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不是一个四平八稳、刻意苦吟的诗人,他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他认为作家作品中观照的现实必然有作家的主体判断,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情感。
路遥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读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在路遥为读者建构的小说世界中,能体会到和路遥一样炽烈、温情、友好、质朴的浓烈的激情,读者会随着路遥的笔感受一次次心灵的震颤和悸动,一起悲或一起喜,一
路遥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路遥的风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笔”.《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这是作家路遥在回顾《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时说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平凡的世界》曾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之后又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是这届唯一一部获此奖项的长篇小说。李金玉,作为《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当我请她讲述一下这部书的出版过程时,她仍为当时的一些事情唏嘘不已。1986年春天,毕业分配到出版社才两年多的李金玉到西安组稿,出版社让她盯住的首要目标是贾平凹正在创作的《浮躁》。然而,贾平凹的手稿被另一家出版社抢走了,于是她就去见路遥,路遥正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当时叫《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她向路遥约稿,路遥未明确表态。为了组到路遥的稿子,5月她又一次到了西安,一直待了一个多月。6月中旬,她终于带着30余万字的书稿回到了北京。然而,当她组到路遥的稿子回到出版社后,一些领导却认为她“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当时,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虽然先后获得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且《人生》也激起了文坛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但与正“如日中天”的贾平凹相比, 路遥的名字显然还不是一块金字招牌。实际上,主要是社内一些人对路遥能否完成这个包括3部6卷,近 百万字的长篇巨作感到信心不足。因为路遥虽然已经写出了《惊心动 魄的一幕》、《人生》这样有影响的中篇小说,但他以前从未进行过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且当时有一种论断,认为《人生》是路遥不能再超越的一个高度。路遥采用的又是三部书的形式,写完一部出版一部,出版社也担心路遥这部小说会像一些长篇小说那样越写越弱。另外,路遥在创作手法上的“不合潮流”,也使出版社对路遥信心不足。路遥还是采用《人生》式的现实主义手法来结构他的这部长篇巨著,但当时一些评论家却认为,现实主义已经是一种过时的表现手法,路遥再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给人一种冥顽不识时务的印象。也正是因此,在李金玉之前,一家著名出版社和一家权威刊物已经拒绝了这部作品。当时,李金玉的确感到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她也能够理解出版社的担心。但是这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因为当她从路遥手中拿到誊写工整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她便被作品的宏伟气魄和深刻内涵深深震撼了,她感到这就是路遥的气魄,路遥的风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笔”。而且,通过一个多月的交流和观察,路遥为创作而进行的扎实的准备工作,以及路遥对全书结构的精细构思,也坚定了她的信心。
《平凡的世界》,曾经仅看过三分之一便把书稿弃掷一旁的一位编辑,在一篇评论文章中也发出“失之交臂”的感叹。路遥不为时髦所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再次攀上了艺术 的高峰,历史和读者终于赋予了这部书真正的生命力。
路遥的文学作品风格是什么?
还行<<平凡的世界>>自1982年路遥发表他的成名作《人生》以来,路遥的作品就一直以其朴实的情感和对普通人、年轻人命运的关注,让一批批的读者产生着情感共鸣,而他忍受清贫寂寞、深入生活写作的精神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炒作成风的文坛浮躁的一面。2009年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遥诞辰60周年,谨以此投票,希望你能铭记路遥
1,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
2,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
3,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4,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
纵观当代文坛,能有几位像路遥用心写作,用血写作,甚至是用生命写作。作为80,90后的我们,应该铭记住那些曾经真正朴实无华,真正为了读者的作家。
路遥写作风格和余华写作风格的相同点
措辞朴实、语言诙谐幽默。路遥写作风格和余华写作风格的相同点为措辞朴实、语言诙谐幽默,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路瑶的代表作和写作风格
路遥
路遥以刻画黄土高坡的陕北人沉重命运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后者获得茅盾文学奖。
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
写作风格:气势恢宏却又情深意长,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史诗般的描写。
对路遥《平凡的世界》的文学评价
评价鉴赏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纪录片《路遥》制片人吴建荣评价)
《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陈忠实评价)
《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与《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遥当属其中之一。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平凡的世界》还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怀。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不要说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极人物,如乡土哲学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二是作品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人间亲情的描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孙玉厚一家了——孙玉厚勤劳朴素、忍辱负重;他的儿女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等自强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帮助别人。小说还书写了美好的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乡邻之情等人间美好的情感。三是作品中的爱情写得很美,被赋予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无性不成书”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气中是难能可贵的。如孙少平和田晓霞在杜梨树下近乎柏拉图式的恋爱,就写得很纯美,让人为之感动。
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梁向阳评价)
平凡的世界 (路遥所著经典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991年3月份《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一版于1986年12月在文联出版社出版;第二版于2012年3月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发行。
作家路遥的简介及其主要代表作
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主要作品:
1、《平凡的世界》
