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智能手机是在硬件和操作系统和终端方面,对腾讯来说,做的是软件服务和内容产业,双方有非常大的互补性。但是过去,比如一个手机里面的AppStore,它的浏览器、它的搜索、它的导航是自己经营还是说交给合作伙伴,走了很多弯路。原来很多手机厂商希望自己做,或者像小米那样,因为小米这方面很强,最后发现还是很难做,还要找专业的人士做。像腾讯有内容、服务、算法,就可以化身成专业人士来承包这块,当然腾讯要付出代价,因为要承包这块地,肯定要开出很好的条件,要比他们做的更好。这种合作对腾讯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定位。

腾讯公司为何不研制手机或手机芯片?

腾讯是互联网公司,类似亚马讯,Facebook和谷歌,都没有做手机的基础。手机本质是台电脑,可以理解为可以打电话的小电脑。所以,苹果,联想等电脑公司很容易转入智能手机。而腾讯连正宗的软件公司都不算,所以BAT做手机可能性不大,跨界太大。

芯片与互联网公司跨越那就更大了,芯片属于集成电路,是电子工业的明珠!在PC机时,还没有电脑公司做芯片的。现在苹果三星高通华为做芯片,要感谢三家公司,一个是中国台湾的台积电,提出了制造与设计分离的代工;第二是ARM,只卖CPU,GPU的lP不自行生产。使进入手机芯片的门框大大大大地降低。第三要感谢谷歌。安卓的免费,使PC霸主微软举手投降铩羽而归。安卓的开放使任何一个芯片公司独占手机芯片市场的希望破灭了!如果谷歌与高通合作,仅支持高通的芯片,那除了苹果,全世界的手机只能老老实实地给谷歌和高通交钱,也就没华为三星什么事了。

腾讯真正想做的是类似安卓的手机操作系统,似乎是和Intel合作,但是失败了。

腾讯这类互联网公司喜欢做大数据云计算,它本身有基础,再进一步做云计算的服务器,可以先从组装入手。做服务器芯片,他们就没这本事了,与本行不沾边,就象厨师做菜历害,但种菜养鸡养鱼末必会。淘宝去做芯片,它就是从零开始,肯定比格力做手机难多了。

华为相反,做为通信企业做手机是正常的,做手机去做芯片,也是正常,要提高手机性能,最终要在芯片上下功夫。但要华为去做微信,做淘宝,做百度,他一样不在行!一样不会做。所以华为做服务器芯片,但在云计算,比起淘宝,就差远了。

社会 分工,术业有专攻。当然,这不是不做研发的借口。

软件是软实力,硬件是硬实力,组装是装实力。腾讯是软实力,华为是硬实力,ⅩX是装实力。一般而言,硬实力﹥软实力﹥装实力。因为硬实力直接转化为军事工业,印度的软件业非常历害,基本上可以算除美国外第二大,但硬实力工业却还停留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印度的软件业水平比中国高,但工业水平可能就是中国90年代水平。所以说,硬实力比软件力更难。当然,没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去做组装肯定好过什么都不做。

中国烟草为啥不去制造芯片?

出了中兴华为这档子事搞得全民都知道自己国家“缺芯”。缺的东西多了,不要啥都给往众多企业往上套。联想百度在人工智能行业有研究,腾讯阿里在云计算有成就,中兴华为在通信业有成就,小米在物联网上有建树。不要以有一个行为去抨击绑架其他企业。要说赚钱谁能赚的过烟草?你咋不让它拥有核心技术?

被某些黑心自媒体引导的脑子也不大好使了,除了华为好像其他企业都是废物。您倒是捡个头皮硬的质问下。

腾讯一个互联网公司,要做的是在互联网行业不断的去创新

QQ微信更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术有专攻,每个公司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深耕自己的行业。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年代,腾讯不直接做系统,不直接做芯片,但是他也可以去投资这个行业。

任何公司不可能什么都去做,什么行业都去涉足,如果,整个生态都去插手,先不谈能不能掌控这些,这对于其他的一些创新的公司,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腾讯研制手机不能展示其互联网公司的地位,对其主线发展业务无太大帮助,并且其主要产品微信,就顶替了手机最初始的功能。

但腾讯可能会推出一个类似平板的硬件设备,这个设备上只包含腾讯全家桶, 游戏 +阅读+购物+视频+其他,只要是网上休闲 娱乐 的一应俱全。

价格不会太高,应该会赠送专属特权+VIP会员+优惠券!!!

