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苹果6手机的情怀附加值是各个功能均摊的,索尼播放器就是听歌,所以信仰附加值都在3.5接口,再者就是苹果有意讨好普通消费者,加强了流行感,而且没有偶像包袱,而索尼wm1a是hifi设备,而且特色是不能凌驾于高保真,所以有人觉得索尼wm1a的3.5口还不如iphone6。
请问各位,索尼黑砖nw-wm1a的音质会比iPhoneXs好吗?如果耳机用的是威士顿w80
去年9月,索尼在中国正式发布了NW-WM1A和NW-WM1Z两款高端随身播放器,1A和1Z的机身分别为黑色和金色,因此被大家称为黑砖和金砖,黑砖定价8999,金砖定价22999。金砖到现在我没见到实体,想听听也没找到地方。不过价钱一直在跌,等明年跌到5000我就可以入手了。
黑砖的正面是一块硕大的屏幕,顶部是sony logo,底部是Walkman的logo。操作系统方面,黑砖和A35的系统差不多,没有继续使用ZX2的安卓系统,而是基于安卓做了二次开发的UI,不过流畅度比起A35是好多了。
以上对于索尼系列的播放器也仅仅是在体验店把玩的,没有真正的对比所以对比zx2或者zx100音质到底怎么样是没法概述的。
说到声音.现在唯独能够称为官方调音的4.4单端就只有索尼的z1r和飞朵的天狼星了,z1r的声音无论是金砖还是黑砖都不能够充分驱动的,简单来说就是推不开。而且网上队友3.5口的评价都是附送的,真正体现实力的4.4口。我手头的耳机除了se535可以换线剩下的都要改线,能体验的时间太短,只能作罢,其实是很期望4.4端口的声音。
自己的主力播放器是filo x7一代,抛开声音方面,从做工续航质感方方面面,sony的品质拉开飞傲几条街,黑砖的背面是一块蒙皮,中部靠下是nfc触点,底部是金色的Walkman logo。黑砖的造型比较奇特,顶部的左右是凸起的,下面留了个弧线。虽然看着有点怪,但不得不赞叹大法家人体工学了得,黑砖的握持手感一流,这两个弧线有非常大的贡献。,同为安卓底层ui设计,飞傲的安卓已经卡到不能自已,比好的一点是飞傲支持cue分轨文件,支持ape这个就很方便,sony只能自己在电脑操作把歌曲分开。
总体来说,黑砖算是一款声音比较靠谱的播放器,在目前价格跳水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的性价比,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如果有信仰的话还是比较值得充值的。
作者:linstylecc
索尼Walkman NW-WM1A作为HiFi播放器它的音质表现如何?
作为一款HiFi播放器,最重要的自然是音质表现了。不过黑砖还是比较令人意外的。虽然同样使用S-Master HX,黑砖相比ZX1和ZX2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3.5mm普通po口还是有些羸弱,声音略软,低频偏散,但是两端延伸比ZX1和ZX2还是略好一点。而4.4mm平衡口就硬气的多了,基本上驱动力和HM901的平衡卡、带背夹的380、mojo等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算是终于达到了顶级播放器应有的水准。而素质上4.4也远好于ZX2,两端上没有了以前那种缺信息量的感觉,密度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驱动力提升的副作用,黑砖的底噪控制没有ZX1和ZX2那么优秀,用高灵敏度的动铁塞能听见轻微的底噪,没有了ZX1和ZX2背景漆黑如夜的感觉。
苹果13是不是音质最好的手机?
针对苹果手机来说,苹果13的扬声器音质肯定最好,因为苹果13是今年苹果刚刚推出的一款手机,他的所有功能都是最新的,然后也是各种硬件配备的都是最好的,他的音质虽然没有和什么厂家合作,但是苹果的声音它就是品质的保证啊,他而且有双扬声器的效果很好。可支持杜比全景声。
除了硬件上的立体声双扬声器设计,苹果在最新的ios14系统中还加入了空间音频功能。配合AirPods使用,还能够体验影院版的视听体验。
sony/索尼 nw-wm1a+索尼z7耳机怎么样
Z7,怎么说呢,不好推,PHA3推不好,随身直推低频控制不住,结象质感不好,可能会闷,最好上台机。(黑砖3.5端是60mw+60mw,4.4平衡口是250mw+250mw,PHA3是320mw+320mw)。
但以上都是相对“上台机”而言的,也有一些人觉得黑砖4.4平衡口推的不错(用Z1R那根4.4平衡线,3.5直推就不要想了),毕竟每个人的听音观、设备、敏感度、发烧程度都不同。
所以,建议带耳朵去试听,能接受则入,接受不了就试一下Z1R,因为Z1R+黑砖/金砖4.4平衡的普遍反响还不错,就是贵。
体现 Walkman 携带性精髓并汲取 WM1A 高音质精华, Sony Walkman ZX300动手玩
在去年 IFA 展会, Sony 针对旗下中高阶 Walkman 产品导入新世代的架构之后,推出了作为 70 周年纪念的 WM1 旗舰级播放机与 A30 主流级播放机,不过在两个系列中间有不小的产品鸿沟,在今年则以全新的 ZX300 做为弥补 WM1 与 A 系列的中高阶 Walkman 机种,以兼具行动力与高音质,并加入新功能作为 ZX300 的特色。
关于 WM1 可见先前评测:Sony 70 周年 Signature 三部曲:金碧辉煌与沉稳低调的 WM1Z 、 WM1A 高音质随身播放机
