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故事: 传统的木匠师傅使用的墨斗、角尺和竹尺这三件关键的工具,传说是鲁班先师留传下来的,它们包含着泥木匠产品的设计和建造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直线直角和计量的内容,被称为木匠师傅的“师傅”,一定程度代表了鲁班祖师,相当于皇上的“尚方宝剑”,木匠们面对这三件工具,有“面剑如面君”的感觉。墨斗一般由樟木或乌臼木等不易爆裂的木料制成,木匠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直线、锯板和锯方条几乎一刻离不开它。英德客家人流传有这样的故事:鲁班先师开始发明墨斗时,要分开木头取用木板或木方条,只要用墨斗线一弹,木头就开了,又快又省

墨斗是谁的发明?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工匠和发明家,他发明了鲁班尺,发明了锯子,还有一些机械鸟,可以在天上飞的。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墨子不远千里,从鲁行十日十夜至楚国都城郢,与鲁班和楚王相互辩难,说服楚王停止攻宋。

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

扩展资料:

墨斗是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传为鲁班发明。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贮墨,线绳由一端穿过墨穴染色,已染色绳线末端为一个小木钩,称为“班母”,传为鲁班之母亲发明。班母通常离地面约一吋。固定之后,将已染色线绳向地面弹动,工地以此为地平直线标准。

又可以班母固定于高处,墨斗悬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墬力,将已染色线绳向壁面弹动,以此为立面直线标准。后石匠师父以斗线定采集下来的岩石形状,再用其它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长石等形状的石料。

墨斗是什么工具是谁发明

墨斗是中国古代木工行业的传统工具,在泥、石、瓦等行业中是不可缺少的,传说由行业祖师鲁班发明。墨斗主要是用来画长直线,其结构是后部为线轮槽,需安置手摇转动的线轮来缠墨线,前端有一个圆斗状的墨槽,里边放有丝绵,可倒入墨汁。墨线由木轮经墨槽细孔牵出,固定于一端,像弹琴弦一样将木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将墨线缠回,因而古代又称墨斗为“线墨”。墨斗一般选用不易变形的木材制作,多由木匠自己制作并使用。据说旧时木工学徒期满时,必须自行设计一个墨斗,方能出师,因此墨斗装饰多样,是匠作工具中富有艺术审美性的一种。在宋代古瓷中存在用瓷器来制作匠作工具的做法,目前这种实物范例已多次面世。

笔者在拍摄民间收藏的西安城市基建所出古瓷标本时,在一藏友处拍摄到一件宋代耀州窑青瓷墨斗,残长10厘米左右,保存了安置绕线木轮的长方形线轮槽,墨槽为圆形,两槽间有出线孔连通,线轮槽两壁开有轴孔,轴孔处带有磨损痕迹,但是墨槽的牵出孔部分已经残失。当时笔者是第一次目睹宋代耀瓷中有这类青瓷制作的营造工具,惊奇不已。此后在河南郑州藏家冯志刚处,再次目睹一件宋代青瓷墨斗标本,据介绍该标本出自河南汝州大峪东沟窑,造型比西安面世的耀瓷墨斗稍完整一些,墨池为四出花瓣形,保留了墨线牵出口的一部分,在这件墨斗上还留有粘烧痕迹,说明烧造时产品装窑较密集。有意思的是,西安与河南的这两件青瓷墨斗虽然不是一窑烧造,造型却近似,在墨池两边各切削出一条斜棱,可能是为了方便手持。另据冯志刚介绍,他收藏的河南古瓷标本还有黑瓷与白瓷墨斗。从西安与河南都出土过同类青瓷墨斗来看,这类瓷质的匠作工具在历史上确有一定数量烧造。

笔者联想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耀州窑青釉吊锤,高14.3厘米,口径3厘米,腹径7.8厘米,为铜川市出土。造型作小口束颈、丰肩、鼓腹状,肩以下逐渐内收,尖底。腹部刻划有“阿厘”二字。胎质坚硬,呈青灰色。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黄,尖底处一圈有支烧痕迹,说明很可能是尖端朝下、竖立着用环形带齿窑具支烧的。此器如同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尖底瓶缩小件,也被考证为宋代建筑用吊锤。

上述这些宋代匠作用瓷不但是特殊、珍贵的宋瓷研究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匠作器具的重要实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陶瓷文化的丰富多样

鲁班是怎样发明木工工具的?

