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原因是日本曾出版《七龙珠》动漫,在漫画界吸引了很多国外人士,导致国外普遍认为龙代表日本。次要原因是中国人在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上做得太差,对龙文化的传播不够广泛,导致日本人乘虚而入,大肆宣扬龙是日本的文化图腾,从而让国外先入为主的认为龙代表日本。

龙的象征意义

青绿色的五爪龙在汉代非常流行,是阳气旺盛的象征,同时也可以表示东方、初升的太阳、生殖繁衍、幸福快乐、精神财富和长生不老。
中国的四爪龙是世俗权力的象征。
三爪龙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征,同样也是雨水的主要标志。
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持这种观点。
在印度传统中,龙也有类似的权力象征作用。
在凯尔特民族中,龙是皇族力量的象征.

为什么只有中国和日本是自称为龙的传人

被称为龙的传人的自古至今只有中国华夏子孙,没有日本这点请楼主弄清楚 如果说日本追溯起源的话可能带有一些炎黄血统,不过时至今日应该说早已不纯了 中国人迁徙日本的历史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一些又迁徙到日本。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由古代中国云南的少数民族 [2] (如彝族、哈尼族和傣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 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考古学、人类学和医学专家联合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调查团多次证实了以上的结论。 战国时秦国灭燕国、齐国和越国时,大量燕国人、齐国人和越国人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的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朝鲜半岛北部属中国领土,在此期间和以后到清朝时当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有大量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还有一条移民路线是从中国东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求采纳

龙象征着什么?

龙的象征意义
〔德国〕汉斯·比德曼
龙(Dragon)是许多民族象征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一向是爬虫类形象,有时如长翅的鳄鱼或巨蛇。这象征起源何在?有人把这种“龙”和曾经真实存在的如中生代恐龙相联系,但这种尝试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恐龙和人类不同属一个时代,人类是在恐龙灭绝几百万年后才在地球上行走。埃德加·达卡(Edgar
Dacque)的理论假设一种原始记忆,它远远先于人类的真实出现,这种原始记忆保留了对恐龙的印象。创世神话中的龙通常是凶暴的太古动物,必须由众神击败。后来,血脉高贵的英雄们和先辈们承担起屠龙者的角色(象征智力发达的人类战胜未驯服的自然世界)。在神话和传说中,屠龙是对英雄勇气的一种常见的考验:一旦成功,他便可获得财富或放出一位被俘的公主。龙在这里象征兽性,必须依靠力量和技巧来征服。在基督教象征中,龙代表极端邪恶或魔鬼撒旦,大天使米加勒击败它并把它扔进地狱的深坑里,所以龙常和火相关,会喷火,或为原始混沌中的动物,只有靠严明有序、身心俱勇的行动才能消灭它。
与西方观念相反,东亚人常把龙看做幸福的象征,能够制成长生不老药。它在中国哲学中代表原始本质中的阳——生殖、丰饶、活力——故常做装饰品以驱邪逐魔。在许多传说和童话故事中,龙占首要地位,是细工艺术和手工艺的主要题材。中国古代对锦缎官服上绣的龙的数目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皇帝的龙袍上才会有九条龙。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以来,绿松石龙是皇帝的象征。龙在中国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五,象征东方、升起的太阳和春雨;另一方面,白龙统治西方和死亡。据流行说法,龙冬天生活在地下,但在农历二月出到地面上,制造雷鸣和第一场雨水;二月份的第二天常有放爆竹的龙节。装饰艺术中常有二龙戏珠(即雷电与球),因而带来滋润的雨水。在日本,龙也是雨神的化身;庙宇周围的喷泉常以铜龙作喷口。
在古墨西哥,鬣蜥和神话中的蛇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龙在非洲和美洲没有清哳的象征意义。
(摘自《世界文化象征辞典》,刘玉红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龙在西方是象征什么?为什么?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能够从嘴中喷火
。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
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中国古代崇拜龙 日本和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还有朝鲜韩国。分别崇拜什么

中国古代并不崇拜龙,崇拜龙的是汉族!只有民族有图腾崇拜!后来龙被权力化!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图腾!而你说的这些国家,在现代历史之前,各个原始民族各自有各自的崇拜,北欧人的图腾有狼,熊,美洲土著有崇拜鹰,秃鹫,蛇,美洲豹等,你问的问题本身就属于概念不清,所以无法回答

