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时期,又称冰川期,指地球在某些年代里陆地和海洋都被冰层覆盖的时期;

冰河时期冰封地带比现在受冰封的地域广阔得多,在冰河时期,冰层覆盖世界上大片土地,这些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块,地面也凝结了厚厚的冰,同时,由于较多水分储在冰块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较低,冰河时期时间可以维持超过一百万年,地球形成以来冰河时期曾出现过十一次。

冰河时期是什么?

冰河时期,是指极地冰覆盖大陆的时期。过去地球的气候曾经变得非常冷,两极和山上的冰覆盖了大片陆地,海洋里有很多冰块,地面也凝结了厚厚的冰。时间延续了100多万年。冰河时期由若干次冰河作用组成,每次都使得冰盖前进或后退。18000年以前就发生过一次冰河作用。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

请问什么是冰河时代?

大约在100万年前,那时世界大陆有百分之三十二的面积为冰川掩盖。人们称这个时代为冰河时代(Ice Age,也叫冰川时期)。

在近一百万年的第四纪中,有过几次冰川期,在冰期之间又有过气候较暖的间冰期。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造成了地球上冰川的扩展和退缩,并对整个地理环境特别是生物界有极大的影响。

一般所说的冰河时代,主要是指第四纪大冰川的时代。因为它离我们最近,在地貌及沉积物等方面遗留下许多痕迹,使我们对它了解的比较详细。实际上在整个地球发展史中发生过好几次这样的大冰期,有时冰川的范围扩大到目前在赤道附近的北非、印度和澳洲。根据发展的观点来看,地球上今后还有可能发生大冰川的降临。

最近一次冰河时代结束于1万多年前,在那次冰河时代,冰川从两极一直向赤道地区延伸,在纽约这样纬度的地区,冰层竟也厚达1公里,那是个很寒冷的时代,我们人类的祖先就亲眼见证过这个时代。

但是,在遥远的过去,在人类最古老的脊索动物祖先还没出现的时代,曾经有过一次持续时间更长、更为寒冷、也更为壮观的宏大的冰河时代,整个地球在那个时代都被冻结成一个巨大的雪球。

这个极早的冰河时代的名称是瓦兰吉尔冰期(Varanger glaciation),Joseph Kirschvink在1992年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对于这段历史的发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剑桥地质学家W. Brian Harland做出,他在研究7亿年前的岩石时发现它们都和冰有过接触,一些上面有冰川的划痕,其他的则从冰山的底部落入洋底,而这些岩石来自世界各地,包括那些非常靠近赤道的地方,这很奇怪,因为很难想象在赤道的海平面地区居然也会出现冰。

他虽然通过研究很快得出结论在7.5亿年前到5.8亿年前有过大规模冰川运动,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其他世代的冰川从来都不会遍及所有大陆,即使在最严重的冰期赤道附近的大陆上也很难找到冰。