鲁班的故事(一):

鲁班发明刨子的故事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个性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貌。"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个性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的故事(二):

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有一次鲁班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留意,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先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所以能很快地磨碎叶片。

鲁班就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

鲁班的故事(三):

鲁班发明墨斗的故事

鲁班创造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亲裁衣服时,用一个粉袋划,受到启发的结果。墨斗刚做好时,鲁班每次弹线,都得请母亲帮忙,捏住墨线的一头。有时,母亲正在做衣服或煮饭,也不得不放下,赶来帮忙。有一天,鲁班母亲对他说:“你做个小勺子,不就能够代替我捏着墨线了吗?”鲁班一听,对呀!他很快做成了一个。从此,一个人就能够弹墨线了。直到此刻,木工师傅们还把这个小勾子叫“班母”。

鲁班的发明故事?

鲁班从小就出生在一个工匠之家,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自然也对发明制造有着深深的喜欢,除了天分,鲁班自身爱研究,爱思考的性格是他能成为木匠鼻祖的重要原因。那么你知道鲁班发明的故事吗?一起来看看我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有一次鲁班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著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许多小齿,所以能很快地磨碎叶片。

鲁班就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

鲁班发明刨子的故事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尺的故事

相传鲁班和文公都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但鲁班总是技高一筹,令文公非常嫉妒。

一次,两人奉命各自率众修建宫殿。文公趁人不注意,将鲁班用来丈量长度的尺子锯短,一尺半变成一尺四寸一分。当鲁班的徒弟们用这把尺子将木料裁切完毕后,才发现长度不对。时间紧迫,材料用尽,鲁班急中生智,把不足的长度用石墩代替,结果更加坚固、美观。国王十分满意。 当人问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时,鲁班笑答,全靠文公送的尺子啊!从此文公心服口服。这把尺子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鲁班尺长约42.9厘米,经风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并呼之为“门公尺”。其八个字分别是:“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在每一个字底下,又区分为四小字,来区分吉凶意义。鲁班尺产生不久即融合了丁兰尺,后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矫正的重要工具。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中表现最为广泛。

鲁班发明云梯的故事

鲁班不仅是能为人民制造各种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

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休。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著。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围了多日,干着急攻不下来。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这种”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古书记载,鲁班还造过一辆”木马车“。那是他的母亲死了,为了送葬造的。鲁班在车上安了机关,有木人驾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围了很多人,看着这辆自动行走的木马车,一个个赞叹不已。

鲁班发明石磨的故事

相传在60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4000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但杵臼比较费时费力,每次只能春少量谷物,时间一长还会腰酸背痛。

有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婆捣麦子。老太婆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里研著麦粒。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家,他找来两块大石头,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个大石盘,上面凿个洞,并安上木把,将两个石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中心装了个轴。他在圆盘的中间洞上放麦子,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两千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发明墨斗的故事

鲁班创造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亲裁衣服时,用一个粉袋划,受到启发的结果。墨斗刚做好时,鲁班每次弹线,都得请母亲帮忙,捏住墨线的一头。有时,母亲正在做衣服或煮饭,也不得不放下,赶来帮忙。有一天,鲁班母亲对他说:“你做个小勺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着墨线了吗?”鲁班一听,对呀!他很快做成了一个。从此,一个人就可以弹墨线了。直到现在,木工师傅们还把这个小勾子叫“班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