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乱世时期群雄争霸的故事,三国时期,英杰辈出,能人异士数不胜数,三方鼎立自然都想一统其他两方,整本书谋划不断,各种勾心斗角,战争杀戮,权术 争斗 计策 杀戮,这些东西都不适合老年人,老人看了之后会为书中的计谋而思考,不利于老人颐养天年,书中难免有看重的角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关羽等等,人物的死亡难免会引起读者的伤感,显然这是不利于老人的健康。

《水浒传》讲的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故事,书中江湖义气太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为朋友两肋插刀,说是好汉,但性质更像是一帮黑社会,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知,处于学习期的少年总喜欢模仿,心智不成熟的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冲动,可能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说少不看水浒。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在中国历史上,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针对这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存在“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老不看三国

首先,就年老的人不适合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和勾心斗角,对于一个阅历毕生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对于老人来说,多看《三国演义》会更加计较和世故,也即起到了“过犹不及”的负面作用。并且,对于三国来说,存在太多悲伤的故事了,比如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对于这些历史上的故事,也可能不利于老人们的豁达恬淡。

二、少不看水浒

其次,就年少的人不适合看施耐庵的《水浒传》,原因非常简单,水浒108好汉,每个好汉都有身负武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每个人都备受压迫或遭遇不幸,被迫落草为寇,逼上梁山,共聚一堂,图谋大业,却最终失败。对于少年来说,应该年轻气盛,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水浒传》的结局无疑是比较消极的,这对于少年的心态也是比较不利。换而言之,对于《水浒传》来说,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虽然前期快意恩仇,不过结局还是太多悲凉。

三、男不看西游

再者,就男人不适合看吴承恩的《西游记》,笔者的理解是:大概就是看这种神话容易想入非非,不务实,不利于男人建功立业,也可能孙悟空“大闹天空”容易让人感到冲动。但是,这种说法还是比较牵强的。对于《西游记》来说,还是存在很多积极的内容,比如马云就表示唐僧师徒四人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组合,并且唐僧一心取经的恒心,孙悟空的无所畏惧,猪八戒的乐观幽默,也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女不看红楼

最后,就女不看曹雪芹的《红楼梦》,笔者认为还是存在一定的道理的,红楼梦里大多都是姻缘叹息,女子看了会矫情多思愁苦。对于女性来说,本来就是多愁善感的,而看了《红楼梦》的话,比如林黛玉、贾宝玉的结局,可能更进一步增添忧愁和悲伤。林黛玉这种女子,《红楼梦》中明说,她是来“还泪”的,不是来“生活”的。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是因为水浒中都注重人和人之间的情义,在人们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尤其是18-25岁之间,很多人都注重兄弟义气,而缺乏理智的思考问题,再看水浒,会让这些年轻人做事太过意义用事;而老年人,在饱经沧桑以后对所经历的事情都已经明了,所以再看三国,只会让他们更加的明白世事的不测,人情的淡薄。

相关说明

“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

“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为什么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呢?

在文学圈子里面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少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年少的时候不读《水浒传》,主要是因为少年的阅历太浅了,在看书的时候,只是看到那些梁山好汉一个个义薄云天,但是其实已经貌合神离了,也无法理解这些人性背后的悲哀。老不看《三国》,主要是因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是无奈,身体已老,虽然壮志未酬,但是已无力回天。

一、为什么说少不看《水浒》

少年的时候,如果看这本书看似是这里面的梁山好汉,一个个都在替天行道,而且在处决坏人的时候非常果断,所以看的时候特别过瘾。但是《水浒传》其实彻头彻尾就是一个悲剧,是朝廷和梁山之间的争斗,遵循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只有有实力才能够胜者为王。这里面的一个个英雄都是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苦难,最终不得不在朝廷的逼迫下上了梁山。少年们在小的时候看这本书,其实是有些看不懂的,因为没有在社会上历练过,也不知道世道的残酷,只能够看到表面的意思,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

二、为什么老不看《三国》

曹操曾经在《观沧海》一诗中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并不是说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年老的时候有这样的能力和这样的报复。大多数人在老了的时候都会回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刻想起自己之前意气风发,然后再看一看自己已经垂垂老矣,满头白发,不免会有些感伤。例如《三国》里面的曹操实力强大,不可一世,但是最后也是在赤壁的一场大火中走下了神坛,幻想最终破灭。还有很多英雄最后都只不过是历史洪流里面的牺牲者,是一朵浪花而已。老年人如果读完了三国的话,回想自己的一生,看到自己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但是看完书之后还是非常尽兴,所以在合上书之后就会越来越沮丧。

为什么说“老不看水浒,少不看三国”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意思就是:

年轻人不适合读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读三国演义。

因为水浒里面比较多的是叛乱,义气等,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惜仔细一看却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而年轻人气盛,读了那些好汉的事迹,容易心生反叛,不服管束。

三国里比较多的用到权术与谋略,里面的各种故事,其实一部是汉朝军阀混战和各种人物智慧进行较量的争夺史。罗贯中将一个个名士、政治家、军事家们经过一番文学的描绘,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老年人经历丰富,老于事故,看了三国之后,更加心领神会,如果把权谋用在生活中会增加不稳定困素。

这句话的完整版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西游记里讲的是四个和尚的事情,佛教禁欲望,男的看了之后,容易受到人物影响,只顾翻山越岭,不看路边风景.。红楼梦里描写女性的故事较多,而且多以悲剧结束,女性多愁善感,心思细密,容易受到里面人物影响,心怀悲悯,不利于身心健康。

扩展资料:

“老不读三国”这种说法看似振振有辞,其实却不耐推敲:首先,说老人本来就坏,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扩大化嫌疑——老人中固然有康生、林彪等坏蛋,也有孔夫子、海青天这样的好人。于是,又有人说,之所以“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勾心斗角,对于一个阅历毕生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

还有个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讲得更有意思:“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古时候老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老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算老呢?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读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统治。

杂文家高旅另有说法,他认为“老不读三国”是:“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这种说法较为平和折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