inter amd ,摩托罗拉,惠普,苹果,三星 ,高通,除了三星苹果,都是制作芯片硬件四五十年老厂商都没做出手机芯片,一个做 游戏 的国内厂商怎么可能做出来,inter amd包括服务器芯片 摩托罗拉的,做出芯片都聘请斯坦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的硕士研究生博士花了十多年才做出稳定的芯片,就凭 游戏 厂商,国内大学高材生,基本够呛

腾讯公司为什么不生产飞机大炮,腾讯公司为什么不建国,腾讯公司为什么不统治地球,没脑子的提问有什么意义

不一定都得研发手机芯片,可以研发反重力引擎什么的。

你还不如问 高通为什么不做手机更好

一个皮肤就能赚到的钱 花那么大心思干嘛

最前线 | 称“不做硬件”,腾讯会议合作伙伴超百家

36氪获悉,腾讯会议近期在北京 InfoComm China 2021展会宣布了一系列进展。展会现场,腾讯会议联合了近30家硬件厂商展示“软硬一体”的云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同时,腾讯会议也与罗技、MAXHUB、newline、亿联等硬件厂商发布多款腾讯会议Rooms专款解决方案。本届也是腾讯会议首次独立参展。

自2019年发布以来,腾讯会议经历了疫情前后,当前已经从app走到更多企业级解决方案的阶段。腾讯会议Rooms是在去年推出的针对会议室场景的解决方案,当前已经融合高清音视频会议、无线投屏、协作白板、集中式管理后台等功能模块。

这次在InfoComm展会上,腾讯会议也表示还持续开放核心技术能力和音视频认证,和硬件合作伙伴一起为大、中、小型会议室以及培训室、个人办公室提供云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近期腾讯会议的更新不少。今年7月初,腾讯会议旗下天籁实验室推出天籁语音模组方案,可实现12米超长距离拾音,消除超过200种会议噪声,在双讲,回声消除等方面大幅度升级,已应用于腾讯会议Rooms专款机型上,并授权开放给腾讯会议Rooms专款硬件合作伙伴。

市场在迅速增长。IDC数据显示,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在2024年将超过100亿元,云会议市场占比将近40%。而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5000万间会议室,真正上了视频会议的会议室还不到1%,空间仍然巨大。

疫情后,视频会议领域的云玩家继续快马加鞭,补足自己的业务和场景—— 而腾讯会议的策略是,坚持不做硬件,主打发挥“连接”作用。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在展会后专访表示,音视频会议硬件已经是非常专业细分的市场,如果用互联网的打法卖硬件,比如用流量、用补贴,那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用户的需求。B端用户需要的是稳定的服务、可靠的保障,那就必然需要更多合作伙伴一起把需求满足好。

深入行业是腾讯会议今年重点布局的方向。当前,腾讯会议通过开放API接口深入业务场景,已在医疗、企服、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实践落地。比如,在教育行业,腾讯会议通过输出音视频能力和API接口,以“三个课堂”的形式打通了课程安排、课中互动、课后沉淀等教学全流程。当前,腾讯会议已经被众多中小学用于在线教育,300多所高校采用了腾讯会议的产品。

而在医疗行业,浙江省遂昌县是典型案例。为了解决远程医疗、医师培训的需求,腾讯开放API接口,帮助医院通过GE医疗的“技影随行”远程影像质控平台进行协同。基层技师只需点击“预约会议”,就可“召唤”专家远程指导或在线设置参数。数据显示,“技影随行”已经在全国约20家县级医院投入使用,将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放到基层去。

腾讯会议的生态也在不断扩大。当前,腾讯会议API已被TAPD、腾讯招聘、Coding等产品和应用场景深度集成。而在外部,也已经有近万家企业接入腾讯会议API,为各行业提供专属会议能力。腾讯会议也表示,未来将持续坚持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创新,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云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建立互联互通的视频会议生态。