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2、《在困难的日子里》
简介:
小说描写的是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不仅遭受着生理上的饥饿,也遭受着来自人格尊严煎熬。《在困难的日子里》以"我"马建强为主人公。
在失去母亲、连饭都吃不上的困境中,"我"在李老师和同学吴亚玲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饥饿、完成了学业,而且表现出正直无私、坚毅不屈、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美德。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时刻,在那样一个年轻人身上,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3、《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简介: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是路遥较早的作品,作者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两部代表作的结尾上看出来。
他用朴实厚重的文字雕筑起来的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却长久地印在了热爱他、热爱他文字的读者心中。在这个适合悲悼缅怀的季节里,让我们再次贴近路遥,贴近一份沉重,一份忧伤,贴近一个冷峻严肃的世界。
路遥以他一贯的笔法,写尽了黄土高原的苍莽与悲凉,写尽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苦难与向往。可以说,苦难与路遥形影相随。苦难,毁灭了路遥,也造就了路遥。路遥短暂的写作历程就是一场苦难的行军。
4、《惊心动魄的一幕》
简介:
《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中篇小说。文章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发表,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描写了文化大革命中期,某县一个造反派组织斗县委书记的故事。作品揭露了其组织的大小头目们的凶恶,残暴,野蛮,毒辣,讴歌了另一派组织保护县委书记的正义行动。
5、《早晨从中午开始》
简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
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路遥
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谈读书② | 路遥——他用生命在写作
路遥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
一直想写写他,却迟迟不敢动笔,害怕自己贫瘠的语言无法描绘他的伟大。但是,最近有个想法,把自己读过的觉得经典、有价值的书,喜欢的作家,去过的好地方,都陆续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所以就想首先谈谈我对路遥的个人感受。
谈到路遥,不能不谈《平凡的世界》。这部书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多年来感动并鼓舞了无数个平凡的、为生活努力打拼的人。
在此引用一下本书的开篇:
平凡的世界,并不平凡。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在高二寒假。当时是从同学那借来的盗版合集,密密麻麻的小五号字,足足上千页,却让我刚读个开头就无法再停下来。那个寒假,我记了很多读书笔记,第一次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我的真实的震撼和感动。
路遥那个名字,从此印在了我的心里。
上大学后,我开始找关于路遥的书,却只找到了两本——《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后一本,记录的是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全过程。那时我才知道,创作完《平凡的世界》,路遥便因肝硬化,于42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路遥是因为写《平凡的世界》而累死的。
再读《平凡的世界》,是在几年前同名电视剧要上映之前。时隔十多年再读,又多了很多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读路遥的书,你会感觉眼前在放一部电影。随着作者的讲述,电影的画面一点点出现在你的眼前,那么真实,好像就发生在你的身边。
他的文字非常朴实,甚至没有那么美,但就是有种触动人心的力量。我想,这种力量,就来自真实。
想知道《平凡的世界》为何如此经典,就要从路遥的创作过程说起。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已经凭借《人生》获得了成功。按照常理,他大可以过上凭借一部作品成为名家,参加个座谈会,偶尔发表个小文章这样的知名作家的生活。
然而,在他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他对文字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因此,他选择了这样一个苦役:三部书,6本,100万字。这部巨著,他写了6年。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也详细记载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近日,我重读了此书,在此将书中一些打动我的地方摘抄下来。我想,我们可以从他的创作过程中学习,什么叫真正的写作。
1. 写作是输出的过程,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路遥拿蚕吃桑叶做比喻。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茧。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写作,我们都是先从学习别人、模仿别人开始。而学习的首要方式就是大量阅读经典著作,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最终浓缩成属于自己的观点。
2.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
在大量阅读之后,路遥开始准备作品的背景资料,对作品涵盖的1975—1985年社会大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了解。路遥的方法是查阅报纸。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很多故事可以夸张、演绎,但涉及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时,必须严谨,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一位作家,当然无法对一个时代有足够透彻的了解,但他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尽量还原真实的社会,只有把人物放在这个背景中去描绘,才能有血有肉,引人共鸣。
3. 作品不能脱离生活,而是要深入生活
路遥说:“生活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
作家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全面体察生活。路遥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箱子开始感受生活,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读路遥的小说,就是会有那种生活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是活灵活现的这个感受,都是因为他所写的,都是他真切感受过的。
因此,路遥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第一步初稿的创作。第二部,他是在窑洞里;第三部,在招待所。他说他要把自己放入那个环境,才能有切身的感受。
与其说他在写小说,不如说他已变成了小说中的某一个人。他近乎发狂般进行着创作,一天抽一两包烟。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压垮了他的身体,他却仍要坚持完成第三部书稿,以免留下他的精神导师柳青在《创业史》中的遗憾。
1988年,历时6年,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写下了最后一个句号,鸿篇巨著终于完成。
1991年3月份《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1992年,路遥因病去世。
他甚至没有享受到作品带给他的成功,没有接受人们对于一个伟人的致敬。
他走了,留下了永恒的经典。他用生命在写作,也用生命告诉世人,什么叫写作,写作的价值是什么。
他说到,也做到了。
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人为创作一部作品,酝酿、准备、写作,历时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有,也不会是多数。
如今的人们追逐快速成功,甚至以一个月创作出一本书而引以为荣。从路遥的创作经历和短暂的人生中,我想,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创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写作的意义又是什么?
