不要钱的粮食供给制和伙食供给制,是社员收入中的主要部分。人民公社还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劳动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大二公指什么

“一大二公”是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进行到高潮时,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特点的简称。具体是指第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一大二公”的提出

1958年,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列车上,四位中央领导在“侃大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设想用“公社”来取代合作社,时间为1958年4月。当时这列火车恰恰是开往广州与毛泽东会合,可以想见,几位领导人把这个激动人心的设想向毛泽东汇报时,他会怎样的欣喜,这份欣喜,促使不愿走前人之路的毛泽东将用全力将幻想中的灿烂变为现实。

两周以后,毛泽东的公社蓝图就完成了关键的一笔:“那时我国的乡村将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研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公社围绕着城市,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越。”虽然,毛泽东勾画的蓝图已经很具体,但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很容易地读出了朦胧: 毕竟是设想。

1958年夏季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时间是1958年8月17日。在这里,中国农村的方向将又一次被定位,中国农业的蓝图将被全新勾画出来。新中国的历史将在这里落下重重的一笔。

这次会议议题有17个,关于人民公社问题是其中之一。会前,“农林口”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准备了一份题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意见》的文稿。开幕当天,毛泽东指示将这份文稿连同陈伯达转达给他的《嵖岈山卫星公社试行简章(草案)》印发给与会同志人手一份。会上,他们非常称赞《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意见》,认为是提交会议讨论文件中写的最好的一个。

他在会上多次发言,广泛地谈到了对有关人民公社问题的看法,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就是在这些发言中提到的。

人民公社的特点: 一曰大,二曰公。我看,叫大公社。大,人多(几千户、一万户、几万户),地多,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三大,人多势众,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大,好管,好纳入计划。

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残余(如自留地、自留牲口) 都可以逐步搞掉。房屋鸡鸭,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将来也要公有,人民公社要兴办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全体劳动妇女都可以得到解放。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那里将逐步没有政权。

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与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粮食多了可以搞供给制,吃饭不要钱……至此,人民公社不再是模糊的构想,而是形象地立在我们面前,并旋即林立于中国的大地上。

犹如盛夏田间的禾苗,是高粱还是地瓜一目了然。由此,人民公社从1958年始建,到1984年终结,走过了雨后春笋、百草争奇、捉襟见肘、风雨飘摇的27年。

扩展资料:

针对人民公社宣传“一大二公”造成的“左”倾错误,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党中央多次派中央领导和部门下农村调查,毛泽东也多次视察过不少地方和人民公社,召开过多次会议,对已经发现的错误,努力纠正着。

如:针对当时人民公社运动中,因“一大二公”的宣传引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的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面所有制观念的混淆,以及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急躁思潮和不少地方的揠苗助长的违反科学规律的操作,中央明确规定: 现阶段仍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人民公社是集体所有制而不是全民所有制。

这些方面,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党中央在纠正人民公社运动中“左”倾错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