中国有关于龙的传说,最早在哪个朝代?外国人对龙的印象是怎样的?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身世之谜(一):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
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
烛龙如何再照?
太阳尚未升起,
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
上面的诗句来自他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龙的起源——身世之谜(二):
在屈原的时代,对龙敢于疑问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龙具有神的意象。但屈原提出的这类问题,却一直在历史的山谷中激起回响。当我们倘佯于九龙壁前,漫步于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内时,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使人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真像它们就要喷云吐雾、腾空而去。但科学与理性告诉我们,龙是一种虚构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组合而成。汉代学者王充就曾指出过,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龙的这种形象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移向遥远的史前时代。
我们的先民从猿转化为人类时,面对的是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落后,原始人类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其它资源,一方面又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这样便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而且冥冥之中,还有主宰自然界的“神”。这个(或多个)神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福佑人类,也可以惩罚人类。但人们可以通过巫与神相通,求得神的庇护和帮助。
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鲵、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届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龙的起源——身世之谜(三):
对动物的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成为巫术活动中的极重要的内容。原始人类往往把狩猎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遭到猛兽的危害与主宰自然界的神联系起来,看作是神意志的表达,而这些动物就成了神意志的体现。由此产生了原始人的献祭活动,即在狩猎归来后,先要以猎获动物的一部分祭神,对神的赐予表示感谢,然后才食用。在这种活动中,献祭的动物就成为人与神联系的中介,在这些动物身上表达着原始人对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当原始人类由狩猎经济向农业与畜牧业经济过渡后,虽然猎获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在献祭中以动物为祭物这一点并没有变化,动物依然作为人神沟通的工具。
由此,献祭的动物也逐渐神圣化。
这种献祭活动最初可能是简单的,但逐渐演化成一种庄严的仪式,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项,如部族成员疾病、死亡,部族之间的冲突,狩猎、耕种采集、迁徒等等。仪式上除了以动物作为祭物外,还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礼器。在这些祭器和礼器上,原始人类以极为虔诚的心情,绘出或刻出他们所崇敬的各种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云、动植物等。这些彩绘或雕刻虽然是一种摹拟,但不少摹拟,特别是对动物的摹拟进行了夸张,在夸张中体现了创造者的宗教观念。因此,这些由摹拟而形成的图案、饰纹或雕刻不仅与原型动物有了某种差别,而且具有了神圣的宗教含义。正是在这种具有宗教性的动物形象中,出现了最初的带有龙特征的动物纹饰,专家们把这种纹饰称为原龙纹。
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一处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发现了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壳摆塑的“龙”的图案。在甘肃也出土过绘有鲵纹的彩陶,在东北的辽河流域发现过距今5000年的玉“龙”,山西出土过带有“蟠龙纹”的彩陶。当然,这种“龙”与今天我们见到的龙形象还有很大的差距。
龙的发展——气象万千(一):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龙的发展——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虫+八)(虫+夏):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赑屃: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龙的发展——飞龙在天(一):
自远古以来,广袤无际的天空一直是人们幻想驰骋的场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洁,朝阳的灿烂,云霞的瑰丽,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把天上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美境;而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来的四时变迁,电闪雷鸣、雨雪霜冻、洪水飓风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人们巨大的惊惧,认为上天存在着无限的权能,既可对人佑护,又可对人惩罚的神抵.这些神居住在美妙无比的仙境之中,注视着地上芸芸众生的一举一动,以威力来表达他们的喜怒。于是先民们产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传》的记述,天分为三,昆仑之上有凉风之水,称为下天,人登上可以长寿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称为悬圃,是无风无雨的灵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为首的诸神的居住之所。这里有春山之泽,有清水之泉,温和无风,飞鸟翔而百兽戏。
古人对仙境的设想并不是一个模式。除了西北高耸的昆仑外,东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样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列子》中这样描绘:在渤海东下知几万亿里的地方,有一条大山谷,实际上是个无底的沟壑,称为旧墟。天地间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这里,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山高下周围约3万里,山顶平坦之处9000里。山与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兽个个通体洁白如雪,又有丛生的珠玉之树,上结甘美异常的果实,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圣,不可胜数。一日之内即能飞翔往来。
龙的发展——龙施雨沛(一):
中国龙文化中,龙的另一项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龙湫歌》勾画了湫龙行云施雨的壮观场面:
环湫巨木老不花,渊沉千尺龙所家。
爪痕入木欲数寸,欢者心掉不敢哗。
去年大旱绵千里,禾不立苗麦垂死。
林神社鬼无奈何,老龙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风,倒卷江水倾虚空。
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
明朝父老来赛雨,大巫吹箫小巫舞。
词门人散月娟娟,龙归抱珠湫底眠。
龙何以被当作司云布雨的神灵?这与龙的摹写原型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远古的农业经济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龙虽然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结合,并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变异而成,但这些动物大都是与水有关,如鱼、鳄、鲵、蛇等,某些与龙的起源有关的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等,也与水或雨有密切的联系。这样,龙很容易被远古的先民想象为一种下可潜于渊、上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可影响川泽云雨的神兽。《易经》中就认为云从龙,凤从虎。东汉的学者王充说:“龙听到雷声而起。龙起必有云相伴随,夏季则多有雷雨,龙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
龙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传说中,龙也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工具。《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则黄帝与蚩尤作战的故事,故事中说蚩尤率军队进攻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缺水,以图阻止敌人。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纵风下雨。黄帝又从上天派下一名称作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最后将蚩尤击败。但应龙与魃也无法回到天上,于是地上大旱。
龙的发展——真龙天子(一):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大诗人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表上后,新党官员们马上从中嗅出了苏轼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找一个借口,再给苏轼一点颜色。
借口很快找到,这就是苏轼的诗。
诗人的天性是吟颂,无论是欢乐还是愤怒,都可入诗。苏轼的弟弟苏辙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诫他:“北客南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吟诗。”但苏轼还是借诗抒发胸臆,宣泄胸中的块垒,于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个月后,即被押回乌台(即御史府,宋代纠弹百官的机构)。
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这不过是封建社会千百起文字狱中的一起,但原因较为特别,即因“龙”而起,文字中对“龙”的态度有了问题。因为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又是皇帝的代称,皇帝是“真龙天子”。
龙文化——龙的传说: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龙不是被帝王们全部霸占。在民间,龙仍然以各种方式出现。中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以赛龙舟、舞龙灯来欢庆节日,以祭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下面介绍一些龙的传说:
天龙
乌龙
舞龙
百叶龙
龙与虎
龙的起源
九龙公道杯
龙珠
龙舟
龙王爷
雪山龙
曲阜龙图
二郎逐蹇龙