什么是冰河时期

冰河时期(Ice Age)又名冰川期,是指地球在某些年代里陆地和海洋都被冰层覆盖,这些冰封地带比现在受冰封的地域广阔得多。在冰河时期,冰层覆盖了世界上大片土地,这些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块,地面也凝结了厚厚的冰。同时,由于较多水分储在冰块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较低了。
在称为前寒武纪(6亿年前)和奥陶纪(约4.5亿年前)末的两个地质时期,冰河时期可能曾数度出现。我们仍可以在今天的撒哈拉沙漠里看见奥陶纪冰河时期的遗迹――广大地区的石头上有被磨刮的痕迹,那是冰块经过时留下的。科学家们认定,地球在历史上曾出现了8个冰河期和8个温暖期。
冰河时期,在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大片冰雪覆盖,而现在的冰帽和冰层就是那时剩下来的。冰层的移动改变了陆地。冰层把大片的岩石刮光,刮下来的石屑就堆积在冰层边缘,称为冰碛。到了天气较暖的时期,冰雪融化,冰层范围缩小,冰碛就留在地上,由冰层融化所流下来的水带到其他地方。曾由冰覆盖的山和盆地形成了很多新湖泊和新河道。
另外,有科学家预测,地球的下一次冰河时期会最早出现在1.5万年以后,而前提是人类活动在此期间对地球没有造成严重影响。
冰河时期,指的是地表上有大范围的陆地都被冰河覆盖住的时期。在过去地球的生命历史中,冰河期反覆地出现;至少在距今80万年内,地球就已经发生过30几次的冰河时期。
地球冰河时期有多冷?
其实听起来有点令人惊讶。冰河时期在十万年内气温可能只降低了摄氏四、五度而已。但是注意喔~这只是个全球的「平均」数字而已。冰河时期来临时,极地的冰帽扩张,而副热带地区的分布会向著赤道移动。在某些地区例如海岸地区因为海洋的调节、或是终年日照强烈的赤道地区,温度变化可能较小;但在某些地区例如内陆、沙漠地区或具有其他特殊地形、环境的区域,温度的下降就十分地明显。
生物能生存吗?
温度的下降,改变了地表的植物相,也更间接或直接地改变了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得许多动物面临灭亡或被迫迁移。当然,能够适应改变后的环境的物种,就会幸存下来。
上次是何时?
冰河时期来临时,温度的降低是缓慢渐进的。最近一次的冰河期发生在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据科学家研究结果显示,当时的气候寒冷,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覆盖在240公尺厚的冰层之下。
地球有冰河时期,有没有「炎热时期」?
冰河时期过后到下次冰河时期再度来临之间,为「间冰期」;间冰期气候温暖,像目前的地球就是处於间冰期。除了冰河时期和间冰期之外,并没有第三种温度特别高的炎热时期。
冰河时期的冰不是直接在海洋结冰,是陆地上冰川扩大, 大量的冰停留在陆地, 不容易回到海里, 海洋水体减少, 海水面因而下降.
全球四个主要冰河期(Ice age)
国外冰期名称 中国冰期名称 距今发生年代(万年) 地质年代
古萨(Guniz)冰期 鄱阳冰期 137-150 侏罗纪末
民德(Mindel)冰期 大姑冰期 105-120 白垩纪
里斯(Riss)冰期 庐山冰期 10-32 第三纪渐新世
沃姆(Wurm)冰期 大理冰期 1-11 第四纪更新世
测有个40万年的变化周期,却不曾观测到。因此,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认为:Kirkby等人的宇宙线理论虽具争议性,但还不算太疯狂,值得好好研究
冰河时期(ice ages),是因袭击地球的宇宙线(cosmic rays)总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吗?根据研究,宇宙线的影响力是作用在云层上,而后才导致地球气候巨变。研究从深海沈积物中的铍-10含量变化,而铍-10是宇宙线撞击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时所产生的,故从铍-10的含量可推及宇宙射线通量。他们认为这些资料显示宇宙线通量与冰河时期循环周期似有关联。
宇宙线通量愈多时,云量似乎有增加的趋势,且气候也较冷;反之,宇宙线通量少时,云量也少,气候因而变得较温暖。当初这些科学家认为:太阳风(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的强度改变时,就会导致宇宙线通量的变化。
除了太阳风的强度变化外(影响尺度为10~1000年),又再加入两项可能导致宇宙线通量产生变化的新机制:一为地球磁场变化(影响尺度为100~10000年),一为来自太阳系以外的粒子流(影响尺度为1000万年以上)。
其中,地球磁场变化一项,即为地磁机制的轨道调整(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geodynamo),也就是说:地球磁场的方向与强度会随时间产生某些变化;这种变化新近才经由测量地磁场的长期变化而发现,这种改变在Kirkby等人长达22万年的铍-10资料中也有呈现出来,而在阿拉伯半岛阿曼北部和欧洲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脉中发现的石笋,也证实了这种情形确实存在。左方上图为22万年间,深海沈积物中铍-10含量变化(红线,即为宇宙线通量变化GCR)随时间改变的状况,蓝色横现代表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线以上的区域表示气候比现在温暖,线以下区域表示比现在寒冷。左方下图则为用各种方式测量出的地磁变化,红线仍为铍-10的资料,可见有相当一致的趋势。
目前公认标准的冰河时期循环周期成因的「日晒理论(insolation model of glacial cycles)」,是塞尔维亚天文物理学家Milutin Milankovitch於1912年提出:冰河时期是因抵达地球的太阳光量变化所致,而引起太阳光量变化的主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形状有一周期性的平缓变化。不过,日晒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史前气候约41000年的变化周期,但却不能解释现在有观测到的10万年气候变化周期;此外,这个理论还预测有个40万年的变化周期,却不曾观测到。

什么是冰河期?冰河期怎么形成的?