关于 A30 可见先前评测:在轻巧、高音质与续航力取得平衡的音乐播放器, Sony Walkman A30 动手玩
高音质与携带性兼得为 ZX 系列赋予新的使命照片为 ZX100
谈到 ZX300 ,不少人会想起在两年前所发表的 ZX100 ;说到 ZX100 ,对笔者而言是一款有些失望的产品,当初定位在 A20 与 ZX2 之间,但整体设计较趋近基于 A20 的强化版本,操作介面仍以萤幕下方的物理面板,操作面板的质感与铝合金机身有些格格不入,而调音也过于重视低频,但 ZX300 并非 ZX100 的后继机种,而是一款全新设计的产品。
关于 ZX100 可见先前评测:回归纯音乐播放本质的 Hi-Res 音乐播放机, Sony Walkman ZX100 动手玩
关于 ZX2 可见先前评测: 聚沙成塔的音响玄学结晶, Sony Walkman ZX2 动手玩
原厂所提供的官方保护特设计虽类似 WM1 系列采用黑色皮革,不过掀盖设计并非 WM1 系列的下翻式设计,而为 A30 、 A40 原厂保护套的侧掀式,内部依旧是使用塑胶材料作为固定 ZX300 的方式,上盖具磁性吸附设计,皮革的厚度比起 A30 、 A40 的保护套外层厚了不少。
外型近似于 ZX100 实质设计却截然不同要说 ZX300 与 ZX100 相同的特征,恐怕只有细长的机身结构与容易放进口袋的大小,除了命名以外, ZX300 与 ZX100 的关联性并不高,并非如 ZX100 是以 A 系列做为基础强化, ZX300 反像是取 WM1 系列精华的平价且瘦身的版本,但同时也不只是藉 ZX300 为基础的 Cost Down 版,是全新设计与规划的一款产品。
不同于 ZX100 的机身在下半部的突起设计, ZX300 的机身是完整的平面设计,背面有一块大型蒙皮,侧面有类似 WM1 的大型实体按键,可在不开启萤幕的情况下进行音量音乐播放控制。另外让音乐爱好者雀跃的就是机顶的两个输出介面, ZX300 与 WM1 系列都是具备 3.5mm 单端与 4.4mm 平衡两组输出的机种,这也意味着可藉平衡介面获得倍增的驱动力。
ZX300 的正面是一块高质感的雾面玻璃,除了不易因为强光产生眩光外,触控滑动的手感也较一般的光泽玻璃更好,不过可能会让人比较匪夷所思的是萤幕其实只有上半截的部分,既然萤幕并非占满整个机身,为何会使用这么狭长的玻璃呢?
笔者的推测是是为了结构与美观,因为要在机身放入电路板、电池等组件结构的关系,又要让 ZX300 体积不至于过大, Sony 选择以偏狭长的机身设计放入所有零件,而框体就要有充裕的开口放入所有零件,但由于使用的萤幕为 3.1 吋 WVGA 比例,无法填满整个机身开口,但若使用独立的一块材料又会显得机身像 ZX100 那样拼拼凑凑,故使用整片玻璃盖满开口。
作为 Walkman 系列产品,笔者个人觉得比较麻烦的还是坚守象征 Walkman 的 WM Port ,这项介面除了要使用专属的传输线(或是搭配 microUSB 转 WM Port 转换器)外,传输介面的技术也较为落后,不少大品牌已经纷纷导入 USB Type-C 介面,不仅可藉 USB 3.0 或是以上的传输速度快速的存取,同时亦可选择使用更高效率的充电技术。
承袭自 WM1 系列最精华的全平衡 S-MASTER HX 架构ZX300 最重要的核心,采用与 WM1 、 A30 同属新世代的 S-Master HX 晶片,可支援最高 32bit 384kHz ,并且在平衡输出模式下支援原生 DSD 11.2MHz 格是,输出则定在单端输出 50mW+50mW @ 16 欧姆、平衡输出则可达 200mW + 200mW @ 16 欧姆,虽略逊于 WM1 的 60mW + 60mW / 240mW + 240mW ,但也相当充裕了。
看到单端与输出规格的数据,不难理解 ZX300 的 S-Master HX 架构是与 WM1 系列相同的设计,单端输出时仅会进行单 DAC 与单扩大,平衡输出时是以平衡架构的 DAC 与对称扩大输出,才造成两组输出达 4 倍,与一般支援平衡的随身播放机是透过平衡架构将左右输出合并后仅有 2 倍输出差异的情况不同,不过这也象征 ZX300 在平衡下的耗电会是两倍。
另外结构与零散元件的部分俨然也承袭自 WM1A ,除了铝合金切削机身,电路板与机壳之间安装镀金的高纯度无氧铜底板,背面采用高刚性铝合金底板兼顾强度与导电性;内部使用延续自 ZX2 与 WM1A 的镀铜电阻,并搭载与 WM1 系列相同、配置在电池到放大线路间的双电层电容器, S-Master HX 的扩大部分也具备 4 颗 FT-CAP ( WM1 系列为 5 颗电容)。
其他与声音相关的组件部分,也包括采用针对 44.1kHz 与 48kHz 两种不同取样的双时钟设计,而播放 DSD 时则须在 4.4mm 平衡输出模式才能进行原生解码,若是单端则会透过转换为 PCM 模式进行 DSD 档案播放,是故若有聆听 DSD 需求的玩家,也建议添购 4.4 介面的耳机才能解放它的全力。
使用介面就不再累述,与 WM1 、 A30 / A40 相同,不过还是提及关于使用体验的部分,像是笔者常听的音乐较固定,操作上问题不大,不过对一些在储存空间装载来自许多艺人的大量音乐,当他们临时要找寻特定歌曲时, Sony 目前的系统缺乏过往 Android 系统下便利的搜寻机制,也是一些玩家较诟病的地方。
DAC 模式增添使用弹性