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龙文化?起源在哪里?

翻开世界历史文化,就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世界各地都有龙文化,中国龙(包括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区)、印度龙、美洲龙、欧洲龙、中亚龙。姑且不论龙在全球各地的地位如何,就说为何各地都出现了龙文化?


先来看一看世界各地的龙文化。

欧洲龙(如上图)可谓广为人知,然而基督教流行之前,欧洲龙一直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民族象征,地位犹如在中国;基督教流行之后,龙和蛇才成为负面动物,化身为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

中亚龙就鲜为人知了,在中亚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统称,两河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南部,考古专家发现了中亚最早的龙,距今大约5000余年。当然,有学者认为考古发现的“中亚龙”其实只是蛇。


印度龙是佛法守护神和水神的象征,后来成为河、海中的龙王。从考古发现上看,在公元前1世纪的壁画上,出现了印度最早的龙,当时中国处于西汉。在印度佛教中,龙属于地位极低的守护神,《西游记》中的龙就非常悲惨,“龙肝凤胆”都成了一道菜。

美洲龙与中国龙极为相似,主要有两种原始龙——鼍(tuó扬子鳄)龙和螭龙。在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的奥尔梅克文化内,考古专家就发现了这两条龙(上图,奥尔梅克文化的龙形石刻)。在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中,这两条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

至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更是普遍受中国龙的影响。可以说,除了非洲、大洋洲、南极洲还没有发现龙的踪迹之外,全球各地都有龙文化。


全球各地的龙文化,究竟是怎么来的,源头在于何处,难道全部起源于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龙历史悠久,众多神话传说、考古发现等等,都在指向一点:中国龙才是世界上最早的龙,距今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

