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现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是指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指发表见解。通常百家争鸣是是指春秋到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请问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到汉朝末年。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它方面。

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百家争鸣是指什么?

1、百家争鸣的内容

百家争鸣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文化领域内的大解放、大变革、大发展的深刻的思想变革。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的阶段,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应运而生,文化思想处于空前的繁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众多,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论,相互借鉴,都在极力宣传自己的主张见解,涌现出很多对后世有深刻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后世将这一文化现象统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开端发源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之间的争论,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以仁治国,反对滥用刑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对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要爱护,反对战争。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不要有人力的干涉,同时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世间万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人只要服从事物的自然规律就好了,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他的观点对后世中国人的人生思想、道德准则都有深刻的影响,无论绘画、书法、建筑等领域无不体现了这一理念。

以韩非子、李斯、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是激进的改革派,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中国历代的改革家都是从法家的观点中吸取智慧来武装自己的,他们认识到,改革使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改革社会中的矛盾便不会自动解决,中国封建社会历来就是用内法外儒的手法来治理国家的。

2、百家争鸣的形成

百家争鸣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特殊的历史阶段。当时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实质上的威信,各地的诸侯们纷纷崛起。他们不约而同地招揽人才,改革变法,希望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继而迫使周边小国臣服他们,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梦想。

所以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处于分裂时期,但是这恰好为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坏境。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与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斗争非常激烈,于是各种代表不同阶级的学说也就应运而生了。

比如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们希望恢复周王朝的礼制,维持社会现有的等级制度不变。

老子的道家学派就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是比较温和的一种学派。

相比之下,韩非子李斯代表的法家就是激进的改革派,他们主张严刑峻法,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以军功来受爵位,改革赋税制度.

这就是说一个平民甚至是一个奴隶,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便可以得到相应的爵位,成为贵族,这显然威胁到了现有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扩展资料

孔子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文化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大变革运动,后来被称为“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变革之中,各种势力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争相发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这就涌现出很多学术以及思想学派。

他们都各自发表自己的主张,极力宣传自己,并且不断到各国游说,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一时期的学说非常复杂,各自的观点有很大分歧,学术观点学者层出不穷,所以被称为“百家争鸣”。

什么是“百家争鸣”?

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中,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各逞胸臆,或议论政治,或阐述哲理,进行思想上的交锋,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表示家数很多。西汉初期的司马谈(即司马迁的父亲),曾将“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法”、“名”、“道”6家。西汉末年的刘歆和东汉的班固则认为“诸子百家”主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0家。但他们又指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是将小说家排除在外。在余下的9家中,除了讲合纵、连横的纵横家、综合各家学说的杂家、讲“尚农”和农业技术的农家,重要的也确只有儒、墨、道、名、法、阴阳6家。

儒家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为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儒家继承了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民主和人道的遗风,重视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用理性和道德修养。司马谈以为,“其(指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墨家创始人为春秋末、战国初的墨翟。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的“仁”;主张“非攻”,希望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尚贤”,反对旧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同”,希望有一个贤德的国君;还主张“节葬”、“节用”,反对儒家的“厚葬”、“三年之丧”和权贵们的铺张浪费。墨子及其门徒还是个科学团体,他们在天文、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绩。

道家“道”的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宇宙的本源等意思。先秦诸子中以“道”为思想核心的学派,被称为“道家”。老子、庄子以及杨朱、宋钘、尹文,均以此为自己学说的主旨。在道家看来,人生在世,受到无数外在的束缚,如肌体之累,声色之乐,利禄之欲,死亡之惧,仁义礼乐之羁。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道。所以他们讲求“无为”,主张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提出要弃仁背义,废礼毁智。

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宋国人惠施和战国后期赵国人公孙龙。春秋战国剧烈的社会变动使旧有的名不能反映新的内容,新的名还需要社会的公认。名实不符的现象在当时社会上很突出。不少思想家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企图解决“名”、“实”问题。这就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名辩思潮。名家就是这一思潮的产物,是专门研究“名”、“实”问题的一个学派。他们对逻辑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在自然科学上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他们主张法治,强调耕战,反对“法先王”,主张建立和巩固新的等级制度。他们对现实政治有着独到的深刻理解,将蒙在社会秩序、人伦规范之上的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全然撕去,揭示出在其掩盖下的赤裸裸的人际间的利害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起君主专制政治的基本原则。

阴阳家运用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矛盾双方互为消长、一生一灭的原理来论证社会人事,并把阴阳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结合起来,以解释社会人事,是阴阳家的两大创造。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为战国中期的邹衍。邹衍以为,阴阳消长的结果,体现为五行相胜,循环运转,并反映于朝代的盛衰更替。每一个朝代都有金、木、水、火、土5种德(神力)中的一种与之相配合,由这种德支配着这个朝代的命运。黄帝“以土德王”;木胜土,故代之而兴的是“以木德王”的夏;金胜木,故代之而兴的是“以金德王”的殷;火胜金,故代之而兴的是“以火德王”的周。接下去。周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取代,如此周而复始。邹衍的这种循环论的历史发展观点,被称之为“五德终始说”。

什么叫“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指的是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战国,知识分子为适应变革的需要,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以及各流派之间著书论战、争芳斗艳的局 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儒、道、法、 墨、阴阳、纵横、名、杂、农、小说十家。而在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中 则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由此而来。百家争鸣, 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为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是由封建领主制过渡到封建地主制的变革时期,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纷繁复杂而又激烈。而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 思想家们都是代表自己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为了达到本阶级(层)的政治目的和主张而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都持有自己独到的解释或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周游列国。又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在政治上采取的宽容政策,允许他们“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学者们勇于冲破旧有传统的思想牢笼,在治国、修身等方面都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扬学术创新精神,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各家各派的著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

答:一、百家争鸣名词解释
1、指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百家”林立、互相争辩的现象。当时学术派别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他们著书立说,游说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当时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
2、百家争鸣是指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