相较 MW1 系列, ZX300 也具备了全新的 DAC 模式,可搭配 PC 与 Mac 使用,在主画面选择 DAC 模式即可转化为 USB DAC , Windows 除已经更新到 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 以外的版本需要额外安装驱动,在 Mac 与 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 可随插即用,要注意的是 USB DAC 模式无法存取 ZX300 内的档案资料。
搭配 4.4mm 五极平衡耳机更能彰显价值此次 Sony 也提供包括 MDR-1ABP 以及 XBA-N3BP 两款基于原本设计、但改为 4.4mm 五极平衡端子的耳机作为搭配测试,而这两款耳机所使用的线材基础与原本 3.5mm 单端版本相同,仅在于耳机端子改为 4.4mm 平衡, MDR-1ABP 仍提供带单键控制器的 3.5mm 线材,不过 XBA-N3AP 就只提供单一一条平衡线材。
乍听之下, ZX300 的调性与 WM1A 有些相近,声音趋向理性、解析,音场空间略缩一些,细节资讯量少一点,低频多一些,对比整体听起来因为低频偏少而呈现明亮细瘦的 WM1A , ZX300 的声音反而较为平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ZX300 没有 WM1A 来的透亮,但单纯以人声中频密度, ZX300 仍是比较细的,只是因为低频较多使得整体较为丰腴。
或许是因为调音使然,或者是 Sony 的工程团队有意使 ZX300 与平衡的差异更明显, ZX300 搭配相同耳机的前提下,使用单端与平衡输出的差异比起 WM1A 的单端与平衡差异更为明显,尤其搭配细节资讯较多且需要较高驱动力的耳机感受更大。
恰好此次搭配的 MDR-1ABP 提供单端与平衡线材,线材本身又是相同材质,交叉聆听就可感受到两个输出藉面的差异,在细节资讯的差异方面差异不算明显,毕竟 Sony 强调其 DAC 架构较为特殊,不会因为单端与平衡影响 SN 比,但是除了平衡架构产生左右分离度更好的优点以外,低频的紧实度与中频的饱满感,会让人觉得不是在相同的机器下聆听的结果。
而搭配 MDR-N3BP 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刚好朋友手边有标准单端设计的 MDR-N3AP 可当成对照组;若以单端驱动虽比起连接手机已经好了许多,但仍觉得低频略显松散,且音场较为施展不开,改以平衡线材连接使用,低频虽量感不减,不过形体明显许多,亦可获得显著的下潜延伸,单端与平衡的表现落差高下立判。
接上这两款耳机,可显露出无论是 MDR-1ABP 以及 MDR-N3BP ,都可视为 Sony 为让消费者更轻易一探 ZX300 单端与平衡表现所的耳机组合。另一个笔者觉得合适的搭配,则是以 HiFiMAN 的 Edition X ,因为在官方建议下 Edition X 最合宜的驱动上限约为单端下 450mW ,而 ZX300 在平衡模式下左右声道可达 200mW ,也相当接近需求。
真的要比较, WM1 系列与 ZX300 的表现仍有差异,但以大众普罗的音乐聆听习惯,低频略为增加使得三频更为均衡的 ZX300 比起被戏称为黑砖的 WM1A 更容易被接受,具有纪念版性质的金砖 WM1Z 虽有华丽的中频,但也表示声音较重视个性化而非平衡性,加上又是高单价,也非人人能够或是愿意负担,毕竟 WM1Z 的价格带已经是寻找重视特色的有缘人。
轻松把 WM1A 的好声音带出门的平价选择而最重要的,还是 WM1 无论是体积或是重量都远大于 ZX300 ,笔者在日本亚马逊看到其中一位消费者对于 ZX300 的评价也应证这点,他表示本身虽已有 WM1Z ,但由于体积与重量使他不愿带出门,所以才购买同样具备 4.4mm 的 ZX300 作为外出使用;笔者本人也认为,如果是在搭乘大众交通工具与街上, ZX300 与 WM1 的差异也会因环境噪音而难以辨别。
笔者虽不是长时间 Sony Walkman 的使用者,但也历经几款近期 Walkman 播放机的洗礼,在早期的时候, Z1050 除了无法扩充储存外,给笔者留下不错的印象,而 ZX1 虽驱动力不佳但至少也有着声音讨喜的特制,反倒是 ZX2 与 ZX100 除了驱动力也未提升外,暴增的低频使得声音失衡,笔者相比之下反而觉得当时的 A15 声音还比较正常。
去年推出 WM1 系列与 A30 系列时,也让笔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调音变的中性(但也有不少老索粉因为失去过往中频暖糊特质而不满),驱动力也有所提升, WM1 的 4.4mm 平衡输出更有端子结构稳定且驱动更佳的出色表现,虽然初期因为系统 *** 使得机器反应卡顿,不过后期修正后,比起先前 ZX 系列也只有无法扩充第三方软体与不能使用 WiFi 两个缺憾。
不过 A30 与 WM1 之间无论是整体表现或是价格带,也有着显著的鸿沟,而前一世代的 ZX2 与 ZX100 也难作为填补两个产品线之间的折衷品,在今年 ZX300 发表之际,笔者看到延续了 WM1 的 4.4mm 平衡输出,心中已经开始感到期待,毕竟无论是价格跟携带性比起 WM1 都更适合携带外出,实际体验后更觉得 ZX300 才是能扩大 4.4mm 端子的关键产品。
虽然台湾几乎晚了日本一个月才上市,台湾索尼此次官方定价仍优于日本建议售价,加上 ZX300 整体表现仅略逊 WM1A ,但整体调音更为平衡,且体积更易携带,但价格却更平易近人,也难怪在日本 Kakaku 比价网站是目前销售与关注双冠军。