冰河期是指陆地和海洋都被冰层覆盖的时期,冰河期是怎么形成的,到现在科学家们都没有提出正确的说法,直到现在冰河期的形成都是一个谜。

冰河期就是人们常说的冰河时期,又称之为冰川时期。根据科学家的解释,冰河期是指在某个时期的时候地球上的陆地和河流都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形成深厚的冰层,这些冰层比现在地球上的冰层更加的厚且封闭,在冰川时期所被冰冻的所有动物和植物都被厚厚的冰所包围。在冰河时期,冰雪覆盖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四处都是白雪茫茫的一片。在当时气温也十分的寒冷,由于海洋中有着很多的水分,受到物理现象的影响,海洋成为当时最快被冰覆盖的地方,在海洋成为冰面以后,导致大量的冷空气向大陆扑来,从而导致大陆的很多植物都面临死亡,没有植被的覆盖很多地方都被冻结。

关于冰河期如何形成有着不同的说法。由于冰河期出现的周期是一点五亿年,从而使得科学家们在研究冰河期如何形成的过程中不能直接的找到相关的证明来确定。有些科学家认为冰河期的形成是因为受到太阳运动的周期影响,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的原因,还有些人认为是受到银河系的影响等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说法,冰河期形成的原因至今都是一个谜。

冰河期有着不同的大小规模,不同规模的冰期有着不同的时间,但是科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是受到地球的不规格运动所导致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人知道。在历史上发生冰河期的次数很少,人们屈指可数,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冰河期的再次到来。

什么叫做地球的冰河时代?

