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即为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在中国古代,什么人有资格在死后被追封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的盖棺定论,不仅皇帝有谥号,地位较高的大臣也有谥号,甚至社会上有名望的人,虽不是朝廷重臣,但也有谥号。后者称之为“私谥”,是由死者的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

但正如前所说,谥号是对死者的盖棺定论,因此,无论帝王还是重臣,都不可能活着时便有谥号,也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定谥号,更不可能出现“以谥号称呼在世者”的情况,比如李世民的部下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

谥号分为“美谥、平谥、恶谥”三类,美谥是指具有褒扬性的谥号,如庄、武、文、宣、襄等;平谥是指具有同情意味的谥号,如怀、悼、哀、闵、思;而恶谥则是具有否定批判性质的谥号,如厉、灵、炀。

不过,恶谥虽然存在,但很少有人被评为恶谥。而且,在评为恶谥的人中,帝王的比例反而更大,比如周厉王、晋灵公、隋炀帝等人,均是恶谥;大臣中拥有谥号者,往往都是美谥,恶谥者最著名的是秦桧,谥号为“谬丑”。但这个谥号却不是宋高宗评定。事实上,秦桧原本是谥号是“忠献”,这是个美谥。韩侂胄北伐时,为了争取人心,才更改秦桧谥号为谬丑。

皇帝驾崩后,其谥号由大臣评选,继任皇帝确定。而朝廷重臣去世后,其谥号则是由皇帝赐予。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

以唐宋为例,朝廷重臣死后,吏部向皇帝“请谥”获许后,由太常博士议定谥号,呈给有司议论,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直至确定谥号,再由皇帝下诏赐谥。

而明清时期,朝廷大臣死后,则由礼部拟谥,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

大臣的谥号,往往是两个字,以明清为例,文臣以“文”字为第一字,最高者为“文正”,其次为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等;武臣则以“武”字为第一字,最高者武宁,其次为武毅,宁、毅之后,依次与“武”搭配的字为敏、惠、襄、顺、肃、靖、信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文武兼用的谥法,即第一个字为“忠”,与之搭配的谥字有“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等。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也有“一字谥”的大臣,但这样的情况不多见,因为“一字谥”可以说是一种破例的最高谥。如北宋理学家朱熹,其谥号便只有一个字“文”,这是当时的最高谥号,甚至在“文正”之上。

什么人在死后会有谥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清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明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

死去了也会被封号,清朝大臣的谥号从大到小是怎样的?

谥号是有文官和武官之分的,两者分别以文,武两字开头,文后跟,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等字;武后跟,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等字。

所以文官中谥号的最高级别是“文正”,而武官就以“武宁”的级别相对较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文武双全的,这种一般就是以“忠”字开头,后面跟这武、文、定、烈、简等字。所以“忠武”则是所有官员中最高规格的谥号。

在古代帝王,大臣们死后要按照谥法根据他们的一生来给他们授予谥号,谥号也是荣誉的象征。最早的谥号要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清朝时废除过一段时间,不过后来西汉时期又恢复了。

在诸葛亮之后,还有尉迟恭、郭子仪、岳飞、韩世忠等人获得过“忠武”的谥号。

扩展资料:

在清代的300多年里,获得“忠武”谥号的仅有8人。

1、马玉昆,籍贯安徽。曾经作为左宗棠的部下,随左宗棠不远万里征讨新疆。在新疆安定后,他奉命驻守新疆,一守就是十余年。然甲午战争爆发后,马玉昆率领部下在平壤坚守防线不让日军分毫。

却由于叶志超的小人行径,带兵撤离200里,退到中国地界,使马玉昆等人的严守失败。1900年参与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3年在日俄关系动荡,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奉命坚守古北口。至1908年,马玉昆病逝,赐谥号“忠武”。

2、塔齐布,祖籍湖南,是曾国潘的部将,先在反对太平天国运动中受到上级关注,有在收复湘潭、武昌、岳州、田家镇等地,立下战功。

因久攻不下九江这个地界,遭到了曾国潘的指责。羞愧难耐,呕血致死,卒于185年。朝廷赐其“忠武”谥号。与同样享有“忠武”谥号的岳飞一样享年39岁。

3、杨遇春,四川崇州人,是个武举人,效忠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朝代。打过无数场仗,几乎每场都是胜仗,每每都能得到奖赏。但他却从不受伤,不是胆小怕死躲在阵后,二十亲自带兵在战场上厮杀,也没有被刀枪棍棒伤及分毫。

也因此被称为“副将“。在鸦片战争打响之前,杨遇春因病去世。卒于1837年,享年78岁。后被追封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号“忠武”。

4、向荣,祖籍四川,是杨遇春的得力部将。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后,被调往防御山海关。被世人相传很久的是他三次革职又三次复出的事迹。

也在反太平天国运动立下战功,立身扬名。后作为钦差大臣在江南建立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一起被困在天京。一年后,江南大营被名将石达攻破,向荣在军中忧郁而终。赠予谥号“忠武”。