腾讯这么厉害,为什么自己不做手机行业

简单点说,就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手机硬件以目前的技术来讲,没什么难的。肯花钱,谁都做得出来。那大家可以想想看,腾讯做手机的点在哪,钱花了,总要有相应的效果。操作系统跳脱不了安卓,这就意味着做不出什么独到的深度集成。无非还是给预装一票腾讯软件而已。最关键的就是还提供不了独占性。微信只能qq手机装?不现实吧,这除了给虎视眈眈一直想做即时通讯平台的其他厂商机会拉用户之外,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其他软件也是同理。如果是找人代工\合作的话,也就做到这一步了。除了叫腾讯手机之外,这手机很难想象有什么特点或独到之处。如果学苹果各方面都去定制,那这就不是拿点钱出来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即便做出来了,还要面对行业大佬追着收专利费,竞争对手围剿。通俗点说,就是费力不讨好。
这是一点典型的看起来好像可以,实际上根本不行的想法。腾讯如果哪一天能做出自己的操作系统,形成自己的软件生态,他第一时间就会做硬件去承载的。 像现在单靠某几个软件或平台,用户再多也没用的。
说到这个,就还要多说一句,这是个软件为王的时代。这里说的软件并不特指软件,而是应用场景。再快的网速,没有相应的app去让这个网速有用,那就不会有用户去用。再好的手机,如果操作系统太渣,也不会成功。iphone永远都是为ios服务,家用电脑,你得考虑是不是能装得上windows,否则性能再强也没用。做硬件被管道化的风险太高。作为管道,有那么一个两个够了。所以现在做硬件的彼此掐的都特别狠,因为真的是你死我活。
相对于软件,硬件的研发生产需要投入的资源大得多,风险高得多。把自己从本来的优势位拉到一个并不熟悉,竞争激烈,投入巨大,产出未知,未来未知,转型困难的产业里。这是任何公司都不会去做的事,也是腾讯不做手机的根本理由。
Google前期曾和HTC合作推出定制机,近期又推出Nexus,Google做手机并不是介入手机市场和苹果、小米等靠卖硬件挣钱,而是为了给各个手机厂商树立标杆、推广手机操作系统“安卓”。
这个逻辑很简单:“安卓”的出品方是Google,但是运行“安卓”的是硬件“手机”,而“手机”是由手机厂商开发。两者之间就会存在沟通不畅、甚至冲突的现象,比如“手机”厂商觉得原生安卓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他们想要差异化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自己基于安卓开发了一套手机OS,比如小米的MIUI系统,一加的氢OS等等。Google如果想要厂商充分的理解并且按照他们的标准来使用安卓系统的话,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手机给各大手机厂商作为“样例”参考。
说到底是跨界的双方沟通、磨合、竞争的标准之争。
腾讯的情况类似: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厂商,自然也有更高的追求,如果想要实现他们的很多想法,肯定需要手机厂商的硬件协作,比如微信视频要求前置摄像头更清晰一点,这时候微信做的再好也没办法,也得手机厂商把前置摄像头像素调高,用更好的硬件或者统一的标准。
腾讯尝试手机业务的意思肯定是向手机厂商沟通:未来软件业需要xx硬件条件支持,我先打个样,手机厂商们一定要考虑一下我们的建议。
腾讯很难自己亲手做手机的:
腾讯的软件已经顶峰,和手机厂商具备极强的谈判能力,前段时间华为和微信产生冲突,微信的舆论势头不论下风,其他的软件厂商难有此能力。腾讯精耕于软件生态,完全没必要做自己不擅长的硬件。
据5Giii了解,腾讯此前的ROM产品是离手机业务最近的一次接触。早在2012年,腾讯推出了ROM产品——Tita,这款目标是提供给用户最轻快的手机ROM产品,逐渐走向成熟时却被叫停。直到2016年6月,腾讯联合富可视公司联合推出搭载TencentOS 2.0操作系统的富可视蓝鲸S1手机,产品终于被一家“有眼光”的厂商所用,腾讯是开心的,然而却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进军手机操作系统乃至手机行业其实为时晚矣。
短暂的遗憾后再看看市场,阿里巴巴,百度,360等都在做手机,与之对比不难发现,拥有雄厚实力的腾讯,更具有在手机行业大展拳脚的优势。如果腾讯做手机,成功的机遇定远大于新兴品牌,甚至会快速反超已经成长起来的小米和魅族,拥有资源的优势、渠道和用户的积累会让腾讯在手机行业迅速崛起。但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形成竞争也将是腾讯自己做手机后难以避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是多数互联网企业的移动战略中首先要避免的。
腾讯推出手机,重在时机而非能力
移动服务居多的腾讯,最终还是选择推出一套智能手机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自己做手机,可见腾讯在未知领域依旧“谨言慎行”。
腾讯做手机的最大理由是为旗下业务提供一个展现的载体和形式,这点与Facebook一样,软件已经足够承载腾讯的战略和方向,但硬件上的投入和产出并不一定划算,也很难形成竞争力。5Giii认为,腾讯是否推出手机,取决的不只是腾讯是否有能力,还在于时机是否得当。
纵观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5G商用时代即将到来,物联网及人工智能也逐渐普及,一旦终端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行业标准,互联网APP的辉煌时代可能也将结束,各大巨头都蠢蠢欲动,寻找合适的姿态准备分食这块大蛋糕。同时,联通混改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BATJ,中国最大的四家互联网公司全部入局,目测在可见的未来,BAT会越来越成为各行业的“基础设施”。
腾讯选择此时出手染指智能手机行业,不知外界对腾讯探索新领域的战略是否保持乐观看法,但无论此番投资“安卓之父”手机项目真正目的为何,作为互联网巨头,腾讯一旦进军某个领域,无疑会搅动一片风云,届时国产手机市场又将会呈现怎样的竞争态势,的确值得我们期待。