冰河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天气酷寒,大地笼罩在厚厚的冰雪中。具体的描述一下比较容易了解: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北半球北部几乎全在冰层覆盖之下,全球陆地面积有三成以上被冰雪淹没,冰层最厚的地方可以高达二、三千公尺。 冰期与冰期之间称为间冰期,相对冰期来说,是气候温暖、适合生物生存的。冰期与间冰期循环交替造成地球冰川或是扩展或是退缩,对地理环境与生物都有极大影响。 地球悠长的年岁里已经出现过好几次冰河期,一般我们提到冰河时代,主要是指第四纪的冰川期,因为它离我们最近,最为我们所了解。科学家还不能确切肯定地球天气为什么突然变冷,出现冰川期。但可以确定的是,冰川期还会继续在地球上发生。 原文网址: kids.yam/why/article/article474
冰河时期 *** ,自由的百科全书 (已重新导向自 冰河时期) 一望无际的南极冰盖 冰河时期(英语: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相邻的冰河时期之间的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称为「大间冰期」。冰河时期内部又分为若干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或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 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冰河时期。[1]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冰河时期。[2] 目录 1 冰期理论的起源 2 冰河时期的成因 2.1 大气成分变化 2.2 板块运动 2.3 太阳输出能量的变动 3 历次冰河时期 3.1 新太古代冰河时期 3.2 前寒武纪冰河时期 3.3 早古生代冰河时期 3.4 晚古生代冰河时期 3.5 第四纪冰河时期 4 冰期与间冰期 5 参考 6 参见 7 外部连结 冰期理论的起源 1742年,日内瓦工程师和地理学家皮埃尔·马泰尔(Pierre Martel)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夏慕尼游览。[3][4]马泰尔在行记中记载,当地居民认为漂砾的产生是因为冰川曾经扩张得很远。[5][6]在阿尔卑斯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说法。 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思考漂砾的成因。瑞典矿业专家Daniel Tilas于1742年最早提出斯堪地那维亚和波罗的海一带出现的漂砾是海冰作用的结果。1795年,苏格兰哲学家、博物学家詹姆斯·赫顿(James Hutton)认为阿尔卑斯山漂砾的形成是冰川的作用。1818年,瑞典植物学家瓦伦贝格(Göran Wahlenberg)提出了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冰川化的理论,并认为冰川化只是局部现象。几年后,丹麦地质学家埃斯马尔克(Jens E *** ark)则提出全球性的多次冰期理论,其形成是地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且与地球轨道的改变有关。 冰河时期的成因 因为冰河时期包括冰期和较小的间冰期,还有两者夹杂在一起的周期,因此冰河时期的成因仍然有许多的争议。但几个重要的因素已经有所共识: 大气层的组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浓度。 地球轨道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米兰科维奇循环,也可能和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系。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造成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位置的变动,这会影响风、洋流、气流,造成地球能量收支上的改变。 太阳输出能量的变动:如太阳活动周期性的变动。 地月系统的轨道动力学。 大陨石的撞击:造成大气层中的尘埃增加,也可能引发火山大规模的爆发。 火山爆发,特别是超级火山的喷发。 这些因素有些会互相影响,例如,地球大气组成的变化(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浓度)可能会影响到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也会改变大气组成(例如风化作用会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 大气成分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比例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最大。如「雪球地球」理论认为,元古宙末期严重的冰河时期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聚而结束。 板块运动 大陆板块的运动从时间尺度上与历次冰河时期匹配得较好。比较明确的几种可以减少或阻碍赤道海域暖水流向极区的大陆板块的分布: 某个大陆板块位于极区,如现在的南极洲; 极区海域几乎被大陆所包围,如现在的北冰洋; 超大陆几乎占据了整个赤道地区,如罗迪尼亚大陆在成冰纪冰河时期就位于赤道地区。 印度-澳洲板块从7000万年前开始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在消灭了特提斯海后,板块碰撞在4000万年前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上升。大约2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到雪线以上,冰雪地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 *** 地表要高70%。而且青藏高原处于中低纬度,单位面积反射的日照强度是高纬度极区冰盖的4-5倍。而且青藏隆起导致大气环流改变,中国副热带高压区的降水增多,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北美洲的科罗拉多高原的隆起具有类似效果。因而从1990年代起,很多研究指出第四纪变冷(Cenozoic Cooling)与这种上升构造运动有直接关系。[7] 巴拿马地峡约在300万年前形成,这是人类从猿进化600万年以来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巴拿马地峡的形成切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热带海水交换,可能启动了第四纪冰河时期。 太阳输出能量的变动 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至少有两种类型: 很长时间的:天文物理学家认为太阳输出的能量每10亿年会增加10%。每10亿年增加10%的能量输出,足以造成地球上温室效应的失控- 温度的上升会使水蒸气的量增加,而水蒸气是温室气体(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这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来源请求]。 短期变化:有些可能会造成能量的捕获。由于太阳很巨大,计有的不平衡和负回馈的过程和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些过程会回馈过度又造成不平衡...等等。("长时间"在这儿指的是数千年至百万年的时间[来源请求]。)太阳黑子的周期,如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与16世纪持续到19世纪的小冰期符合得很好。 太阳能量的长期增长不是造成冰河期的原因。 最著名的短期变化是太阳黑子周期,特别是蒙德极小期,它与小冰期最冷的部分时间相关联。如同米兰科维奇循环一样,以太阳黑子的效应来解释冰河期的开始和结束会太微弱和太频繁了,但是很有可能有助于解释其中的一些温度变化。 历次冰河时期 显生宙以来氧同位素显示的历次大时期,其中亮蓝色柱状表示侏罗纪-白垩纪可能由于当时大陆的分布而未发生的一次冰河时期 地球形成以来冰河时期至少出现过5次。[8]冰河时期中,温度下降,改变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因此面临灭亡或被迫迁移,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幸存下来。 新太古代冰河时期 新太古代冰河时期,又称休伦冰河时期(Huronian),出现于24亿年前到21亿年前。由于主要冰盖遗迹证据在休伦湖北岸被发现而命名。这可能是地球上最严重最漫长的寒冷期。其成因可能是大氧化事件,大气层中急剧增加的氧气破坏了原始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甲烷所致。 前寒武纪冰河时期 前寒武纪冰河时期,又称成冰纪冰河时期(Cryogenian),出现于新元古代成冰纪,从8.5亿年前到6.3亿年前。这是十亿年来地球最严重的寒冷期,极地冰盖扩展到赤道;甚至形成了雪球地球,海洋也完全冻结。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碳因地球生物不能光合作用而逐步累积,最终形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走出冰封。随后是埃迪卡拉生物群标志著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各种生物的门基本都出现了。 早古生代冰河时期 早古生代冰河时期,又称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Andean-Saharan),时间跨度较小,出现于古生代晚奥陶纪与志留纪,从4.6亿年前到4.3亿年前。 晚古生代冰河时期 6500万年来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可见340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2500万年前南极冰盖大部溶化,1300万年前南极冰盖重新形成。现在的平均温度比始新世气候最适宜(Eocene Climatic Optimum)时期要低10度以上 晚古生代冰河时期,又称卡鲁冰河时期(Karoo Ice Age),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的石炭纪与二叠纪,从3.6亿年前到2.6亿年前。因南非卡鲁地区发现的冰盖证据而命名。可能的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所致。 第四纪冰河时期 第四纪冰河时期(Quaternary glaciation),或称作更新世冰河时期(Pleistocene glaciation),当前冰河时期(current ice age),或直接叫做冰河时期(the ice age),开始于258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另一说为2000万年前南极大陆出现永久冰盖之时开始),延续至今。此次冰河时期中,地球处于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旋回。目前,地球上的大陆冰盖仅存在于南极洲、格陵兰、巴芬岛等处。 冰期与间冰期 65万年来南极洲的冰蕊所记录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而划分的冰期/间冰期周期 距离现代较近的第四纪冰河时期的间冰期约为4万年,以后缩短为1万年。上一次冰期是约1万年前.[9]。 名称 间冰期/冰期 年代(年) MIS 世 间冰期 1万2千年前至今 MIS1 全新世 沃姆冰期 Würm 冰期 11万年前至1万2千年前 MIS2-4 & 5a-d 更新世 里斯-沃姆间冰期 Riss-Würm 间冰期 13万年前至11万年前 MIS5e 里斯冰期 Riss 冰期 20万年前至13万年前 MIS6 民德-里斯间冰期 Mindel-Riss 间冰期(s) 30/38万年前至20万年前 MIS7 民德冰期 Mindel 冰期(s) 45万5千年前至30/38万年前 古萨-民德间冰期 Günz-Mindel 间冰期(s) 62万年前至45万5千年前 古萨冰期 Günz 冰期 68万年前至62万年前 Waalian 间冰期 54万年前至47万年前 多瑙第二冰期 Donau II 冰期 55万年前至54万年前 Tiglian 间冰期 58万5千年前至55万年前 多瑙第一冰期 Donau I 冰期 60万年前至58万5千年前 Pastonian interglacial 间冰期 80万年前至60万年前 MIS63 Pre-Pastonian glaciation 冰期 130万年前至80万年前 Bramertonian Interglacial 间冰期 155万年前至130万年前

