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在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去过离厦门大学附近的南普陀。厦大期间是鲁迅一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时段。这段时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短短的四个多月,鲁迅写下了17万多字的珍贵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以及《范爱农》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都是出自厦大时期。厦门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因此鲁迅对这种充满相敬和谐之情的工夫茶十分感兴趣,并时常亲手仿效之。

「名人笔记」 鲁迅与厦大之间友谊的小船怎么说翻就翻?

《两地书》中,收录了鲁迅在厦门与许广平的往来通信。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发现鲁迅对厦门的印象并不好,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多见牢骚。鲁迅是不是真的讨厌厦门呢?
《两地书》节选| 鲁迅的牢骚

真相|鲁迅受尊孔派排挤

看了上面的牢骚,鲁迅在生活、工作上都多有牢骚。但是阅读《两地书》发现,鲁迅在生活方面的不适就是初到厦门的水土不服,渐渐地也就习惯了并有了良好睡眠。而在工作上的牢骚却贯穿始终,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具体情况到底怎样呢?

1926年8月26日,鲁迅应老友林语堂之邀,就任厦大国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1月16日,鲁迅离开厦门,乘“苏州”号海轮赴广州。鲁迅在这里住了四个月又12天。

那时,厦大以重金在全国延聘名师,鲁迅作为教授,月薪有400大洋。报酬丰厚,气候温暖,政治气氛又不浓郁,鲁迅本想在厦门好好呆两年。短暂的快感一下子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鲁迅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大吐苦水。

1926年的厦门,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商业气氛浓厚,相对而言文化气氛较为薄弱,新开办的厦门大学在校长林文庆的带领下,依旧保留崇孔气氛。在厦大鲁迅的愤怒也多来自于与尊孔派的矛盾冲突。

从《两地书》及其他的史料中,我们会发现,鲁迅与校长林文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在“国学”和“金钱”两个方面。林文庆校长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孔教为办学的“纲”,提倡复古、尊孔,让学生背古书,弄古文;二是以“金钱万能”为办学方针。所以刚刚到校不久的鲁迅就与林文庆发生了冲突,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要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火种在鹭岛点燃。
国学方面

在林文庆的领导下,当时的厦大,学生成天背古书、写古文,不能参加社会活动,不让有一点活气。历来尊孔的林文庆还用英文写了一本《孔教大纲》的书,供学生学习。有些善于迎合校长的教授,也跟着做《论孔教的真义》《孔子何以成为圣人》一类的演讲。

1926年10月14日,校长林文庆邀请鲁迅在厦大周会上演讲。在演讲的内容中,鲁迅说“少读国学书,做好事之徒”,主张少读儒家经典,多参与社会革命,这些言论深深地刺痛了林文庆,令主持会议的他十分尴尬、不满。因为鲁迅的观点和校长的见解相悖,因此在同年10月23日出版的《厦大周刊》第160期刊登的演讲大要中删除了“少读国学书”的这部分内容。对于文章的被腰斩,鲁迅十分愤怒。

“这里的校长是尊孔的。上星期日他们请我到周会演说,我仍说我的‘少读中国书’主义,并且说学生应该做‘好事之徒’。他忽而大以为然,说陈嘉庚也正是‘好事之徒’,所以肯兴学,而不悟和他的尊孔冲突。这里就是如此胡里胡涂。”

——《两地书》中鲁迅对于此次演讲的想法
金钱方面

当年的厦大在行政管理和人际关系上,弥漫着拜金主义的浓厚氛围。林文庆对鲁迅等学者,采取实用主义,犹如主人与母鸡,我既然养了你,你就要下蛋。

鲁迅和林文庆还在金钱上发生了一场正面冲突。国学研究所的预算经费是10万元,林文庆打了对折,缩减为5万元。鲁迅为了这个事情和校长争了起来。林文庆说:“关于此事,是有钱的人,才有发言权的。”鲁迅很气愤,也很幽默,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银角子,拍着桌子说:“我也有钱,也有发言权。”这对只有金钱观点而无信义的校长而言,自然是当头一棒。林文庆十分尴尬,收起俨然的神气,慌忙结束会议。

几个教授和林文庆结成了驱逐鲁迅同盟。在林文庆的秘密暗示下,刘树杞、黄坚等人都排挤鲁迅。在工作上、日常生活上对鲁迅处处刁难,鲁迅在厦门大学三四个月中被逼多次搬家,最后,鲁迅只能住在厦大的地下室中。

对于校方管理层的失望和厌恶,鲁迅提交了辞职信离开了厦门。

总结

满怀希望来到厦门,鲁迅曾有着很多美好的愿望。鲁迅作为一个战士,面对初见的厦大在孔教分子带领下没有生气,他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他在厦大抗争过,他在厦大写了大量作品,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两本教材……他的到来给厦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27年1月4日下午3时,厦门大学全体学生召开送别大会,送别鲁迅先生。由全体学生事前公推一位代表,致送别辞。送别辞中有一段,引子贡推崇老师孔子“温良恭俭让”的话,来称赞鲁迅。并有厦大学生跟随鲁迅前往广东中山大学就读。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校长林文庆后来成了汉奸,成了厦大不愿多提的校长,而在厦大校园中,鲁迅的身影无处不在,鲁迅纪念馆,还有鲁迅的花岗岩塑像、鲁迅广场,校门上、校徽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的墨迹,信封上、证书上的“厦门大学”也是鲁迅的手书。