整体使用下来,笔者个人认为 ZX300 打出了一张为纯粹热爱音乐聆听者的好牌,不仅承袭 ZX100 小巧的优点,声音表现也更中性,虽少了 WiFi 与 app 扩充功能,内建储存降为 64GB ,但整体而言 ZX300 在此价格带发挥相当强的竞争力,唯独强烈建议搭配 4.4mm 平衡输出使用才能发挥完整实力,若只使用单端输出就未免暴殄天物。
索尼二代金砖 WM1ZM2 播放器首发测评 | 六年磨一砖,值得
过去几年关于高端音乐播放器的内容中,三耳君不止一次谈到如今产品推新节奏越来越快,芯片厂家和播放器品牌共同让产品迭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常见的品牌基本为中低端机型一年几更,旗舰机型换代周期约为两年,纵观市场的大牌,三耳君只发现了老牌劲旅“索尼”这个例外。回顾象征索尼旗舰的Sony Signature Series随身播放器旗舰的WM1Z,已是六年前发布的产品,但当年三耳团队作为内地首测的欣喜至今记忆犹新。
旗舰之作六年未更新,有评论认为索尼技术革新已落后市场,但要是留意过玩家群体中WM1Z的能见度,还有二手市场中的保值率,WM1Z这台被称为“金砖”的用户忠诚度可见一斑,索尼换代旗舰的急切性并不充分。六年磨一砖,来到2022年首季度,索尼以王者归来之势发布全新一代的旗舰随身播放器WM1ZM2,次旗舰型号WM1AM2也一并更新。
时隔六年,带着好奇和期待,三耳君在第一时间迎来了索尼的第二代金砖——WM1ZM2(以下简称二代金砖)。
优雅依旧
二代金砖外观设计延续了金砖的优雅贵气,机身有着巧妙的曲线和材质运用,在身材略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握感,整体重心分布平均。
机身两侧按键布局的位置恰到好处,Walkman可以随时盲操作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延续。
接插口方面,机器保持了3.5mm单端耳机口和4.4mm平衡耳机口的双输出。看到机身底部,索尼舍弃了应用多年的Walkman插口,改用速度和通用性更好的Type-C,机器作为USB DAC耳放使用也将更为方便。然而需要一提的是,手上这台金砖二代是不支持USB Audio输出的,暂时不清楚未来是否会开放此功能。
提升都不在参数上
参数方面,我们先关心便携性方面的变化,二代金砖的显示屏幕也从4英寸增加到5英寸,体积和重量都比起一代产品有所增长,达到了80.5mmx142.5mmx21.0mm(旧款约为72.9 约124.2 约19.9mm),体积则达到了490g(重了30g)。在加重30g的情况下,二代金砖带来了比旧作长10小时的续航时间,可持续40小时播放FLAC 96kHz/24bit音频。
二代金砖从过往的封闭式系统变成了Android 11系统,三耳君暂时未能获得官方关于CPU和RAM的介绍。但在此还是建议各位用家,拥抱串流音乐便利的同时也务必注意系统的干净,以免影响音频系统运作的性能和整体流畅性。
二代金砖采用了用了4N(99.99%)的OFC高纯度无氧铜整块切割而成的机身框架(初金砖为 3N),可以进一步降低电磁干扰,并且令机身电阻更低,声音更纯净,细节表现更丰富。4N无氧铜的外层是防氧化的镀金层,无氧铜和黄金之间采用了铜、锡、锌三元合金非磁性电镀技术,可以减少传统磁性电镀的不良影响。
二代金砖的后底盘为铝合金材料,增强了材料的刚性和触感,有助声音更加通透。
索尼高端机型中均有搭配KIMBLE金宝机内线的设计,过往就有很多金砖的摩机玩家升级更粗的线径,这回二代金砖直接改成了与“索六万”DMP-Z1 “看齐的粗线径版本,索尼表示此改动可以增强声场和动态的性能,并且有更好的传导屏蔽效果。
上图这块是底板对应数码电路的部分,二代金砖加入了抛光过的OFC屏蔽板,可加强数码部分的接地以及屏蔽效果。
二代金砖在焊接部分也有改良,机器上的S-Master HX放大部件采用的是无铅焊接技术,更在电路板则采用了回流含金焊料,索尼表示可以改善声音的空间感。厂家更通过气相积沉技术将黄金加入到了晶振电极上,改变电气特性,提升抗噪能力,带来更佳的讯噪比。
电路板设计上,二代金砖创新地使用了高频电路中的技术,利用无氧铜来填充布线空隙,并在制作电路板过程中使用低介电材料,降低了电路板阻值,信号传递阻碍更小,实现更通透的声音。
除了材质和工艺的精进以外,电路设计上二代金砖也有不少优化。
在模拟部分,二代金砖使用了新一代的聚合物电容器FT CAP3,提升了电容的抗振性能,让电容可以充分释放,展现更磅礴的动态范围和更宽阔的空间感。还有用于放大器辅助供电的8mm大型固体高分子电容,有着瞬态好而且阻滞低的特点(仅是旧作中EDLC双层电气电容的十分之一),可以进一步防止电压下降导致的信号不稳定。电池组的OFC电源线也升级成了22AWG的规格,可有效降低电阻。
数字电路方面,索尼用高分子电容器和薄膜电容器取替了旧款的陶瓷电容和线圈,一并为S-Master HX耳放芯片提供更加干净的声音。数字供电部分还使用了多个绕组线圈电感,减少电感因为工作时电路温度变化带来的失真和噪声。
在有限的空间内,二代金砖还实现了数码和模拟部分在底板和供电等部分的隔离,令内部干扰得以进一步抑制。
关于金砖二代在硬件部分的设计和投入,一言蔽之,索尼几乎是用尽了Hi-End台式机器才能见到的做法,这甚至在索尼自家台式系统都不常见。
新时代的索尼Signature声音