什么是小冰河时期,为何地球会发生冰川期和小冰河时期?

关于气候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们人类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然而就在最近,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相关报告指出太阳活动将有可能达到近20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全球即将降温。

由此一些科学家们就推测地球可能会在15年内进入新一阶段的冰河时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人类该如何应对这一灾难呢?

冰河时期到底是什么?

冰河时期又称“冰川期”,是指地球在遥远时期里陆地和海洋都被冰层覆盖的时期,而在此期间温度也会发生骤降,因此也会改变地球地面的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一般来说,冰河时期的时间可以维持很久。冰河时期又被分为“小冰河期”和 “大冰河期”,两者相比而言,小冰河期的毁灭性比较小,但给人类还是会带来不小的打击。

虽然地球从诞生为止已经有了四十几亿年的时间,但在绝大部分的时间内并没有人类的存在,由此可以推测出,地球曾经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极有可能发生过多次冰河期。

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进入了冰河时期?

迄今为止,关于冰河时期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并没有明确的定论。

有部分学者认为很有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但是感到疑惑的是,这些变化虽然能够改变入射阳光的分布,但是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也就是说不会导致地球上气候发生极大的变化;

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还有的认为是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不过许多的研究者们认为极有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

影响小冰期时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首先地球气候的好坏取决于大气环流和太阳的辐射,并且科学家们经过对太阳的400年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数量是影响小冰期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据历史记载1600年到1750年之间,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记录太阳黑子的数量,并且发现其数量只有50颗左右。

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太阳黑子应该有4万到5万颗才对啊,由此可以发现太阳黑子的数量在骤减,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发生地质灾害,随之小冰期时代到来,史称“明清小冰期”;

