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布政使又可简称藩台、藩司。

2、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

3、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为“道台”,因此得名道台衙门。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

清朝的制台、藩台、道台、臬台分别是什么官?

清朝的制台是总督,藩台是布政使,道台是各道的官员,臬台:是专管司法的按察使。

1:制台就是总督,又称总制,明代始设。总督侧重于管军事,因此称“制军”,也叫“制台。

2:藩台就是布政使,其职责相当于如今的省长兼管民政和财务,好象古时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称“方伯”,他也好像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称“藩台”。

3::道台就是各道的官员,司之下设“道”,如粮道、盐茶道、兵备道等等。清朝的官员分九品,总督为一品,巡抚二品或从一品,司三品或从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

4:臬台就是专管司法的按察使,“臬”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法度”,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

扩展资料:

清朝这些“台”并不是具体的官名,而是对某种职位官员的尊称。有资格被称为“台”的大人中,级别最高的要算总督,之后依次为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员。

总督在清朝为地方最高级别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军政大事。“制台”是对总督(正二品)的尊称。但是,清朝的总督一般都会被授予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因此总督会被尊称为“部堂”。

如果总督加太子少保衔,则会被尊称为“宫保”。在官员日常交流中,一般都按最高职位的称呼。比如总督可以称为“制台”,但如果总督同时还被授予了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那称“制台”就要得罪人了,此时就该尊称“部堂”。

如果总督被加了太子少保衔,那就该称呼“宫保”而不是“部堂”。此外,清朝还设有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他们的日常尊称分别是“河台”和“漕台”。

按官职大小排列,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员,依次对应的称呼为制台、抚台、学台、藩台、臬台、道台。武官中的提督、总兵、副将,对应的称呼为提台、镇台、协台。

参考资料:

制台-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藩台-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道台-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臬台-百度百科

藩台、臬台、道台、府台、都台分别是什么意思?

1、藩台,布政使的尊称,地方最高的民政长官,类似于现在的省长。

2、臬台,按察使的尊称,主管一省的刑狱、诉讼、监察事务,是省级最高司法长官。类似于现在的省级公、检、法机关。

3、道台,道员的别称,协助督抚及藩臬监督、管理下属地方政务。类似于现在的地区行政公署。

4、府台,知府的尊称,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

扩展资料:

(1)“藩台”布政使具体职责有:承接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宣达到各府、县,督促其贯彻实施;管理府、县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府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内容。

(2)“臬台”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刑名,是省级最高司法长官。明朝时与布政使并列,清朝时与其同为巡抚属官,“臬台”是对按察使(正三品)的尊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

(3)“道台”协助督抚及藩臬长官监督、管理下属地方政务。由布政使派出的叫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叫巡道,合称巡守道。此外,还有按专门领域划分的专职道,如粮道、盐道等。道台本为临时性差遣官员,到了乾隆时期,正式将道确定为一级地方行政层级,道员也就成了地方一级的行政长官。

(4)“府台”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承宣布政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按察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道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知府

清朝官职中“藩台”“皋台”“臬台”“道台”各指什么?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藩台一般指承宣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从二品。
臬台一般指按察使,清代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正三品。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

清朝的抚台,藩台,臬台,道台都是什么官

道台,俗称道员。明、清两朝,行政区分为:省、府、县。省的最高长官 是总督、巡抚,相当于省长,总督有时下辖几个省(例如 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所以,总督、巡抚是很忙的, 不会去管理一省具体的事物(实际上是皇帝不让他们管,而且,布政使、按察使 早于 总督、巡抚出现,他们之间,相互监视)。

于是把部分权利下放给(副省长们):布政使(主管民政,俗称 蕃台,二品)、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 臬台,二品)。一个 省下辖多个府(相当于地级市,知府为四品),所以这些布政使、按察使大人们同样很忙。他们也需要把职权分配一下。

于是,布政使(蕃台) 大人,把每个府(地级市)分为一个道、或几个府划为一个 道或几个道 共辖一府,由自己的副手左、右参政或左、右参议为道员(道台),去处理各府的具体事(实际上是去收税的),成为 "守道", (布政为守,也就是发展的意思,所以称为守道)。

同样的,按察使(臬台) 大人,也会把一省多个府,划为多个道,派自己的副手按察副使、按察俭事担任道员 ,处理各府司法事物,称为 "巡道",(巡,意为提刑,有巡视各地司法现状的意思)。

通俗来讲,道员类似于省派到对方(地级市)负责巡视、监察、督办具体事物的特派机制,具有相对临时性,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机构。在清朝中后期,皇权日渐衰落,道台(道员) 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渐渐成为皇帝监视总督、巡抚乃至掌握地方权利的眼线。道台品级不定,通常是正四品,但特殊的道员(皇帝特派),也有二品、三品的特例。


求问什么是道台、藩台、臬台?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
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和巡抚在明朝都是属于都察院的差遣职官,在清朝则成为正式的地方高级官员了。
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就使他掌握了数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总督又可称为“制军”、“制台”。
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衔,这样便有权统管全省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了。巡抚又可称为“抚军”、“抚台”。
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布政使又可简称藩台、藩司。
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
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为“道台”,因此得名道台衙门。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
简言之:道台分为布政使(主管钱粮,又叫藩台)、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又叫臬台)。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

清朝的:藩、臬、道、都是几品官?都是管什么的?有什么权力?

藩台

清朝的布政使司的布政使,一般称“藩台”,又称“方伯”。清代的布政使品级与巡抚同,是从二品官。掌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出纳。国家政令由他向府州县宣布,故又称“承宣布政使司”。每十年将全省户籍、税役、民数、田数,汇报于户部。各项重要政务,报于督抚议行。

臬台

按察使简称臬台、臬司,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正三品。清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

道台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正四品”里面有“各省守巡道员”就是您提问的“道台”,道有“守道”与“巡道”之分);还有一些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事务的,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官制: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清朝的道台是什么官?