由于搭载了新一代的聚合物电容器FT CAP3,索尼表示金砖二代需煲机200小时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为此还在系统中特别设立了3.5mm和4.4mm播放时间的独立统计。至截稿前,手上这台金砖二代已有超过50小时的煲机时间,主观聆听已是较为稳定的状态,以下以此展开听感方面的描述。
多年来,索尼的调声风格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中传承进化,但不论是传统台式还是轻便型的Walkman设备,似乎向来都不容易在索尼的高端系列中找到开声抢耳的惊艳感。来到二代金砖,索尼三耳君印象依然取向更为现代化更为高级的印象,这在近年索尼高级音频产品中都能察觉。在驱动能力没有增长的情况下,二代金砖却能给人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的听感,风格也更为符合现代发烧友追求高凝聚力、动静分明的高级感。以下,三耳君通过不同的搭配来分享这台索尼Signature系列旗舰随身听的听感。
第一个搭配更多是满足三耳君个人情怀的选择,采用非晶体结晶钻石震膜的索尼第二代旗舰耳塞MDR-E484,这条经典耳塞如非遇上地位相符的对象不会轻易从箱底中取出。
索尼自家相差超过30年的两个旗舰产品的搭配,也是模拟和数字时代代表的对碰。金砖二代与E484可以带出E484招牌的精致细腻,充分发挥出了E484这款大直径动圈耳塞的自然宽松,这种听感在如今的耳塞中已不易听到。手上这条年纪老迈的E484尚未明显的衰弱,钻石振膜晶莹亮丽的高频在2022年依旧显得十分亮丽动人,金砖的驱动更丝毫未见毛刺和火气。不仅如此,高素质的输出让E484的中低频表现也有所获益,二代金砖良好的凝聚力和动态表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开放式耳塞结构在低音方面的短板,同时也让中频密度更高,人声结像更为鲜明。
本以为忘年搭配测试意义有限,却惊喜地在满足情怀之余发现了新时代高级音源与经典耳塞的化学作用,难以复制的听感给人印象深刻,这也让三耳君更期待二代金砖搭配现代高素质耳塞的表现。
为了更深度试探金砖二代的整体素质,三耳君还搭配了德国Vision Ears的主打监听耳塞VE7。VE7则采用了五路的单元设计,总共由2颗低频单元、2颗中低频、1颗中频、1颗中高频、1颗超高频单元组成,阻抗仅为11欧姆,灵敏度是116db SPL。
金砖二代跟上了随身播放器普遍身材厚重的潮流,但声音却没有厚重化的改变,在VE7这条反馈力极高的耳塞中十分能显现二代金砖的高水平。以4.4mm平衡驱动VE7,可听到二代金砖减少了前两代旗舰播放器稍显厚润的质地,也无关粗旷雄壮的硬朗感,总体并没有十分浓厚突出的渲染取向,而是让三耳君一款监听耳机中听到了旗舰级精致、干净、自然、贵气的结合。
虽然是低阻抗高灵敏度的耳塞,但三耳君却可放心在4.4mm平衡连接中以高增益驱动,不会让人察觉不该有的火气,可见电路升级带来的绝佳控制力。在驱动充分的情况下,这套搭配展现了绝佳的结像清晰度和声场延展感,同时具备非常好的细节表现与稳重感,空间的铺展和各声像元素的融合度足够自然。
试播RR唱片公司著名的发烧天碟 Tutti 为例,格式为SACD版本。三耳君甚少在随身系统中聆听Tutti大碟,原因是很难能在随身系统中兼顾足爆棚刺激和耐听度。
Tutti 当中的曲目都为古典迷和发烧友所熟听,RR公司的制作让这些曲目每首都有金碧辉煌的灿烂感。首先可以肯定,二代金砖与VE7播放这张高难度的专辑并没有显现出普通器材或单调或失衡的问题,音乐的强弱对比度、复杂的线条感都有清晰的交待。这张唱片对低频表现的考验也极为严苛,随身听和耳塞当然难以表现出大口径喇叭系统的扑面而来的猛烈感,但这套搭配还是给到了十足的弹性和下潜深度,下盘没有绝无虚浮的感觉。
一套顶级随身搭配播放 Tutti 这类专辑我们还能期待什么?鲜明流畅的音乐起伏,亮丽而保持足够干净精致的乐器质感,还有极度宁静的空间背景,随身系统不可能完美回放 Tutti 当中的爆棚大编制曲目,但作为极限考验,二代金砖的整体表现足让人称赞。
换个风格,三耳君在以二代金砖搭配final与DITA联名限量动圈旗舰「Shichiku.Kangen 糸竹」,搭载了新开发的纯铍振膜动圈单元True Beryllium DriverGen.SK及OSLO Cable Gen.SK线材,这款顶级动圈作品与二代金砖的搭配让三耳君尤为期待,方便更换3.5mm/4.4mm的Awesome Plug设计也可以用于对比金砖两个耳机口的输出区别。
不得不说,糸竹的纯铍振膜和相对较低99dB的灵敏度对于金砖二代的驱动力而言是个考验,这在对比机器单端/平衡输出的过程中十分明显。说到播放器的单端与平衡的差别,除了平衡端拥有驱动能力和分离度的物理优势以外,我们往往还会听到平衡端声音更硬朗凌厉的变化,这种区分两组输出调音风格的案例并不少见。作为4.4mm平衡输出的鼻祖,索尼似乎反而不习惯刻意区分单端与平衡输出的音色,尤其是搭配S-MASTER HX放大芯片的机型,金砖二代同样如此。由于糸竹对驱动力较高的要求,听者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平衡输出的优势,平衡状态下的糸竹会显现出扎实不少的声音。无论单端抑或平衡,金砖二代都一样能带出糸竹脱俗淡雅的美感,并不会因为平衡驱动而增添了影响美感的介入。
