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十法界解释如下:

1、十法界就是指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人界、阿修罗界、天人界;四圣界:声闻、缘觉、菩萨、佛;

2、其实十法界是佛为此导我们众生而方便安立的,细分则无量无边。十法界之中,唯佛法界为究竟圆满,遍含一切。其他法界则各有各的局限;

3、四圣道修证成果,为声闻界,虽然了结分段生死,然而于变异生死未能自在。故仍有所局限。所谓超越佛法界,应是指虽然契无圆融无碍,无二无别的佛心境界,而不着一个“佛相”,是为超越。不过,此境界非凡夫所测。凡夫纵说得如此言语,

作佛要超越三界,十法界指啥?

我用现代的语言来说,看你能不能明白。
三界是大概念,是佛陀对所发现的宇宙空间进行分类的结果。类似不同的维度空间,分别生活着不同的生命体。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其中:
欲界,是以情绪、情欲为主要控制的世界,主要表现就是物质为主,精神为辅,包含我们这个地球的所有的生物。
色界,是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生物影影绰绰,不是用人眼就能看得见的。
无色界,这个世界,主要是精神为主的世界了,生活的都是精神体,也可以称之为信息场,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能想想出来的了。
十法界则是小概念,是针对宇宙中的生命体的等级来进行区分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同能量的生命体生存的空间,其中由于能量的限制,十法界中有六个法界是循环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六道,因为能量不够,不能摆脱情绪的控制,所以在每一个空间死去以后,生命能量只能在这六个空间里来回循环,就是我们熟知的“六道轮回”,分别包含了天(神仙们住的地方)、阿修罗(比神仙低、但比人的等级高的地方)、人类、旁生(即动物界)、地狱、饿鬼。
六道之上,还有四法界,其实就是罗汉(缘觉、声闻两层)、菩萨、佛,所谓缘觉,就是没有遇见人指点,但通过自己的经历修成正果了,而声闻,则是听到了佛菩萨的指点而成就的。这样就构成了十法界。
将二者对比来看,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六道(六法界)的生命体基本都在欲界这个空间,而罗汉啊、菩萨和佛啊,则在色界和无色界这个空间。
所以,所谓成佛,即是通过修行,使自己的生命增加巨大的正能量,最后进入到最高的空间,不再受到情绪的摆布和控制,不再堕入六道轮回。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摆脱六道轮回吗?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求真理(梵文中”真理“叫做菩提),而真理就在现实生活中。
《金刚经》的第三分,大乘正宗分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涅槃与渡生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假如一个和尚执著四相最后端坐着离开人世了,那他叫做涅槃吗?假如一个人带着企图心去弘扬人文和宗教信仰,这算是行菩萨道吗?

下面是我引用的释迦牟尼的故事,看他求得真理,也就是证得菩提的过程:
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后来他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于十九岁,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遂至29岁时,他终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悉达多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之后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他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 觉者 、 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后来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详见一乘三乘),于此同时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佛教化。其中熟知的有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什么是十方法界

十法界
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什么是十法界

十法界图示 十法界,又称十界,佛教术语。十法界包含了四圣和六凡。其中,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法界是佛教的生命观。 四圣中的佛和菩萨应该不难理解。缘觉的意思是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声闻则是听闻佛之声教,观察四谛之理,而证得阿罗汉果者。 六凡是六道轮回中的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和地狱道。 十法界: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 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 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 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 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 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 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 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 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十、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

十法界包括一真法界吗?十法界中的佛是应化身,一真法界的是法身么?

十法界中的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好比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就是一真法界。
但是又说十法界,还把佛法界算作十法界的一法界,这是一种方便,就像《楞严经》说的,“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你说佛法界是一真法界,别的再分九法界,这是显出一个真,实际上这样也是妄,真正无处不是一真法界,万法万相即当下一念。
爱无限量100老兄,你在百度知道宗教版块提的问题没有100也有80了吧,想的多,学的少,你真的该钻进一部经典老实学习了。我推荐你学习《楞严经》或者《法华经》,再么《心经》也行。最简单直接的是好好学习印广法师的开示,彻法源底、石破天惊。

十法界指什么?