从史料上看,打败炎帝和蚩尤之后,黄帝合符造龙,在部落会盟时,抽取各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组合成了龙,距今5000余年。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中,就发现了一条近20米的石碓塑龙,此后考古多次挖出5000—7000多年的“真龙”。

如果世界各地的龙全都起源于中国,那么将不可想象,原因很简单:在远古时代,交通极为不便,中国龙如何传播出去的?中国到欧洲、中国到美洲......都要跨越千山万水,显然难度极大。


其实,专家研究之后认为,美洲龙、印度龙可以确认来自中国,至于中亚龙和欧洲龙,如今还不能100%的确认(包括是否受到中国龙的启发影响)。

中国龙如何传播到美洲的呢?根据美洲考古发现,主要有两种可能,带去了中国龙文化:一是浙江良渚文明后裔,经过一番周折之后,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后来成为了爱斯基摩人;一是武王伐纣,殷商在东南沿海的大军,最终飘洋度海,来到了美洲,成了印第安人。

至于印度龙的来历,可能与张骞“凿空”西路有关,丝绸之路的开通,形成了一条黄金商路的同时,中国龙也由此传入印度,在中国无所不能的龙,却变成了佛教中的一个普通神灵。让人无语的是,到了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印度龙又影响了中国。


总而言之,至少全球大部分地区的龙文化,都源于中国龙,只是入乡随俗,中国龙的地位和形象也出现了变化。

为何全球多地接受龙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动物是最佳的借题发挥之选。或许,龙这一种生物符合人类普遍的趣味,所以才被全球各地人类接受。在中国远古时期,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各个部落,都能普遍接受龙文化,显然也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龙文化中 为何据大多数龙是三只爪

日本有一著名收藏家万代藤兵卫于生前天和二年将龙的标本捐给了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瑞龙寺,龙只有三只爪子,据传是370年前由中国传出,受此影响,所以日本龙都为三只爪,详情在铁血论坛中查看
望采纳!

龙是中国的吉祥物,外国人眼中中国龙是怎样的?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改变的,比如说当年的19,20世纪,我们处于清朝统治,国际地位低下。


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也不深刻,他们也知道我们国家龙的地位很高,即使再怎么看重又能怎样呢,地位的低下已经代表了一切了,龙在他们那个时候在他们眼中是懦弱,低下,没有能力的,就如同当年的清政府一样。

外国列强也不会顾及我当时的清政府的颜面,在各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上,以龙的形象隐喻当时的清政府,极尽讽刺。


但是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东方龙不同于西方龙,或许几十年前西方人对此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这么多年的文化交流之后东方龙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入了他们的脑中。

或许现在还有一些外国的媒体在一些大的杂志报刊上,对我们中国的龙的形象有一些偏见。但是这已经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了。


中国龙自古以来就是皇帝的象征,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即使散落于世界各地,我们也认同于自己龙的传人的身份,从未改变,永远在坚守着。

现在更多的中外国人意识到中国的富强,民主,和谐。媒体也不是他们了解事物的一切来源了。很多人都会亲自来中国看一看,用自己的双眼和感受去了解中国,去了解这条中国龙的强盛力量。

在西方龙dragon有什么含义

 西方龙通常被想像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翼、身披鳞片,有蛇一样的舌头,能喷火;也有人把它想像成一条大蛇,有带刺的尾巴。在中东世界,蛇或龙都是邪恶的象征;埃及的阿佩皮神就是冥界的一条蛇。希腊人和罗马人有时把它看成是邪恶的力量,但有时也把居住在大地深处目光锐利的龙看成是仁慈的力量。在基督教,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因而在绘画中匍匐于圣徒与殉教者足下。龙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标志,北欧的战士把他们的船头刻成龙头形,中世纪英国曾以龙为皇家的徽记。在远东,龙被认为是行善的生物,无翅膀,但被认作是空中之神。 龙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是源自Mesopotamia神话,在Mesopotamia神话中,龙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巴比伦神话中的英雄Marduk的对手Tiamato与Hittite神话中的Illuyankas,皆为其中例子。居住在Mesopotamia区域附近的犹太人也曾受其影响,并将这一种观念继承下去,龙在犹太教与基督教中渐渐成为恶魔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