诚然,即便是高增益状态的平衡输出,三耳君也不认同金砖二代足以完全发挥糸竹的素质。但如果是聆听我制室内乐或者录音室人声作品,这套搭配则还是能有一种细腻精致的美感。例如,我们听 Diana Krall与Tony Bennett合作的 Love Is Here To Stay 专辑,近年来爵士届当中的人气专辑。两位爵士乐坛的巨星与来自纽约的爵士乐团Bill Charlap Trio合作,重新诠释了George Gershwin的作品,无论是选曲,演绎还是录音制作都是十分之高水准。
这张现场录音不仅录音精湛,原生提供24Bit/96kHz的版本信息量丰富,现场气氛得以高保真的收录,两位爵士届名人堂歌手的即兴演绎更是比起一般录音室作品更让人陶醉。相较于Tutti这种大场景音乐对能量平衡的考验,三耳君聆听这张专辑则会乐于细听这曲中各声部中质感细节的呈现。
从曲目的第一个音符响起,当听到空间中的混响,这张专辑的氛围感便跃然呈现于耳中,这并非追求开扬场面的气势,而是在有限室内中近距离接触音乐的氛围。再次感叹这是一张演录俱佳的专辑,金砖二代和糸竹的回放中有着相当高的辨别能力,两位爵士巨匠都属于浑厚磁性的嗓音,但唱腔和细致音色却各有特别,如今的Diana Krall比起千禧年代出道时更有韵味更有感染力,而年过九旬的Tony Bennett嗓音充满岁月的痕迹,却能听出他从骨子里到嗓音所散发的律动感,即兴演绎的部分更让人赞叹。低音提琴的呈现也相当有特点,这套系统并以能量见长,但二代金砖拥有良好的分析力和十分安静的背景,更衬托出糸竹对质感的刻画,乐器的形体感、拨弦的动作都相当生动,琴弦的质感绵密而鲜明。
不可忽略的声音选项
步入Android智能系统时代,金砖二代为用户提供了多个与音质紧密相关的选项功能,EQ均衡器和动态音量均衡器应该是大多数玩家都了解的,在此略过,而另外几项功能都是有一定把玩价值的。
虽然三耳君一直都认为民用机型的数字音效或者说DSP功能在很多情况下都显得效能有限,甚至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问题。但上手这台最新一代的数字时代旗舰,三耳君还是忍不住玩起了系统中的各种数字音频设定,界面中独立的“Direct”直通按钮更是非常方便AB对比。
DC相位线位器功能,按三耳君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数字放大中低频部分的相位调整让听感更类似传统模拟放大器,这种调整变化的效果不如EQ那么夸张,但好处是对音质的损害较小。
DSEE Ultimate,可通过AI技术实时提升数字音频品质,动态识别乐曲风格和各元素,不同码率的数字音频文件可最高提升至32Bit/192kHz。这个AI升频更适合本身品质欠缺的音频文件或者在线串流非无损播放,可以带来一定的听感优化,但如果是素质足够好的CD或Hi-Res文件,这不是必要开启的。
黑胶唱片处理器是个趣味功能,值得留意的是功能的背景图片不是近年大家熟知的HX500入门黑胶机,而是索尼模拟时代的一款经典高端MC唱头,设定中还提供“黑胶质感”的选择,可见索尼在这个功能上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如果希望获得类似黑胶的低频和顺滑的质感的话,三耳君会推荐使用功能的“标准”模式,其他几项个人认为质感显得有点生涩。
DSD母带重制引擎是这代机器上较重要的新功能,通过索尼自行研发DSD母带重制引擎,可以将PCM文件转化为11.2MHz的DSD文件。据索尼介绍,DSD转换过程由专用的FPGA电路完成,转换过程使用索尼自行研发算法,不会丢失信息。三耳君多年前曾分享过,DSD与PCM格式的互换通常会伴随时域讯息的丢失,这次金砖二代官方称为“无损”的转换方式暂时还未见到详解。
三耳君特别以挪威2L公司格式对比测试曲目2L-056,Bellezza Crudel. Vivaldi : Cantates. Tone Wik.选段作为测试,以PCM 24/192文件开关“DSD母带重制引擎”功能对比DSD128文件。事实上,这样的对比方式也不足够严谨,因为此专辑原生为SACD版本,PCM版本也为DSD转制而成。有趣的是,我们如今是以金砖二代的机内PCM转DSD返过来对比唱片公司的原生SACD版本。
不得不说,在数字录音越趋成熟的年代,正版高码率和DSD的听感分别或许并没有想象中大,两种格式都有着相当高的声音密度,不会让人感觉有劣质唱片的生涩和塑料感。以上述曲目作为对比,原生状态下的对比三耳君并不认为有高低之分,而PCM版本曲目开启“DSD母带重制引擎”则显得少了几分凌厉的声音质感,确实有了DSD绵密顺滑的感觉。但要是对比原生DSD的版本,三耳君则认为不难听出差别,原生DSD版本在饱满度、细节和明亮感方面稍胜一筹。
因此,到底是否要打开“DSD母带重制引擎”,三耳君认为对于原生高规格PCM文件并不是必须,但如果是普通CD级别文件,或者坚定喜好DSD听感的朋友,此功能是可以放心开启的,开启后未见可闻听感损失。
此外,还有一个深藏在[设置]-[声音]里面的-[高解析度串流]功能值得我们留意,功能打开后需要重启才能生效。
从封闭式系统改为Android系统,索尼显然是要迎合当下音乐爱好者对在线音乐聆听的需求,但随之而来的是Android让人诟病的SRC问题。为此,机智的索尼想到了除Walkman App以外,第三方音乐软件统一升频至32bit/192kHz 输出,默认则会由系统SRC为16bit/48kHz输出。简单来说,想享受最高音质的Bit Perfect依旧是建议用原装的Walkman App。“高解析度串流”功能也建议保持打开,三耳君认为至少是能照顾到在线高清音乐平台中较为常见的48kHz、96kHz或其倍频的歌曲,也利于D/A解码的效能,利大于弊。
六年磨一砖,值得!