下期,我们继续谈鲁迅与厦门,谈谈鲁迅在演讲中播撒了“新文化运动”的种子,敬请期待。

                                                               

                                                                    -THE END-

                                                                    编辑/黄宜欣
素材来源

1.《两地书》,鲁迅

2.《鲁迅与厦门大学的是是非非:拿高薪为何反要离开》,网易历史,2009年9月

3.《厦门环岛轶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关于鲁迅在厦门的演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房向东,2009年03期

《明暗之间:鲁迅传》11: 南下厦门、广州任教

1926年9月,鲁迅和许广平从上海出发,分别登上开往厦门和广州的轮船。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的是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的职位。

可是,学校偏重于理科系,对国学研究研究削减了预算。文科主任林语堂也缺乏管理能力,导致教师中出现了浓重的拜金主义氛围。

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中直接表达了他对厦门大学的反感,他这样写道,“北京如大沟,厦门则小沟也,大沟污浊,小沟独干净乎哉?”

鲁迅此时开始考虑离开厦门,到广州去,去与许广平相聚。鲁迅写信向许广平征求意见,因为首先,鲁迅当时并未离婚,他的原配妻子朱安此时仍在北京照顾鲁迅的母亲。

其次,鲁迅和许广平原是师生关系,并且鲁迅大许广平十七岁,两人的爱情难免遭到外界议论。最后,鲁迅从事的事业,虽然是在笔尖上下功夫,却常常受到刀尖的威胁,鲁迅担心会连累许广平。

接到信的许广平明白鲁迅的心意,她在回信中安慰道,“你的痛苦是在为旧社会而牺牲了自己。

但我们也是人,谁也没有逼我们独来吃苦的权利, 我们也没有必须受苦的义务的,得一日尽人事,求生活,即努力做去就是了。”这是出色的爱的宣言。

1927年1月,鲁迅结束了厦门大学的教学,乘船前往广州,进入中山大学任教。

来到广州后,鲁迅变得忙碌起来,频频有人请他演讲。此时,广州的国民政府已倒向右派当权,中山大学的领导层也悉数由国民党右派担当。

而鲁迅则开始与共产党人接触,鲁迅从身为共产党员的学生手中接过许多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刊物。此时的广州,危机四伏。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对自力更生解放上海的工人和共产党员进行大规模镇压,杀害300余人,逮捕500余人,超过5000人下落不明。

4月15日,政变蔓延至广州,广东省内有超过2000人遇害,仅中山大学就有40多名学生在这一天被逮捕。那个把共产党刊物交到鲁迅手中的学生毕磊,也遇害了。

身为教务主任的鲁迅召开紧急会议,他认为学校要对学生负责,面对军队入校逮捕大量学生的状况,当然不能做事不管。

然而校领导认为,学校不可以干涉政府事务,中山大学是国民党的学校,就应该遵循国民党的指示。

鲁迅的意见被驳回,于是,他向中山大学递交了辞呈。许寿裳、许广平也与他同时辞职。

鲁迅什么时候离开的厦门大学?为什么离开?什么时候离开的中山大学?为什么离开?

因为与反动派的冲突,迫使他离开中山大学。离开厦门大学是因为所写的文章,直插国民党政府罪恶的心脏,被驱逐出校。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

“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扩展资料:

日本留学期间,鲁迅与其老师藤野严九郎的朝夕相处,对其走上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藤野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在鲁迅入学前的两个月他才升格为教授。藤野说话时有家乡福井县的口音,鲁迅听着不习惯,却觉得亲切。

决心弃医从文的鲁迅最后向藤野提出了退学申请。《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对仙台时期生活的回忆。后来,藤野才知道曾经的中国留学生周树人成为了作家鲁迅,并将自己的故事写入了散文。

鲁迅在厦门

鲁迅先生曾于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在我们厦门大学任教,在厦大期间,开始住在生物学院三楼东南靠海的国学院,不久即迁居集美楼上左边第二间房。1952年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室,后与鲁迅文物陈列室合并,成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鲁迅先生在厦大时间虽短,却留存丰厚:他讲授和编写了《中国文学史》和《汉文学史纲》,创作故事新编《铸剑》、《奔月》,写下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共约17万字,还作了五次演讲。如今的厦门大学校园,大师的身影无所不在:不但有鲁迅纪念馆,还有鲁迅的花岗岩塑像、鲁迅广场;校门上校徽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的墨迹,信封上证书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的手书,连《厦门大学报》的副刊“波艇”和中文系的文学刊物《鼓浪》都沿袭了鲁迅在厦门大学时帮同学创办的文学刊物的刊名……
在厦门大学校友总会里有更详细的信息,
http://alumni.xmu.edu.cn/List.aspx?id=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