腾讯为什么不做手机

1、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腾讯要做手机,成功的把握和几率都要远远大于新兴品牌,并且会快速反超已经成长起来的小米和魅族,这当中有巨量资源的优势,更有渠道和用户的积累,而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自家旗下的手机将可以更好承载和输出软件和服务,目前我们看到,阿里云手机联合了国内一大批三线厂商,通过与阿里系服务和账号的打通,以及超低的硬件价格,俨然已经初具了生态的规模。
2、但这无法掩饰体态庞大的互联网公司在硬件领域上的尴尬,目前看来,腾讯自己做手机将遇到的问题是难免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们形成竞争,而在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移动战略当中,这都是首先要避免的;而另一个问题在于渠道的建设,互联网公司如果单纯复制小米的模式,就需要非常足量的竞争力和卖点,或者干脆是以一个极低的价格走向市场(阿里云联盟目前走的就是这一路线,但其目前的问题是,阿里云硬件所针对的用户并不具备非常强大的变现能力,而阿里从整体上对硬件的倾斜也不够),而无论是单纯的线上销售还收线上线下共同开展,渠道和仓储也是一个问题,作为对比,小米从一开始借用了凡客的物流,而魅族则是采取线上和线下实体店联合发售的方式。
3、以腾讯为例,腾讯做手机的最大理由是为旗下业务提供一个展现的载体和形式,这点与 Facebook 一样,之前说过,软件已经足够承载腾讯的战略和方向,硬件上的投入和产出并不一定划算,也很难形成竞争力,是否推出手机,取决的不只是腾讯是否有能力,还在于是否正当时机。
4、事实上,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对于手机的态度都是十分模糊的,腾讯也不例外,在某些程度上,这是一个被动防御的战场,别人做了自己不做,就可能会流失一个入口,但考虑到对操作系统的控制力和自我研发系统的艰难,现行的手机市场对于腾讯以及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来说都不具备适宜的时机和机会。
5、也许腾讯一直在等待一个新机会,这个机会可能是 QQ 账号在线上线下实现进一步打通(比如像谷歌用环聊取代传统通信一样用微信全面接管运营商业务),也可能腾讯是在等待未来科技的瓜熟蒂落,但实际上腾讯目前不急于推出手机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旗下几款超级 App 所能够带来巨额营收和影响力,典型的就是腾讯的手机 QQ 和微信,而在此之前,腾讯曾经联合 HTC 与华为推出过内置和主打手机 QQ 业务 的智能手机,在 2012 年腾讯还提出过名为“QPhone”的硬件计划,但腾讯很快发现,任何一个安装了手机 QQ 和微信的智能手机在某些程度上都是一台 QPhone ,而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用户关系链并不能够高效地落实到硬件层面,因为其既无法形成垄断,也无法形成差异化。
6、如果腾讯现在推出自有品牌手机,或者是收购现成的手机厂商,其境遇将和 Facebook First 一样,在没有确定目标朝着硬件转型的当下,软件上的风生水起已经足以使得腾讯高枕无忧,再没有绝对的必要下,腾讯不会愚蠢的推出手机硬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腾讯对操作系统的参与和主导没有野心,如前文所说,如果真到了微信在移动互联当中的地位取代了运营商的那一天,那么腾讯推出手机硬件就可以成倍放大当年 MIUI 和小米式的成功,而现在来说,一切还太过理想化。

上线两年用户破两亿,腾讯会议还能做什么?