“六年了,你知道索粉这六年是怎么过的吗?”,三耳君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索粉,无法代为回答。但对于手持初代金砖六年的老用户,三耳君相信索尼六年磨一砖应该能让粉丝满意,但凡对比过均可感知新款声音进步之大远非参数可表达。
而对于非索粉的高玩,三耳君则不敢推荐盲目购入,驱动力是其最明显的短板,高驱动门槛的耳塞和头戴耳机都不适宜二代金砖,这大概是与索六万错开定位的设计。除此以外,金砖二代足够对得住自家新任旗舰数码播放器的王者地中性、通透、高分析力、高对比度、高密度,三耳君能想到一系列数字时代高音质的词汇形容二代金砖的高级感。在三耳君看来,这般上乘表现必然不只是调音拿捏的功劳,而是精心规划的电路、干净充足的电源还有巧妙的屏蔽等多方面同时贡献的成果。论产品设计和工艺,金砖二代的含金量也值回票价。
对了,还有架构相近,但是售价不到二代金砖一半的二代黑砖“WM1AM2”,三耳君也会找机会为大家带来实听分享,敬请期待~
索尼PHA-1A耳机介绍
索尼PHA-1A耳机介绍
索尼PHA-1A耳机介绍,索尼是一款很常见的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用索尼这个牌子,其中索尼耳机是比较受欢迎的,下面我分享索尼PHA-1A耳机介绍。
索尼PHA-1A耳机介绍1索尼PHA-1A是一款定位入门级的便携式耳机放大器,从型号上看它似乎是老PHA-1的改进版。它的体积小巧,重量约为150克,相对于上一代有不少的进步,便携性不错。机身外壳采用铝合金,圆润的弧形侧边设计过渡较为自然,整体握持感舒适。
索尼PHA-1A采用异步传输模式进行高精度的数模转换,最高支持192 kHz/24bit格式的USB音频。另外还支持Walkman/Xperia/iPhone/iPad/ iPod的数字连接,可将保存在这些播放设备上的音频数据以数字信号传输、通过PHA-1A的高品质数模转换器DAC进行数字模拟转换,实现原汁原味的高音质。同时,机身配备增益切换开关,支持不同阻抗的耳机。
PHA-1A采用数模转换器(DAC)WM8740、运算放大器LME49860和电流反馈型高级耳机放大器TPA6120。另外,PHA-1A还采用了索尼专业的电路设计工艺——35μm厚膜铜箔印刷电路板和音频电路薄膜电容器等高级音频专用零件,使便携式体积和高音质得以同时实现;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相分离的设计,降低内部电子噪音干扰,重现音乐清晰度。
续航方面,索尼PHA-1A能连续工作6小时,并且充电快速,连电脑充电的时间约3.5小时。在连接电脑时,可以一边充电一边听音乐。
索尼PHA-1A是2015年索尼推出的有史以来最轻便耳放。在音质表现上PHA-1A比较符合千元级的定位,虽不及PHA-2与PHA-3那般强大,但依然可以为普通播放设备带来音质与推力上的改善。
索尼PHA-1A耳机介绍2索尼A7Ⅱ极寒实战
萨满岩日出,F11、1/50S、ISO100,索尼A7Ⅱ、FE16-35mmF4ZA
单反一直以来都是专业、画质好、性能好的代名词。身边经常会有朋友找我推荐购买什么相机,每次给他们推荐微单产品的时候,都会得到一个统一的回答:“这个画质不好,我还是想要单反”。
这可能是长久以来的一个误区,相机机身的大小并不决定了相机的画质,决定画质的主要还是机身内部传感器的画幅大小。
早一些的微单相机,诸如索尼NEX系列、富士X系列,都是APS-C画幅的,和佳能、尼康等单反的入门、中高端APS-C相机是一样大的传感器,总得来说画质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个时候单反的优势主要在于有全画幅这个级别的相机,但是2013年10月索尼A7系列全画幅微单横空出世,打破了单反在全画幅市场的垄断。
等候日出,F13、1/15S、ISO100,索尼A7Ⅱ、FE16-35mmF4ZA
我的第一台专业相机是索尼的单电A55,也是类单反的外型,后来陆续用过更优秀的A77和全画幅A99等产品,期间也用过佳能、尼康等单反数码相机产品。这些单反、单电相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但是过于沉重,旅行带出去还真是不小的负担。
特别是有几次为了免去换镜头的麻烦,带着双机出去。一台挂广角镜头,一台挂长焦镜头。方便是方便了,但是体力消耗十分快,一天拍下来非常累,拍照的时候也不容易放松,出片率低。
缅甸旅行前拍摄的器材地板照
因此在去年11月去缅甸旅行之前毅然决然地出清以前的机身和镜头换了索尼A7。加上旅行必须的广角、长焦等镜头,一只单肩包就能搞定,甚至还能多带一台胶片相机,轻装出行!