清朝的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在清朝时期,道台也叫做道员,是巡抚和知府之间的一个地方性长官,在清朝初期的时候,道台的官职品级不定,到了乾隆十八年的时候,才把道台的官阶品级统一定为正四品官职。

清朝的时候,在各个省里面都会设置有道台这个官职,有专门监管一省粮食的督粮道台,简称粮道,也有负责河工修建的河道。

道台这个职位很多时候是由一个地方的掌管兼任,比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和茶马道,一般都是由当地相同品级的官员来兼任。

扩展资料:

道台的设置有上千年的历史。道台,就是地方监察事务的分区称呼。唐玄宗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与汉代的州相仿,是隶属于中央的监察区。

唐代道的变革与设置十分繁复,北宋王朝建立后,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不久改道为路,配属了相应的官员,所以有宋一代有所谓路、府、州的地方行政划分。

道员这一官职起源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在地方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省一级的地方设置布政司、按察司等。

因为明代地方行政区划受到元代影响,辖区较大且事务繁杂,布政司下设左右参政、参议,他们分理各道赋税财政,称为分守道。

按察司的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狱司法,称为分巡道。这是道和道员最早的来历。满清政府定鼎以来,在许多方面承袭了明代的官职设置却略有改革。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其中道设道员,是处于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并无编制定额,随事务进行添设。

清代恢复了道的设置,其范围较小,属于省的管辖范畴,乾隆时期以来,一般为正四品之官,但可另加头衔提升品秩。

如台湾兵备道,例加按察使衔,为三品,晚清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强租租界,强开商埠,有了所谓海关道的职务,但一般由地方上掌兵权的官僚兼任。

辛亥革命后,道员改称观察使,北洋政府改称道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除道的编制,各省改设行政督察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台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清朝官员的称呼有个特点,那就是在私下场合官员之间往往会以“某台”相称。这里的“台”其实是清朝官员之间的一种尊称,这和民国时期国军军官之间以“某座”相称是类似的道理。清朝官员的尊称有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等一系列,这些称呼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职务。

清朝的制台就是地方上总督的尊称。总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之一,是清朝级别最高的地方官员了。清朝各个时期全国地方上总督的数量并不一致。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地方上的总督数量稳定在八名,而到了1906年又增设了东三省总督,至此清朝地方上共有九大总督。清朝总督的标配级别是正二品,不过清朝也有给总督加衔的传统。清朝的地方总督往往会加上兵部尚书衔或者是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样一来,总督往往是从一品的官员。清朝的总督管辖一到三个省,掌握辖区的军政大权,是地方上首屈一指的实权大员。

清朝的抚台就是巡抚的尊称。巡抚也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之一,是清朝地方上权力仅次于总督的高级官员。清代巡抚掌管一个省的军政、民政大权。从职务上看,巡抚类似于当代的省长或者省委书记。理论上,清代每个省份都有一位巡抚,但是也有总督兼任巡抚的情况。清代巡抚的标配级别是从二品,不过和总督一样,清代的巡抚往往也有加衔,加的是兵部侍郎或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这样一来,清代的巡抚往往就是正二品的地方大员。

清朝的藩台和臬台分别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尊称。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清代地方省里的官员,是总督和巡抚的重要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分管的领域不同。布政使分管一省的民政和税赋等事项,级别是从二品。而按察使则分管一省的司法和刑名,级别是正三品。如果放在当代来看,那么清代的布政使大致相当于常务副省长,按察使则相当于省政法委书记。

清朝的学台是学政的尊称。学政是清代地方上负责文化教育领域的官员。不过,比起知府等地方官员,学政有特殊之处。担任学政的前提条件必须是进士出身者,朝廷往往会从京官中选派一名进士出身者到地方省里担任学政。学政的任期是三年一任,任期满后是否继任,要看朝廷的安排,所以学政很有点钦差的味道。再加上担任学政的官员回京后往往前途较好,因此只负责教育和考试事务的学政在省里的地位很尊崇,往往仅次于总督和巡抚。至于学政的级别则并没有固定的级别,学政从京城被委派下来时是什么级别,到任学政后他仍然保留当初的级别。清朝比较著名的学政有纪晓岚和张之洞等人。

清朝的府台是知府的尊称。知府应该是大家比较了解的一个官职了。清代的府是省的下一级行政区划,一个省里面通常包括数个府,这和当代的一个省下面有几个市是类似的道理。所以,清代的知府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市长或市委书记,当然不包括直辖市的情况。清代的知府掌管一府的政令,是从四品的官员。

清朝官名“道台”“番司”“提督”“臬台”“布政司”等

道台
道台是老百姓对道员的尊称 清初,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又按察使下设副使、佥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乾隆时裁撤上述参政、副使等官,专设分守道、分巡道,带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和府州之间一级机构,叫作道员。在名义上,道应是省的派出行政机构。清朝还设立一些专业道员,如负责河务的,负责盐、茶、粮等。

藩司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同为省长。一般省里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地位品级从二品,掌一省之政。

提督

为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一般来说,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就台湾而言,台湾总兵或台湾镇所辖军队,通常属于福建陆路提督与福建水师提督所管辖。

皋台

即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正三品。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主要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同时对地方官有监察之责

布政司

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巡抚是清代省级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俗称“抚军”。官品为从二品,下辖两司:1.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2.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长官为提刑按察使,正三品,掌管一省的司法和驿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