5、李续宾,湖南人,也曾是曾国潘的部将。骁勇善战,在九江之战中,塔齐布羞愧而死后,仍然坚守在九江之上,坚持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遂终于拿下了九江。

却在三里河之战中,由于一人深入敌军,被太平军队包围,死在乱军中。享年仅40岁。年纪不大却收复回城池40多座,参加战役六百多场。死后赠谥号“忠武”。

6、邓少良,湖南人,是向荣的部将,江南大营在向荣死后又得以重新建立。邓少良还是江南大营的一员猛将,太平天国也不敢小觑。1858年被卒于湾_镇。享年57岁。死后谥号为“忠武”。

7、张勋,江西人,是历史事件“张勋复辟”的主角。在天津因病逝世,死时已经70岁的高龄了。在张勋去世时,溥仪已经下台,居住在紫荆城,仍有自己的小朝廷,为褒奖张勋的忠诚,溥仪赐谥号“忠武”。

8、张国良,广东人,1823年生。曾经是个山大王后被朝廷收用,成为清朝将士。在反太平天国运动中是向荣的部将,也在江南大营中功绩非凡。江南大营第二次被太平军攻破,将士张国良在撤退过河时溺水而亡。赐谥号“忠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法

关羽死后为什么有13个谥号?每个谥号是什么意思?

古代一些帝王将相死后,一般都会有谥号,这个谥号是后人用一些简短的话来对这个人的一生进行概括,有的只有短短几个字,但是有的却有几十个字,原因也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谥号的不同喜好。武圣关羽,从他死后一直到现在,竟然一共有过十三个谥号,这个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了,为什么关羽会有这么多的谥号?这些谥号又分别都是什么意思呢?

三国人物,若论后世风光程度,就连被神化的诸葛亮恐怕都无法和关羽相比。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后世皇帝给的谥号。

所谓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说白了就是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或特点,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给出一个评价。

但是这个评价有好有坏,因此谥号也是分类别的,一般为三类,美谥、平谥、恶谥。比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这“武皇帝”,则是属于美谥的,有称颂其文治武功的意思而像周厉王的“厉王”则属于恶谥的,说明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批评的态度再比如汉哀帝刘欣的谥号是孝哀皇帝,这“哀皇帝”则是平谥的,代表后世对他的同情。

此外,除了大致的类别外,谥号的字数也是很讲究的,从最初的一个字、两个字,演变到后来的多个字,甚至十个字,乃至以上。这一点在关羽的谥号上是表现非常明显的。今天笔者着重来看看关羽死后,被追封了13个谥号,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除了13个谥号之外,关羽在活着的时候,被封过两次,一个是汉寿亭侯,一个是前将军。汉寿亭侯表面上是东汉朝廷汉献帝刘协封的,但是实际上是曹操奏请封的,因此说白了,那就是曹操的意思,不过是盖了个汉献帝的大宝而已。曹操对关羽拜将封侯的目的很简单,认为关羽是个人才,想把他招抚到麾下,此处足见曹操对关羽的重视。

前将军则是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封的,这个职位是刘备集团的最高军职,足见刘备对关羽功劳的肯定和褒奖。

回顾这两处的目的是,大略了解一下关羽生前的情况,以便对他死后的谥号有更好的理解。从历史跨度来看,关羽被追封谥号的大体情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封侯。

关羽死后被追封的第一个谥号,叫“壮缪侯”。

此谥号乃是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刘禅在景耀三年追封的,可以说是关羽的第一个谥号,也是历来受到争议最大的谥号。原因是有人认为这个谥号中的“缪”字带有贬义的倾向,也就是说刘禅给关羽的谥号是恶谥。那么关羽这个谥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所谓壮缪,就是“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不过按照追谥的标准来看,其“壮”字多有层意思可以理解,比如战功卓著谥为壮,武力过人也可以谥为壮,克敌制胜同样谥为壮,甚至连战死疆场亦谥为壮。总的来看关羽的情况,其实跟这个“壮”字还是比较匹配的,比如其勇武的能力、水淹七军的战功、甚至败走麦城被杀的结局,都可以用“壮”为谥。

因此,结合关羽的平生事迹来看,关羽谥“壮”大概就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对关羽平生成绩的肯定,但另一层却又有惋惜的意思,此惋惜主要是指他发动樊城之战,在短暂的威震华夏之后就以惨败收场。虽然其武功和能力不错,但是却没有取得圆满的成绩,故曰“武而不遂”。

再有“缪”,主要指名气和实际不符,就是名不副实。为何这么说呢?一方面是指关羽在蜀汉的地位,位列蜀汉第一武将另一方面是指关羽在三国时期的名气,受到了诸如曹操、周瑜等人的高度评价,但是结果呢,关羽并没有打出与自己名气相符的成绩,结果还落了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故为“名与实爽”。