而当我从缅甸旅行回来的时候,A7Ⅱ已经悄然上市。五轴防抖、更先进的混合型自动对焦、机身操控优化,让索尼A7系列相机的技术规格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一、A7Ⅱ VS 冰封贝加尔湖
今年元旦的时候去贝加尔湖跨年,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元旦的时候正是一片冰天雪地,气温接近零下20度,贝加尔湖已经冰封。很多人选择单反是因为它优异的性能,让它足以应付各种恶劣的环境。这次有机会试用了下索尼A7Ⅱ,另外我还带了A7作为备机。在如此寒冷的环境,对相机的各方面性能都有更加严峻的挑战。
经过几天的实战,出发前所担心的在极寒情况会出现的情况一个也没有发生,该怎么拍就怎么拍。不管是在贝加尔湖的悬崖边顶着狂风拍摄,还是冒着大雪在冻原上行走,A7Ⅱ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着,面对西伯利亚的寒冬,它丝毫没有胆怯。
贝加尔湖的落日,F9、1/80S、ISO100,索尼A7Ⅱ、FE16-35mmF4ZA
大家觉得微单不如单反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微单的电池不耐用,我想说,这是必然的!机身上的微型化势必需要让电池也跟着微型化,电池容量必然会小一些。另外,微单是使用的'是电子取景器,LCD实时取景的取景模式,自然会比单反的光学取景器耗电。而在贝加尔湖这样的极寒环境下,电池耗电更快,让A7Ⅱ简直是雪上加霜。
但是,电池的微型化和轻量化(最近新生产的索尼微单电池使用了更轻的版本)让我可以多带几块电池。我这次一共准备了4块电池,另外在拍摄时我也让相机一直在开机的状态下,尽管如此,这也足够满足拍摄需要。最多的一天也只使用了3块电池,而且电池并没有用完。在极寒的情况下,电池显示在差不多40%左右就可以更换电池了,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自动关机。因为气温已经低于了其工作温度,电量显示不正常、耗电量增加都属于正常的现象。
虽然我一般拍摄的时候都是一直开机状态,但是为了省电,在长时间不拍摄的情况下还是会关机的。这个时候如果突然需要拍摄,那么相机的开机速度也是考验相机性能的一方面。A7系列在几次的固件升级中不断在提升开机速度,而官方称A7Ⅱ的开机速度有40%左右的提升。我在这几天的使用中与A7对比了下,速度真是有不小的提升。
而从外观来说,A7Ⅱ相比前一代A7系列在很多细节方面进行了调整与完善,这边也不作赘述了。在机身的操控方面,特别是按键布局、握持手感都有了不错的提升。之前A7系列机身被诟病的一些小细节都得到了修改,可以说A7Ⅱ让A7系列更加趋于完美。
二、更出色的混合型自动对焦
伊尔库茨克的冬日,F9、1/200S、ISO100,索尼A7Ⅱ、FE16-35mmF4ZA
虽然和A7用的是同一块2400W像素的CMOS,但是A7Ⅱ在对焦速度上也有不小的提升,比A7快了大约30%。虽然还没有达到A6000那恐怖的对焦速度,但是足以应付大部分的日常拍摄。
出发,F9、1/320S、ISO100,索尼A7Ⅱ、FE16-35mmF4ZA
从贝加尔湖返回伊尔库茨克的时候,航道上已经基本封冻了,所以没有办法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乘坐车轮渡,这个时候就要靠气垫船了。
漂移的气垫船,F9、1/400S、ISO100,索尼A7Ⅱ、FE16-35mmF4ZA
气垫船在靠“岸”的时候,需要反向推进减速,所以就有了漂移的现象。这个时候我开启A7Ⅱ的连拍功能,把对焦模式调整到AF-C连续对焦状态,开启锁定AF功能。对焦、锁定气垫船,然后只要跟着气垫船移动相机不断调整构图并且连续按快门进行点“射”即可。回放照片,每一张都对上了,焦点一直死死锁定在气垫船上,没有偏离。
三、五轴防抖的魔力
微光舞者,F2.2、1/60S、ISO1250,索尼A7Ⅱ、FE55mmF1.8ZA
A7和A7Ⅱ最显著的区别就要在于A7Ⅱ还搭载了机身五轴防抖的功能,这点有点像之前使用的索尼单反、单电机身的防抖功能——不过这个五轴防抖的威力要更上一层楼——根据CIPA标准最多可补偿4.5级快门速度。
和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不同的是,五轴防抖可以针对水平、垂直位移,前后俯仰、左右摇摆和滚动五个轴向上的抖动进行补偿。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F4、1/30S、ISO3200,索尼A7Ⅱ、FE16-35mmF4ZA
有了五轴防抖,我就能够在较低的快门速度下也能仅凭手持将照片拍摄清晰。在贝加尔湖旅行的这几天,我们都住在湖上奥尔洪岛的胡日尔村中。因为正值新年,当地的人民也准备了很多俄罗斯特色的表演节目。
跨年之夜,F4、1/20S、ISO3200,索尼A7Ⅱ、FE16-35mmF4ZA
比如在跨年之夜的晚宴中,我设置了一个较低的快门速度,希望给欢呼雀跃的人群带来动感的虚化效果。而五轴防抖的功能能保证我在如此低的快门速度下拍摄能保持画面的清晰。