【十法界】
(名数)显教依法华经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之六凡与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为十法界,密教依理趣释经以地鬼畜人天之五凡与声缘菩权佛实佛之五圣为十法界。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十法界】
﹝出佛祖统纪﹞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万行具足,为三界师,是名佛法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菩萨法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自行成就,而能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菩萨法界。
[三、缘觉法界],缘觉者,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是名缘觉法界。(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声闻法界],声闻者,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而修证真空,是名声闻法界。(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五、天法界],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因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感报而生,是名天法界。(二十八天者,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有十八天: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无色界有四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谓之上品者,以作善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俱不悔也。)
[六、人法界],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之境,皆能安忍也。谓人生于四洲之中,能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能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具修中品十善,感报而生,是名人法界。(四洲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中品者,谓于作善已后,起少悔之心也。)
[七、阿修罗法界],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报而生,是名阿修罗法界。(下品者,谓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
[八、鬼法界],谓此鬼类,遍于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受苦无量。在因之时,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报而生,是名鬼法界。(下品者,谓作恶之时,即能悔也。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九嗔、十邪见也。)
[九、畜生法界],畜生者,亦云旁生。此类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穷。宿由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感报而生,是名畜生法界。(旁生者,谓其身形横生也。中品者,谓作恶已后,起少悔心也。)
[十、地狱法界],地狱者,在地之下也。谓八寒、八热等狱,其中众生,受苦无穷,经劫无量。因作上品五逆十恶重罪,感报而生,是名地狱法界。(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俱不能悔也。)
FROM:【三藏法数】