如果没有大量输入,靠什么输出?如果没有大量体察生活,拿什么感悟?生活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它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关于每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路遥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无法像他一样做到用生命在写作,但至少可以做到用心、用真诚去写作。
如此,便不辱一个作者的使命。
悲剧作家-路遥
首先我很敬重路遥,其次并不代表我对路遥没有看法。
一,先说其作品。《人生》很不错,简单直接明快清新,而《平凡的世界》,我却给予差评,因为太沉重。其中对于爱情的描写,读《绿化树》,张贤亮以其化腐朽为神奇之笔,化乡下村姑为人间女神,读者看后甚至会爱上马樱花。而《平凡的世界》中,男女主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路遥也许笔力不逮,于虚无缥缈中疑似让我看了一部假爱情,尤其还拍成电视剧,剧中导演选李小萌演田晓霞,剧中的田晓霞大大咧咧、衣服从来不是穿在身上,而是披在身上,一副假小子女汉子的形象,不仅孙少平爱不起来,相信观众看了也会退避三舍。
对于《平凡的世界》的结局,孙少平最后还是成了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与一位寡妇组建了家庭。难道孙少平从农村出来打拼奋斗就是为了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吗?为此,从我世俗而势利的三观出发,设想了三种孙少平的大结局:1、孙少平由于业绩突出、能力出众升任大牙湾煤矿厂长,后几经辗转,成能源部部长,与某省长千金结为伉俪。2、孙少平因写作才华出众由煤矿工人华丽转身为当地知名作家,娶了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为妻。3、孙少平趁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海经商,创办大牙湾科幻影视城,并成为董事长,与某女明星出双入对。
二、与路遥的作品相比,路遥本身的人生经历更富于传奇色彩,应该说是悲剧,其令人瞠目结舌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更令我印象深刻,足以警醒世人,并引以为戒。
《平凡的世界》无疑是沉重的,这种沉重是由路遥过于艰辛痛苦的创作打上的烙印。
路遥经常《早晨从中午开始》,经常抽烟、喝咖啡、熬夜、不眠不休……当马樱花为章永麟捧出一碗又一碗饱含爱情与深情的高蛋白质杂合饭时,我们的路遥可能正在饥寒交迫之中,他经常啃点冷馍、或到邻居家蹭饭、或到街边小摊随便对付一顿,路遥为什么不做饭呢?即其后勤保障完全瘫痪。
他的妻子林达好像消失了一样,不仅没有当好“贤内助”红袖添香,看样子也没有为路遥打造出一方温馨的港湾供他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创作。
志愿军为啥能打败“美帝野心狼”?后勤保障供给充足功不可没。中国远征军为什么能在缅甸击败日寇凶顽?伙食吃得好呗!路遥饥一顿饱一顿的,身体焉能安好无恙?
由于媒体的渲染,作家(科学家)似乎要做出点成绩,拿出个作品,都必须如此艰辛,几麻袋的草稿,点灯熬夜的攻关苦战,宵衣盰食,才能修成正果。
对于写作的态度,我赞同作家王路所说“睡觉是天大的事,写作算个屁”。
如此看来,路遥的妻子林达罪莫大焉?是造成路遥早逝的最大原因。我的结论却是:这一切都是路遥自己造成的,完全是咎由自取,其不自律不自爱不自省的工作生活方式毁了这个家,也使他们的婚姻走向崩溃。比如家务活扛煤气罐都由林达来扛,路遥却“十指不沾阳春水”,大男子主义,一心只想做高高在上的作家。
我不知道有哪一个作家如路遥这样拼命加玩命的,有的话,只能说明其写作才能不足以支撑起其作品,用眼下时髦的话讲就是,用低质量的勤奋来掩盖自身才气的不足。
同样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在实业界,史玉柱为研发巨人汉卡,不眠不休地在办公室几个月,饿了只吃方便面,四件衬衫轮换着挑较干净的穿(不洗),最终他的妻子离他而去。折腾出来的巨人汉卡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现早已烟消云散。
细节决定成败。由此推论出:由于太过沉重艰辛创作,《平凡的世界》也不是什么经典。
三、不要为媒体而舞。常人包括作家都很难抵御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如同一个美女在男性面前施展出其迷人的微笑。当李野默富于磁性的声音通过电台向听众播送《平凡的世界》时,路遥也听得如痴如醉,并因此更加上紧了生命的发条、绷紧了生命的弓弦。
当然,媒体的报道也是好意,被媒体报道是光荣的事,甚至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效果可能始料不及,在媒体的报道之下,路遥不可能马放南山、睡个大觉、调养一下,休养生息,而这正是他最需要的,只能在众人的喝彩与加油声中,在众人翘首以待的关注中奔向生命的终点。因此我认为路遥的早逝,媒体是有责任的。这提醒每一个追梦者,不要为媒体而舞,虽然我们需要媒体,而要与媒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冷静地拒绝掉过度关注与嘈杂的声音,不活在别人的目光里。
谨以此文纪念路遥并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