腾讯会议诞生于2019年12月底,上线不久便遭遇疫情突袭,赶上了在线会议的发展大势。

它是腾讯内部用户量破亿最快的产品,两年过去,腾讯会议的用户数更是再悄然间突破2亿。而腾讯云副总裁吴祖榕和腾讯会议产品总经理钱敏对此毫无感知,他们已经在高速奔跑间将用户数据抛在了脑后。

腾讯会议的成功,不但是腾讯在B端(企业端)市场的惊喜,也证明了腾讯云的可靠性。

吴祖榕告诉界面新闻等媒体,腾讯会议作为一款云原生产品,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基于腾讯云做开发,基础架构基于云的,腾讯云也将手上的服务器、带宽和IP资源无条件提供给腾讯会议,帮助其在疫情高发期经受住考验。

从另一方面来说,腾讯云也有了一款使用它所有基础组建开发的产品,并且经受住了两亿用户的使用考验。腾讯云也更有信息将这些服务推广给B端更多用户,这是一个互相迭代合作的链条。

IDC数据显示,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在2024年将超过100亿元,云会议市场占比将近40%。而在中国的5000万间会议室中,使用视频会议的会议室不到1%,所有巨头都在疯狂推进企业办公产品抢占市场。

在不久前的腾讯员工大会上,公司创始人马化腾骄傲的向全体员工介绍新的“一门三杰”: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它们正在紧锣密鼓的部署相互打通的工作。

在新的外部竞争态势下,腾讯高层非常关心这三款产品如何形成新的合力,这也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腾讯会议手头最重要的任务。
吴祖榕认为,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的打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众望所归,从国内外趋势来看,不管是分散套件还是“all in one”的办公协同产品,最终一定要实现同一个账号的互相访问,在用户许可范围内授权。

“SaaS产品之间的联动,无论是API还是SDK形式,都是必然的趋势。”吴祖榕表示。

企业微信的会议模块本身就是由腾讯会议团队负责开发和运营的,产品设计也由两边团队共同完成。

为了推动腾讯会议和企业微信更好融合,几十名腾讯会议员工在成都与企业微信团队共同工作超过5个月时间,未来企业微信团队也会安排人到深圳进行联合开发。

下个月即将发布的新版企业微信,目前已经在腾讯内部广泛试用过,从反馈来看效果很好。

对于腾讯会议未来的演进方向预测,吴祖榕表示,SaaS类产品最重要的是开放,通过开放更多API和能力,让用户能在更多场景中使用产品。

腾讯会议的开放,包括API、SDK和文档开放等多种模式。与腾讯会议接触的合作伙伴,需求场景遍及面试场景、招聘场景、围绕CRM的场景、互动场景、咨询场景甚至是远程问诊场景。

在每个典型使用场景之下,腾讯会议都打造了一批标杆客户案例,根据用户需求不同,推出针对性的功能。

以招聘场景为例,普通人使用腾讯会议,界面上显示的是参会者的头像,而招聘场景之下使用腾讯会议,面试官看到的是候选人简历,候选人看到的可能是他接下来应该知道的信息、注意事项、在线答题的页面等等。

“软件不像硬件,有很多差异化场景。”钱敏表示,“腾讯会议需要去逐个沟通,同时兼顾好双方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做硬件生态开放,实际交付的流程已经被大大简化。

以腾讯和贝壳的交付案子举例,在不到两天的周末时间里,双方就完成了超过300间会议室的腾讯会议Rooms改造,并对贝壳的原有设备进行充分利用,整个过程非常平滑。贝壳的员工在周一上班时完全无感知,可以流畅使用腾讯会议Rooms。

“无须教育,几乎没任何门槛。”吴祖榕表示,“我对这个交付感触很大。”

而放在过去,如果是传统入驻式的视频会议,300间会议室的改造没有半年时间无法完成交付。

腾讯会议坚持不做硬件的策略,让产品在今年取得更多突破式进展。目前全球音视频硬件行业最大的厂商有两个,分别是罗技和poly,而这两家公司官网上的全球三大合作伙伴之一就是腾讯会议,另外两家合作伙伴分别是微软和Zoom。

从传统的SIP/H.323设备,到USB设备再到进一步的大屏幕,腾讯会议的硬件形态已经完整覆盖大、中和小型会议室。

腾讯会议在过去两年时间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保障音视频的稳定性,腾讯云的全球部署和多机房容灾能力,作用很关键。

从事后走访反馈来看,客户对腾讯会议稳定和清晰的音视频服务很认可。

“今年的infoComm展(国内最大的音视频会展)上,几乎所有展位都希望能上腾讯会议的认证,或者合作logo。”吴祖榕对此感到非常骄傲。

吴祖榕告诉界面新闻等媒体,在腾讯大厦25楼的认证实验室里,每天排队等待认证的硬件产品非常多,单靠腾讯会议自己已经很难保持认证速度,腾讯不得不委托第三方公正机构来帮忙完成认证初筛,来提升工作效率。

目前已经向腾讯会议提交认证的品牌有大约70家,通过认证的有20多家,提交测试设备的型号超过80个,通过认证的型号超过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