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与饱和,受众的观影品位和审美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明星流量和热门IP的加持不再无往不胜。相比呈现出一超多强”热闹局面的以往国庆档和刚刚过去的暑期档,此次国庆档之中口碑对于市场的驱动力更为明显,影片品质成为最为重要的流通保证。用心打磨内容、提升品质将成为未来在经过拨乱反正”的市场中突围的不二法门。

国庆档电影票房暴跌,为何国庆档电影市场“辉煌不再”?

国庆档电影票房暴跌,这与国庆期间人们选择的娱乐活动更多密切相关。当人们在国庆期间没有时间去电影院的时候,票房自然会暴跌。

其实国庆期间的电影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张艺谋的《影》,开心麻花的《李茶的姑妈》,包贝尔的《胖子行动队》,还有《无双》等好电影。不管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足够吸引人。

票房是和选择用看电影方式消遣的人数密切相关。如果单一电影票房暴跌,那么可以说是因为不好看。

但是都暴跌的话,只能说明人们娱乐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去看电影并不是人们的首选了。

比如出去旅游就是很多人的选择。不管是国内游还是国外游,金秋十月都是高峰期,更别说七天黄金周。这么长的假期,更多人愿意去没去过的地方玩耍。

各种主题公园,主题活动,漫展等等,也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让他们不愿意去密闭的电影院消耗时光。更多适合年轻人玩乐的项目,让年轻人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除此外,因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增多,更多人选择宅在家里休息,看电视或者打游戏。平时生活的疲惫已经让人无法承受,有个假期更需要好好的休息。

正是以上几种原因,导致票房暴跌。这些都与电影本身无关,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国庆档为什么没有出现像样的电影?

1994年,中国电影集体爆发,人们奔走相告:中国电影终于站起来了。 谁会想到,28年后,跟张艺谋、陈凯歌都合作过的编剧芦苇,会满怀伤感地惋惜: 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特别高兴,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终点。

回看这十年,我想,国产电影算是走到了一个头头。

建国后,中国电影有两个黄金时代。

第一个黄金时代是十七年时期,即1949年至1966年,全新的中国电影扑面而来。

电影《林家铺子》

这十七年,整个中国百废待兴,外忧内患,为何还能让中国电影跟上世界先进电影的脚步?答案很简单,人才储备多。

彼时的中国,第二代导演老当益壮,第三代导演正值壮年,第四代导演年轻气盛。

中国第三代导演谢晋

即使时局不是很安定,但是掩盖不住他们过人的才气,即使在框架里跳舞,依旧遮不住他们光彩照人的样子。

在桑弧、谢晋、崔嵬、石挥、赵丹、凌子风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电影蒸蒸日上。

中国出现了《林家铺子》《我这一辈子》《姐姐妹妹站起来》《哀乐中年》《农奴》等经典电影。

电影《我这一辈子》

第二个黄金时代是1978年——九十年代初。

这十几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逐渐开放,外来先进的电影语言走了进来。

尤其是第五代导演,他们的第一部电影大都革新了中国电影语言,让中国电影百花齐放。

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田壮壮的《猎场札撒》等电影,其中具备的先锋性,让世界电影为之震撼。

连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包括奥斯卡,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而现在,仅仅十年,国产电影就越来越受人诟病,从电影内容、到流量明星,再到电影排片等等,几个方面系统都几乎完全崩坏。

国产电影从2014年开始,年度总票房以百亿递增,但是创作内容却以百倍下降,特别是今年国庆档,有一部好片出来吗?

看看电影的名字:

《万里归途》《平凡英雄》《钢铁意志》《搜救》...

听片名就知道大致的剧情。

先来一段小灾难,有点特效,再来点人性的扭曲,最后天降正义救大众于水火,激扬又催泪的背景音乐响起来,鼓掌起立。真的,我都会背了。

电影可能也有华丽的特效、动人的音乐,但就是不想看。

诚然,主旋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受欢迎,但是观众的口味是多变和多元的,老吃一种菜也会腻,这盘菜已经上了好几年了。

现在世道已经如此艰难了,为啥我还要看一些跟生活严重不符的主旋律电影,来提高我的期待值?到时候可能来的不是面包,而是枷锁。

电影讲道理要靠几方面因素推动,大环境,导演,编剧,演员和观众审美品味。

大环境,主旋律限制了影片的类型,这就不多说了。

其次导演,导演现在都开始商业化,但文艺片导演们,你们要搞明白一件事,就是你们并不能放下身段,你们放不下来,人骨子里的本性是改不了的,你们内心鄙视世俗的审美,强行迎合,只能迎合出四不像来。商业片导演们也好不了多少,越来越三俗,观众审美会随着观影层次或提高或降低,无底线的迎合,最后越来越低,越来越迎合,终有一天傻子们醒来,发现,卧槽,你们给我看的都是神马玩意儿?

再说编剧,中国编剧大概是影视行业最没有地位的职业之一。谁都可以改本子,一个人改不行还一堆人改,最后保留下来的原本三成有没有?反正看淡的编剧都习惯了,流水作业写完拿钱,出来作品啥样和我没关系。

还有演员,内娱也好香港也好,都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老一辈即将退,新一代没起来,原因在于缺乏培养。流量演员从配角做起?不,一定是主角,一定要暴露,一定要恶心观众……成名要早,等不及。

最后谈观众审美,没有好片灌溉,缺乏国外好片引进,内娱观众越看越呆,现在我都不求电影好看了,能对得起票价在我这就不错了。

什么时候中国电影有救?等电影票房不随着网络上的吹或者黑起伏,观影人真实感受突破信息炒作的时候。

等导演编剧们以讲好故事为目的,而不是选择流量明星后,自己摆烂瞎几把拍时。

等不管是春节还是情人节,别因为节日属性给一些垃圾喜剧和垃圾言情片票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