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问题 大师帮忙解答下 谢谢

1. “顶门”是头顶,从头顶放光,说明这不是常光,放光现瑞。顶门放光注解里面也有说明,表一切种智,这与世尊在楞严会上,放光现瑞的意思相同。注解里面教导我们,让我们体会这个瑞相的意思,‘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礼称念而进于极果’,让我们悟入这个意思。在中国四大菩萨是代表修学的层次,从哪里学起?从地藏学起。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讲,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设,如果不是一个好心,不是一个善心,那就无从修学。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宝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们真心里面含藏著有无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你要能体会得,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开发出来。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孝敬,所以这个经是佛门的孝经。孝敬如何落实?我们在最近讲经常常提起,要把一切有情众生,看作自己‘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要把孝敬落实到这个地步。所有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来的诸佛;自己父母你懂得尽孝,未来诸佛你就能尊师,这是孝敬的落实。我曾经说过,说过很多遍,把它当作还是隔一层,真的是自己的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能把它当作;当作远了,真是。
所以我勉励念佛堂这些护法,念佛堂所有这些护法的人,把每一个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看作诸佛如来。你用这种心情,来服务弥陀村,来照顾念佛堂,你才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经上所讲的诸天的天王、天神都来拥护。什么道理?真诚心感应。这跟一般退休、养老院不一样。今天在这个社会上,你儿女未必能孝顺你,未必能尊敬,你参加新加坡居士林的弥陀村、念佛堂,每一个人把你看作父母,把你看作如来。这个道场为什么会这么兴旺?你们在这边念几天佛,你会感受到这个地方气氛跟其他所有道场不一样,人心不一样,他们看待你们心情不相同,这是其他道场没有的。这个道场人为什么能做到?天天听经,天天闻法,我们天天讲解,天天劝告,渐渐他们觉悟明白,念头转过来了。我们以孝顺心、以恭敬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不仅仅是念佛堂,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都以孝顺心、恭敬心来对待。心转变了,思想转变、见解转变,这就是转凡成圣。
所以建个道场不难,现在大家都有这个财力,难在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孝子贤孙,你到哪里去找?孝子贤孙是谁?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孝子贤孙,这个不容易找到。有这些人护念、有这些人拥护,拥护就是护法,这个道场才殊胜,这个道场才能成就人,一生当中往生不退作佛,所以这个道场希有就在此地,难逢也在此地。有道场,没有人来作详细的说明,深入的讲解,不行,不能相应。这个工作就要靠你们这些出家发心学教的同学们,你们要发心担负起这个使命。这一切大众,怎样与经教相应,怎样与诸佛如来相应,要靠你们认真努力讲解劝化。
2. 毫是指什么?白毫。佛的顶门眉中间有两根白毫,白毫三十二相之一,我们常常念赞佛偈‘白毫宛转五须弥’,佛的报身很大,他这两根白毫是盘旋在一起,在眉间好像一个珠子一样,其实它不是珠子,两根白毫盘转在一起,佛常常白毫放光。注解里面讲‘毫相是一,即用之体。光色不同,即体之用’,这说明十六句是一桩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三十二句,注解里面它也是分三十二句来讲,三十二就是一,毫相光,‘多即是一’,毫光里面有种种颜色,各不相同,‘一即是多’;说一是讲体,说多是说作用,体虽然是一,作用不同。在此地,青莲法师注解,他引用《法华文句》,用五色来比喻五道,青色譬如地狱因果,黄色比喻饿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这里面分大色、小色,小色像这是比喻二乘,大的色像这是比喻菩萨;后头还有,短的色像譬如别教菩萨,长的色像譬如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圆教的菩萨。
‘诸文开合随意’,经文的讲解可以意会,没有一定的说法,就像《华严经》里面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著你自己的见地,你看得深,你解得就深,你看得广,你说得就广,可是深广还要契机,因为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不是自受用,是为了利他,一定要观察听众的根机,他能接受多少,你就讲多少。如果只随自己的境界去讲,听众未必能接受,他不能接受,这就是说法不契机,契机契理这才是如来说、菩萨说,我们应当要学习。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契理不契机,这不是佛说;对于这种现象,佛讲得好,闲话,闲言语,契理不契机。不能说你错,但是听众听了不懂,不能领会,一点好处都得不到;闲言语,要说得不好听就是废话。如果契机不契理,佛说那是魔说。佛菩萨说法可贵之处契机契理,契理与性德相应,契机是适合听众的程度,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天台家表法这个意思,末后有两句说得很好,‘此由法华九界同归,三乘咸会’,这两句话说得好。九界是指九法界,三乘是讲菩萨、声闻、缘觉,也有人讲五乘,五乘再加上人、天,像净土里面所说的‘五乘契入报土’,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
3. 这段经文含义:
前面我们看到是世尊放光,第一句总结前面放光的瑞相,接著佛就告诉大家,以微妙之音,“微妙音”里面含义是无限的深广,一音里面含一切音,一一音中含一切事,所以称之为微妙之音。告诉在会的这些大众,包括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这都是地藏菩萨教化的一些大众。“听我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这一句话是总结法会开始一直到现在所说的全部经文,都是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下面几句是总结,“于人天中利益等事”,底下就说得很具体,总结全经。这句是结名,也就是讲教,我们用教、理、行、果这四项来说,这是教。这一次我们在澳洲做了二十天的参学,观察澳洲现在多元文化的推广,逐渐有了成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佛家的教学,实在是世间从事于多元文化追求向往的一个理想教材,就是大乘经典。
‘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人天是讲天上、人间,也就是指六道之中;六道之中当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生活体。地藏菩萨、释迦世尊,如何能对一切不同的众生,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于不同的思想见解,不同的信仰,能够把他们种种不同,帮助他们消除,帮助他们融合成一个共同体;共同体就是一真法界,多元不同体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众生最后都归到一真法界,这是真实利益,这是世尊高度智慧、善巧方便的教导。所以佛法的教学,佛教给我们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第一佛教给我们人与人怎样相处,‘六和敬’就是佛的教导。如果我们跟人都不能相处,还谈什么成就?人与人之间非常复杂,说实在话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形体;因为一个人、一个众生过去世中,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阿赖耶识含藏许许多多不同的种子习气,岂不是多元文化的一个结构?何况跟大众相处在一起,要怎样去相处,大学问;能够消除歧见、消除误会、消除隔阂,互相尊敬、互相关怀、互相合作,这佛陀对我们期望。特别是修学大乘,经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依旧在一切众生境界当中还划小圈圈,那就错了,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菩萨的教导。所以学佛第一个要拓开心量,要包容一切,你才能入佛门,你才能懂得佛所讲的话,这给我们真实的利益;利益自己、利益社会、利益一切众生,经上讲的是这些事。
第二句说“不思议事”,这是从体上做总结,理是一个,为什么种种不同他能够融合成一体?因为理是一个。相有种种、事有种种、用有种种,理体是一个,所以能够归一,《华严经》里面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能归于一,因为体是一个。像一个大海,海是体,海里面起的水泡,起了千千万万的水泡,每个水泡不一样,每个水泡一个小圈圈,但水泡从哪里起来?都依大海起来。众生迷,迷失了,不知道体是一,所以才起种种误会,如果知道体是一,平等、清净、慈悲心自然就生起来,纵然是冤家对头,也知道我们体还是一,离开了理体哪来的现相?体是什么?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可思议,‘不思议事’是结体。
“超圣因事,证十地事”,这是讲行,也是结宗,宗就是我们修学的方法、修学的纲领,这是行。‘超圣因’是菩萨所修的因行,‘证十地’是果,修因证果。十地即使是别教菩萨,也是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这是契入一真法界。如果讲三贤菩萨,那得圆教三贤菩萨,才超越十法界,如果是别教三贤菩萨,还在十法界里面;说十地决定超越十法界,这是入一,入一真法界。末后一句是结用,“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这个总结不仅仅是世尊为我们,总结地藏法会里面所说,实在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也可以用这几句话来做个总结;佛给我们讲的就讲这几桩事情,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为一切众生所说也不超过这个总结。
明白这里面几句话的意思,我们就晓得佛教给我们,教给我们做人懂得人与人的关系,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第二懂得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现在我们讲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生态,我们如何跟大自然相处,跟这些动物、植物、山河大地相处。大自然爱护我们,我们也要爱护大自然,大自然对于我们有贡献,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仰赖于自然生物,我们如何报答大自然,有谁能想到?佛想到、菩萨想到。再第三人与鬼神如何相处?佛家的教导就是教这些事情。这三方面有一方面有过失就有麻烦带来,那就是佛法里面讲造业,三方面处得很融洽,那就是功德,修积功德;有一面有了缺陷的时候就造业。这三方面要能够处得融洽,先对于环境、事实真相,必须要了解、必须要明白,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就是说明这些事实真相,教导我们如何与人、与物、与事、与天地鬼神融洽相处,也正是现代人追求多元文化的目标;这个目标都在大乘佛法里面,希望大家对于大乘经典要细心体会。
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没有切实去做,所以你体会不到。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的习气,这就不行了,别说经文你看不懂,注解你也看不懂,我讲的这些你还是不懂;你能够体会到是表面,真正讲是皮毛,一分都没有渗透进去。佛家的经典,我跟诸位说过,字字句句都深广无涯,怎样深入?全靠修持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见地,就有一分契入,没有真实功夫不行。真实功夫从哪里做起?从断恶修善做起。‘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是要我们去做到,‘不思议事’是需要我们去体会,‘人天利益等事’是我们要学习,你才得到究竟圆满的大用,那就毕竟不退无上菩提。青莲法师的注解,诸位自己去看,他注得也非常之好。