另一个因素则很有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据记载在1601年是地球历史上最寒冷的一年,那时候气温骤降导致北方国家的农庄庄稼产出几乎为零,百姓们个个饥饿难耐。

南方国家也出现了桃花迟迟不开的现象,与此同时秘鲁某地的活火山也已经持续喷发了15天,并且由于大约30立方千米的火山灰喷入大气层,导致大量的微量颗粒随着大气流动竟然走向各个国家,进而导致全球气候的恶化。

现如今全球变暖在持续发展中,按理说地球应该不会进入小冰河时期,但就在最近有人认为全球变暖很可能要开始停止了,2050年到来的时候地球很有可能会进入到一个小冰河时期。

小冰河时期会来临吗?

首先影响“小冰河时期”的主要因素就是太阳黑子,根据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数学教授扎尔科瓦的数学模型指出,在近11年期间,太阳活动中包含太阳辐射、太阳黑子呈递减模式降至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小冰河期以来的最低点,太阳黑子也将减少60%,而太阳又是地球热量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试想一下,如果太阳活动的水平下降,这肯定意味着它释放的能量在下降,地球上的温度也会降低,那么地球确实有可能会进入“小冰河时期”。

再加上美国宇航局科学报告指出,迄今为止,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过去10年中的大多数年份都更广,这让大家都以为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过科学家们最后分析得出,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广竟然是因为季节性异常的原因。

虽然北极地区在持续不断的冷空气影响之下,海冰出现了比最近几年更大覆盖,但是只能相对部分时段多了点,同时在秋季和冬季的月份中增长也存在很多不足,无法使海冰恢复到长期平均水平,所以整体的海冰仍低于正常水平。

根据观察北极海冰在一年之中主要生长就是在2月到4月的时段之中,虽然2020年海冰在3月5日达到了年度最大范围,刷新7年的海冰覆盖新高。

但是仍比1981-2010年的平均最大值低590000平方公里,我们对比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数据,就可以看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也算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一个气候升温情况的体现,只有当气温不断上升的时候,海冰的覆盖才会降低。

当然这次我们也看到了季节性的波动导致了海冰的一个变化,未来可能在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季节性模式之下,会产生更多的海冰。并且根据伍兹霍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珍妮弗·弗朗西斯表示,由于天气和洋流的波动,每年北极之间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属于波动状态。

综合了南北极地区的数据情况,全球确实都出现了一波海冰“反弹”的模式,但是并没有改变整体的一个海冰覆盖率,所以说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海冰都还在持续的下降之中,全球变暖确实还在发展中,至于地球到底即将是否进入到“小冰河时期”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毕竟科学家们推测的也只是有可能。

如果地球进入冰河时期会有什么危害呢?

首先在进入冰河时期的这段时间内,地球的温度肯定会不断的下降,那地球的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能力弱的物种将会灭绝了,而留下来的就是一些适应能力强的物种。

当然,这些物种为了能够适应环境,其身体特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可以说,每一次的冰河时期都是大自然对生物的一次选择,小冰河期平均每一个世纪就会发生一次,时间周期也比较短,持续时间大约是几十年左右,而相对于大冰河时期来说小冰河期影响力比较小,但是对于人类和其它的物种的生存来说,还是会有不小的影响呢!

其次粮食会大大减产,如果粮食和肉类食品面临匮乏,那么将会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安全,人类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末期正是由于出现了小冰河时期才导致了一个王朝的覆灭,如果地球进入冰河时期的时间太长,我们人类极有可能也会成为地球上的一任过客。

如果地球真的进入冰河时期我们人类并不是没有办法来应对,首先我们可以寻找有效持久的热源,在新热源附近重建聚集地,重构新农业,保持食品生产和生活必要物资的制造,当然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而言,有效持久的热源有核发电厂附近,地热产生地,火山口附近等等。

但是真正适合人类聚集的只有核发电厂及地热产生地,我们可以通过融化河冰和采集地下水获得水源,通过供热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维持少量的圈养动物,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工业体系。

我们应该清楚恶劣的环境和工业供给根本不可能维持绝大部分人类的生存,因此到时候全球人口肯定会大幅减少,政治及社会体系也会变得更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