从“壮”“缪”两点来看,关羽之“壮缪侯”的谥号,严格来说是不能算作恶谥的。刘禅的追谥是相对比较客观的,肯定的同时带着惋惜,应当是一个平谥。

第二个阶段:封王。

进入宋元,关羽的谥号级别进入封王阶段。

关羽死后被追谥的第二个谥号叫“义勇武安王”,追谥者为宋代的宋徽宗赵佶。从刘禅到宋徽宗,这个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但是级别却提升了很高,从侯到王。所谓义勇武安王,大略意思就是忠义、勇敢、武能安国的王。这个谥号绝对是美谥。

但是到了宋高宗赵构,他对关羽追封了第三个谥号,不过他给关羽的谥号,则是刘禅和赵佶的结合体,为:“壮缪义勇武安王”。等于是同时认可了刘禅和赵佶两任皇帝的追谥意思。于是,这个谥号又回到了平谥的状态。

关羽的第四个谥号来自宋孝宗,从宋孝宗这里开始,关羽的谥号字数基本就开始变得多了——“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多了一个“英济”,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英”乃英雄,“济”乃济世。关羽这回不但是忠义勇敢,而且还英雄济世了。

宋朝被追谥三次,一次次都在提高。到了元朝时期,元文宗对关羽进行了第五次追谥,级别更是高于宋,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把之前的“壮缪”去掉了,而改为“显灵”,这就具有了一定的神灵倾向了。

第三阶段:初级封帝。

进入明朝,关羽被追谥两次,在总追谥数据中,为第六和第七次。

明神宗对关羽进行了第六次追谥,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可以说,关羽被追谥的分水岭,就是来自于万历皇帝这个追谥,让关羽直接从地上到了天上,从人成帝,被送上了道教的神坛。

明思宗对关羽进行第七次追谥,为“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这个谥号虽然没有上个谥号字数多,但是分量却极其足,从帝君到天尊,天尊乃是道教神仙中的最高级别,关羽被追谥的地位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四阶段:高级封帝。

第八次追封的谥号来自清世祖顺治皇帝,他给关羽的谥号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此谥号虽然没有万历帝和明思宗的长,但是却发生了质的变化,此变化则是“关圣大帝”。

结合之前的追谥,清朝时期对关羽的追谥,可以说是元朝元文宗的升级版。在刘禅和宋朝时期,关羽的谥号还是比较接地气的,从侯升为王,尚处于人间状态,但到了元的时候,一个“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让关羽充满了神灵气息。不过元文宗给的谥号,还是人神结合的状态。

到了顺治帝时,就是人神结合的豪华版,关键点在于“大帝”。

“大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针对皇帝而专用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有言:“则天法尧曰大。”比如皇天大帝、帝乙大帝、盘庚大帝、武丁大帝、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唐玄宗对李耳的追谥,古代史上唯一被追谥的圣人)等。

第二意思是道教中级别极高的神,比如三清大帝、三官大帝、东岳大帝等。

由此可见,在清朝顺治时期,关羽被提升到了一个双层高度,在人间,被提升到了和杰出皇帝同等地位在道教,则提升到了最顶端的神祇地位。

到清世宗雍正皇帝时期,关羽被进行了第九次追封,不过这一回不但关羽被追谥,连关羽的祖辈三代都被追谥。这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关羽被第十次追谥,来自清高宗乾隆,谥号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乾隆在顺治帝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灵佑”。原本灵佑是大圆禅师的名字,唐朝时期的佛教高僧,是沩仰宗(中国五大禅宗之一)的创始人。当然在乾隆的追谥里,除了佛教因素之外,其“灵佑”当还有“神灵庇佑”的意思,这也符合古代帝王的思想,都想得神灵庇佑以保帝国王朝的长治久安。

关羽的第十一次追谥来自清仁宗嘉庆皇帝,谥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此谥号比乾隆多了一个“仁勇”,“仁”乃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因此,这就等于是在关羽身上增加了儒家的因素。至此,关羽成为儒释道三家通吃的神灵。

清宣宗道光皇帝对关羽进行了第十二次追谥,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此谥号比上一个又多了两个字,即“威显”。所谓“威显”,大约就是威力显示,或神威显灵。这其实也暗含了道光皇帝的诉求,因为此时的大清国已经不是康乾盛世了,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困境重重,只好求助关羽显神灵庇佑帝国的发展了。

清德宗光绪帝最后一次、也就是第十三次对关羽进行追谥,谥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这个谥号虽然来得晚,但是却最长,大概是古代史上最长的谥号了。比起上一个,此谥号多了“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这其中的意思就更加明显了,祈求关羽能够成为清朝的帝国保护神,也说明清朝日薄西山的状态。但大清的衰亡岂能是多加几个字的谥号,就能挽救的呢?

结语:从关羽被追谥的13个谥号过程来看,关羽死后是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刘禅到宋的“由侯而王”,再由宋到元的“由王而圣”,再由元到明的“由圣而帝”,最后实现从明到清的“由圣而天(三教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