佛学中十法界是什么意思

十界分别是指:
地狱法界
饿鬼法界
畜生法界
阿修罗法界
人法界
天法界
声闻法界
缘觉法界
菩萨法界
佛法界。
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十法界是精神的十种状态。

对佛学有研究的人请进!如何理解这几个词的意思?

问:“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出自哪里?
答:末学才疏学浅,暂时找不到出处,不好意思,阿弥陀佛。
问:能仁者,是大悲----怎么理解“大悲”?
答:一九九九年达拉斯春季佛七 (第三集) 1999/3/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1-223-03 http://www.amtb.tw/21/21-223-03.xml
早晨你们有一个传真过来,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题:什麼叫做同体大悲?这是昨天跟诸位说过,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心,经上常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现在人讲「条件」,无缘是无条件;慈是慈爱。无条件的爱护众生,这叫无缘大慈。什麼叫同体大悲?「同体」不好懂,诸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为我们说明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肯定了,你就是佛菩萨;你要不相信,你就是凡夫。在台湾,大家常常听到一句话,「生命共同体」;这是比喻,台湾人住在这个小岛上,我们是同样的一个命运。但是佛法讲的还不是这个意思,比这个意思还要深。佛法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确实是一个生命,并不是说我们命运相同,不是这个意思,确实是一个生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们生命真正的共同体,这叫同体。
这桩事情没有人知道,只有佛晓得。佛为什麼晓得?佛证得。佛在《华严经》上说,虚空从哪里来的?法界从哪里来的?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佛说「唯心所现」,这个心就是自己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那怎麼不是一个共同体?这是一般人真的见不到。佛不但说明这一切诸法,说明众生、宇宙的缘起,还说它的变化,说它的演变,为什麼会有这些演变?「唯识所变」。八个字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尽了,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无非就是说明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题目,一部《大藏经》是内容,就是说明这桩事情,这是事实真相。
佛说他一生当中没有说法,你们念过《金刚经》,《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谁要是说佛说法叫谤佛。佛确实没有说法,佛确实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个话怎麼说?他说了四十九年,说了那麼多,为什麼说没有说一个字?他自己没有说,他所说的是事实真相;也就是绝对没有自己的意思,这叫没有说。四十九年所说的,绝对没有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没有一句话是自己想怎麼说的,没有,全是事实真相,这叫「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不但释迦牟尼佛说法是这个样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也是这个样子。有意思,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决定没有意思。
意思是什麼?心意识。没有意思是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四智菩提里头没有意思,八识里头有意思。所以凡夫有意思,佛菩萨没有意思。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问永嘉禅师:「你还有分别吗?」他回答说:「分别亦非意。」这对了!他有没有分别?有分别;有分别,不是意。六祖肯定了,「你如是,我也如是」,到这个境界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我有意思,我想怎样怎样,凡夫一个,搞生死轮回的。到分别执著都不是意,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为什麼还有分别、还有执著?随顺众生。随著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著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确实没有执著、确实没有分别,那就叫「分别亦非意」,「执著也非意」,这是佛菩萨。
所以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佛在经上讲,这话还是经上讲的,不是我说的,经上诸位常常听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们想想这什麼意思?十方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懂得,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共同一法身,那怎麼不是同体?什麼时候你证得法身,你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你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就是成佛,法身佛了,最低限度在《华严经》上,你已经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初住菩萨就是法身菩萨,法身大士,就是真佛,不是假佛。《金刚经》上讲的「诸佛」,你看看江味农居士的注解,那个诸佛是什麼?诸佛是指证得法身的。凡是证得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这是同体。
我过去跟大家解释这个问题,用树做比喻。整棵的树,一棵大树是一个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树的一片一片叶子,好比是我们个人。这一片叶子跟那一片叶子什麼关系?生命共同体,同体。我再举一个比喻,我们这个身体,一个身体,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身上每一个细胞共一个身体;我们每一个人就好像每一个细胞一样,不能说左手这个细胞,跟右手细胞两个要打架,一打架就自己害自己。所以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慈悲心就生起来了,你才能真正关怀一切众生,超过一切族类,不同的族群你也会爱护他,不同的宗教你也会爱护他,为什麼?一体。我们还有分别,我们学佛的喜欢学佛的人,他信别的教,我们歧视他、排斥他,错误了,这就等於说是左手跟右手要打架了。
既然是生命共同体,给诸位说,法法皆是第一,没有第二。你在《华严经》上看,你在《楞严经》上看,你在《法华经》上看,佛有没有讲第二?法法第一。在我们一个人身体上来说,眼能见第一,耳能听第一,鼻能嗅第一,身能触第一,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没有说是,能见眼第一,耳第二,没有这个道理。个个第一,平等真法界。你明白这个道理,宇宙一切万法是平等,没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佛是诸佛,众生跟佛平等。佛作佛,佛第一;众生当众生,也是第一;作饿鬼,饿鬼里头第一;作地狱,地狱里头第一;都第一,没有第二,「平等真法界」。这个道理要不懂,你们都看过戏,你看戏台上的演员,无论演哪个角色都第一。他扮帝王的,扮得很像,帝王第一;那个扮乞丐的,也扮得很像,乞丐第一;个个都第一,哪有第二?了解这个道理,你才懂得佛法里头讲平等的真义。
所以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句话也是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你如果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一念自性,就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你就是法身如来,你就是法身大士。如果你还有分别,「我最大,你们都第二」,你还是搞六道轮回,你还是凡夫一个,你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意思很深,法身大士的境界,决定不是凡夫。不但六道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四圣法界也没有达到;换句话说,入这个境界的人,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是佛知佛见,是诸佛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